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艺术》是一本由【美】盖伊.温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一):因果抱怨
这是一个因果社会,因为社会进步,所以人们社会压力大,因为社会压力大,所以需要抱怨,有时候抱怨完还没什么用,所以需要很有效的抱怨,这是一门艺术。如何进行有效的抱怨,找对可以帮你解决抱怨的人,忌盲目。心平气和的表述,学会控制情绪。并学会表示感谢。2013年5月22日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二):抱怨的艺术
如果说抱怨也有艺术的话那应该是抱怨的方式很特别。日常生活中的人免不了抱怨,我一直认为抱怨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以及影响到我们周围人的心情。从这本书中给出了抱怨有益的方面,真是没想到抱怨也可以给人带来好处,书中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抱怨来治疗或者说是改善他人的生活。
抱怨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它的是很正常的。凡事有个度总是事半功倍,没有抱怨的生活也是不利于我们身心的。
书中讲述了很多例子,我觉得大部分是在讲述如何利用和把握好说话,用抱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侧面理解的话可以说是如何说话做事,其实这本书取名为抱怨的艺术有点牵强。与大部分内容似乎不接题。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三):抱怨的正能量
抱怨不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改变世界的手段。抱怨要注意的是:
抱怨可以增进感情,打破初次见面的尴尬或无话可说的窘境。但是,这并不是抱怨的全部作用。95%的消费者只是消极抱怨而不积极的抱怨,把自己对产品的不满通过电话或者信件告诉公司的管理人员。消费者最常做的就是换地方消费,认为投诉的过程既复杂又没有成效。殊不知,如果投诉,虽然不能立竿见影的发生效果,但是积累起来的效应却能使产品或服务改变。
1. 营造积极的心态,认为成败都是自己造成而不是环境使然。这样,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决定成败。激发自己的行动能力。
2. 抱怨要言之凿凿,不能空泛和恣意发泄。遣词造句要让被投诉方的管理人员看得舒服。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四):如何有效抱怨?
以飞机延误为例。
飞机延误,让你心烦的是延误本身还是机场没有做好延误时的服务工作?我发现让我们讨厌的是前者,但让我们生气的往往是后者。我们希望的结果是飞机不延误或者必须延误的时候机场能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为了达到目的,不要同时抱怨两件或更多的事情。
飞机延误和机场没做好延误的安抚服务是两件事,哪怕他们经常一起发生。
如果要抱怨飞机延误,应该找的部门是民航局或者管理航空业的部门,因为很显然这个问题涉及飞机公司之间、机场之间、飞机公司和机场之前的协调,不是一个机场或者一家航空公司能解决的;如果要抱怨机场的服务,那就直接找机场投诉处。
找准能解决问题的人或部门,是抱怨/投诉的关键,特别是当遇到“踢皮球”的情况时,自己的判断就很重要。
第四,注意抱怨/投诉的语气和手段。
首先,负责接待投资或抱怨的部门,一天可能要面对天量的抱怨/投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这些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将心比心有利于获得对方的认同而提高成功度。
其次,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找人吵架(当然,如果吵架就是你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如果当时真的很愤怒(我就常常如此),可以在交谈之前先想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思考会让理智回到大脑。
最后,现在投诉的地方往往都有录音和录像。如果言行过于激烈反而会对自己不利。
(PS:本书中作者提供了自己投诉信,我真觉得非常的好。)
第五,坚持下去。
这个在我们国家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你抱怨/投诉的是行政单位,那要根据对方的反应和你自身的条件来决定要坚持到什么时候;如果你投诉/抱怨的是商家,那么请坚持到底。
本身对于抱怨作用让我对抱怨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认为抱怨是一种“负面情绪”,看完本书我意识到会抱怨才是积极的人生。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五):如何让抱怨更有价值?
