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独特》是一部由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执导,查内尔·克雷斯韦尔 / 尼克·迈瑞莱格伦 / 阿比盖尔·劳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独特》观后感(一):独特不能凌驾在世俗之上
片子对我总体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记录片,导演并没有明显的倾向,但是 这个电影的评论区已经变味了,电影是希望大家不要暴力对待独特者,要尽量包容理解他们;《死于独特》观后感(二):「非主流」少女被混混打死,这悲剧太扎心
初中的时候,派爷无比羡慕那些不穿校服的混混。
顶着一头花花绿绿的头发,整天游荡在操场上。
不用听从老师们的管教,也不惧怕校规校纪。
十分另类,非常独特。
《死于独特》观后感(三):天使不在人间,人心堪比地狱
求别用手持摄像机拍摄了,还能多点评分,吃饭的时候看的,差点没晃吐我。。《死于独特》观后感(四):非主流就活该被虐死?这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扎心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我们在学校或社会上,都遇到过“被孤立”的人吧?
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要遭受到周围人的白眼、嘲笑甚至是殴打……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
就像君君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
《死于独特》| 2017
豆瓣:8.0
《死于独特》观后感(五):是谁杀死了非主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伍脊六兽我忘记了很多人的名字和脸,却记得小学的时候两个被欺负的同学,他们的十一二岁的脸,他们的名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十几年了我都没能理解那种被所有人厌恶的缘由。也许那种感觉叫做懂事最初的团体认同感——大家一起讨厌,不会错,不为过。
男孩子叫程海斌,略黑,瘦,喜欢傻笑,他的校服总是脏脏的,智商好像不比同龄人,这是我唯一能回忆起来的被大家讨厌的理由了。六年级的时候流行用印泥往别的同学脸上抹,并不针对讨厌的人,我记得我和一个女同学看他坐在墙边傻乐也给他脸上涂了几笔,他笑的更开心了,也不知道当时他在想什么。庆幸我没有做过伤害他的事情。
女孩子叫王欣,一个全世界最普通的名字,后来改名叫王思维。老城改造翻新的差不多了,相信再没有一个墙上或者电话亭上以侮辱某个同学为目的写着“xxx喜欢王思维”了。她的眼睛看起来不太正常,头发颜色浅并略微卷曲着。我无法回忆起她身上是不是有着什么异味儿,因为同学们都这么说,可是都这么说从来不能代表事实。于是没人愿意和她同桌,也不知道自己是爱心泛滥还是什么,当时自告奋勇来做她的同桌,不巧她当天胃不舒服又吐了一地,我实在无法忍受还是搬去了别的地方和两人挤在一起。我承认,我欺负过她,出于一种当时无法控制又不明白的情绪,有一次在后面拽了她的头发,我隐约记得自己当时是有一种叫做“爽”的感受。我不明白,可是,感受会留一辈子。她曾经被男生打得最严重的一次,嘴唇被踢出一个口子,似乎缝了三针,当时我不在场,只记得后来她请假之后,老师在班里边批评打人的同学边讲,她都没有哭,缝针的时候一声都没吭……我记得毕业的时候,她来找我签同学录,似乎对我还是抱有我觉得真的配不上的一点感激,我在写同学录的时候,她还顺手帮我将一缕碎头发挂在了耳后,我记得非常清楚,她苍白纤细的手指,动作温柔到感觉不到……而我,当时的我却是嫌弃的心情。回忆这些细节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可耻,可耻的不懂事,可耻的随波逐流。
看完这部还原度很高的电影,曾以为是为了表现手法而夸张了形象,以让我们在身边还存在单纯这样形象的人而反思自己的观影感受,实则这样的事确确实实还在发生。我们都知道“贵族”们从来都还存在,只是我们经历过了那个年代就以为过去了,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事是不是还发生在一些不起眼的城镇里,甚至不如男女主事件那样受到公正对待。总是说着peace and love,peace and love,就好像那只是一种不需理解的潮流,就好像是来自西方的嘻哈文化似的念叨着。
事隔将近二十年,比当时懂事许多,也不再会随波逐流乱站队,生活在包容性极强的大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也都见过,要说哥特,也无非是形象与审美的区别,比如有的人扩耳就很帅,有的人就像所谓的“非主流”,有的人纹身像艺术家,有的人则确实还是像传统概念里的混混,黑社会。可这又如何,纹着图案呲了的大龙的大肚子东北大哥也常常是有义气又善良的人。作为一个姑娘,我纹身也非常多,头发铲掉了大半,有时候我看自己也像个活生生的“非主流”,电影里那些看着事情发生坐视不管的配角们说的那些“我一直想这样,可是我妈不让”我听过无数次,有人觉得我过的潇洒自由,也有人会在心里觉得我确实嫁不出去,想不开,糟蹋自己,我明白,这么看来也许有一天也会被看不惯自己的人恶意攻击也说不定。可是光明或者黑暗,不都是一种选择而已吗。
幼年时记忆里抹不去的名字,在电影结束时猝不及防地窜了上来,我迫切地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两个现在过得好不好,而我总觉得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了,只希望他们早就克服了不懂事的我们曾经由于自己都把控不了的莫名的厌恶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和阴影。经营着平凡的新生活。
抱歉,这不太像一篇影评。
《死于独特》观后感(七):所谓主流的制裁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心痛,第二个感觉是愤恨 。
这个所谓的主流社会无时无刻在制裁着那些与众不同的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主流惧怕独特,害怕异类成为主流,所以理所应当的用“大多数”来批判独特。片中的两个青年死于独特,死于偏见,死于所谓主流的无情制裁。
即便有了这部电影,即便我们看过这部电影,谁又能保证在不会对那些偶然遇见的“杀马特”嗤之以鼻呢?但除去那些浮夸的造型,他们的灵魂依旧纯净,至少比那些残忍的“主流”施暴者纯净太多。电影用大量篇幅渲染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纯澈爱恋,而影片最后却用最现实的结局让这场如梦如幻的爱情烟消云散。而那些嬉笑着的刽子手,施暴的原因竟是因为他们的打扮不同于常人。我想他们其实曾向往独特,却被世俗的评判沦为平庸,他们不像男女主人公那样勇敢的选择坚持自我,也嫉妒他们的坚守。于是悲剧就此酿造。
其实这样类似的事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这种暴力冲突只是极端的社会问题爆发点。这部电影也通过这种极端的个例来表达了这种冲突。
我不禁想到那些偏见的可怕。
那些被种族主义分子白眼讥讽直至用枪射杀的美国黑人,他们死于自己所无法左右的基因。不也是死于独特?
