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是一本由山下英子著作,平安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斷捨離》读后感(一):活在当下
断行 舍行 离行
四个字「活在当下」
《斷捨離》读后感(二):只想知道人生從此提效30%是怎麼算出來的
“斷”和“捨”是一個循環,判斷哪些物品對現在的自己有用,捨棄無用之物。不停循環後,脫離舊思維“多即是好”,養成“少即是多”的思維。這一點作者提倡的,和日本的建築理念很像。但作者一直圍繞“斷舍離”在吹水,有湊字數之疑。她説的並不衹是雜物收納術,還是一種生活態度,能處理人生問題,例如什麼時候離婚,什麼時候放下對亡夫的思念,重啟新生活。
《斷捨離》读后感(三):满足与舍弃
生活里有太多美丽的、诱惑的东西,好想要,然后得到了。这是很珍贵的体验。可是唾手可得的美好却总令人心不在焉,不知珍惜。如果采取断舍离,去掉那些无感的用品,只留下珍惜的,不停地感知到美好的物品在身边,既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心情也会更愉悦。
以前觉得好的东西什么都想要,读完以后会反过来想想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不能很好的善用它,那么即使遗憾也应该放弃,我不耽误它,它不负担我。
《斷捨離》读后感(四):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买了这本书,我清理掉了很多不用的东西,虽然还有很多不用的东西,但是看到自己收集的东西开始变得:不再需要/不再喜欢,我发现自己给自己的人生真正添加了很多负担和麻烦。
所以我把整理出来的东西送人的送人,该扔掉的扔掉,心里很痛快,也懂了一些道理,很多东西我们都是带不走的,所以往往能带走的也往往因为有太多带不走的让你看不清/不知道哪些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通过这本书,我又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需要的不喜欢的不往家里搬。
《斷捨離》读后感(五):[有聲書評]《斷捨離》凱宇專訪皇冠文化總編輯盧春旭小姐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U5NjA3Mzcy/v.swf
「斷捨離」並不是主張簡樸或清貧的生活,而是藉由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生活加分。在每個當下都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此一來,連帶也會改善我們的心靈層面,更奇妙的是「斷捨離」是個自動機制,只要一旦開始行動,這個過程就會不斷循環, 讓你整個人煥然一新!
《斷捨離》读后感(六):让你忍不住行动起来~~~
等书就等了快20天,天天盼着。也许正是由于这份等待,才让我真正渴望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而不是将她排在其他书的后面来读。
本书一共五章,以一天一章的速度读完的。读完前三章,就忍不住动手整理起来,再加上是周末,和老公、老妈将卧室整个来个断舍离。以现在的自己为中心,整理起来真的顺畅许多,两天的成果就是扔到垃圾箱的东西连垃圾箱都放不下,卖废品杂志卖了些许钱,还让亲戚拿走一部分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去用,不用的东西也都找到了该去的地方,真的感觉屋里、心里都十分畅通。
后面又读了最后两章,第四章给出了七五一的方法,第五章主要针对心灵方面的提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断舍离不是让你过得清贫,而是过得有质量,在断舍离之后不断的提升自己。
总之,本书值得一读,特别是针对爱买东西、一看见打折就激动的年轻女性特别有用处。
《斷捨離》读后感(七):人類最大的罪. 就是不快樂!
斷捨離. 很有力量的書名. 很好的生活 "動禪" 概念...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棄多餘的廢物.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藉由整理收納居家環境. 提升生活品質. 進而淨化心靈. 感受幸福....
書本引自瑜珈 "行法哲學" 的概念. 化為生活上知行合一的實踐. 其觀念與方向都很健康... 作者藉由許多分享經驗與座談. 嘗試架構起一套體系化的行動哲學. 唯其文字內涵所能啟發的心靈共鳴卻顯薄弱. 文本亦存有日本流行書籍那種深蘊不足的速食感. 篇章編排的層次感亦弱... 在同樣是論述居家美學與心靈實踐的書籍中. 我在去年所讀的一本~ [生活不用大- the not so big life ] . 與[斷捨離]相較. 其內容則顯得豐富且深刻許多...
這書裡. 有個751法則. 我覺得不錯... 看不見的收納只能放滿7成. 看得見的收納最多放5成. 展示性的收納空間只能放1成... 如此. 居家生活將能呈現美學意象. 我相信如此的... 另作者引用了歌德的一段話. 是整本書最受我青睞的文字~ [人類最大的罪. 就是不快樂!]... 是的. 怎能不快樂呢!
《斷捨離》读后感(八):随便说说
我最喜欢的老师推荐给我的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第一反应是“啊?什么鬼,心灵鸡汤吗?老师怎么推这种书给我?”