现在市面上教人不抱怨的书很多,特别有名的是《不抱怨的世界》,销量是极好的,而且在地铁和公共场合已经屡次见到有人手捧该书津津有味阅读,仿佛在那些天里读上这么一本书是很流行的事情,随后有关于不抱怨的书如雨后春笋般的浮现出来,这多少说明当今的社会各种压力巨大,人们抱怨连连,可是再怨声载道总需生活。多少年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抱怨,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人讨厌,闹不好还会遭到报复。但抱怨总归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拿我们平时的话讲就是:叨叨出来心里稍微爽点。你瞧,谁都知道抱怨顶多就是让你在眼下心情稍微好点罢了,没指望几句唠叨能发挥多大作用。
有趣的是在人们已经接受不抱怨、心平气和的接受现实的时候,出版商又开始鼓励人们去抱怨,近来有一本叫做《抱怨的艺术》简单来说就是教给人怎么有效地提出抗议和意见,让别人接受你的不满。这点令我感觉舒服,因为它首先肯定了你的抱怨,告诉你抱怨是可以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我十分反感一些说教,一上来就否定别人,否定抱怨,说抱怨如何如何不好,让人觉得抱怨是个不好的毛病。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一上来首先是肯定了抱怨的积极作用,使读者在心里将这种抵触情绪放到一边,然后会慢慢看下去逐渐接受书中的叙述,这可比一大堆教你不抱怨的说教书有优势多了。
这书有趣的地方在于那些发生在美国的案例,譬如说一开始“我”写向物业抱怨对面楼房施工的信件,原本此前抱怨声不断,物业公司早就对此熟视无睹了,“我”写这封所谓的抱怨信也没指望他们能给予回复,可没想到因为我措辞严谨、条理清晰且又很有礼貌居然得到了物业的回复,即帮我减租金,再赠送“我”几个月的居住许可——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抱怨,谁都明白物业根本管不了对面建筑是否在施工,谁去抱怨都是为了能为自己争取点利益补偿,所以咄咄逼人去质问物业绝对是一种无效且愚蠢的做法,而我们的作者在没有太多思考下,下意识的写了封让人同情却很在理的书信间接抱怨了对面施工噪音对其产生的严重影响,令物业觉得此人绝不是无理取闹,事态确实很严重。而且居然答应替“我”减免租金再延长租期,可以说“我”在没有费劲心机没有不痛快的情况下为自己取得了其他人没有的权益,进行了有效果的抱怨,而其他人虽然喋喋不休怨声载道却未必有“我”这样好的效果。
所以这本书可以直接视为教你“怎么抱怨最有效”延伸到我们现实中来就是,你没必要喋喋不休的抱怨工资不涨、老板不近人情、工作不如意……把任何人都当做你的垃圾桶,西里呼噜一股脑把精神垃圾倒给人家,也不管有用没用,其实抱怨完全可以为你解决你担忧烦心的问题,只是需要略施技巧,进行一种合理的沟通,而这种技巧在书中进行了剖析和可实践性的的指导,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面临的烦恼去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抱怨方式。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六):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小论抱怨的必要性
美国堪萨斯市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威尔•鲍温写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在这本《不抱怨的世界》周围,还有一大堆类似的书:《不抱怨的活法》《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的人生》,仿佛一时之前,全国人民都在追求“不抱怨”。而在这堆“不抱怨”之书的旁边,最近赫然出现了一本新书,名为《抱怨的艺术》,摆明了要和这不抱怨的世界对抗,让更多人学会抱怨。到底孰是孰非,哪种观点对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呢?
《不抱怨的世界》中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抱怨会令自己陷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同时还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停止抱怨;没有抱怨的世界是多么和谐快乐;如此云云。
但是鲍温牧师忘了一点:通天塔是不会自己出现的,我们不会平步青云,直达没有抱怨的天堂;我们始终都是俗世的凡人,而这个俗世,这个社会,按照我们常用的一个说法来说,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依然是在缓慢的建设和改良中。而改良的动力是什么?是不满,是不愿接受现状的心情,也就是抱怨。如果没有人民的不满,革命就不会到来。当放弃了不满和抱怨,也便放弃了改变的可能。
任何一部史书,几乎都是不满和抱怨写成的。鲍温牧师出身宗教,所以,就举几个宗教的例子好了。如果没有不满和抱怨,我们应该依然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如果没有不满和抱怨,耶稣也许就任由异教的崇拜在耶路撒冷蔓延横行,也许他也不会被钉死在罗马人的十字架上;如果没有不满和抱怨,哪需要那么多先知说着诅咒当时国王的话,人民就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之下了;如果没有不满和抱怨,摩西应该不必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他们只需在法老的淫威之下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不去抱怨就够了;如果没有不满和抱怨,夏娃也许不会嫌伊甸园里太闷而偷吃禁果,那么人类将依然生活在伊甸园中,只是依然只有亚当和夏娃两个人罢了。