然而被人所关注的,总是只有那些骇人听闻的命案。而我们,此刻对于此愤怒的我们,都多少曾对他人投以偏见,也都曾是偏见的受害者。
那些被老师偏见而当众羞辱的孩子们,那些不得不被父母医院安排一生的青年,那些因为长相怪异而遭受拒绝的人们,还有古代那些被教会审判的坚持真理的科学家。
我想你能明白我的感触,除非你说坚持真理和正义是反社会的。
人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眼光评判他人,用自己的感觉揣度他人,更甚者还用自己的方式强行改变他人。
社会一直都在排挤那些试图突破传统,超越世俗的人们,并且施以无情的冷暴力,而异端,有时并不是邪恶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偏见和歧视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我只想奉劝大家,也奉劝自己,有些独特或许有罪,但是请不要用主观的见解肆意审判。
《死于独特》观后感(八):因为短评写不下我的废话
五星给我爱的哥特。
小时候也因为穿着被同龄人嘲笑过,甚至拿石头扔我,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甚至我都不认识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在学校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只是会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而已。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心态会讨厌做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的懦弱无能屈服于这个世界,所以对陌生人充满敌意充满愤怒,渴望用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无能。我害怕这样的人,我和rob一样。
有一次走在恒隆广场,远处一个雄壮的男人从十米外就盯着我,恶狠狠的冲撞我,并没有什么目的。陌生人无故的敌意会让我害怕的想回家呆着,不现身在这个世界就会安全。
一直以来想要的就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一起读诗一起听摇滚一起跳舞,开心的笑伤心的哭,我们的灵魂是在一起的。
读书的时候因为别人的看法试图正常过,穿着不是自己的衣服出门整个人都很别扭。能够勇敢的做自己,才是真正的活着,作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而活着。
看完好难过啊,为什么有人可以无故的充满敌意,赶紧带上耳机听核回到安全港湾。
《死于独特》观后感(九):死于独特:只因囚鸟,歌颂自由
偏见与误解在这个信息洪流时代愈演愈烈,狭隘与无知在表面的波澜不惊下欲盖弥彰。不论是片中人面对与众不同的哥特打扮的唾弃,还是我们谈之色变的难民,穆斯林......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属于少数人的,都是所谓的独特。他们有的人甚至不是选择了独特而是被独特选择。
一直逗逼得我怀疑僵尸会因为他没有脑子而留他一命的法国小哥,在谈到穆斯林的时候,很郑重的说,我们一味地将他们拒之门外,只会让他们离主流越来越远,转而在另一个极端寻找依靠。但是他们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而那个把他们推到悬崖峭壁的力量,就来自我们自己。
正是参差多态,星辰大海,让这个世界变得精彩纷呈。当我站在纽约的街头,在时代广场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喧嚣中,让我眼含热泪的是,这一群群摩肩接踵的人们,交织碰撞的文化,在摩擦中共存,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每个人都能相融。不管怎样奇装异服,胡言乱语,都没有人侧目而视,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理所当然,英勇无畏。
卡夫卡是在他的时代里,格格不入的怪胎,但他也是那个在聋子自以为安全的地方仍在侧耳倾听的人,他是早就知道自己无力屈从的人,他是文学的开拓者,是怪诞,敏感,但真正深邃的艺术家。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习惯于漠视,孤立那些在角落默默无语的人们,但是有多久,我们才能意识到,那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自身?
影片的最后,一切罪行都得到了审判,但是惩戒不是目的,目的是,当我们遇见哪怕与我们截然相反的世界的时候,依旧用最大的善意,最深的尊重,去看待那远方的载歌载舞。
毕竟我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井观天,囚禁在自己视野的囚笼中,哪怕我们无法拥有,也该歌颂,那片天空。
“囚鸟鸣叫,唧唧啾啾,恐惧未知,仍旧渴求,声音遍布,远方山丘,只因囚鸟,歌颂自由。”
《死于独特》观后感(十):生而为人,对不起。
作为BBC新出的1个小时时长的影片,《死于独特》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力还原了整个事件。 整部片子看下来很直击心灵,也反应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2005年,Sophie 和男友Robert在酒吧相识。喧闹的音乐,扭动的人群,闪烁的灯光,都没有影响他们彼此的一见钟情。把名字写在手心算作自我介绍,“Sophie”、“Robert”,还有一抹心照不宣调皮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