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香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8 03: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香识》读后感10篇

  《香识》是一本由扬之水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香识》读后感(一):炒冷饭

  此书除去末尾后记外,其文字图片皆与《古诗文名物新证》上册中的内容一致售价不菲(66)。

  该书上月在新浪、凤凰网读书频道分别陆续连载,有兴趣可以看,似乎没有买的必要。刚在卓越上架,66折。孔夫子亦有。

  《香识》读后感(二):《香识》(扬之水)

  一本精装硬壳,开始还以为是平装,是作者七篇跟古人香事有关论文合集。介绍香炉相关的内容占了四篇,几乎是大半本书,好在内容算是考证详实,读着也不枯燥。 月湖印香炉的部分非常有意思设计蕴含匠心构思巧妙,后文介绍香料类型的部分也值得一看。原本是想多了解一点制香的,但相关内容很少,看完觉得有些可惜,整本书性价比不太高。

  《香识》读后感(三):看《香识》,不如看明周嘉胄的《香乘》

  《香识》全书我没看过,但看过其中大部分内容。喜欢或者对香道有兴趣的网友,我更推荐看明周嘉胄的《香乘》,明周嘉胄的《香乘》在网上有电子版下载。《香乘》的内容和文字比《香识》更丰富经典

  如果不喜欢直接看古文的读者可先看《香识》,有兴趣再看《香乘》。《香识》是以器物和图片为主,而《香乘》更多品味空间

  《香识》读后感(四):成功的路转粉to扬之水

  成功的路转粉to扬之水,香识而识香,时光推演,香之变,燃器之变,心倒是没咋变,从单熏茅草到调众香而成的香饼香丸及后来的线香盘香,从博山炉到莲花香炉等及炉瓶三事,均有脉络可言,作者专意名物研究,慢慢梳理呈现,从汉唐的起步到宋的巅峰,香料,配香,燃器,有关的日常生活等,汇聚于此,成香事文章,是一本可以闻香而慢慢读的书。。。点赞,成粉。

  《香识》读后感(五):香识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觉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深厚了!香识可读作shi(阳平)也可读作zhi(去声) 前者是认识、辨识之义 后者是弥留、铭记之义 从里面介绍的博山炉,黄金香合,莲花宝子,乳香,艾纳,藿成,龙脑、、、、、、等香料的盛放和燃点工具以及名贵的香料本身,都让我觉得叹为观止,以前只知道香是古人不可缺少的一样生活用品,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品香斗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代生活的廉价、速成、忙碌让我们渐渐丢失了生活的本质,古人“钿合碧寒龙脑冻”的那种精致高雅让身处喧嚣现代的我简直不敢想象,只是点一下香料就有那么多的步骤礼仪知识!由于是初读这本书,而且刚开始接触和古代香料有关的知识,我觉得我了解的太少了!记忆中的瑞金狻猊香炉中阴燃着的龙涎弥漫出氤氲的紫烟,透过珠帷翠帐,在一幅工笔侍女图前慢慢散开,诺了满屋的清芬。这本书真的值得多读几遍!

  《香识》读后感(六):寒天珍重品香来——读扬之水《香识》

  这煮雨文丛版的《香识》其实是旧文一束,全文在紫禁城出版社那套大气爽朗的《古诗文名物新证》里,只新撰一篇后记略述赴日本品香体悟,作者信笔写来,毫不做作,却亦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绮丽

  之所以不避重复买来当然是因为实在喜欢作者笔底的境界。扬之水的文字近来日益偏向于学术考证一途,然而绝不琐屑枯燥,其文笔有一种静趣,远离时下的浮华繁嚣,自我圆满于一室,颇有右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清寂之美,虽然只是见证鉴赏久已消沉的古旧风物习俗,却用一种庄重欢喜来顶礼供奉,像极了叶圣陶老人写苏州园林一句话,“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相信作者有除却浮尘见月明般洒落。

  这样的静与寂却偏偏不死板,不僵直,随处皆是的密密引文遮不住活泼泼的生意悄无声息,又是精力弥满,仿佛那簇木末芙蓉花不理会旁的只自顾自兀的开放,所祈求者不外自性清净而有天然的活气罢了。老杜写东阁官梅,末句有“江边一树垂垂发”之语,很能道著这只属于花木本身的怡然自得来。

  《香识》读后感(七):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

  作为一个少小就浸淫在诗词歌赋且在古城长大的人,总是喜欢在一切古老的物件上去寻觅过去的时光。

  虽然这本书下载在电脑差不多已经一年了。但昨天晚上才翻出来读。

  对于现在这批青年读者,扬之水算是个小众的作者,之前读过她的其他几本作品《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终朝采绿:扬之水书话》,都感觉不错

  本书在讲解香炉、香料的同时,插入各朝代的古诗、器物图片及古画,让你仿佛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士人及民众如何在一片香氲中发旷古之思,体天地之境。

