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之敌》是一部由迈克尔·曼执导,约翰尼·德普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众之敌》影评(一):多打一星反驳那些说它烂的人
先说观感,两个多小时高潮迭起,只要认真看了一定会觉得紧张。
背景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一个江洋大盗团伙专抢银行,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不抢去银行办业务的普通人。
第一次抢银行的时候,约翰押了一个女人质,看她在寒冷中瑟瑟发抖还把自己的衣服给她披上。 看到手下滥杀无辜的时候他会生气地喝止。
这么儒雅的抢劫犯,我分明从那个女人质脸上看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么一个被全国通缉甚至电影院放电影都要开灯让大家辨认一下的头号通缉犯,一直出入各种场合甚至警察局如入无人之境。这得有多好的心理素质?
当被抓住后,被各路新闻记者争相拍照采访时,如果不是最终被警察带走,他就像是一个粉丝见面会上的超级大明星。
他被抓住坐在警车里路边的行人仿佛并没有做出多么痛恨他的举动。
真的是公众之敌吗?还是资本之敌,掌权者之敌?我想这才是这部片子想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吧。而不是你看电影时睡了多久,to be honest,who care?
最后想为德普说句公道话,说他演技不行或者提词之类的我是不相信的,前者请看他的作品,后者请拿证据。人都有低谷期,趁机踩上一脚什么的人最烂了。无良媒体们炒作“票房毒药”一些人就跟着被洗了脑,把比他们牛的人拉下神坛最爽不过了不是吗?没有脑子可否有些良知?
《公众之敌》影评(二):给我一个德普大叔(附bye bye blackbird中英文歌词)
最近迷上了查宁塔图姆,在搜他的电影的时候看到了《公众之敌》,主演还是一直非常爱的德普大叔,结果查宁演的pretty boy就那么一晃而过,还是我努力认出来的。不过,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却让人觉得看不够,舍不得看到结局。《公众之敌》影评(三):黑帮人物传记
《公众之敌》,我主要还是看戴普,枪战是比较真实,但做为银行大盗的传记片,我觉得拍的牵强人意一点。首先并没有什么罗宾汉的壮举,也没有太多英雄美人的动人爱情故事。如果要拿去评奖,我觉得能获个提名就差不多了。记得同样是戴普演的黑帮片《忠奸人》,里面他还是第二主角,但显然本片从情节上并没超越以前太多,至于演技,还真不好说,戴普的帅气邪气迷惑咱们的眼睛呢,但阿尔帕仙奴还是厉害的。《公众之敌》影评(四):结尾主角为何放弃抵抗
乍一看 这个结尾对电影来讲并无意义,仔细想一想,感慨良多《公众之敌》影评(五):大腕导演和人气明星集体哑火
提到迈克尔.曼,我们定然会不约而同地,并且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想到他的《盗火线》,不说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大影帝名垂影史的飚戏,单是那场酣畅淋漓的枪战就足以叫我等鼻血直喷如滔滔江水,山呼万岁似帝王降临。虽然从先睹为快的高手那里得知本片可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本着对大师的信心,我坚信有德普和贝尔——这可不是一般的角儿啊——撑场面,好歹对得起咱望眼欲穿的期待,即便再不济,有枪战大师的压阵,动作部分至少会叫我等再疯狂一把的。但是,但是我看完了,没激动没感觉,我忍不住怒吼一声:迈克尔大爷、德普大叔、贝尔大哥,还有玛丽昂大姐,你们这些家伙,太没良心了,白叫俺疼你们好几年了! 自《盗火线》之后,在影迷们心中,一致都认为迈克尔.曼善于搞这种双雄对峙的非常“爷们儿”的片子,这部《公众之敌》无论在人物关系上还是在故事框架上都和《盗火线》很相似,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拿它和《盗火线》比较,可以说它有着《盗火线》烙印,但是同时更有《盗火线》所没有的缺陷。 冗余的片长 电影的时长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以动作场景取胜的电影,如果能和剧情有机结合,则有助于电影思想的更深层次地表达,否则就会使得影片产生拖沓之感。 熟悉迈克尔.曼作品的人应该有个感觉,他老人家的片子一般都很长,特别是那几部名作,都在两个小时开外,不然迈克尔定会觉得不足以完全表达他的思想,这一点即便是对他的招牌——《盗火线》,也有人颇有微词。当然,大部分有思想有力度的好片子都在120分钟开外,片长不是问题,但是要是叫观众感觉到长那就是问题了。显然《公众之敌》的确叫人感觉到有点长了,起码给我是这种感觉。因为本片前一个多小时都如流水账般述说大盗约翰.迪林格(约翰尼.德普饰)如何一家一家地抢银行,如何被抓又如何逃出生天,中间生硬地塞进去他和比莉(玛丽昂.歌迪亚饰)的爱情以及床戏(别想歪了,很正经的床戏),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抢抢钱谈谈情耍耍狠”这样一个套路进行的。