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调琴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7 04: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调琴师读后感10篇

  《调琴师》是一本由丹尼尔•梅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调琴师》读后感(一):想起《情人》了

  文字画面感很强,改编成电影合适不过了。 难免让人想起《情人》,同样的热带雨林,异国情调

  作者寥寥数语便描绘出缅甸雨林里那种湿气氤氲神秘气氛,这种氛围加上战争音乐可能产生化学反应想想就让人着迷。

  谁也不知道故事会在何处转弯,果真如此。

  《调琴师》读后感(二):谁也不知道故事会在何处转弯。。。

  爱情就像在一条茫茫未知的路上的旅行,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转向什么地方。也许就是这么一转,完全开始了另一个新的旅程,而这一切,我 们并不知晓。背着情感行囊,就这样向前走着,谁也不知道要去向哪里,或是要寻找什么。也许为了一个梦,要走很久,直到精疲力尽,最终发现一 直追寻美好遗失在路上。越往前走,越使人看不清,像走入了一个森林,四 处云雾迷濛,四周清冷彻骨,无路可退。

  《调琴师》读后感(三):我的表在仰光就停了。

  断断续续四个多月才看完,来回来去往图书馆跑,到期欠费两次,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调琴师埃德加到湄伦为卡罗尔医生修理埃拉尔钢琴,埃德加爱他的妻子,但是喜欢上了金妙。书中前部分铺垫太过浓重,后半部分又很唐突,实在愚钝没看懂结局

  书中对于缅甸的描述梦幻,也许这是战争中唯一的慰藉,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缅甸的土地上中的不是水稻,而是大片罂粟花。特纳卡也是第一次听说。对于卡罗尔医生的描述觉得他是一个万能的人,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金妙是一个含蓄美丽女子体贴温柔,每个遇到她的人都会欣赏她。不喜欢调琴师这种人物设定,他已经结婚但又遇到了喜欢的人。

  《调琴师》读后感(四):异域南亚的风情故事

  不知道怎么,读这书时耳边总流淌水声不大不小,不疾不徐,像和着蒙蒙灯光河面大雾时的稀薄水声。老伦敦的调琴师德雷克,被一封突如其来的军方来信派往缅甸,修理一架?拉尔钢琴。跋涉三月,舟车劳顿,他走近东方,走向神秘的上校,未想到迎接他的,竟是一个会说英语,鬓边簪花的异域女子。不出所料,爱情深沉,无望。但让人着迷的是作为读者期待事情并没有发生,自始至终。

  让我吃惊不小的是,作者竟是一个76年生的美国人,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在我看来,素以奔放著称的美国人,尤其一个时年24岁的小伙子竟能如此传神的写出中年男人的心理——矛盾克制渴望担心、无为,有伦敦人的节制,也有东方人的含蓄。真是不可小觑。

  《调琴师》读后感(五):一个故事没有尽头……的感觉

  有些故事,可能一生只能遇见一次。

  这个故事便是如此。

  翻开书,那个办公室,那个上校派给埃德加的人物,那个有些不可思议任务……

  满眼而来的,都是那遥远的东方湿漉漉的气息

  很像在看一个老情人。

  在书外面,看到一个美丽的句子

  从燃烧着火红木槿花的濛濛细雨中,从萨尔温江蜿蜒流过的寂静丛林中,竟有遗落的钢琴声飘出……

  不得不像想起《情人》的开场: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面容。”

  没有魂牵梦绕相思,没有尽在咫尺的不识,没有撕心裂肺离别,也没有恍若隔实的凄凉

  故事里,埃德加遇到了那个东方的女人——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年轻的女子。

  她还会说英文。

  她会令人怦然心动,也令埃德加怦然心动……

  但这不是一个爱情,甚至无爱情无关。

  读过上一个版本,读过几次。

  又读这个版本,还是喜欢它的故旧。

  喜欢它的怀旧。

  喜欢它的旧。

  旧得令人再也找不到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突然遇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但又说不出他的根源,却又不得不想和他说说……

