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是一本由[美]苏珊娜·卡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一):我给大家提个醒!
这本书主要涉及到两册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前者写于1813年,后者作于1811年,内容与文风大同小异,都是关于家族与爱情的冲突故事,历史背景都放置在西方社会由农庄经济向资本主义过度时期,所以,没有读过简·奥斯丁作品的读者可以绕开了。
回到本书,苏珊娜·卡森挑选了30多位知名文人对简·奥斯丁作品的感受文章,编辑在一起,也可以说,这本书不是著作,是文章汇编,看看文学前辈们如何在简·奥斯丁光辉指引下,学会用宏大的社会背景写作。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二):译林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王丽亚的翻译很差劲。对文字的翻译只做到按照意思罗列中文,行文没有逻辑可言。尤其是遇到一些行家的章节,语义逻辑让人容易不明白作者到底在阐明怎样一种观点,需要通读三分之一页数的一个段落,来自己梳理原作者的意思。
之前看到有书评建议购买其英文原版"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33 Reasons Why We Can't Stop Reading Jane Austen".索性在购买之处变一起订购了中文版和英文原版。相比较而言,原版的遣词造句更为贴切。毋庸置疑,上下文的文字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思想。
读这本书的人吗,我想大概都是抱着对简·奥斯汀的热爱吧,同时有机会听听大家的心得感悟。如果是这个目的,我想王丽亚还不足以达到。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三):请牢记这个翻译的名字!
因为找不到英文原版的,所以买了这本。
话说,每次看到这种精装版的烂书就会压不住怒火。这得浪费多少纸张资源啊!!!
整本书只提供了两个颇有价值的观点,作为一本关于奥斯丁的书来说,时间的投入产出比低到不能再低了。也许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人了解现如今英文essay的良好传统已经荡然无存,已经退步到怎么样一种言之无物的水平了。
书的内容方面不多说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翻译(我一定要记住这个翻译的名字以后再也不买她翻的书)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理智与感情》中。通过伊丽莎白这个人物,作者对玛丽安娜喜欢感情用事这一性格缺陷给予了深刻同情。”像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不是翻译水平的问题,这是态度和诚意的问题。
“如果能够嫁给拉什沃思先生,她就会得到一大笔钱,还能在镇上拥有一幢大房子”,连town是指伦敦都不知道,就这水平的译者,还有脸写个译序,说自己如何通读奥斯丁,喜爱奥斯丁,这能不让人火冒三丈?!我倒奇了怪了,随便找本奥斯丁的书中文版来看看,也不至于犯这样错误吧?各种人名都翻译的乱七八糟,Maria和Mary一律翻成玛丽亚,导致所有关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文章都看得那叫一个云里雾里,您这都说的谁谁啊?!
精装版的书,拿在手里很舒服,为了这个给一分,over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四):翻译上的几个问题和模糊之处
1.第91页,提到了Monk Lewis,其实指的是写了哥特小说“Monk: A Romance"的Matthew Lewis,世人因为这部作品称之为僧人刘易斯(Monk Lewis)。译者似乎是不太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学,所以直接翻译成了蒙克•刘易斯。
2.第135页,“安妮在凯林奇庄园的家中没有地位,‘她不过是安妮而已’。已经出嫁的姐姐利用她,从来没把她当回事”。这里指的姐姐其实是妹妹玛丽。姐姐伊丽莎白和安妮一样尚未出嫁。
3.第148页,“范妮除了从埃德蒙那里听到一些安慰话,没有人给予她帮助。其他几位表哥甚至把她当作逗乐的对象。”范妮只有两位表哥,除了埃德蒙之外,只有汤姆。“其他几位表哥”的原文估计是“other cousins”(其他几位表哥表姐,包括了汤姆,玛丽亚和茱莉亚)。
4.第151页,”亨利的姐姐尽其所能打破埃德蒙成为神职人员的希望,盼着他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里应该指的是玛丽克劳福德,而她是亨利的妹妹。
5.第153页,“克莱夫人的结局有可能像艾略奥特夫人一样”。估计原文大意是Mrs. Clay might end up as Lady Eliot,所以不应该是“结局有可能像艾略奥特夫人一样”,而是最终投机成为了艾略奥特夫人。看过小说的都知道,原艾略奥特夫人的结局是英年早逝,而原文的意思肯定不是指克莱夫人也早逝了。