剧情上没有峰回路转,角色扮演上没有深刻的内心冲突,如白开水一般很淡,在这种境况下怎么能不叫人感觉到长呢?枪战?上帝,别提枪战了,在前半部分的枪战就如同早期港片一样,完全是一通胡乱扫射,俗不可耐,连个像样点的点射都没有,要是事先不知道,你准以为是一个香港三流导演的执导。 粗略的剧情 若论长度,《盗火线》更长,但是在前面很大篇幅上讲述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各自阵营的人物关系,并且对他们的感情生活有很到位的阐述,为后面整个剧情的拓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并且有助于丰满人物的形象。尽管《公众之敌》篇幅也不短,但是显然在这两个方面都没做到位,这是它叫人感到拖沓的直接原因。对于类似《盗火线》这样双雄对决的电影,如果不深入刻画正反双方角色的性格和内心,就会使影片流于动作场面的程式化和人物形象的脸谱化。约翰.迪林格一出场就策划了一场逃狱,接下来就马不停蹄地抢银行和反追捕。对于广大影迷而言,银幕上的抢银行和逃狱事件往往是集暴力和智慧于一体的审美重点,这是最能吸引眼球的段落,应该成为突出的重点。但是很不幸,老迈克尔似乎有点心不在焉,几次抢银行的戏都十分雷同,而约翰.迪林格两度逃狱的细节又交代的语焉不详,叫人如鲠在喉,很不尽兴。同样地,约翰.迪林格和比蒂的感情戏也流于表面化,来得十分突兀,发展得又异常平淡,对影片感染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的意义。 模糊的角色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最大看点的两名大牌约翰尼.德普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对手戏和各自内心的刻画十分粗糙。整个影片正邪双方的主要代表没有多少直接面对面的较量,这也导致了没有给我们传达出那种我们希望看到的双方势不两立但又惺惺相惜的精神上的碰撞。实际上从本片结尾可以看出,导演是想表达联邦探员茂文.普维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对约翰.迪林格的恻隐之心的,但是由于前面没有像《盗火线》那样的铺垫,直接导致这种“隐隐相惜”的情感来得有些莫名其妙。因此,纵观整个影片,所谓的两大影星几乎没有交集,完全是各行其是、自说自话,末了来个碰撞,但是没撞出火花,晚了。 对于约翰.迪林格这个在30年代横扫美国中西部各大银行的著名抢劫犯,本应该加重笔墨来刻画他恶行累累但又邪魅十足的精神世界,但是导演在情节上只是重点突出了他抢银行和逃狱的次数,对于他只抢银行不抢百姓的原则以及为什么他能得到某些市民的欢迎这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没有深入探讨,这就使得这个人物没有展现出他应有的魅力。实际上,约翰尼.德普那种纤弱之中略微有些神经质的气质完全可以把这个人物诠释得邪气十足的。窃以为他收得有点太紧了,只是给人的感觉这名悍匪很嚣张,没有更多地表现出他的智慧,造成了角色的凶狠有余而内涵不足。而茂文.普维斯的出场声势本不弱,本来表现得十分沉稳和老练,更为重要的是他一开始便表现出了《盗火线》中阿尔.帕西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如果就此发展下去,这个人物应该很有看头。但是自从另外一个配角探员温斯特(斯蒂文.朗饰,后面还要提这个小角色)出场后,似乎茂文就变得平庸了很多,完全失去了主导能力,估计导演是刻意遵循史实而造成的后果。优秀的演员如同修炼多年的妖精,甭管戏份多少,一出场就应该有一种勾人魂魄的气势,特别是这样的电影,更需要这样的功力,君不见当年在《盗火线》中阿尔.帕西诺一出场并如鹤立鸡群一般将其他警员比了下去,立刻压住了作为劫匪一方的罗伯特.德尼罗等人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形成了正反双方在力量上的势均力敌,才真正唤起了观众的观影欲望。很显然,这一点贝尔没有做到。 关于角色关系,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双方阵营的人物关系十分混乱,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交代,时不时冒出一个人物来,我们一时又反应不过来这位是谁,特别是在逃狱和抢劫的时候,这一点更明显。要知道这个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要剧情和结局大家都知道,重点在于刻画人物,不需要观众去费力地寻找角色关系。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有些角色的出现和消失速度太快,叫人有点回不过神来,好在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影片的理解,也就不用去多管了,反正不是警察就是劫匪,把握住这一点就成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年的《盗火线》中,在劫匪阵营中有一个重要人物瓦尔.