《抱怨的艺术》一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则在反复强调当你抱怨时,一切都可能为之改变:朋友、伴侣会改变对你的态度;商家会改善产品和服务;政府会做出更多有利于民的事情;恶劣的服务员会改变服务方式,其自身无法改变,商店老板可能会将他辞掉,给你换上一个满面笑脸的人服务……而当我们认为抱怨没有用处放弃抱怨的时候,那些不良现象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天堂,周围有太多令人不满的社会现象,当我们不抱怨的时候,也就是任由这些不好的东西继续存在,伤害我们,伤害他人,即便我们强大的心理能够宽容地看待这种伤害,但是伤害始终都是伤害,你即便改变了自己对其的主观看法,也无法改变伤害的客观本质,更无法改变它还在伤害着心理没有你那么强大的人的事实。
面对不良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矫正的义务。我们的抱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抱怨,我们是为了整个社会而抱怨,为了全人类而不满。于建嵘本来可以衣食无忧地做他的学术研究,但是他却代表底层而抱怨连连,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抱怨,他是为了整个社会而努力。无所抱怨的人所做的最大的错事是:他们使错误的行为得不到抵制。一个抱怨的声音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众人抱怨的声音便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万马齐喑,才是最可哀叹的现象。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不去斗争改变。由此,我真可以想出为什么《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会成为企业团购率最高的书籍,因为公司的老板想要让我们面对加班的生活、微薄的薪水、苛刻的领导不再抱怨。而普通的员工需要的,应该是《抱怨的艺术》这样的书,由此学会怎么和老板有效抱怨,获得加班费用的补贴,求得薪水和职位的提升。
当然,既然抱怨是一种艺术,并不是随随便便抱怨就能有效果的,是需要讲求艺术的。盖伊自己也承认,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无效抱怨,才使得许多人对有效抱怨失去了信心,使得许多人看不到抱怨的真正意义所在。抱怨要找对的人,用对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到底应该怎样,在不抱怨的世界中唯一的这一本宣传抱怨的书,也许是我们最大的帮助。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七):当抱怨成为一种艺术
当抱怨成为一种艺术
当有人告诉你,抱怨能解决问题、增进人际关系,提升你的自信,你是否相信?
抱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每天我们都会抱怨,也会听到无数的抱怨。
我们用“天气实在太热了”、“餐厅的菜真难吃”这样的抱怨来拉近人际关系,也用“你为什么总是乱扔东西”、“怎么又起晚了”这样的抱怨来开启新的一天。工作的时候,我们向上司抱怨挑剔的客户;午餐的时候,我们和同事抱怨不通情理的上司;聚会的时候,我们和同性朋友抱怨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和邻居抱怨不尽责的物业公司。我们的抱怨不仅在口头上,还蔓延到了网络。放眼各个论坛、博客和微博,抱怨的影子同样在不断地出现。
这样的普遍行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负面的,不应该存在的。“想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这样的说法充斥在报章杂志、励志书籍中,也在被各式演说家不停地宣扬,得到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推崇。
的确,除非感同身受,那么面对别人的抱怨就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对方的矛头正好指向自己的时候。
但是,抱怨真的是完全不必要的吗?
一个真的没有任何抱怨的世界,是否太过安静?当所有人都对现状没有任何不满的时候,是否也代表这这个世界失去了进步的空间?当忽然有一天,你的同事,你的伴侣,你的上司不再向你抱怨,你是会心安理得还是会忐忑不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抱怨亦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带来的不仅是负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如何降低它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是《抱怨的艺术》将要告诉读者的。
《抱怨的艺术》的作者盖伊•温奇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将抱怨疗法用于实践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同时,他也是一位业余的幽默脱口秀演员。这些经历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它亲切、实用而又幽默。
《抱怨的艺术》从作者本人的一封投诉信开始——搬进新公寓的温奇博士受到了隔壁大楼施工的噪音影响,住户们怨声载道,纷纷向物业公司投诉,却无一人获得结果,聪明又懂得抱怨的温奇博士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补偿的呢?
如果你对此感到好奇,想要知道如何抱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你就非看这本书不可了!
