文章吧手机版
《危险方法》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7-1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危险方法》经典观后感集

  《危险方法》是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凯拉·奈特莉 / 维果·莫腾森 / 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险方法》观后感(一):慢慢丢失自己幸福生活

影片的主角都是史上有记录的心理学家:荣格、弗洛伊德、萨宾娜。就算萨宾娜被流逝的时间半遮半掩了,可是,荣格和弗洛伊德我们总不能说不知道他们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吧?为什么要冠名《危险方法》?难道是心理学家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治疗有心理问题的病人,是在用危险方法解决危险?
有道理!
萨宾娜在没有接受荣格心理分析治疗之前的状况,演员奈特莉用扭曲的身体、扭曲的脸以及愤激的姿态过度地表达了出来。在布置得如同母亲的子宫那般温暖自在的治疗室里,萨宾娜由着自己的性子喃喃自语,荣格以坐在她身后的格局暗示萨宾娜她在一个人的房间里。事实是,萨宾娜和荣格,每隔一天就会以这样的方式肝胆相照,分析者和被分析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似乎没有缩短,但心理距离不可抗拒地越来越趋近,萨宾娜才会对她的心理医生说:你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医治我,可我一次性经验都没有!
不错,《危险方法》涉及的三位主要角色,史上都有记载。如果影片毫厘不差地复制彼时他们三位的生活状貌,一定比我们看到的影片平淡得多。电影为塑造个性色彩光焰四射的人物,总是将他们的特性作瞬间的叠加,于是,我们看到的荣格,既无以摆脱萨宾娜暴风骤雨般的性爱,又不忍丢弃带给他优渥的生活和为他生儿育女妻子,游移不决、矛盾重重之下,如果他能从他的导师弗洛伊德那里获得学术上的支持,或许荣格会在纠结中腾挪得游刃有余。可惜,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病例让荣格无法放弃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置疑。孤独之下,荣格把自己的精神置于纷乱中。
影片在萨宾娜身怀荣格孩子而洒泪远去的当口戛然而止。荣格生命终点,影片是用字幕交代的。
欷歔之下,我想他们敢把学术气味那么浓重的荣格和弗洛伊德学术之争搬上银幕,底气何在?那么得问问我自己,这部被豆瓣歪批成对话过多的流水账的影片何以让我在一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有痛心疾首之感?因为,电影告诉我们荣格是在怎样的学术执著中慢慢丢失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为人类贡献了一种在当时极具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心理学理论:集体无意识。
当弗洛伊德以及他的力比多独步心理学江湖的时候,荣格敢于刺破青天,即便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康复并也成为心理学家的萨宾娜远走至弗洛伊德阵营也要嘶吼:力比多不是所有心理问题的肇始。正是从荣格开始,心理学学派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景象,而在荣格辞世100余年后的今天,他的心理分析治疗方法不再是危险的方法,而是帮助了许多人摆脱梦魇的良方。
我们感谢荣格,也就特别敬重用电影这种普罗的艺术手段向大众传播荣格的电影人。

  《危险方法》观后感(二):性感的荣格先生啊~

片子四颗星,奈特莉的演技减一星,真是的……不是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
学心理的看这种电影自然爱鸡蛋里挑骨头,以前老师在课上放《当尼采哭泣时》就被我们吐槽得不行(小说是欧文·亚龙写的,应该不至于那样,大概是改编的问题)。看了前半部分觉得又是(喜闻乐见的)烂俗的精神分析师和女病人的感情纠葛故事,到了后半部分到是有起色,就的奈特莉的演技是实在太烂、太烂,像她的胸一样让人无法直视。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演的很好,尤其是法鲨,演员已经做到完美了,剩下的是编剧的问题。
故事内容不知道是否属实(反正也不关心,我是冲着法鲨去的嘛),以前看荣格的照片就觉得他有一种冷酷的禁欲系的性感,那时候我太好学生了了,居然都没去深入挖掘他的八卦——跟弗洛伊德的爱恨情仇是知道的,感情他也爱和女病人谈恋爱?太没有职业道德了
法鲨甩皮带的样子太性感了,看得我膝盖发软,哦~ 趁高·潮的余韵还没过去,我要去把荣格的自传补完

