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方丈记》是一本由【日】吉田兼好 / 【日】鸭长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一):期待
日本经典作品,以前的好像是河北那个版本吧,现在买不到了,这次又出来再版,正好可以再看看。王新喜这个译者不错,他翻的应该比较放心。就是不知道装帧怎么样,适合不适合收藏。不过书店里没看见啊,不习惯在网站买书,希望早日在书店里看见。
这本书的译文流畅,同时富于古文的雅韵,将原作的写作风格完整传递到我面前,而且日本过去的一些小故事看起来也很有趣味。真不愧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让我对日本文学好感大增啊。原来日本不光出怪蜀黍和小萝莉、小正太,还是很有文化的嘛:)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三):不错
刚刚买了这样一本书
很好的封面
优柔的书名
设计的真好
古代版本的微博
看这本书,过这样的人生,真好。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除了这个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了
内容很有趣,有些篇章很像中国的《世说新语》或《鹤林玉露》这样的短篇和笔记,不同的是里面充满了和风审美观,对稚拙的推崇和人工自然的偏爱。篇章随处都流露出豁达不拘的人生态度,对汉传佛学的精巧的思辨。读来时常有惊喜,不流俗。短文读来轻松,像和故人交谈,舍不得一次读完,留下一半,闲来读上一两篇很是惬意。
45
旧时为寺院及诸种物品取名,不会穿凿附会,只根据其本来面貌平实地叫来。近人在取名一事上,往往用力太过,想以区区一个名字来炫耀才华,极可厌。
在人名中用生僻的字,也无聊得很。只有才学粗浅的人才喜欢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如果你家孩子,三个字,两个字老师不会读,那你家孩子一年也不会被提名问问题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六):安于一隅,顺天承命
两位法师俱是妙人。在《徒然草》中,吉田兼好记录了生活中的所见种种,透露出盎然的生活情趣。赏花观月是风雅,无花可赏、待花而开、悼念花凋也是一种情致。夫妻必要经历磨难方能长久,不见君颜而心忧,既见君颜妾又喜,因有等待才更显珍贵。凡此种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鸭长明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无奈,在他笔下,处处透露着生命无常之感,地震、火灾、洪水、瘟疫弥漫着这位老法师周身,因此,生命太过突然,安居一室,远避他人,不为世俗困扰,幽锁山中,孤身度日,也是一种生活吧。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七):目黑先生的作业,我就抄这一段好了
第二十五段
飛鳥川の淵瀬常ならぬ世にしあれば、時うつり、事去り、樂しび・悲しび行きかひて、花やかなりし邊(あたり)も、人すまぬ野らとなり、變らぬ住家(すみか)は人あらたまりぬ。桃李物いはねば、誰と共にか昔を語らん。まして見ぬ古のやんごとなかりけむ跡のみぞ、いとはかなき。
京極殿・法成寺(ほふじゃうじ)など見るこそ、志留まり事變じにける樣は哀れなれ。御堂殿の作り磨かせ給ひて、莊園多く寄せられ、我が御族のみ、御門の御後見、世のかためにて、行末までとおぼしおきし時、いかならむ世にも、かばかりあせ果てむとはおぼしてんや。大門(だいもん)・金堂など近くまでありしかど、正和のころ、南門は燒けぬ。金堂はその後たふれ伏したるままにて、取りたつるわざもなし。無量壽院ばかりぞ、そのかたとて殘りたる。丈六の佛九體、いと尊くて竝びおはします。行成(ぎゃうぜい)大納言の額、兼行が書ける扉、なほあざやかに見ゆるぞあはれなる。法華堂なども、いまだ侍るめり。これも亦、いつまでかあらん。かばかりの名殘だになき所々は、おのづから礎(いしずえ)ばかり殘るもあれど、さだかに知れる人もなし。