看了书名其实就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东西。
而在这之前我也尝试过做这一系列工作,而且已经深知生活环境对人心灵思维的影响。
其实相信大多数的我们都一样,一样深知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但就是有“舍不得扔”的情结,因为觉得可惜,为什么可惜?因为它还可以使用(只是我暂时不用,但某天也许会用)这也是书中作者分析的三种“舍不得丢”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而我自己却是三种人的大综合,以后两种人的特征为甚。
“说不定某天我会用到,先备着,有总比没有好”于是塞满一箱子的地图、旅游手册、明信片、发票......
我一直怀疑自己严重缺乏安全感,姑且不去分析什么原因,从我的日常行为即可看出来。有我在的地方就会有卫生纸,衣服兜里,手提包里,书包里。出门必须带的四样东西 纸巾、手机、钱和钥匙。而对纸巾的依赖绝对值得研究。即使我不会用到,手中也要捏着一张卫生纸(想想都觉得可怕。。。—)我的住处,最不能缺的也是卫生纸,从来不会断货。。。。好吧,扯远了
再来说第二种人,执着于过去型,这种人对“意义”这两个字看的太重,似乎什么都会被赋予意义,所以留恋太多。我记得我的抽屉里还有六年前初中时候上课传的小纸条,还有初恋男友写的信,而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把它处理掉。
常常我们就是在 丢与不丢之间徘徊,而最终战胜的往往是后者,所以永远有整理不完的东西。
我不敢说完全赞同作者丢的如此果断,因为人各有异,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东西有所不同,然而作者的精神应该是丢弃于你而言没意义的东西,就像作者强调“我”的存在,以及把时间锁在现在。
然而这本书真正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其实是从整理这件事看内心的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坏境可以反映内心的状态,有点遗憾并没有在书中看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不过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至少看完之后我便开始清理大脑。。。。。。
《斷捨離》读后感(九):談書中不足之處:只讀《斷捨離》不足夠-不要讓這書成為雜物
「透過改變生活中的小事,改變小環境,潛移默化改變個人心態,增強個人自信。」這句話大概能總結《斷捨離》的重點。在資本和物質社會中,我們對物的依賴的確很嚴重。作者透過一種極實用主義的方式分析物品對我們的重要性,讓我們反思我們對物件的執著,並提出「斷、捨、離」的方式,增升個人正能量,達致心靈勵志效果。
文字中,不難透視作者自我中心主義的思想,強調思考時從個人角度出發,並流露著一種對物件實用性的概念。個人很喜歡作者把雜物分為「在用」、「不用」和「執念」三類;再把執念仔細分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強調我們要深入反思自己「珍惜」的是甚麼。
但作者的分析中仍有盲點。
第一,作者沒有談及人的習慣。在高中時讀化學,認識到熵(Entropy)的概念。簡單而言,熵就是分子分散和混亂的程度。在自然情況下,熵傾向不斷增加,即是分子會愈來愈混亂。同理,我們居住的環境在自然的狀態下也會愈來愈混亂。即使我們的神智如何清醒,每次用完物件後都理智地希望把它們放回原位,或買東西時頭腦如何清晰,我們仍不能避免在一些情況下把物件放在最方便的位置。例如把在讀的書很隨手地放到桌上;看過的銀行月結單硬本順手就存檔,囤積好幾年等。「斷捨離」最大的挑戰是在不改變大環境(家居裝潢)的情況下,希望透過改變小事,令讀者改變已積累多年的生活習慣。
第二,作者傾向想像所有物件也是吸收著負能量,認為過多的物品會讓家居的負能量增加。作者過份實用主義的思維沒有考慮傾向浪漫主義的家居裝飾佈置,在此,我想強調物品不一定要「有用」才有價值,因為價值不一定是有形(Tangible)的。例如,喜歡足球或明星的朋友可能在牆上張貼偶像海報;好書人喜歡在家中囤積大量書本形成小圖書館;喜歡儲物(如集郵、集幣)的朋友會儲藏大量在作者眼中是「雜物」的物品;甚至有朋友會在書桌上自製一塊佈告板貼上與朋友的合照。以上例子證明,我們可以透過看似冗餘無用的物品中吸收正能量。
第三,作者過份強調「現在」,更在書中後半部稱衣和食都要給自己最好、最時尚、最合時宜、最富正能量的物件。從另一角度想,作者是否在認同追逐商業潮流?我認為,要真正達到「斷捨斷」,我們應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要購買最新款的LV包?是否應吃最高級的日本拉麵?還是我們應該自創風格,不盲目跟隨「時尚」標籤?
個人建議,若果讀者希望透過改變個人小習慣而改變生活,不如也讀一讀《The Power of Habit》這類書,深入了解習慣的形成。因為不把「斷捨離」變成個人習慣,我們讀完此書,收拾一次家居後,家居只會傾向繼續變亂,而這本書,最終也只會成為作者而言的雜物。
不過,對著凌亂的電腦桌在豆瓣上寫完這篇文章的我,現在也會乖乖的花兩小時收拾一下母親稱為「狗窩」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