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是一部由维克多·弗莱明 / 乔治·库克 / 山姆·伍德执导,托马斯·米切尔 / 芭芭拉·欧内尔 / 费雯·丽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佳人》观后感(一):跨时代的爱情悲剧
影片的背景也许就注定了“佳人”的悲剧结局。
影片总体分为三个部分,战争前与战争后以及战争时期。
首先,影片给我传达的观点不仅是战争的无情,还刷新了我对南北战争的看法。
我的印象中南北战争北方是“相对正义”的一方,而南方的农场主与奴隶主统治的世界应该是“相对邪恶”的一方。
所以导致我一开始就对南方政权不看好,结果影片给我展示了北方胜利后带来的其它问题,投机分子和人的不平等。
我历史不到家,对南北战争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的历史书。
战争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正义一说,是文明的变更和时代的产物。
其中战争对北方的渲染,感觉北方军队无恶不作,他们唯一的“荣誉”就是打赢了这场战争,其余的都是“失败”的。
对于片中的感受就说这么多。
在战争前,女主、女二、男一,都生活在富裕的家族生活中,感觉就如童话般美丽的生活。
有风度翩翩的绅士,和美不可言的窈窕淑女,更有一些风流佳话成为女人与男人的饭后谈资。
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一开始南方的男人们就在议论战争,如何保家卫国,甚至牺牲成为英雄人物。
而男一则有着冷静的头脑,就像已经知道南北战争的结局。他风流,成熟,稳重,还带着一丝别样的“坏”意。
战争前就已经确定了几层关系。
第一层,女主喜欢男二,当他得知男二要取女二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他应该是爱我的”。女主对此还特意打扮参加宴会,在宴会期间还私下与男二表白。
第二层,男二喜欢女二,这样的爱意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以及战争前的思想导致,他并非没有对女一有感觉,只是尽量克制而已。这是战争前那个时代的产物,每个已婚男士或者女士都有自己的情人,这很正常,讲究家庭与爱情的同时更讲究浪漫与性生活。
第三层,男一对女主的爱之深。男主的口碑只差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当时文化的问题,那个讲究“荣誉”的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张华丽的外衣。就去有狐臭的女人喷了浓重的香水一般。
可是女主的公主病很深。
这一点不怪女主,因为上一个文化(在没发生战争)背景造就了女主的思维,只是她明白得晚些,而男二号确实从未明白过来,这就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他对待女一的方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几乎是一层不变。战争发生后他就沉迷在过去的日子,所以男二这样的角色能活着从战争中出来简直就是奇迹。
假设他不是男二,战争中估计会如其他“愤青”一样牺牲。
男主则早已看开一切,这一场战争注定南方失败。他冷静,所以没有参军。但是他为此感到惭愧,最后在送女主回家的路上跑去参军。
也许是一路上的战争风貌唤醒了他内心的责任,虽然最后成为俘虏也是最有地位的俘虏,因为他有钱,北方军官尽可能的想从他身上刮油。
这个时候又再次令我对北方军队的印象更怀疑一层,导致最后我开始怀疑原著作者是不是南方人?他对北方人印象差,所以搞这么一出?