  《危险方法》观后感(三):用虚妄的当代心理学分析

短评负责说心里话,长评负责假惺惺地分析。
几个月前刚刚拜访了维也纳的弗洛伊德故居,现在是弗洛伊德博物馆。位于维也纳市中心一条窄小街道的二层,是一个加起来不过一百多平米的小公寓。走过几乎难以转身的衣帽间,客厅里有一张红色的长沙发,那就是弗洛伊德开业进行精神分析的地方。对于一名学者来说,这个公寓实在有些狭小。鉴于弗洛伊德还有六名子女,这里更显得非常局促。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去美国的几次旅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中心在美国而非欧洲,精神分析法的出世显得怪异而令人如芒刺背。那时的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位科学的邪教领袖而非人所敬仰的巨匠。其实,即使是在现在,弗洛伊德也更多作为心理学的革新者而为世人铭记。但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已鲜少为人提及。比如我认识的一名心理学学者,就拒绝去维也纳参观弗洛伊德故居而选择去耶鲁拜访斯滕伯格。
还有一点,苏黎世的物价比维也纳至少高出三倍之多。
此为本片科普背景。
我无法从技巧角度评价电影拍的到底好不好,但首先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剧情交代的十分朴素但清晰,而且重点鲜明:荣格和佛洛依德两人的理论矛盾主要有三点:1,荣格不满意弗洛伊德以性作为精神分析的绝对起点。2,弗洛伊德不满荣格将宗教神学引入精神分析。3,弗洛伊德认为病人是无法改变的,但荣格却认为医生有责任让病人成为更好的人。
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两人的分道扬镳却又很多个人因素。首先,荣格是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而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荣格有一位富有的老婆,住在美丽而昂贵的苏黎世的别墅,而弗洛伊德有六个孩子,住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一个小公寓中。讽刺的是,当代心理学指出,人性格的形成与所处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这也直接决定了在弗洛伊德面对荣格--更年轻,更主流,更富有,甚至更有才华的后辈时,他们对待理论、对待学生和对彼此态度的分歧。其次,荣格从第一次见弗洛伊德时就指出“他身边都是一些等着吃面包屑的白痴”,而两人在赴美的船上弗洛伊德拒绝对荣格讲出梦境时,荣格更加明白弗洛伊德作为学派领袖对权威和教条的重视。当然这与弗洛伊德少数族裔犹太人的身份有很大关系。第三,在对待荣格情妇的问题上,弗洛伊德对于荣格的做法“鄙夷且不能理解”,但影片借奥图的话指出弗洛伊德对于性极其有兴趣的原因是“他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奥图和弗洛伊德都暗示了荣格。从某种程度上深化了他对女病人压抑着的性渴望。
两人最终均入歧途。
精神分析是当之无愧的“Dangerous Method”,心理学发展至今,精神科医师已经不为患者提供沙发,而只是躲在一个又一个的量表和行为实验后分析病人,将主观观念降至最低。即使面对精神分裂患者,精神科医师的第一要务也变为了“聆听”和“共情”。于是就有了那一句谁都会说的“How do u feel about it?”
心理学本就是一个危险的科学,因为我们终于将目光从外界世界中收回,将犀利的刀扎向了自己的内心和头脑。而我们一共就23对染色体,人与老鼠的染色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完全相同的,更别提人与人之间,我们的差别只是那一两个碱基对而已。别人感受到的,你也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投射入自己的脑海中,不知会养育出怎样的怪兽。因此即使只在精神病院实习一个月,实习结束后我和小伙伴们都有一种逃离之感。我们逃不开的,是那个环境中无所不在的共情和不受主观控制的理解和暗示。所以在精神分析开山之时,在精神分析之父对其理论都还懵懂之时,荣格所犯的错误从医生的职业道德方面尚可理解。【但男人作为一个已经存在千年万年的物种,他依然无法做好一个男人这一点无法原谅。】
从当代心理学上说,也许弗洛伊德在某一点上是对的。当代心理学不会去告诉患者你应该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一个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目的也只是“自知”而已,即:我知道我患有精神分裂症,我承认我需要治疗。只要患者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可被视为痊愈。
当然,如果你爱上了你的病人,大可告诉他应该做个好人。
最后,送各位渣男一句荣格的名言,智慧的荣格用他的大脑给了你们一句能够文艺地解释自己所有行为的漂亮话:“我的妻子是房子的基石,而我的情妇则是我生活的香氛。”
其实我觉得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在当代医学发展到可以对女性有足够保护的情况下(Condom&HPV pervention),多伴侣也没有什么。毕竟贫乳凯拉得到了性释放和自我升华。多亏了荣格。
最后的最后,这一切都是我在胡扯,鬼也知道没人看这片子为了看荣格和弗洛伊德俩老头是怎么吵架的。我真正想说啥,在短评里.........