されば、萬に見ざらむ世までを思ひ掟てんこそ、はかなかるべけれ。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八):珠联璧合
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前的作品没有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所以这次王新禧老师的作品居然选择在这家出版社,让我很是惊讶,而后是不平。
除了王老师这本一上架我就买下了,手头还有一本长安出版社文东译的《徒然草》,按照客套话,我应该说一句各有千秋,作为王老师的拥趸,是从小泉八云的怪谈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春雨物语开始的,译文简洁澹厚,读时有种浸泡温泉的舒畅感,而非出泉后发丝被硫磺熏蒸过久导致梳齿过处的生涩,民间的日语翻译家,个人拙见王新禧老师当排入前几。
有译几必有序,文东版的序言是当时周作人1925年给《语丝》的一篇小文,符合周氏小品文一贯的简淡,放在新译的书前却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译文的序我以为译者自作或倩人代做都是可以的,譬如余恕诚先生的作品请自己多年来的同事兼至交刘学锴先生写了一篇,放在《唐诗风貌》这样见研究功底的文集前很有风味。王新禧老师的这篇序就是自作,写的极见功夫,功夫有两种,一是文章本身的文采斐然,二是文章内涵深远即便质木却甚有营养,王老师的这篇序洋洋洒洒先从历史环境中分析了日本古典随笔三璧的差异。探根溯源,理清殊途同归于隐遁山野的三位作者迥异的个人经历,中肯的界定枕草子若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徒然草与方丈记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而后王老师就《方丈记》与《徒然草》的写作缘起将二人的身世经历娓娓道来,千余年前的隐士文学作者仿佛从容静坐于读者面前点茶,云淡风轻,镰仓幕府也好,平安王朝也罢,世间纷扰纭纭,还是山中岁月悠长,王老师营造出的茶香中几乎能见原作者的一颦一笑,古今动静虚实皆从序言中蜿蜒而出。
序言便已是这样的好,国内的译者除了王向远先生能为文又长于译外,大概也就只有王新禧老师有这样的功力了,听闻王老师是园艺师科班出身,怪道读其文如赏园,远近高低横岭侧峰现于其中。于是郑重的把这本书藏于案下,喧嚣时求淡然坦然心境便细细品读。
转回来还是要狠狠批评长江文艺,这样好的译者,这样好的作品,亦不知为何封面如此,对比粗糙,不见精心,只得匠气,同是带插图的一卷,文东本装帧洁雅高致,距离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本子出版已近10年,这样对待王老师的译作实在招人厌恨,且译序是《方丈记》在前,正文编辑成了《徒然草》置先。
好书坏皮,蓬头垢面难掩国色天香,伸出猫爪踢飞长江文艺,直奔而来全为译者。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九):摘抄若干(非评论)
《方丈记》:
第十一段 《闲居之思》:鱼不厌水,汝非鱼,焉知鱼之心?鸟投于林,汝非鸟,焉知鸟之意?闲居之趣亦如斯,汝非吾,不居此庵,焉知其中妙处?
《徒然草》:
第一段:书法工整,笔走龙蛇而挥洒自如;音声出众,善歌精韵而切中节拍。逢人劝酒,若固辞不免,亦能推杯换盏,尽力应酬。似此等,方为好男子。
第七段:人生在世,得能长存就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
第十八段:自古贤而富者,极罕。
第十九段:人言:万物情致以秋为上。此言虽实,然最撩动人心者,却首推春之佳色。
第二是一段:万事唯赏月最令人意兴盎然。月、花不必多言,即便风儿,亦足拂动人心。而清流激岩、冲荡飞溅,此景更是佳妙。
第二十五段:飞鸟川激流变化无定,恰如人世之无常。时移事易,悲欢离合,昔年华屋美栋而今俱成无人荒野。即便府宅依旧,也已物是人非。桃李无言,与谁共话往昔?尚有未知主人之遗迹,更似浮云,虚无消散。