  现在喜欢焚香的人已是极少了,大概只有你身处寺庙的时候,才能闻到“天香云外飘”,而那些香气也不过是檀香一类的香气。

  部分内容摘要:

  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匙箸瓶。

  香炉:

  博山炉,炉腹比豆式要深,炉盖则成耸立的山尖,山尖重叠处是细小的出烟空。

  莲花香炉,博山炉与莲花图案结合,只不过山峦变成了莲花图案。

  鹊尾香炉,又名柄香炉或者手炉。

  宣德炉。

  香料:

  白檀香、降真香、甘松、丁香、藿香、零陵香、甲香、龙脑、麝香、安息香、龙涎香等。

  《香识》读后感(八):关于印度香的一点知识

  印度香,在印地语以及其它印度语言中称为agarbattī。印度有着制作香的丰富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许多印度香有着独特的香型,在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同种味道统一制作香的体系最先开始于印度,尽管吠陀梵语文记载了香的功效—除臭、制造令人愉快的香味。在经典文献《吠陀经》中,有关于印度香的记载,这是印度香最古老的资料。在《阿闼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详细记载了印度香。熏香是一种令人愉悦芬芳剂并具有一定的药用性。在《阿育吠陀》的第一段中介绍了印度香的药用功效。因此,大部分香的制造是由僧侣完成的。在早期的印度教中,印度香的特殊治疗功效并入了宗教行为。随着印度教不断成熟起来,佛教也相继建立,印度香成为了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公元200年,一批佛教徒游走至中国,并引进了印度香。现代制作香的体系有可能是由当时的药师所制定的。因此,现代的制作香与其发源的印度草药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印度香自汉唐时代引进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代,随着瑜伽养生在国内的盛行,印度香薰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喜爱形成一种养生、美容、品味及修养之风。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证实,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蛋白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挡力;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层高兴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这从现代科学角度证实了香气对人养生的重要作用。  

  用香制成的香药多属植物类,也既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药物。如乳香、沉香、檀香、丁香、苏和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具体地、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在古代,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各种外形的的香品,以供人们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被、香褥)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环境效果

  印度香有大量的香料。根据阿育吠陀印度草药按摩原理,所有的香料分成5个类型:

  1. 天(果实)例如:八角茴香;   

  2. 水(茎、枝)例如:檀香、沉香木、雪松木、肉桂、乳香、没药、龙脑;   

  3. 土地(根)例如:姜黄粉、岩兰草、姜、木香根、缬草、印度甘松;

  4. 火(花)例如:丁香;   

  5. 空气(叶)例如:天竺薄荷

  《香识》读后感(九):追寻香如故

  扬之水新出之《香识》一书,其实并不是一本新著,但该书编辑认为其还有单独成书的必要,实是嗅到了时下悄悄兴起的“香道”风潮。

  不能不说,扬之水女士新出之《香识》一书,其实并不是一本新著。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中自言“这里的七篇文章,差不多都是写在八年前……收入《古诗文名物新证》”,后屡为“煮雨文丛”稿约所敦促,“无以应命,遂将此一组单独抽出,增删补苴,以成为主题比较集中的一编”。我想,本书编辑认为可以单独成书的必要,实是嗅到了时下悄悄兴起的“香道”风潮。

  所谓香道,简而言之就是熏香之道。其既关注香的本体(香材、香味),又由此摄受与香相关的理论实践;既是一套关于行香、用香的原则规范,又具有美学意义价值,兼具形而上的道性发挥,有如茶道内涵和外延。

  现在很多爱好者一谈及香道,每每为日本香道所宗。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香道在近代急剧的社会变动中大为隐匿,使我们几乎无本可循;另一方面,日本在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确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一时成为香道的制高点,再朝向台湾、大陆回流。由是“所知障”,今天多数爱好者的行香、用香方法只好俱随了“日式”。其实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行香,也有民间日常、床头案上之用香,均蔚然可观

  如此,《香识》既出,书逢其时,从名物考证的角度为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传统香道的本来面目,提供了最佳的读物。七篇之中,《两宋香炉源流》告诉我们,两宋名窑的仿古香炉,尺寸都很小,高矮多在十厘米左右,且上不加盖,宋人的日用焚香,都是用这一类小型香炉——这与近世所多见之大香炉印象有些不同由此可知后世流变出一类小炉唤“琴炉”者(所谓配合弹奏古琴雅致而设),待进入日本香道后,则成为香席中的要角——品香炉的前身。《印香与印香炉》是最好玩的一篇,她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将香道玩到那么有趣极致。而《宋人的沉香》篇也对我们拨开当下沉香市场迷雾,甄别谬传,有极大指导意义。

