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商君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6 03:4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商君书的读后感10篇

  《商君书》是一本由石磊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商君书》读后感(一):商君书:更法第一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2017年6月2日 星期

  《商君书》读后感(二):玩火者自焚

  “阳儒阴法”“王霸道杂之”“百代都行法政”。。。读完此书,豁然惊心。商君,即商鞅,法家的祖师。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尽现于此,择其精要如下: 1.断于一。权力必须集中于君主,而要让臣民互相监督牵制,官不得结党,亲不得相隐。 2.去强和弱民。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以弱民治强民,以奸民治善民。 3.农战为中心农业军事老百姓唯一要务。打压取缔商人知识分子(最要不得的是儒家),这两类人最容易人心“搞乱”。清查户籍,限制人口流动,让子民牢牢的锁定在农地上。 秦朝干了这些事,确实极大动员社会资源,把秦国打造成为一部高效的战争机器可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被五马分尸,韩非李斯皆死于非命,秦二世而亡,始皇子孙終无遗类,阿房宫付之一炬,秦军被项羽坑杀四十万,岂非天道好还乎?

  《商君书》读后感(三):商鞅君 幸好我们不是一个时代

  民要朴;刑要重。

  整部商君书,宣讲的是对内,以务农为本;对外,以作战为本。

  民众苦农怨战,则需劫以刑,驱以赏。罚重赏轻。

  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在商鞅这里是要禁止的。

  空谈仁义的人多了,是要误国亡国的。

  不得不说,商鞅君的主张对于乱世是利大于弊的。所以 我们得庆幸没有生在那个时代。

  从另一方面来说,商鞅对法的执着信任坚持也是值得欣赏的,在特定环境下,也许是不得不为之的。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这种有法必依法不容私发不言善的主张有的时候还是很需要这种坚持i的。毕竟法就是法,有立有行才有效。否则就只是无权无钱人的法,而不是普法。

  “民见相誉无益,习相爱不相阿;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这种状态还是很美好的嘛

  《商君书》读后感(四):商君书

  晚上听鲍鹏山教授谈商君书,于是又把商君书二十四篇翻了一遍。

  商鞅的名字以前困惑了很久,史书有叫商鞅,卫鞅,公孙鞅,商君,又说姬姓。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行,“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即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可见商鞅的祖上,前有黄帝,后有周文王。

  商君书开篇,就跟秦孝公说了一段话,也是来一直为人诟病的愚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第二段最恐怖,让老百姓重视读书做学问,就能安心耕地,没学问也不会出去见世面,而后国家安全了。

  关于官民关系,商君书说,“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简单说就是用繁重工作压死官员,不让他们有心思去欺压百姓,当天的政务必须完成

  严格控制粮食流通,打击商业,“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百姓除了自己种地,没有其他获得粮食的渠道,大家都只能自己去耕地。

  商君书要求全国只做两件事,农耕和对外作战,推崇以战养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宣扬富国弱民,“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中心思想,制订政策一定要是老百姓讨厌的,来削弱人民

  商鞅最后作法自毙,有说五马分尸又说五羊分尸,就是被车裂了,而后灭族。

  后世评价差异比较大,唐杜甫诗,“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汉光得天下,祚永固有开。岂惟高祖圣,功自萧曹来”。 夸了萧何曹参,贬了商鞅。到了北宋,王安石说法又不一样,“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为法家的韩非子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君书》读后感(五):《商君书》摘抄

  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译文聪明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改制,而无知的人只能受礼制的束缚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固有十者,上无使守站。

  【译文】《诗》、《书》、礼制、音乐。为善、修身、仁爱廉洁、善辩、聪慧,国家有始终家务,君主就无法让民众防守作战。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

  【译文】民众勇敢,那么国君就应该用民众想要的东西奖赏他们;民众胆小,那么久用他们讨厌的东西消除他们的胆怯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译文】治理国家大的措施,最重要的是使贫穷的人变富裕,富裕人的变贫穷。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求乐,辱而求荣,此民之情也。

  【译文】人天生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寻求食物,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就寻求欢乐屈辱了就追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