6.第204页,“奥斯丁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维多利亚作家“。这个我不确定是译者还是原评论者的问题,实际上奥斯丁活到1817年,而维多利亚女王出生于1819年,即位是1837年,怎么样也和维多利亚作家沾不到边,这就和把李白说成宋朝著名诗人一样荒谬。
7.第211页,作者对原文引用的翻译”世界上拥有大笔财富的男子固然很多,但配得上他们的美女可不够多“。而原文是"But there certainly are not so many men of large fortune in the world as there are pretty women to deserve them",意思恰恰相反,”世界上拥有大笔财富的男子固然有,但远远不及配得上他们的美女那样多“。
8.第287页,伊丽莎白的自白,”我,经常瞧不起妹妹慷慨、坦率的性格“。这里显然指的是简,因此是姐姐,而非妹妹。
9.第294页,”其中一次,奥斯丁当时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又拒绝了,就像《劝导》里的范妮普莱斯一样“。这里面有两个错误:一,范妮普莱斯不是《劝导》里的人物,而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角;二,范妮普莱斯实际上从来没有答应亨利克劳福德的求婚,何来答应又拒绝一说?这让我想到,很有可能原评论者的记忆穿越到了99年的改编电影,里面确实有范妮一开始答应亨利又第二天反悔的天雷剧情。
10.第358页,”埃莉诺达什伍德的感性和玛丽安娜达什伍德的谨慎“。应该是”埃莉诺达什伍德的谨慎和玛丽安娜达什伍德的感性“吧?
因为手上没有英文原版,所以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和语意模糊的地方。遗漏之处,还望指正赐教。有些因为评论者本身的错译也就罢了,但译者声称收藏了奥斯丁全集,却让人惊讶的经常搞错人物关系称呼,不得不令人怀疑她所谓的收藏与阅读是否有着必然联系。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五):欢聚在奥斯丁的读者俱乐部
在拥有了两套简·奥斯丁六本小说之后,依然有些说不清楚为何这么喜欢她的作品。近日,隆冬的阳光下,收到了卓越变成亚马逊后第一次那么快的书包,里面就有这本三十三个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谈《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着迷简·奥斯丁,似乎从当初老师推荐了英文课外读物缩写本的《傲慢与偏见》开始,我就喜欢读她的文字了,虽然此后阅读的绝大多数都是中文。但,很多优秀的翻译并不会掩盖简·奥斯丁的魅力。《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里有我读过的毛姆、伍尔夫、E.M.福斯特、阿兰·德·波顿等人的文章,这本书没有收录关于她的反面文章,都是褒奖的,的确适合简·奥斯丁的铁杆粉丝们阅读。
于我,于三十三篇评,于所有的奥斯丁的粉丝们来说,论无论是从家庭、婚姻、女性、甚至政治、道德,人伦等方面都可以生动地在简·奥斯丁的文章里找到。那各种各样的传奇和旨趣未必需要多么崇高,但也绝对不会低俗。生活的妙趣无处不在。男人和女人的心性特色次第呈现,人间悲喜剧穿插,构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英格兰乡村生活,也以此特色吸引了全世界不同的人们对这种价值观、人生观的欣赏。可以说,只要喜爱简·奥斯丁的人都会说出来缤纷叠锦的个人观感。
这几日,海上的阳光又一次消失了,在预报下雨的阴湿天,我也读完了这本书。长时间地在这本书里,与自己的同好们交流,在这样高品质的“读者俱乐部”(编者苏珊娜·卡森语)流连忘返,收获的确不少,无论是从他们任何一个人的不同的角度,我都可以看见一个生动立体、活灵活现的简·奥斯丁,仿佛就在阴翳的沪上隆冬,泡一壶暖暖的红茶,与邀这样的三五知己走出书本,品尝闺蜜寄自远方的自制的手工饼干,闲谈中涉猎简·奥斯丁作品的方方面面,不亦乐乎。当然,了解简·奥斯丁的我们都知道,她不会来参加,因为她说过“但我不喜欢小聚会——这种活动让我不得安宁”,可是不要紧,我们可以尽情地畅谈她了。
掩上书,便宛如畅谈后的慵倦,可以抱着六本书和衣在沙发里小寐,这样,《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里提到的,一些我错过的,幽微之处便可以于模模糊糊的、半梦半醒中重新找到,重新感悟到,之后,再次浓缩了自己的见解,感觉自己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六本书。
这些年来,时不时都会将简·奥斯丁的书拿来读,有时候就像随意翻翻一般,感觉一下那看似遥远的英格兰乡村生活,实在就是我们身边精装的向往的文艺画面。而现在,我手中的那一套平装本的生活,虽然已经让我翻得不再是白色了,但我还有简·奥斯丁这样六本精装的文艺陪着我在未来慢慢岁月里厮混,幸好,这样的精装逃脱了生活的爪袭,当我的平装本的生活不能阅读的时候,就该悦读精装的简·奥斯丁了。而这份精装里,并不仅仅是封皮的精装,而是整本的精装,书页里都是年轻的温暖,细腻的情意、清纯的巧智、浅浅的薄愁,浓浓的快乐,机敏的俏皮,敏锐的观察,含蓄的幽默,等等,这样的情趣生活,世上独简·奥斯丁才有。