  梳理香道相关书籍,古有明代周嘉胄之《香乘》、宋代洪刍之《香谱》及陈敬之《陈氏香谱》,所幸以上三部经典之作近年出有白话译本《香典》。美中不足,该版本只有译文,竟然未录三书原文匪夷所思。再谈现代香道书籍,日文的先不论,开辟之作有台湾刘良佑先生的《香学会典》,以及林瑞萱老师的“香道三书”——《香道入门》、《香道美学》和《圣经的香道》,这些几乎成了香道爱好者的案头必备。刘以其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从香道文物研究入手,林从茶道(曾与其先生蔡荣章创立推广“无我茶会”)推而至香道,所以两者的香道书籍特色鲜明各有所长

  大陆方面,近年则次第有山东傅京亮先生的《中国香文化》、天津陈云君先生的《燕居香语》和成都叶岚女士的《闻香》,此外还有《香学七讲》、《细说中国香文化》、《香品与香器使用大全》等书。其中《闻香》和《燕居香语》可谓在《香识》之外大陆香道书籍的代表作,不但资料充沛,有所传承,且有不少个人感悟和创新。此外,古籍《长物志》、《考槃余事》、《遵生八笺》等也是进入传统香道的重要参考书籍。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淘到一厚册由本省先贤、史学家茂名林天蔚先生所著《宋代香药贸易史稿》(香港中国学社1960年出版),始知前辈于斯研究之深入严谨,叹为观止!

  《香识》后记中有一句话,虽然可能是扬之水不经意之语,愚以为却是全书之“眼”:“虽然原初之意在于访香而以今证古,却因此未敢轻易以当代经验理解古人的沉香,也因此《香识》的关注点仍是古代,仍是两宋士人生活中与诗词相依偎的一缕香韵,那是现代生活中已经完全消失的气息”。以为结语。

  《香识》读后感(十):香事二三件

  和西方“闻香识女人”的风雅一样,中国人流传几千年的对于“香”的喜好和研究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一笔。当然,前者是流动液体秉性浪漫洒脱,而中国人的香事多与隐匿、禅意、暗晦、沉稳内敛品性有关,讲究君子谦谦之风,幽淡古雅之处,格外有生活的慢节奏和大哲思。

  中国人如此热爱生活,以至于当香料从西域传到中原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人们把它与中国本土的各种文化缠和在一起,竟然衍生出一种别样的中国式的“用香文化”: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还是一种大众文化。

  它时而代表皇家的气度,《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这是皇宫里拿香熏衣物,好让贵族们举手投足间暗香袭人;它时而折射文人的雅趣,清代女诗人席佩兰作诗《寿简斋先生》云:“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这真是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意象何等婉约而贴心哪;它时而增添闺阁的玲珑,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知是情境还是暗香才如此惹人痴醉,添人绵缠。

  总之,香文化恰是暗合了中国人宁静飘逸的人生理想,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才会拥有如此久远的生命力。白居易《早夏晓兴赠梦得》有句诗说得尤其精妙:“开箱衣带隔年香”,这漫散出的清雅香氛似乎飘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之情痴意迷。

  在说完了旧家具、金银器,扬之水先生进入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富生活和艺术气息的香芬世界之中,尽管几千年中国人一直为香而环绕,而正是因为它形态飘逸、行踪袅袅,似有若无,才不由得让人一方面受其恩惠,一方面却又淡忘了它的存在。书名《香识》似乎另有隐意,它让我们可以穿越几千年的时光去与典雅的“香事”来一场美丽的邂逅,重新与它“相识”在无影无踪的芬芳之中。

  扬之水先生一贯地用功,钻研浩瀚如山的古籍,踏访各地博物馆、古迹,从中抽丝剥茧,寻踪探迹,她真是把中国古文化研究当成一场事业,也是一种人生乐趣来完成了。“香事”必然首先离不开实体的器物,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香炉和香合既作熏香之用,也堪称艺术珍品,扬之水先生带领我们在壁画、书籍插画、戏曲版画、造像碑、佛画等其他作品的角落之处发现它们的踪迹,在那里,它们只是作为其他物品的陪衬和全局的元素,你若不定睛细看,绝不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即便是如此不起眼,也丝毫不能抹杀其作为艺术珍品的价值所在。不用它们来燃香,光是把玩欣赏,都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

  图像自然来得直观,而香文化真正的隽永深意却暗含在文字之中。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光是欣赏扬之水先生引用的历代文人墨客关于香的书写,都格外地让人心脾舒爽。且不说字字珠玑,饱含缠绵悱恻意蕴的唐诗宋词,就连在《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中对“用香文化”也有生动和真实的描写,它们的出现,不仅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也透射出那时社会的民俗民风以及官宦之家的排场豪气。《红楼梦》中出现过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20多种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袖中散发出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许多焚香场景如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熏炉祛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使人似乎能穿越书页感受到温馨、恬淡、宁谧的情调。

  香事二三件,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思,似乎正如扬之水所言,“它挟着幽香和故事留下一路痕迹”,你不禁循迹而去,想探寻其中更深奥秘,却不想被袅袅的香烟“牵惹得无限辽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香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