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化最大的就是女主,她看上去几乎是战争的最大收益的代表人物。可是战争带来的经济问题她解决了,缺没有解决上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感情问题。
短时间内,人的爱情观要接受夸时代的冲击,这其中困难就难以想象。
战争前女人尽可能的装饰自己,找一个有钱又帅气的男人嫁了。战争后的文化却有很大变化,男人女人都要为了物质奔波,没有人来得及顾上谁,社会制度自然改变。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女一到最后才明白自己早在很流行之前就已经不爱男二,而是那个爱了自己很久的男一。
男子在剧中简直是现代男性的代表,他富有,对爱情专一,成熟而帅气,看待问题冷静,没有“虚伪的绅士风度”。
他爱女一胜过爱自己,结果女一的“公举病”在女儿与女二的离世宣告瓦解。
不难想象,到爱一个人到绝望你能做出什么举动。
而男一选择的是独自离开,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男一的离开没有带走任何东西,除了一些杂物,他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女一。
这说明什么,说明男一极为了解女一的同时更是爱之不行,哪怕在最后分别只是亦留存最后的关怀。
整体来看,影片《乱世佳人》名字取得很好。假设不是乱世,不是时代的变更,这将是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就不会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贵族世界的爱情风流史。
《乱世佳人》观后感(二):心最碎的瑞德
出于一个男性角度吧,整部电影都被瑞德的感情线路牵扯:一个不羁的浪人爱上心有所属的佳人!于是乎,不羁没了,更多情了,开始还能潇洒的绅士着,后来为爱也懒得顾及了!是,我爱上了你,可我却从未感觉得到过你的心,绅士,我绅士,我保持绅士,我去他妈的绅士!可爱的女儿的出现让我不太顾及那么多,小天使是真真正正完全属于我的就够了,管你爱谁谁吧!但是,当失去女儿的那一刻,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我无力去强撑了,再见爱人,或者说,再见曾经的爱人,我已无力坚持下去,去照顾你的艾希礼吧,眼不见心不烦,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东西和人,我走了,不敢保证我一定能忘了你,但可以免去忍受眼前的酸楚,再见爱人,再见曾经的爱人。——你亲爱的,瑞德
《乱世佳人》观后感(三):人性的孰是孰非
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放过一次给我们看,那时候只知道斯嘉丽喜欢艾希礼,结局是白瑞德走了。大二的时候看了第二遍,仔仔细细的看,我爱上了这个傲娇傲慢坚强勇敢不屈服的姑娘,敢爱敢恨,勇敢的扼住命运的咽喉,许是太年轻不能分辨那是不是爱;有人说艾希礼懦弱,在与美兰妮的婚姻期间,也有几次艾希礼与斯嘉丽拥吻,既然不爱她就不要给她希望,又或者是说他是为了让斯嘉丽照顾美兰妮才这样做,就像美兰妮在剧中的老好人角色,但在泰拉庄园挨饿时,虽然很害怕但还是搜查了被打死的逃兵的身上是否有钱,而当泰拉庄园情况好转时又给战败回家路上的士兵食物,斯嘉丽为了活命为了救泰拉庄园而抢了姐妹的未婚夫,在生命面前人性被完全地暴露着,艾希礼也说战争中看着自己的伙伴一个一个的死去,这种无能为力让人疯狂。
我们每个人都太过渺小,个人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安全的需要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需求,我们没有立场没有资格去批判谁,这可能是我步入二十岁这个新阶梯的第一堂课,尊重人性克制自己。
《乱世佳人》观后感(四):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大爱这部电影,第一次是高中语文课老师放给我们看,那时候只记住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还有就是白瑞德爱惨了斯嘉丽。隔了十年了,又挖出来看了一遍。其实蛮喜欢斯嘉丽的,在太平年间,有父母宠着,有迷人的魅力,有些骄傲有些任性,有些小心思,叛逆,追求自己想要的,就像是个无所畏惧的小公主。后来在战争年间,母亲去世,父亲神志不清,也没有被打倒,毅然扛起家里的重任,也遵守信用,照顾美兰(情敌)。虽然她的有些方式欠缺,但是用她的方式守护她想要的。最可惜的就是她跟瑞德的感情。“我爱你,我是最了解你的人,我们同流合污,无条件的宠着你,但是我感觉不到你爱我,我嫉妒,我发狂,我们总是阴错阳差,针锋相对,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斯嘉丽在迷雾中迷路的梦魇,就是她找不到自己心之所向,最后找到了,梦醒了,人也走了。