爱简·奥斯丁的你,来参加这个“读者俱乐部”吗?我已经泡好了茶。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35808558&BlogID=150117&PostID=37931375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六):邀请简•奥斯丁一起赴晚宴
简•奥斯丁在一次参加汉普郡的宴会后,回家拿起笔写道:“波利特太太的裙子十分昂贵,可是,花了这么多钱,她竟然衣不遮体。倒是让我们欣赏了她裙子的花边和平纹细布面料。”跨十八、十九世纪的奥斯丁,大约难以理解我们现今的穿着时尚竞逐“衣不遮体”了,昔日的温婉讽刺不免落了个小小的空,不过若能穿越时空,邀请奥斯丁出席宴会,这位杰出的作家想必又能妙语连珠,熔铸出新的“理智与情感”或“傲慢与偏见”来。而《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类似于一个奥斯丁俱乐部,如此多的学者、作家、电影人等作为衷心喜爱奥斯丁作品的读者,显然如果有机会,一定会邀请简•奥斯丁共赴晚宴,在文学偶像频繁描绘的日常场景中体会那个独一无二的奥斯丁世界,如英国作家普里斯特里说,假如你和奥斯丁交朋友,“她可以成为你一生的朋友”。
记得初读《傲慢与偏见》时,免不得要看看前面的译者序,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一些批评家说简•奥斯丁作品的题材很有局限性,甚至连滑铁卢战役和法国大革命也未写入她的小说里。而在《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中,加拿大学者唐纳德•格林有精彩的论述,他说,这其中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如果一部小说提到滑铁卢战役或法国大革命,那么,它就胜于奥斯丁的作品么?这显然站不住脚。事实上,对小说做如此功利性的所谓批评,是有着貌似庄严的滑稽的。奥斯丁世界的物理区域不是广阔的,但她于狭小的空间内映照出普遍性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无不被笼罩其间,哈罗德•布鲁姆曾说,“我们读奥斯丁,是因为她对我们的了解远远多于我们自己”。的确,阅读简•奥斯丁,我们或许兀然发现久远忽略乃至遗忘的自我映像,以及如许真实的镜花水月。
简•奥斯丁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经典被广泛阅读,也在于为现代影视工业不断地翻拍,其所有小说均被影像化,如《傲慢与偏见》仅我之目力所及,即有四五种版本,甚至还有印度本土版(改头换面、故事依然)。商业是无情的,它能如此垂青已距今近两百年的奥斯丁作品,表明其穿越时空的特性。自然,影像固然直观,但文字的蕴藉方是简•奥斯丁小说的真义,我们于中发现她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圆型”还是“扁平”的,都鲜活而跳脱,仿佛仍然生活于我们的周围,或者折射着芸芸众生的影子。他们从未死去,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换上一身服饰,穿行于熙攘嘈杂的人群中。美国作家韦尔蒂说,“简•奥斯丁创作时的场景和色彩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暗淡,甚至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奥斯丁的洞察力依然敏锐闪亮,辉映着她小说艺术的生命力。”
对日常生活与人性的洞察,是奥斯丁之为奥斯丁的关键所在。在乡村社会的几户人家、社交舞会、野餐、围炉谈话等场景中,她施展着其天生的禀赋,并将之付诸于文字。我们从未感到距离如此之近的百多年前的世界,伊丽莎白、达西、班内特太太、玛丽、安妮、爱玛等人物,绝无遥远的历史感,却仿佛是眉眼鲜活的本街区熟脸;或许奥斯丁对某些角色做了些许夸张,但未显突兀,我们并不对适量的漫画化感到别扭与隔膜。英国小说家司各特说自己善于描写那些喧嚣的社会大场面,“但是,要把日常琐事和人物描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充满感情,这非我所能。”奥斯丁是一个自觉的写作者,她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才能所在,她就是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区域,不为外界的评论或说辞所动。如她写过大量的对话,姐妹之间的,母女之间的,男女之间的,闺中密友的,却极少写男子之间的谈话,只是因为她很少有机会听到过;也很难想象,她会描写在一个聚会上大家谈论政治或赌马,以及显现矫揉的浪漫场景。