  一行行的文字读下去,内中充满焦灼

  这种焦灼,就是十年前读《焦灼的心灵》也不曾遇见,就是十年前读《梦系廊桥》也不曾遇见。

  埃德加最终还是卷入了一场混乱,心里的,良心的,身体的,情欲的……

  喜欢字里行间那湿漉漉的气息,喜欢字里行间那热辣辣的情欲,

  喜欢它永远没有尽头的故事:没有结尾,没有终止,没有尽头——的感觉。

  《调琴师》读后感(六):没有人能够抵抗潮湿梦境

  无处不在香料,静好的木瓜树,金光闪闪庙宇,脱了靴子湿润地板带来的清凉,涂着厚厚的特纳卡的优雅女子,史诗般的约克特皮威,当然,还有那架独自漂流在雨夜的缅甸丛林里的埃拉尔钢琴,雨点击打着桃花心木,湍流中的琴声不成曲调,就像那些用竹片奏出的神秘掸族民乐

  这是战争引发的故事,人物的命运也由战事牵引着,可是萨尔温江的暮霭,香蕉包裹着的透明谷类饭团,金妙漂亮发髻下一段优美的颈子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样的事实

  作者成功迷惑了读者,就像那段让“有一个故事的男人”失聪的优美歌声,这个故事充满了被包装过的残忍,以至于当男主人在一个类似金妙的撑着阳伞的曼妙女子背后倒下时,我并没有尝到太多的苦涩,跟埃德加一样忽略了身下汩汩流出的温热液体,只是想叫住跟前这个鬼魅般的女子,也许,讨一口水喝。

  卡罗尔医生的形象非常饱满,医生,首领,盟友,谈判者,植物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风情学家,甚至是间谍,叛国者。种种的身份叠加让卡罗尔这个形象扑朔迷离,但是当他俯下身子去聆听会唱歌的瀑布时,当他披上军衣骑马在丛林里奔驰时,当他绽开笑容与埃德加共进早餐时,他对诗歌和音乐于战争的作用表达执着信仰时,又是那么的具体可感。特别是“说话时语气里的一种奇怪自信”像是他的一枚标签,盖过了任何一种抽象的身份归类。

  他独一无二

  金妙是一个与缅甸丛林融为一体的梦幻女子。体贴的照料得体言行端庄温良的外表,和一段暧昧迷离的类似爱情,让这个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她与埃德加的若即若离情愫,与卡罗尔扑朔迷离的关系,直至小说最后也没有揭开,甚至生死未卜。那名结尾处撑着阳伞的女子,就像她的一个化影,走入一片海市蜃楼罢了。

  那架最终独自在缅甸丛林里盘旋激荡的埃拉尔钢琴,归于何处,就像这部小说里太多关键人物的命运一样,是个谜。但是我们真真切切地听到,那些琴身里的小木槌在水流颠簸中不自主地敲击琴弦,疏落地在炮火阴谋中奏出不成连缀的音符

  《调琴师》读后感(七):只有钢琴逃脱了……

  一天下午,英国驻缅甸军队的作战办公室,基拉恩上校收到了一封来自卡罗尔少校——一个厉害的军医的加急信件

  “见鬼,但愿这次你是真有什么急事!”上校咕哝着,想起上一封信里少校先生竟然直言不讳地所要了一架埃拉尔钢琴,心里一阵烦躁,但手指还是飞快的挑开了火漆封印。

  读完信,上校连生气都忘记了,难以置信地又读了一遍:

  “非常感谢贵办公室送的埃拉尔钢琴!但遗憾的是,缅甸这儿太潮湿了,钢琴走音地厉害,请允许我再次请求作战办公室送一位调琴师过来,此事非常紧急,若三个月未能如期到达,我将辞去我的职务。PS:我相信送一个人过来远比送一架钢琴容易多了。”

  此刻基拉恩上校的小胡子起得直哆嗦:你是去打仗还是开音乐会?!他恨不得把信撕掉,然而很快又软了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用得着他,对,天知道这个医生是怎么让掸邦老狐狸言听计从的!”上校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不,不能让他有二心。”他扬声喊了一位办事员进来:

  “去,把伦敦最好的埃拉尔调琴师请过来。”

  《调琴师》这本书讲述的,便是伦敦调琴师远赴湄伦,修理一架埃拉尔钢琴的故事(注:这与法国微电影《调音师》没有关系)。——如果要说情节一句话就够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流露出的浓浓东方风情:神秘的萨尔温江,如烟如雾的丛林,深夜的人偶戏还有面涂金粉,身着特敏,手撑洋伞的女人——西方作者笔下的东方,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在宗教历史因素下,也会添上些许神秘的味道。再加上作者本人有在泰国缅甸一带行医的经历,使得这份“神秘”有了童话色彩,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钢琴怎么样了呢?