《乱世佳人》观后感(五):猩红色
如果性格可以用颜色来描述,那么《飘》的作者在定下角色的名字时就有了定论。斯佳丽Scarlet猩红色,瑞德 Rhett 红色。媚兰 Melanie 黑色,阿希礼 Ashley 灰色。两对夫妻的名字是同一色系的。想起瑞德对斯佳丽的话,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等待的女人,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 这一对互相斗气的爱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命运绝不认输。自私,坚强,吝啬给与,仿佛每一件事情的付出都要合算对数。如非因为阿希礼在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斯佳丽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媚兰,甚至失去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她不会像梅兰那样无怨无悔,不冷静的咒骂和哭泣是她给自己的护身符。而风度翩翩的白瑞德船长,即使看见穿着窗帘改装的衣服的斯佳丽,满眼是藏不住的赞叹,还是因为识破了斯佳丽的欺骗而狠心地拒绝了她。他们对对方的爱,因为太像爱自己,而变的挣扎,无奈。哪怕后来他因为在忘不了阿希里的斯佳丽身上吃尽难堪,只好将爱转注在女儿身上,其实不也是因为邦妮像极了起初令他心动的斯佳丽么?狂妄地可爱,热情而没有心机,却没有后期成熟的斯佳丽的坚忍残酷。是邦妮,令白瑞德船长找回了一个男人受人依赖的尊严。 影片中最暧昧不清的是媚兰和阿希礼这一对。一直在怀疑,阿希礼对斯佳丽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像一开始他看似安慰地对斯佳丽说:“你多么希望拥有你对生活的热情。但是我不能娶你,梅兰了解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会幸福。”阿希里的十二棵橡树,最终毁于战火,而斯佳丽的塔德却因她不择手段的挽救而幸存下来。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把塔拉庄园比作从浩劫中浴火重生的南方,而阿希利的十二橡树庄园则是再也回不来的美好记忆。像阿希里本人,始终是温润如玉的贵族,在劫难中只能靠斯佳丽这样不拘小节的人来保全。有的人很不喜欢阿希里,梅兰夫妇这“温柔而无用”的一对。其实,读过小说的人都看得出来,作者在阿希利身上倾注了更多感情,算是对随风而逝的优雅的老南方的挽歌。同样,白船长最敬爱的人始终是梅兰,这个柔弱得没有人气,圣洁得像天使的女人。从她应对警察的冷静机智,和不计前嫌在宴会上保全了斯佳丽的面子,还有对妓女贝拉的友好,都看得出来,她是这出剧里最聪明的人,像上帝一样旁观着和悲悯着。她和阿希里是真正相濡以沫的一对,然而他们的相像,不像另外一对那样针锋相对,而是融为一体,在这混乱的时代保全旧时的优雅,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贵? 斯佳丽一直崇拜着她高贵善良的母亲,不知道她有多少次哭泣着说,幸亏妈妈看不见我现在的样子。她对母亲的崇敬,和对阿希里执拗的爱,就像对老南方的高雅生活的追忆和向往。而磨难赋予她身上的蜕变,终于使她坚强地面对了现实,哪怕和“曾经迫害,杀戮我们的北方佬”合作。她坚守的,只是阿希里的爱,再是塔拉庄园,然后是瑞德,最后又回归到塔拉。她是始终是如此纯粹的一个人,像猩红色,热烈而彻底。当她在漫天红霭中立起身来,对自己说出“tomorrow is anther day”的时候,我知道她终于明白了自己最离不开的东西,是塔拉,是瑞德,是自己的根。在曾经和父亲并肩站立的土地上,那些失去的东西,她一定能等到它们的归来。
《乱世佳人》观后感(六):随风但不逝去
喜欢费雯丽是因为喜欢思嘉,费雯丽就是思嘉的写照,她们同样独立坚强,她们有着我所没有的勇气。
思嘉,刚看飘的时候就被她吸引,她祖母绿的眼睛,猫一样狡猾的神色,满不在乎的任性,甚至是塔夫绸舞裙和波纹绸花边下隐约可见的摩洛哥舞鞋,都很迷人,她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和一种无比热爱自己的生活态度。
表白遭受拒绝就直接砸花瓶,没有漂亮衣服就去一把扯下天鹅绒窗帘做衣服,没有黑奴就自己摘棉花磨出一手水泡。
任性坚强独立,这就是思嘉,独一无二的思嘉,唯一一个能让瑞德用心去爱的姑娘。
她不被世俗认可,不接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她就是自己世界的中央,她为自己爱的一切而活着。
她不懂爱情,却用了全部青春爱了一个人,即使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当发觉爱的人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就决绝的离开,失恋了也不后悔,放手干净利落,转身飞跑追寻真正的幸福。