  刑人复漏,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则微幸于上以利求。

  【译文】如果该受刑罚的人能够躲避逃脱,那么百姓就邪辟放纵而不惧怕刑罚,就会对君上存着侥幸的心理而去追求私利。

  法立则后于时,修今则置于势。

  【译文】效法古人就会落后于时代,遵循今人就会被社会形势阻碍

  故圣人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之后,度俗而为之法。

  【译文】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置制定法令。

  王者只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求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译文】称霸天下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怨愤。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怨愤,是因为知道了打败的原因

  行天下者,先自行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译文】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得到自己;能战胜强大敌人,首先能战胜自己。

  《商君书》读后感(六):对于集体主义反思

  记得高中特别喜欢一本小说,叫《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商鞅变法,别的都已经不太记得了,只记得秦人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看得我那叫一个热血沸腾。读到《史记·商君列传》评价商君“天资刻薄”、“少恩”的评价还老不高兴呢。还记得那时和某同学讨论喜欢的朝代经过此书洗脑后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秦国,那同学则三观比较正,选择了古代王朝巅峰——大唐,想来可能是因为那同学姓李吧,哈哈哈。

  最近读了一下《商君书》,感觉当时真是naïve。

  从源头上说,商鞅的法源于“古之民朴也厚,今之民巧以伪”,人性恶,所以要法治不要儒家的人治。从法治的范围来讲,要求“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功赏明,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除了君王外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却唯独不把君王也放进法中(放进来就没君王会用)。商君讲究赏罚分明”,教君主“爱权重信,不以私害法”,听起来也没错。讲究以法为教,杜绝其他学说,其他诸子其实也是这么个唯我独尊逻辑。但是商鞅讲究严刑峻法,主张“重刑轻赏”,叫亲人之间互相举报,动不动就连坐,就很可怕了。同时他主张贬学抑商,把所有人都拉去当农民战士,民众不喜欢体力劳动和打打杀杀,那就用刑与赏去强迫、引诱他们喜欢,如果全国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从事农业和军事,那就能实现梦寐以求的天下无敌。

  当年读《大秦帝国》时似乎并没有感到连坐的可怕,却只感到了秦国崛起心潮澎湃,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想想,感觉是被一种叫集体主义的东西蒙蔽了。讲究集体主义,似乎也是《商君书》的一条主线。在商君眼中,法律并不是为了公平正义,为的只是国家的富强以及实现一统天下雄心壮志。在商君眼中,为了这个集体的强大,个人是不重要的,个人权利是根本没有的,只有象征集体的“民”,没有“民”背后一个个生命。基于这个逻辑,为了减少犯罪率,实行严刑峻法也就合理了。至于民众的意志,那就更不重要了,干脆民众喜欢什么就禁止,不喜欢什么就强迫他们做,弱民强国,所有人只知道种地和打仗那就最好了。

  商鞅变法,毫无疑问埋下了一颗非常恶的种子。打破基于血缘法制的秦国迅速走向了富强,但这并不是基于个人的解放,而是快速滑向了奴役每个人(除了君主)的方向。站在今天的视角,这种全民种地打仗,打压工商的军国主义让秦国崛起,但“可惜”的是,这种压迫人性的文明诞生不了科学,也就只能永远在农业文明中徘徊,进入不了工业文明。

  值得更深一步理解的是商鞅的法的背景究竟为什么偏偏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毕竟其他诸子的学说看起来都更加没有希望的样子,和中国古代人口是否又有密不可分联系

  今天,我们依旧要对于这种强调集体不重个人的现象加以防范,真的只有每个人的权利得到维护保障,每个人都有相对轻松的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才会变得更好。打着集体的幌子践踏个人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一点都不好,因为你我大家,99.99%概率都不是居于庙堂之上的肉食者,只不过是那一个个小小的“民”。

  《商君书》读后感(七):读《商君书》有小感而发

  小时候读过史记,还记得秦孝公和商鞅改革事迹,看完了大秦帝国之裂变,心中澎湃不已,对一些细节也逐渐想起,秦孝公与商鞅的搭配可谓是完美的,一个刚刚登上帝位,求贤若渴,想要改变秦国现状的君主,一个不被赏识,怀才不遇,需要广阔平台施展才华的改革家,对于后者来说可能更为难得,千百年来很难会有一个君主彻彻底底的相信支持一个臣子大干一场,商鞅在这一刻是幸福的,毕竟酒逢知己千杯少