  《危险方法》观后感(四):Otta Gross是个蛊惑人心的大坏蛋

看完了《危险方法》,我不想对荣格和佛洛依德的关系或者影片是否该叫荣格野史,做什么评论,我只想说,Otta是个蛊惑人心的大坏蛋。
  影片中,荣格说:更糟糕的是,不是担心我说服不了他,而是我怕我自己也被他说服。荣格最终,不管什么是Otta的说服,还是他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是去敲了Sabina的房门,在伦理道德和追求自己的快乐自由和解放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
  看完之后,我也在问,我自己是不是也被他说服了?我一直引以为豪的对自我的道德要求,是不是更像一个笑话?一方面,极度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却在这般自我压抑。佛洛依德说: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压抑自己的性欲而得的,那很多人忧郁症是不是就是这样得来的。
我联想起我这段时间我在看一本夏瑜写的《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对里面陆游和唐卡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非常向往。因为对这份爱的珍视,所以不想去做破坏这份爱的俗事,不想听彼此的喘息与尖叫,不想交换彼此的体液,只相爱,不做爱,多完美的爱情
  但是听了otta的言论,我心里有点动摇了。我们都是被道德束缚的太久的俗人,为什么不能解放自己,人生苦短,为什么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性,让自己快乐,自由呢?我承认“自由”这个词,因为稀缺,所以有神奇的魅力。我们中大部分人,都会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回答基本上都是:自由。像故事中的唐卡,她是自由的,有时间,有金钱,在进行着世界旅行,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一般人眼里自由美好的女子,却是最不自由,她的生活是被动的,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让她走到哪,都不过是换了一个地点的牢笼。陆游,他是不自由的,压力、不得志,让他的生活很窘迫。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由的人,为自己的理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他是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的,却还是会不抛弃自己的原则,为之奋斗,力图揭穿真相,明知自己的结局是惨败,也能安静卷铺盖走人。他倒是个,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相对自由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勇士,现在我在听了otta的言论后,却觉得他是个爱情方面的懦夫。灵魂都颤抖了,为什么还要束缚自己的身体呢?难道就因为心底那一点点怕,怕破坏想像当中爱情的美好,就要这般隐忍克制吗?这还是爱情的本质吗?
相信我是被蛊惑了,我的信念之塔,好像要轰然倒塌了。Otta这个大坏蛋,他是要以自由之名,把我心中的道德秩序推到吗?我甚至在心里想,我在这方面不自由,是因为我对世界的掌握不够,等我对世界有足够的掌握能力的时候,我就可以自由选择,随自己的心性,和想爱的人相爱,而不必大费周章的克制自己的本能需要,经过了绿洲,也不敢停留。
但是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大师说过的话:爱情是孤独的证明。没有解释,我却能明白。想用爱情来摆脱孤独,要么效果短暂,要么无异于饮鸩止渴。深刻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就像自己的影子般,是很难摆脱的。既然爱情,证明是无济于事的,是不是又要退回到自己的城堡,不去做那越轨的事。这次不是因为道德的约束,而是因为洞察了真相,那并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还是来自对自己的克制和完善上吧,这是一种超越的生活,我要的生活。我想起了我看过的《富兰克林自传》,他一生都在克制自己的饮食,性欲,让自己的生活,都保持着勤奋,有活力的状态,他时时与自我战斗,进而也打败了命运。因为按道理,贫民出身,没接受过教育,他应该是个印刷工或者其他什么工。刚看的社会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的自传,也都记录了这种自我超越的生活。我想这才能带来真正的心理的平静和欢乐
很高兴,我还是回到了我想回到的康庄大道上来了。

  《危险方法》观后感(五):《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 - 2011)

文謅謅的一部片,當做認識心理分析歷史人物還算不錯,演員在冷靜的外表下都很有張力,導演手法也簡略例落。不過太多潛台詞超過我能理解的範圍。
片中多位心理學家在古早飽受壓抑的年代,透過心理學談論人內心各種禁忌的慾望,理念雖有分歧與掙扎但都是很誠實地面對自我追求真理,電影呈現出來的人物姿態是滿有意思,甚至有些動人的。
電影並非探討榮格和佛洛依德的學說以及差異,感覺比較像是人物側寫。除了榮格和莎賓娜之間的性張力之外,他和佛洛伊德之間的類似師徒、父子、朋友的競爭關係,甚至三個角色底下某種猶太人對亞利安人的心結。
片中大量談論著角色的夢境與解讀,從個人內心的困惑與慾望,到後來榮格轉向靈異玄學的領域,後段他在萝中預見歐洲毀滅的危機,一說是反應了後來榮格參加一次大戰的命運,似是呼應了他的論點。電影還了花了一段戲,可能用了不少電腦動畫,拍出兩人搭船到美國的畫面,但這段戲在自由女神像出現為止就沒再繼續了,佛洛伊德說他們兩人的訪美有如帶來一場瘟疫,似乎也充滿了潛台詞。
麥可法斯賓達這回衣冠楚楚地還是要玩外遇和性虐,他是不是被定型了啊?