她虽然受各种制度的束缚,但仍然很真实,很任性,很冷酷无情。喜欢她就是向往那种不顾一切的叛逆,传奇的一生。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我只是希望成为一个有着思嘉一样真实的心态,活出真实的自己,不虚此生。
《乱世佳人》观后感(七):乱世也有佳人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斯佳丽,我为斯佳丽感到惋惜,她为何不早点感受到白瑞德对她的爱,一直要让别人的心冷到不能再热时她才觉醒,爱这种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她来时你控制不住,去了你也挽留不了。但斯佳丽这个人物我还是很欣赏的,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但又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脾气暴躁的性格。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斯佳丽敢爱,敢恨、敢说,敢做,对自己认定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斯佳丽可能是大家公认的“坏女人”,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她的几次婚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首任丈夫是与卫希礼赌气,次任丈夫是为了赈救父亲用生命和尊严捍卫的农场,嫁给白瑞德的目的就更不是因为爱情了。但我觉得她有她的可爱之处,她情感丰富,对爱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炽热,她对认准的目标勇往直前,她热爱她父亲留下的农场,热爱那美丽的红土地,为了捍卫那红土地,她可以象下人一样在田间劳作,可以象男人一样在外抛头露脸,她吃苦耐劳,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战争暴发之前,她是家里的娇小姐,除了玩乐,她不用做任何事。战争暴发后,别人一个个都倒下了,只有她勇敢地站起来带领大家重建家园,我佩服她的勇敢和坚强。她对卫希礼的爱是一种不带任何杂念的纯爱,在现今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她这种爱还真不多,只是她爱错了对象,不该把一个不值得她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 斯佳丽的人生经历是多磨难的,但是它的骨子里有一种与困难顽强斗争的执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她一次次被困难击倒后又一次次勇敢地站起来。她的心里有一种信念,她始终认为她的祖先是不怕失败的,即使被失败咬住了,他们也会从容不迫镇定异常的,正是祖先给了她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斯佳丽才会勇敢的抬起头来。 在所有人物中里我欣赏的还有白瑞德,他真是一个极为优秀,极为难得的一个好男人,他有思想,有深度,情感丰富,感情炽热,对爱执着,他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男人,但我又为他感到委屈,得不到回应的爱难以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斯佳丽在那么长的日子里竟然一直不能感受他对她爱,总是爱着她自己虚构的人物卫希礼,这是任何一个男人都不能忍受的事,但白瑞德竟长期地忍受着她的背叛,她的执迷不悟,这要多么宽大的胸怀才能做到这一点呀。 电影的情节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展开,事实上《乱世佳人》是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那个特定的情景下,个性鲜明的斯佳丽和白瑞德 那种不拘一格,突破传统和道德的限制,按照经济社会的选择和人性的需要来判断失误的是非和行为的方式方法的做法,显然是一种美国精神的体现。斯佳丽美丽的外表和按照自己的人性尺度生活的决心、白瑞德的阴沉和透视生活的力量,都在人格上为一代又一代学习做人的青年们树立了人生某一特定阶段的楷模。 电影的结尾是斯佳丽的一段独白:“等明天回塔拉后再计划这一切吧!我能忍受这一切的!明天,明天,我会有办法再次得到他!不管怎么着,明天是崭新的一天!”多么感人的一段话呀。“我能忍受这一切的”多么顽强的精神!“我会有办法再次得到他”多么坚定的信心!“不管怎么着,明天是崭新的一天!”多么乐观的心态,多么执著的信念!