基尔墨(可惜这位演员一直没有大红大紫),对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公众之敌》中,在警方阵营中则出现了一名老辣的探员温斯特,此公是为了抓捕约翰.迪林格而借调来的所谓“专业人士”。但是这个出场很少的人物居然十分抢戏,他表现得冷静、果断、凶狠,在重要问题上几乎完全“抢夺”了茂文的决策权,甚至连约翰.迪林格的遗言都是他传递给比蒂的,真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这么安排,以致于最后我对他的印象变得十分之深刻,怪哉,怪哉! 失望的枪战 本来枪战是对迈克尔.曼的最大期望,实际上片中双方曾经几度有意无意地提到过枪的,这显然给人发出的信息就是枪战是本片不可或缺的一大看点。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一场抢银行的大战中,枪战完全成了盲目的扫射,完全没有了《盗火线》中那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凌厉而真实的场面,显得很平庸,即便是后来的那场丛林夜战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难道迈克尔.曼真的老得没了激情? 说了这么多不是,拣几句好听的说说。影片尾声处,约翰.迪林格在天罗地网中冷静地在芝加哥警察局走了一圈,如入无人之境,处理得十分具有戏剧性,这才真正地叫人兴奋起来。然而整个影片的前面一个多小时,无论是大牌导演,还是人气明星,似乎都在很默契地集体相约哑火。前戏太久,高潮终于来了,当我们正要high起来了的时候,当我们的鼻血开始喷溅的时候,却发现血莫名其妙地止住了,扫兴!《公众之敌》影评(六):《公众之敌》观后感
好莱坞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在好莱坞,只有两种电影不会亏本,一种是科幻大片,另一种是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这当然是对威尔史密斯的极大褒奖,但也会引起很多影迷的不赞同的声音。他们会说,这个演员名单里还应该加入汤姆克鲁斯或布拉德皮特这样的。好吧,也对。要我选的话,就是约翰尼德普。《公众之敌》影评(七):公众之敌?popular star?
记得之前应该是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更多的故事背景,第一次多少只是沉浸在黑帮抢劫犯与调查局一众人等的枪战以及抢银行、越狱及泡妞的情节中了。经朋友推荐昨日二刷public enemies,这次则是带来了更深的思考:①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昔日的“避风港”认为John已经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有损自己的利益时,那么不说背叛,最起码不再帮助。②旧式生财之道从原来的黑帮洗钱变为利用电话通讯设备耍小聪明攫取更大的利益价值时,其实已经说明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正在开启。③FBI想要通过打压抢劫犯树立地位,John和黑帮利益关联,无非就是说烂了的老一套:金钱,地位,权利,女人。那个国度里想要do everything you want,首先你不能触犯法律,相反倒是觉得那些掌握最新科技,利用电话攫取更大利益的群体更灵活、高明一些。当然,对男主John个人的演绎是绝对没有任何异议的,甚至个人觉得John并不是公众之敌,而是触犯了美帝资产阶级利益、政府权威的“官僚阶级”的敌人,正如John被带到“印第安纳州”监狱时,那么多民众夹道欢迎,也许他是公众心中的popular star。《公众之敌》影评(八):我看电影的瓶颈期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电影拍的不好看
看完孔兄的影评,算是有点明白导演最后给的那些,Jonnhy看电影时的特写镜头了,还有他走出影院时,特别又微妙的氛围。作者对时代的解读很好地助于大家去真正地观赏电影,理解导演。我也算是有点明白,自己这些年来看电影的诟病了。为什么会过目就忘,除了画面,手法,人物的情感外,导演在制作一部电影时,还是有太多太多其他的话想要说的。渐渐去明白这点,去靠近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才是更好地去欣赏电影的方式。不再只是为了片尾那句Byebye ,blackbird而流泪。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我去发现,去感受。
导演想拍的不是大盗,不是传奇,不是传记,不是blackbird的爱情,他想试图去表达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
毕竟电影是一种媒介,好的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是有话想跟你说,你仔细去听。
有点白痴自己打三星了,嘛,也不去改它,三星证明就现在起还有进步的空间嘛,毕竟目前我就到这。
(我是怎么说出“毕竟电影是一种媒介,好的电影是一种语言”,这么吊的话的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