  《危险方法》观后感(六):A Dangerous Method

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1904年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成为了精神病医生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同时又有深深地自责心。而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但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而这种欺骗的行为也让荣格在理念上与恩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分道扬镳。

  《危险方法》观后感(七):心理咨询师的危险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032/)
两个牛逼的男人和一个神秘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所能引发的好奇心当量不小。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热衷这样的八卦故事。两大精神分析巨擘之间的友谊和权力争夺、男性精神分析师和他们的女病人、男人和他们的性欲、女人和她们的性欲、男人女人和各自心中的异性原型、男人之间的联盟、犹太人之间的联盟、科学和神秘主义、一个道貌岸然的时代和它的潜意识……这样的故事太容易让观众在其中迷失他们自己。
也许因为处理的是历史上众多极有争议的细节,我在其中也不太感受得到创作者(原著作者、编剧或者导演)。三个神经质的精神分析师,还有一个更加神秘而且加倍疯狂的医师Otto Gross,创作者们生生是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处理方式架住这四位奇葩,使得众多对话和细节都可以用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东西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切都没有意外,像个中规中矩的教学片。看得我脑子运转不停,荷尔蒙却在沉睡。
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喜欢上自己的来访者,如果不是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至少也是之一。没有看到哪本书专门讲述怎样应对这个问题,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抛头、指点江山的大腕,没听说谁出来坦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就连荣格这样的大师,也宁愿他和萨宾娜的传言从历史中消失。
我们只是口口相传着行业内的“轶事”:谁被谁从催眠椅哄到了床上,谁和谁通过心理咨询成为了“夫妻”,谁对谁有了“移情”而谁对谁有了“反移情”,谁自称和谁是“双生火焰”……有时措辞引发的误解让事情的真相更加难得一窥。
有些文化善于确立规则,却又被这种规则所害,恰如片中的三位主人公。这种“想要”和“不能”,正好构成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冲突。
然而抛开规则本身,亲密关系却总是人性最硬的试金石,至少是之一。对咨询师如此,对来访者如此,对修行人尤其如此。渴望和他者全然相融,又恐惧丧失自我;渴望内心的空虚被填满,又恐惧对方离去而终将独自面对这份空虚;听到内心深处完善自我的召唤,又害怕失去当下片刻的欢愉……面对这个功课,太多的人将“放弃”误认作“放下”,将“退缩”误认作“走出”,将“沉溺”误认作“执着”,将“需要”误认作“爱”……真正穿越这一切而又能回归日常生活和自然天性的人,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大智大勇。
对咨询师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正如真正决定咨询成败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关系。这是荣格都盯不住的东西,我辈共勉吧。

  《危险方法》观后感(八):荣格野史

到底什么是危险方法,我真的搞不清楚,就像豆瓣上大家说的,荣格野史比较合适。
很爱苏黎世,很爱那里的科学和文艺气息,或许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因为要看危险方法,结果误看了危险性关系,刚好,两部东西都讨论了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问题都和性有关系,压抑性而产生了很多问题。性是使人愉悦的东西。然后荣格认为不能这么狭隘,而且觉得一些超自然的神学的东西也很有用。所以他们就闹掰了。中间还有一个女疯子。
比较有意思的是,荣格和那个女疯子共同研究出一个理论,那就是性,不是弗洛伊德说的愉悦,而是一种对自我的毁灭。人对性的压制不是因为社会道德的束缚,而是由于自私,由于不忍心伤害自己。但同时,性也是一种力量,对两个自我的毁灭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简直就和我上一篇影评中的理论不谋而合啊!!!
对了,就是这种。压制是为了自我保护,是自私。

  《危险方法》观后感(九):共同的奋斗目标将两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了

        弗洛伊德要成为一个强人,成为权威,另一方面他对他人又有着依赖感。因而当他人崇拜他、与他意见始终一致时,他友善相待、宽洪大量。但当他人怀疑他、批评他时,他却丝毫不容。
        他需要依赖别人无条件的支持和赞同。儿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父亲的权威地位动摇了。
        从热烈的友谊到最终的决裂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危险方法》观后感(十):从绯闻见证精神分析法巨擘之间的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对这部影片如此不感冒;几位主演的表现是如此出色,恰到好处。
Keira Knightley,被称为如今最性感的女星,《imitation games》与《begin again》中大放异彩,真的是红得发紫。不过,我真的不觉得她有多标致,夸张的脸部轮廓线和扭曲错落的犬齿,让我颇没有兴致;但这反而增强了神经质的女主角在影片起初表现精神痛苦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当然,若论酥胸,真的是很是别致,They're really my style!影片中当属美人的自然是Sarah Gadon饰演的荣格夫人,端庄秀丽,精致可人,演技不瘟不火,戏份虽少,但也可圈可点。
另外,荣格在房间中对木材断裂声音的预感,当和我真的有同样体验,这真的是很诡异的一件事情。
弗洛伊德在影片中表现的沉稳自负以及后来的情绪转变,拿捏得非常适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危险方法》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