第二十六段: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堀河院百首》中有歌云:昔会伊人墙垣下,今时荒废蒿草生,唯见堇花落寞开。
第五十六段:品评他人风姿容貌及学识身前,若以己身相较,难免失准。
第五十七段:凡事一知半解,却夸夸其谈、品头论足,必令听者闻之生厌。
(注:前几日我便如此,还需谨言慎言。)
第七十二段:俗品诸事有:座位四周杂物多;砚旁笔多;持佛堂中佛像多;庭中石多草木多;家宅子孙多;逢人话多;愿文中字数扇形多。再多也百看不厌之物有:文车之文,尘冢之尘。
第七十五段:孤清寂寥之人,是何心绪?欲使心无烦恼,以独身自处最佳。
第七十七段:世间有沸沸扬扬事,本与之无关联者,却爱刨根问底,一面语人知,一面待人来询,诚不可缺。
第七十九段:无论何事,均应谦虚求教,不以多识而自满。上品者心中虽知,绝不充行家而多言。于专精之道,必要慎言。人若不问,己不开口,方为妥当。
第八十段:世人皆嗜与自身本业无关之事。
(注:我亦如此。。。。)
第八十二段:桩桩件件皆苛求规整划一,反而不美。未成之物,存其残貌,既有趣,又得生机绵绵之妙。
第八十三段:月盈必缺,物盛笔衰。万事达于顶点,必已近破败之道。
第一百零八段:寸阴无人惜。刹那虽短,轻忽而流失,不觉间命终之期已至。
第一百二十二段:人之才能,以知书明圣教为第一;次为书法;再次为医术;第四乃弓术与马术;第五,调味识烹;第六手工技艺。
第一百二十三段:为无益之事徒耗时光,堪称愚人。
第一百三十段:君子无所争,枉己从人,后己先人,无事更胜于此。如欲胜人,当以学问、才智方面为宜。
第一百三十一段: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第一百三十七段:世上万事,其始与终最有意趣。
第一百五十一段:年至五十仍不能精通一技,可弃矣。
(未完,待续)
《徒然草·方丈记》读后感(十):方丈居中看《方丈记》
我的房间在一楼,小得像个火柴盒,抡不开一只猫。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和一百多本书,就把这小盒子全塞满了。不过一人独居,倒也勉强够大。我又不在房间里翻跟斗竖蜻蜓,大而无当,何必?日间检书听雨,入夜席地而卧,于今百日有余,对小屋渐生感情,因名之曰“方丈居”,如日本中世隐士鸭长明暮年栖居的小屋,方丈大小,高不过七尺,但求自此无事,安心向学。然而,世事永无完美。
张爱玲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也因为她高居六楼,“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一楼的缺点,远不在换衣服。林语堂说理想生活组成之一是用美国的水电煤气管道,但他有先见之明,没说要住美式房子。美国房子多用木板而不是砖石搭成,敲敲墙壁,訇然作响,突发地震或许奈何它不得,但平时住人,隔音效果奇差。楼下看《珍珠港》,楼上只觉飞机大炮齐鸣;这边厢吃面条,隔壁但闻呼噜吸溜之声不绝。过去在科州的室友好吃。某日清晨我问他,昨晚有否吃冰淇淋、喝酸奶、啃苹果,午夜还吃了泡面?他惊问我何以见得?其实我哪里见得,隔墙听得清清楚楚。此处隔音似乎更糟,起初我怀疑是否有人猿泰山住我楼上,每日乒乓轰隆,夤夜乃止,责房东与之交涉多次无效,如美国无赖汉亦不少也。奈何?盖读书静坐,心境胜过环境,每日楼上芳邻归来,我便祭出降魔法宝──耳塞,如是稍为缓解。
公寓楼四面环绕“兄弟会”、“姐妹会”的豪宅,朱门大院,深不可测,都冠以几个希腊字母的名称。起初无经验,以为不过是学生宿舍的变种,后来方知兄弟会多有酗酒闹事的恶名。果不其然。如临近一家兄弟会大宅,居民似乎颇喜重金属摇滚,有时凌晨大鸣大放,四面楚歌,害我忍无可忍,报警求助,所幸亦不过两三次。此地大学区并非圣域,以喧闹混乱出名,新生甫来,人生地疏,只求交通方便,就近而居,如欲绝对静谧,那就请去别处吧。
西雅图秋冬多雨,方丈居也快成“苦雨斋”第二了。底楼潮气尤甚,稍不当心,霉点四起。一旦霉菌入侵,寒冬腊月也只有蓬门今始为“菌”开,又是烘,又是擦,非折腾半日不休。不过小小的寄居蟹,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贝壳藏身,纵使身在不可测的大海,周围尽是凶鱼恶木浑水,只要一缩头,一关门,自能成其天地,哪里舍得搬走呢?