我们也很好奇,这位现在名满天下、拥趸无数的女作家,在她所生活的时代如何为他人所评价,如同无数的红学爱好者以及研究者悉心探究曹雪芹的前尘往事一般。原来天才小说家的出版之路也是不易的,《傲慢与偏见》费时多年方得出版,版权仅十英镑而已。不过她的文学才华倒是获得了极快地认可,文坛大家司各特击节赞叹,乔治•艾略特经常朗读奥斯丁的小说,英国摄政王甚至想让奥斯丁将下一本书献词于他。不过也有让我们哑然的事情,作家毛姆披露了一封奥斯丁的亲戚之间的通信:“是的,我亲爱的,很多时候简姑妈不是那么的高雅。此外,假如她多活五十年,以她的才华,她应该在很多方面符合我们现在认为的高雅。”毛姆说,这封信的内容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你的成就可能震惊世界,但你的家人未必因为你而感动。
不管如何,简•奥斯丁“成为简•奥斯丁”,她已是文学殿堂中永久的经典作家,于我们而言,其作品可亲可近,距离感消抹为零。如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影像作品看伊丽莎白、爱玛、玛丽的故事,但不能不说的是,影像的表现不可避免地丢失了部分的奥斯丁,只有文学文本“具有反讽、充满戏剧性与智性”,在此中,“我们才阅读简•奥斯丁”。如人所言,简•奥斯丁是一个“从不喊‘哇!’的姑娘”,正因为如此,她创作出许多具有理智与情感之微妙平衡的不朽之作,使我们愉悦与思量。令人惬意的简•奥斯丁,想来是许多人意欲邀请一起赴晚宴的最佳伙伴,聆听她的轻声细语显然是极有意味的事。只要奥斯丁愿意,我们荣幸之至,定当前往。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七):“简迷”的遗憾
摘自《南方都市报》 作者: 胡 晔
我是个“简迷”(英文Janeites,指简•奥斯丁的铁杆粉丝),在杂志上发表过的第一篇文章,主题就是奥斯丁,我在文章中写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呢?看来看去,她最精彩的就是对话。”奥斯丁机智幽默的对白,她那种“涉笔成趣,笔中带刺”的风格和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令其作品魅力无穷。
从时间上讲,简•奥斯丁的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1796年到1799年前后,二十岁出头的她先后写出《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和《诺桑觉寺》,显示了她的天才和早慧。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家庭生活的变故,她中断了创作,只是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修订。要到1811年,她才开始创作她极具分量的另一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其后,又相继完成了《爱玛》和受到简迷与一部分评论家们青睐的伟大作品《劝导》。
奥斯丁早期作品的魅力,在《傲慢与偏见》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傲慢与偏见》那种欢快活泼的调子、充满生气的女主人公,使它成为奥斯丁赢得读者最多的小说。毛姆也因此提出:它是奥斯丁所有小说中最完美的。在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和对幽默感的欣赏上,毛姆成了奥斯丁的知己。也因为毛姆本人更多是以小说家而非评论家知名,他的评论更像面对着普通人谈话,给人以亲切感。可爱的女主人公、小说完美的结构和富有韵味的文体,所有这些构成了毛姆对奥斯丁那种更多出于智性层面上的欣赏。
从高中时阅读《傲慢与偏见》,到毕业后找遍奥斯丁的其他作品,阅读不同的译本并同人讨论细节,现在的我,早过了迷恋她的那个狂热阶段。如今,我已快到奥斯丁完成她最后一部作品《劝导》的年纪。时间和阅历可以这样改变一个人:过去你认为最重要的那些东西,今天已经未必那么看重,反之亦然。结合《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重读她的小说,我就深觉简•奥斯丁本人也历经了这样的变化。
苏珊娜•卡森在《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中,编选了33篇百年来关于奥斯丁的优秀评论文章。其中既有对她的整体评价,也有对某部小说的专论。有些作者是研究奥斯丁的专家,提供了一些简迷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她的手稿一直由奥斯丁家族保留下来,最后被英国国家图书馆竞拍购得。少数名篇曾收录在论者各自的文集里,多少已为中国的简迷们所熟悉,却仍然值得重读。比如毛姆谈《傲慢与偏见》,哈罗德•布鲁姆谈《劝导》以及伍尔夫关于奥斯丁的名篇。书中最有分量的见解,也是出自以上几位和C•S•刘易斯等大家。
奥斯丁后期的两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不同寻常之处,而这两部小说之间又相互呼应,后者就像是前者的续集。在《劝导》里,正如伍尔夫所言,奥斯丁已不再采用大量的人物对白,“讽刺变得有些生硬,喜剧场面有些粗糙”。这和《傲慢与偏见》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变化从《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已可见端倪。