《乱世佳人》观后感(八):痴情不悔
瑞德对斯嘉丽说过,我有很多女人,但是没有一个会像爱你那么深刻,也没有一个会像你一个能让我等这么久.瑞德说过,他不想结婚,唯一能让他结婚的只有斯嘉丽.因为他十分的了解她,正如了解她自己一样,因为他们是一类人.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也知道斯嘉丽要的是什么.可惜斯嘉丽并不知道.于是瑞德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帮助自己的心爱,默默付出.如果换别人,我知道瑞德可以有N种方法让斯嘉丽知道艾西利和她不合适,也有N种方法让斯嘉丽嫁个他.但是瑞德没有这样做,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斯嘉丽的人,更等待斯嘉丽的心.即使在婚后瑞德也没有放弃过斯嘉丽,哪怕是他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无奈.(瑞德喝酒喝醉后曾激动的说,我真想用我的双手把你脑子里对艾西利得爱挤出来,结束你,那么我就不会那么痛苦,你也不会那么痛苦).爱情是自私的,容不得别人也容不得一方毫无回报一味的付出,瑞德把爱情做到了极致.但是瑞德也是可悲的.他也对爱太执着.他失去了心爱也让自己的心彻底破碎.离开了斯嘉丽,世上已无人再会有让他结婚的念头,他将又回归浪子行列,游戏一生.
《乱世佳人》观后感(九):《乱世佳人》观后感
233分钟,这是我看过最长的一部电影。 费雯丽非常美,美到让我感觉这本书中斯佳丽就是按照她的样貌来形容的。瑞特的相貌我以为是很堂堂潇洒的,电影角色和我想象有出入,不过考虑瑞特比斯佳丽大很多,也能理解。 这部电影诞生的非常早,所以它的剪辑是非常原始的,这就导致演员非常辛苦,杰菲尔德跳栏摔断脖子、山姆与黑人缠斗将黑人扔进水中、斯佳丽从楼梯上滚下去、美蓝跳栏摔断脖子都是一镜到底,容不得演员半点偷懒。 它的背景音乐让我时刻想致敬另一部经典《猫和老鼠》,大概那个时候的背景曲都很优雅,几乎都是名家大作。
我曾经看过有人对原著的形容[在战火中成长],可能是因为我在看完原著之后就看了电影,对书本的感受更深刻,对电影则是感觉它更像一部歌剧,重点在演绎。我看不到成长。为了使时长尽可能合理,它砍掉了迪尔西、威尔、韦德、埃伦等一系列人物(“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是废话”,我理解),将有的事物发生顺序也进行了更改,玫兰妮的婚礼移到了斯佳丽前面,斯佳丽捐戒指放在了玫兰妮后面,将杰菲尔德的死安在威尔克森的来访而不是女儿苏埃尔身上......后面有的情节这样改变顺序也很合理并且让我感觉有惊喜,比如说斯佳丽流产时玫兰妮去安慰瑞特时就将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了瑞特,简单交代,为后来玫兰妮小产葬送性命埋下伏笔(毕竟在小说中看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才具有戏剧性)
一开始还有点觉得有些表演不是很自然,当我去看了选角花絮后,我收回这句话
《乱世佳人》观后感(十):有一种感情叫做爱情
一部作品,不论何时谈起爱情人们都会先想起它。但它又不仅限于此,它所涵盖的主题要远比爱情宽广的多。这才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部史诗,把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把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北的对抗,把尊严和人性,穿插在一段爱情的纠葛之中,让人看完之后不禁唏嘘不已,但同时也可以感到它内在的厚实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