舍不得搬走,还因为方丈的天地,别有乐趣。
方丈居安静的时候,多于吵闹的时候。它在两栋楼的夹缝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偏巧却躲过了机械文明的万丈马达声。在美国,没有国粹麻将之声震耳,少有送来迎往之事劳形。公寓禁养宠物,是故没有恶犬咆哮,猫儿叫春。公寓明文规定不许私自装修拆卸室内架构,明法重罚之下,自无电钻锤子日夜扰民。绝对自由的个人空间,“独寐寤歌,永矢弗过”的妙处,就在一门之隔。你指天发誓,嚎啕大哭,捧腹绝倒,或者就那么静静地,枕上灯前一卷在握,只要不干扰邻人,都没人来管。不会像梁实秋住的广州平山堂,稍有风吹草动,众人辄蜂拥而出观望;也不会像张爱玲想象的乡间,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闲言闲语。墙壁虽是不隔音的木板,远胜梁实秋四川的“雅舍”,竹篦墙敷了泥灰;远胜张爱玲上海的老公寓,热水管常常发脾气滴黄浆。厨房是公用的,却便宜了我一人:美国邻居们多不善烹调,只来烤烤面包,热热意大利面,令我有极大空间大肆施展。颜回箪食瓢饮,无怪乎英年早逝;韩愈用功过度,每餐粗陋,难免年未过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孔夫子“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却又嫌挑剔了。我不求钟鼎玉食,只要善待自己,在繁重的课业之余以烹调为排遣之一,美味与否,不得而知,反正营养俱备,自己来享受。
方丈的天地,让我更加会珍惜并利用空间,及时整理,回收,或决定丢弃无用的物品。我不随便买便宜货,不随便钻书报杂志,甚至不再买书,只借出图书馆的书看。大学的图书馆对研究生格外照顾,原则上可无限期地借出无限多本书,正合我意。书非借不能读,对我有了新的意义。谁说没有自己藏书的人不能做学问?关键看书里的东西有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否则,一架架的书永远是摆设或者炫耀。不用一钱买的何止清风明月,免费坐拥书城正是读书人最得意的事。假若搬家,也不用如临大敌,只需将所有书掷还图书馆,拂袖而去,毫不累赘。
鸭长明生于源平混战的乱世,饱经忧患,晚年披发入山,回忆一生所居几处,竟是越来越小,以至方丈。而他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却获得于那日野山麓方丈庵的闲居,以自然万物为邻,与琴书佛典为伴。半生颠沛,了悟生命的无常,他更加不在乎一切经营和纷争,也不在意一切物质上的享受。一二一二年三月的一天,他望着远山的月影,写下他《方丈记》的最后一句话;而这月影,一直照进了八百年后的我的小窗,照进我的心里,月色依旧清亮。有时我在方丈居里浮想联翩:不知此前,什么样的人曾住在这里?我走以后,谁又会住在这里,会有怎样的悲欢离合?而我也不过因缘凑泊,寓居此地,终有一日会离开。渐行渐远,寄居之地已多,连故乡也不过是我曾暂居十八年的地方。几经辗转,自己的蜗居不也是越来越小,如今仅余方丈;而心灵的天空,日见浩荡,其间的那只白鸥,已然越飞越远,无人能驯?寄蜉蝣于天地,得失都在蜗角。最爱苏轼旷达,在岭南那瘴疠之地都笑得出来,“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儋州流放地北还,竟说“兹游奇绝冠平生!”我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远谈不上“磨难”和“看破”。而我已知道,人面多险诈,金屋变败瓦。造物弄人,云谲波诡的红尘里,不变的会是我那颗独立方丈之居,一任晴雨的心。
(作者:吴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