像奥斯丁这样的作家,所写小说都是关于婚恋嫁娶、家长里短,题材受到了严格限定。那么我所谓的不同寻常之处何在?C•S•刘易斯指出,其它四本小说是关于女主角“看清真相”、“觉醒”的过程:“四位女主人公在不同程度上痛苦地发现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的判断存在严重错误……”。而《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的“女主人公并没有陷入自我欺骗”,她们都是“孤独的女主人公”。《曼》里的范妮和《劝导》中的安妮由于各自的原因,都被环境冷落,但都是她们所处环境的旁观者。以她们的敏感和超常的理解力、判断力,她们对周围的人与事都有客观的评价。然而,她们却远未受到环境的公正对待。刘易斯的文字真挚朴实,往往直中要害。比如,很多论者喜欢拿亨利•詹姆斯和奥斯丁做比较,提到他们的相似之处,刘易斯却指出“奥斯丁的风格,她的价值观、她的性情,都与亨利•詹姆斯形成对应。”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他说得太少,而关于简•奥斯丁,像他这样有力的解读是永远不嫌多的。
《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之所以不同寻常,还因为这两部小说都饱含焦虑。年轻时奥斯丁以冷嘲热讽表现乡村中的人与事,但越到后来,她越感到很多事无法一笑置之,因为看得越多,痛苦越多。《曼斯菲尔德庄园》因之几乎变成一出充满道德说教的正剧,引来读者甚至评论家的反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真正要说的,是个人意志和环境的角力。有迹象表明,写作该书时奥斯丁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如果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焦虑源于自我意识的抬头,《劝导》却是由于感情得不到满足。伍尔夫认为,这部小说有一种独特的美和独特的枯燥。所有那些她写到烂熟的情节———譬如小说中的人物总能在散步中遭遇各种事件,女主角又总是无意中听到他人的对话,受到触动———她几乎没有耐性去重复了。故事的转折非常突兀,男主人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也如毛姆所言,很不合理。这些都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套路,作者真正想引出的,只是男主人公对安妮复燃的、火烧火燎的恋情。换言之,《劝导》不同于作者其它小说,“始终围绕着爱情展开”(刘易斯语)。
因着《劝导》,我们看到,一颗自由的心灵在面对真正的爱情时,怎样激情迸发。这爱情不需要借语言表达,如同哈罗德•布鲁姆文章中提到的:在安妮和上校之间有种默契和神秘的交流。可惜小说的后半部分老调重弹,一方面插入一些“无关”情节交代故事,重复奥斯丁式絮叨;另一方面,作者让上校以一封热烈的情书表白爱情,多少有掩人耳目之嫌。发生在《劝导》里的爱,根本不是文字所能抵达。考虑到作者所处年代,《劝导》的不完美和后半部分的失败是伟大的失败。
现在你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我是简迷。除了无以伦比的洞察力,奥斯丁在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借助外力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也极其罕见。她一直在以一己之力,努力挣脱传统和惯性加诸心灵的束缚。惟其如此,她的过早离世就更令人扼腕叹息———假如奥斯丁继续写下去,她的视野会更广阔,气质中比较感性和奔放的那部分会来得更多,而不那么保守说教。可惜,没有假如了。
国内关于奥斯丁的专著,除了《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还有就是1985年出版、朱虹编选的《奥斯丁研究》。后者按时间分为“十九世纪部分”、“现代部分”和“当代部分”。两本书对照着看,收获更大。不过,《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也有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方面,有关奥斯丁的文献浩如烟海,难免有个取舍问题,有些关于奥斯丁的优秀评论没有收进来。另一方面,本书的译文有些地方似乎有理解的错误:比如,节选自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中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尽管安妮对自己充满信心,却无法摆脱对一种死气沉沉生活的焦虑心态,她只是从不提及,可能有的损失不止但也包括了得不到满足的性欲”(译林出版社江宁康翻译),在本书里却被翻译为“安妮虽然相信自己,但她很容易担忧未来,又不允许自己表露这种情绪。从未实现的两情相悦虽然有助于她以超然态度对待现实,但同时也饱含了她内心的失落”。对照原文和《西方正典》里的译文,这段翻译几乎成功地诋毁和贬低了安妮。原著中“sexualunfulfillm ent”没有被翻译出来,这是很可惜的。尽管奥斯丁恐怕永远不会把“性欲”写实,这对理解《劝导》却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读后感(八):从阅读雨果到……简•奥斯丁