要运用抱怨这个工具,首先要了解抱怨。
抱怨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说它是一种单纯的社交行为,但是它与我们的心理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当涉及到抱怨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奇妙现象。
我们有时候会喋喋不休地抱怨,有时候却又怎么也不肯把抱怨说出口。
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气氛最热烈又最一致的时候,大家多半在讨论不在场但大家又都认识的某位好友坏习惯。而且,被讨论的对象往往是最后知道大家不满的那个。
我们会不厌其烦地向配偶、父母、朋友和同事等等抱怨新买的大件商品出了某些令人心烦的小毛病,但是——打电话投诉?啊,没时间。
结婚好几年的夫妻在接受心理诊疗的时候,会突然说出之前对伴侣的某些不满,而且表现得忍无可忍,但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提及这些问题。
当心理压力过大,感觉到自己即将爆发的时候,或许只需要听到抱怨的人一个同情的眼神,一句“真的吗,太可怕了”,或是理解地轻轻拍拍肩膀,我们就会感觉到事情并没有那样难以忍受。
对某些问题抱怨了一两次或是三四次,却没有获得解决,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怪圈——“这事情根本解决不了了”,“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种事”,“我天生就不擅长跟人沟通”。
当通过抱怨解决了问题,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令你忽然觉得全身轻松,心情愉悦,一切的问题看上去都不再是问题了。
关于抱怨的这些奇妙现象,我们大多司空见惯,从未认真思考过它们的由来。温奇博士将这些看似平常却暗含玄机的现象提出来,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让人顿时有醍醐灌顶甚至悚然而惊的感觉。
抱怨的背后,其实隐藏了很多心理的秘密,解读这些奇妙的现象,我们也就接近了抱怨的真相。当我们清楚了这些真相,就意味着我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抱怨这个心理学工具,并避开那些抱怨的陷阱。
近二十年的心理治疗经历让温奇博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单身女性并未被异性拒绝,却因为征婚机构的欺骗而陷入自我怀疑;父亲喋喋不休的抱怨导致青春期的儿子威胁要自杀;丈夫因为妻子的挑剔积累太多负面情绪,却不善表达,引发心脏疾病……
当对某些事情很不满,感觉很糟糕的时候,抱怨能帮助我们发泄,以免不快情绪伤害我们的心理健康,但是抱怨也同样会带来危险,它可能招致抱怨对象的报复,或是让周围人厌烦。大多数人都会对此有所警觉,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抱怨的程度,不过这种标准是宽泛的,无法量化的,有些人会抱怨的多一些,有些人会抱怨的少一些,当这个警报器太过迟钝时,问题就出现了——你有可能变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习惯性抱怨者、“可怜虫”,也有可能因为过度抑制抱怨而变成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
分析完抱怨背后的心理秘密,《抱怨的艺术》随后就对如何成功抱怨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我们的抱怨大多无外乎两个方面——私人的,公众的。
温奇博士首先给出了抱怨的基本法则:如何制作一份美味的“抱怨三明治”、如何用“重新建构”法则抑制你的愤怒、如何利用“知觉流畅”法则让别人跟容易消化你的抱怨,等等。这一部分的文字简单明确,却又极其有用,足以让你在下次准备抱怨的时候拿出好几个具体方案。
温奇博士的博士后主修方向是家庭和夫妻治疗,在工作中,为夫妻和家庭提供帮助也占了极大的比重,这些宝贵的经验就构成了本书中含金量非常高的一部分——如何向我们亲密的人抱怨。
当你与伴侣的关系陷入危机,当你发现和孩子沟通困难,当你不知道如何向朋友说出自己的不满,《抱怨的艺术》将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成为破除僵局的一份利器。
我们与亲人密友的关系总是很微妙——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让步?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该宽容?如果不懂如何抱怨,处理不当造成的失误将会渐渐磨蚀原本深厚的感情。温奇博士用他睿智、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的语言为人们指出了道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踏入沟通中的误区,既解决问题,又增进彼此的感情。
至于如何处理公众方面的抱怨,《抱怨的艺术》同样也有独到的想法。
怎样构思一封能令对方主动帮助你的投诉信?怎样进行一次成功的电话投诉?怎样用抱怨改善社区环境?书中都有实例一一指导。温奇博士显然没有单单将目光放在将一次次小的抱怨上,他将这些生发开去,看到人们学会正确的抱怨方式后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一次次坚持不懈的抱怨中,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美好,也更加和谐。
《抱怨的艺术》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没有满篇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故弄玄虚的观念,它也不要求你抛弃脑中那些已经形成的观点和想法,它有的是幽默的文字,真实的案例,以及睿智的思想,你尽可以用以往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与它两相对照,也许你会深有共鸣,也许你会恍然大悟,也许你会会心一笑——它告诉你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