  看完大秦帝国裂变,不免想拜读下《商君书》,阅后感触颇多,全文二十六篇,书中的内容剧中几乎都有体现,随便总结下,不喜勿喷。

  《更法第一》:主要讲的是甘龙杜挚(保守派)和商鞅(改革派)就是否变法进行辩论,有来有回,十分精彩。保守派主张: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之: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于是下定决心颁布《垦草令》。

  《垦令第二》:垦令就是开垦荒地的法令,这篇有二十条条文,有些枯燥。基本就是想尽各种方式让大家去种地,压制那些游手好闲的,油嘴滑舌的,开旅馆的,做生意的,做手工业的,balabala,则草必恳矣。表面看好像是重农抑商,实际上大家都去当农民了,都去老老实实种地了,粮食不愁了,国家富裕了,但人的思路被限制了,所以就愚了,愚笨的人当然也就听话了。

  《农战第三》:农战就是农业和军事,这是商鞅思想的一大精髓说白了,国家想要富强,只需要农民和战士,其他的职业不仅不重要,反而要吃国家的米,扰乱农民的心,拖国家的后腿,儒家就更可怕了,不干实事,就知道磨嘴皮子,和蛀虫一样。

  《去强第四》:开篇以强去弱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去强就是怎么收拾不听话的强民,其实就是弱民政策,领导们当然希望底下的人听话,队伍(思想)越强,越不好带。一个是重罚轻赏,才能体现出赏的珍贵,一个是以刑去刑,犯罪就不会再出现了。十里断者,国弱:五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提高办事效率,这句话在任何国家都是受用的。

  《说民第五》:说通“夺”,就是如何治理民众。儒家思想在这一篇已经成了乱之赞,淫佚之征,过之母和奸之鼠。执法者只需要严格执法,不需要儒家的仁义道德乱法。重轻,刑去,和去强篇一样,轻罪重罚就可以达到以刑去刑。

  《算地第六》:主要讲土地和人口的比例要适宜,土地中各种类型地貌的比例要适宜,其实还是想要开垦荒地,又回到了《垦令》篇。

  《开塞第七》:开塞就是开通阻塞,讲的是为什么以前尧舜汤武的帝道和王道不行了,非要用霸道。古之民朴也厚,今之民巧以伪。因为这届人民不行啊~。

  《壹言第八》:壹,也是商鞅思想的一大精髓,也就是依法治国,专心农战。

  《错法第九》:赏罚分明,不出于私人意志。

  《战法第十》:战法必本于政胜,层次很高,具体细节的话就有点班门弄斧了。。

  《立本第十一》:强军之本,还是农战。

  《兵守第十二》:如何把军队分为男,女,老幼三部分用于守城,有点意思。

  《靳令第十三》:说明如何严格执行法令,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战。

  《修权第十四》:治理好国家的三要素:法度,信用,权利。本质上是加强君主的集权,保证法度和信用的执行。

  《徕民第十五》:招徕民众,和现在的抢人大战差不多。有政策的地方就有人。

  《邢约第十六》:(缺)

  《赏刑第十七》:壹赏,出于战功,壹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壹教,全名皆兵,儒家是垃圾。

  《画策第十八》:谋划策略,社会不同,制度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的制度就应该是依法制民。

  《境内第十九》:这篇有点厉害了,介绍了秦国的一些军事制度,最关键的就是废除了世卿世禄,民众们想要爵位,提头来见就行,人头就是爵位啊。

  《弱民第二十》:和《去强》篇类似,愚民+弱民政策,帝王容易管理。

  《御盗第二十一》:(缺)

  《外内第二十二》:依法,对外重战,对内重农,用法保证农战。

  《君臣第二十三》:引导君与臣依法治国。

  《禁使第二十四》:限制和驱使的手段,就是赏罚分明。

  《慎法第二十五》:严格遵守法令,君王不要乱法就不会乱国。

  《定分第二十六》:法令明,名分定。法令确定以后,如何推广并有效执行的问题。

  综上所述,像不像打星际和war3,君王就是玩家,说一不二,只需要造农民和士兵就行了。

  抛开历史谈论一个人和一件事都是不公平的,有人说商鞅是个酷吏,是军国主义者,是帝王的走狗。但对于当时的秦国,商鞅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他是一个真正知行合一的人,为了秦国的富强不惜一切代价。至于他的作品后世如何用于帝王教学,那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商君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