摘自《东方早报》 作者:李公明
似乎是有点凑巧,近日买的两种书虽然都不是哈罗德•布鲁姆写的,但又都与他大有关系。“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8月)一下出了六本:巴黎、伦敦、罗马、都柏林、纽约、圣彼得堡,这六个都市的文学地图。布鲁姆作为丛书主编写了一篇《总序:心灵之城》,并为每一本写了一篇“序言”。另一是《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1月),布鲁姆为其撰写了“前言”,书中也收入一篇他谈《劝导》的文章。翻着这两种书,在本年度暮色渐浓之时,布鲁姆的形象在当今文学研究的繁嚣炫目、声光电幻的天幕之上仍然执著地徘徊,仍然带有打着布鲁姆式印记的焦虑与挽歌,仍然使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人会比他更热爱文学。
是的,“热爱文学”,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今天要说出这句话是多么艰难。如果不像布鲁姆那样一直与文学相濡以沫,不像他那样在心灵的无边孤独中坚持与文学“正典”的不懈对话,不像他那样痛苦地敏感于文学真实而高贵的价值在妖言惑众的时代中日渐分崩离析,我们与文学的关系可能最后会形同陌路。虽然我并不一定很认同他老人家对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虽然我难以完全把那种“孤独的阅读”与对正典的推崇视作文学的唯一性,但是我无比珍视他对文学阅读与人自身的关系的睿智理解:“领受了美学的力量,我们便能学习怎样和自己说话、怎样承受自己。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赛或哈伯来真正的功用是促进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成长……西方正典唯一的贡献是它适切地运用了个人自我的孤独,这份孤独始终是一个人与自身有限宿命的相遇。”(布鲁姆《西方正典》,上卷,第41页,高志仁译,立绪文化,1998年1月)“学习怎样和自己说话”、学习“怎样承受自己”——这是典型的布鲁姆式的精神成长教育,与时下的大学所教的如何与别人说话、推销自己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我说无比珍视这种看法,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与文学结缘的路径恰好不是这样的。最近读台湾学者陈芳明的一篇谈尉天骢教授的新书《回首我们的时代》的文章,发现两岸某些“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有着类似的心路:“不同的命运轨迹,歧异的政治信仰,藉由文学的取暖,找到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的道路。为了一本杂志,青年作家跨过省籍界线,追求一个共同的心灵故乡。在那里,他们探索历史的尊严,培养人格的尊贵,建立友情的连锁。所有的危机意识,荒凉的孤绝心境,都在梦想的追逐过程中完全软化。远在政治解冻之前,社会底层的作家已经展开和解的行动。”( 陈芳明《回首他与我们的时代》联合新闻网)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至今仍然珍惜在那种时代氛围中与文学的结缘,同时也因为这样,更意识到真正的热爱文学是多么不容易和多么曲折。
这就不难理解,当年我们可以狂热地阅读像《双城记》、《悲惨世界》这样的经典小说,却难以进入简•奥斯丁的世界。布鲁姆说,“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正因奥斯丁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感到她解释了我们何以为我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前言” )回首1978年春天的校园,那个时候我们更像是雨果的孩子,在他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的“九三年”、我们的“悲惨世界”,我们感到他解释了我们应该何为。如果说布鲁姆认为“时下那些对奥斯丁作品进行‘政治化’阅读的人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她的作品”是颇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过去对雨果的“政治化”阅读是否也是这样呢?其实,我倒认为“政治化” 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何种“政治化”。