  这也是一直以来盘旋在调琴师脑海里的问题。虽然上校们给他科普了各种各样的战争背景,连卡罗尔的生平介绍也有厚厚一沓,而关于钢琴,却只有含糊不清的寥寥几笔。

  没有人关心钢琴。

  在那个战争年代,大家忙着生存,忙着扩张,提防这个提防那个,但没有人关心钢琴——也没有人提防钢琴。

  卡罗尔军医曾靠着一支笛子缓和了一场千钧一发对峙;一首深情并茂的诗歌,安抚了军心;一场漏洞百出的音乐会,签定了停战协议……

  每个军官好奇他超高的外交手段,然而,从来没有什么天生的外交家,只是每个人都曾向往美好。

  在战事核心地带物资缺乏,一惊一动都可能引发一场小暴动的湄伦,卡罗尔却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堡”,一座充斥着宁静美好,宛如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城堡。

  他早晨会喝一杯涩涩的茶,抽一支当地人为他卷的雪茄,然后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观察鸟儿,去丛林打猎或是寻找植物,他会和各式各样的人写信——部落王子哲学家、医生、植物学家、化学家……讨论的也无关战事时局,而是关于人生,关于植物,关于鸟儿,关于这个世界的美好——他把艰苦的战争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他是以战争为背景作画的艺术家,也是借名为“音乐”的武器战斗军事家。

  这样的卡罗尔令埃德加尊敬,这样的生活也意外地令他着迷。因而即使任务已经完成,也不愿意离开

  他知道这样将带来很多麻烦,也对不起远在伦敦守候妻子,但这片土地就像《奥德赛》里食莲人给的莲花一样,食之便难再弃。

  仿佛上天要惩罚他任性一般,灾难如约而至。

  卡罗尔的手稿,哪怕是一串化学公式,却被有心人解读成了通敌的证据,停战协议也成了一纸笑话,连带着调琴师也成了“共犯”。

  只有调琴师坚定地相信卡罗尔。不过与其说他在相信卡罗尔,不如说他相信音乐,相信钢琴,因此相信热爱钢琴的人。虽然我也欲塑造一位遗世独立,在乱世中守卫美好的医生形象,但战争年代没有这么单纯的童话。

  调琴师被寺庙的音乐所吸引时,作者着墨较多的,不是宗教的神圣,而是门口一位乞讨的乞丐;一位贩卖诗歌的诗人,却在警察的追赶下摔下火车,留下一首未完的诗;一位自称一生只讲一个故事的老人,却流传出多种故事脚本——这是个黑暗冷漠、充满谎言的世界。同时,卡罗尔接见调琴师的方式疑点重重,女主角金妙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甚至医生让埃德加假扮官员企图也牵强含糊……

  当然,埃德加也意识到了不寻常之处,在他写给凯瑟琳的信中可略知一二:“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你是对的,虽然我还不确定那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完成了它。”

  可是,真相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真相。埃德加也深谙其理,因而他懒得去琢磨,也不想参透。

  他心底隐隐觉得:仿佛只要他不承认,就可以让自己相信,哪怕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一定会有人依旧信仰美好。

  至此,我也曾相信埃德加是这场灾难的唯一幸存者,但是调琴师没有忘记他千里迢迢一趟所背负的责任:钢琴。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解开钢琴的绳子放弃了逃跑。

  那一刻,他有些明白了卡罗尔,他没有背叛国家,只是贪恋美好,于是他忘记了回家的路。

  我想到《奥杜邦的祈祷》里,稻草人优午用生命,试图让岛上的人知道音乐的美妙,而埃德加同效其法,把钢琴留在了湄伦大地

  残酷的战争带走了人们原来的拥有的生活,带走了亲人朋友还有相信世界的能力;但是,战争的残酷也使得人们更加渴望、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在记忆里美妙起来,因而更加用力地生存。

  ——每个认真的生存的生命都是值得赞扬信任的。

  那个夜晚,只有钢琴逃脱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调琴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