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是一部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 / 坎迪斯·伯根 / 爱德华·福克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甘地传》影评(一):其他人讨论的是政治,甘地讨论的是哲学
好几天才看完了甘地传,前面节奏缓慢几乎要弃,除了Ben kinsley的表演外似无长处,但当镜头从甘地的布道转向整个印度的境遇时,甘地的追求才如信仰般动人。《甘地传》影评(二):圣雄!
《甘地传》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马丁·希恩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1982年12月6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故事。导演兼制片阿顿伯罗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甘地传》一举获得了奥斯卡八项主要奖,票房也非常成功。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甘地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的一生。确如尼赫鲁所望,对于甘地这个有着“神性”的人物,电影还是采用了人性化写实的视角。影片中,甘地也会发怒,有时带点小幽默,有时又执拗得像头牛。本・金斯利准确地把握了甘地内在和外在气质,在影片中将甘地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律师演到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虽然有化装技术的帮助,但他对甘地内心世界的精准传递让人震撼。
《甘地传》影评(三):以德报怨,可乎?
人类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对甘地评价:“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幅血肉之躯。”《甘地传》影评(四):《甘地传》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 "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和爱不可战胜。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
《甘地传》影评(五):Great Souled means “Mahatma”
when i despaire,i remember that all through history,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甘地传》影评(六):甘地传
《甘地传》第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哥伦比亚公司1982年出品。片长191分钟。《甘地传》影评(七):剧情简介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
《甘地传》影评(八):Forgiveness is the attribute of the strong. By-SX
The movie shows the nationalism in such a direct and peaceful way. It also offers us a clear picture of the REAL India. Through vivid chaos and panics, cruelty and corruption, we can definitely appreciate his fearlessness and forgiveness. Well, I am so amazed that “nonviolence and disobedience” really works. As for the movie itself, it avoids shooting some crazy actions by letting them presented in other people’s conversations afterwards. Moreover, the subtle details, the expressions in their eyes, the smiles, the postures, the steady steps, the sights of his back…… they all touched me deeply. In a nutshell, salute to the great man, salute to his contributions in leading India to independence and inspiring movements for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across the world.
《甘地传》影评(九):甘地智慧
《甘地传》老实说是部很老的片子了,第一次看是两年前的事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只是带着一种好奇在窥视这位出现在我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被全印度奉为“圣雄”的英雄。时隔两年,今晚无意在网上搜到这部老电影,打发时间又看了一遍,这一遍我读出了印度人的智慧,难怪这个民族复杂的国家,会诞生佛祖。难怪印度住在孟买或加尔各答的穷人,会有很高的幸福指数。印度的独立运动,竟然是在伤亡极小的代价下,通过“非暴力,不合做运动”赶走了英国人。透过刚才的几件事就可以看出甘地的智慧。 我通过这个片子,看到了民族自信,“你可以伤我的肉体,夺去我的生命,但是我不会放下我的尊严,否则,你只会得到,一具尸体而已”。甘地的言论刺激了国大党那些领导人,追随他直到生命尽头。有段时间,我鄙视印度阿三的基础建设太差,全国没几条像样的街道。孟买的贫民窟,住的基本上是危房,用三个字“脏乱差”来评价一点不为过。但是那些印度的瑜伽者和那些“贱姓”阶层的人群,依然觉得自己很幸福,不管是自欺的幸福和政府功利心态的狂妄——印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透过电影看到了。 印度没有那么多联营的汽车制造,我们国家有很多这个汽那个汽,遍地跑得是合资车,有几项专利技术转让,技术没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市场却全部没有了。从1840年到今天,洋枪大炮没有做到的,通过世界500强的兼并收购,全部得到了。中国这几年盖了很多大楼,大搞“铁公基”建设,中国人勤劳,干的比洋鬼子多,挣得比非洲难民少。套用一句笑话:操的是卖白粉的心,挣得是卖白菜的钱。国家商务部面对美欧对中国的光伏双反,屁都不敢放。你看印度敢对可口可乐说不,你不公布配方,就驱逐出印度。 看着片中甘地坐在加尔各答港口,蓝色的蓝天让你心情安详。你再看看中国现在的马路,私家车占有了公路上最好的资源,非机动车道给压缩到无法容忍,人行道和自行车混行。我很奇怪欧洲提倡骑自行车,减低碳排放的时候,我们一边高呼——低碳生活,一边每年全国新增1500万辆机动车。看看现在的城市配套停车场,修建速度跟不上,小区、马路非机动车道停满了轿车、货车,这么多的车对行人的安全造成了多大的威胁。让我出门就心烦。难怪当下的中国老百姓幸福指数太低了。
《甘地传》影评(十):如何让历史铭记
最近思考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历史铭记。所以看了这部电影,但甘地不单是能让历史铭记,而是改变历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