拿简•奥斯丁来说,虽然她的小说回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时政的直接描写,但是当她描写上层社会中人对财富与爱情看法的时候,对社会压力与性别政治的思考就并非是强加的和不重要的。又比如,路易斯•奥金克洛斯在《简•奥斯丁与美好生活》一文中认为,“简•奥斯丁让她笔下那些低贱小人很容易获得成功。她真是深通人情世态的行家,了解所谓‘伟大生活’有时候如何捉弄人。”(第153页)“低贱小人很容易获得成功”,这难道不也是政治社会的某种生态吗?只是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看待奥斯丁的时候,应该特别记得布鲁姆的提醒:“奥斯丁委婉地提醒我们应该摒弃‘伪善’。依照约翰逊博士的看法,所谓‘伪善’就是说一些悦耳的陈词滥调、人云亦云的套话。这些东西在奥斯丁看来毫无用处,对于我们也不例外。”(前言)因此,从雨果到简•奥斯丁,应该驱除的是这种伪善的政治化阅读——过去我们的文学教科书那些可称作陈词滥调的政治化叙述既是伪善的,更是毫无用处的。
文学与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关系也同样投射到于城市文化的生长脉络中,因此研究城市与文学的关系成为文学的外部研究的重心之一。“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所收六本著述的都是从城市与文学家创作经历与精神印记的关系的视域出发,可以说就是文学的城市地标或城市的文学地图。布鲁姆在其总序“心灵之城”中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从作家与文学名城的关系,由此讨论城市的重要性;二是关于城市是文学的主题和元素;从这方面来看,城市更加重要。布鲁姆以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为哺育西方作家的精神源头,因此他认为亚历山大城是西方作家的摇篮,“所有艺术上有所造诣的西方作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亚历山大人,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从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到公元三世纪中期,亚历山大一直是精神和心灵之城”(总序)。关键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是以精神与心灵来维系的。如今,尽管“亚历山大作为心灵之都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但是当我两次来到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仍然感到有种心灵的微微颤抖,但不是因为布鲁姆说的与文学的关系,而是因为整个西方古典世界的结局与转折。
文学家与城市中某一区域、某一处地点的关系常常会使人产生各种情感,有些地点会使人感到无限伤感。比如,当我们走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台阶上的时候,怎能不想起济慈住在这里的时候,那种疾病缠身和失恋的凄凉?莫顿说,“我一看到这些台阶,就想起济慈弥留之际躺在台阶脚下的房子里。他透过黄棕色的窗户向外瞥了一眼,目光停留在台阶上。它们是他看到的尘世间最后一道风景。”(转见福斯特、马尔科维茨《罗马文学地图》,第156-157页,郭尚兴等译,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年8月)。这种“文学地图”对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灵魂的补剂。
与这种“文学地图”(literary places 或the atlas of literature)不同的另一种“文学与城市”研究是理查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它研究的是文学如何给予城市以想象性的现实和城市的变化如何促进文学的转变,亦即共处于人类文化史中的城市与文学的相互关系。这部著作从研究方法论到具体的问题意识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和启示,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产生关于城市的文化现实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及乐观之情。“我的结论是,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同时我认为,城市的兴起与五花八门的文学运动有割不断的联系……”(第3页)“对城市的阅读只不过是另一形式的文本阅读。此外,这种阅读还涉及知识的历史或文化的历史,它对城市,对文学想象中的城市的描绘方式都有很大影响。”(第380页)其实就是一句话:从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读懂人性与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