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5 03:5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10篇

  《诗的时光书》是一本由苏缨 / 毛晓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一):很有深意的书

  这是一本很有深意的书,经历过某个时代的人只要稍稍仔细一点,留心一下一些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线索,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作者的心。

  这本书其实不太象封面上写的“品鉴”的传统类型,不如说是散文捎带着品鉴,写得很好,透着很扎实的西方文艺的功底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二):for the beautiful memory

  作者写的非常扎实而大气,没有当代女作家唧唧歪歪、无病呻吟通病。在时光深处遇见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经历。既不会满篇诗词带着你不懂的韵律摇摇摆摆,也不是咬文嚼字高中语文般的诗词鉴赏看的你跌跌撞撞。从诗中,你看到的是你的感情,你的生活,你的信仰。原来,我们读诗是应该有份儿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情绪、这样的姿态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三):诗的故事

  在那一年,我遇到了你

  在那一年,我离开了你

  在那美好的一年,文字记录你我的世界

  在那美好的一年,文字流淌你我的时间

  穿梭的行人

  在转瞬之间

  已经远行万里

  故事的结局

  在沧桑之后

  又有谁会知道

  这是诗的时光书,告诉你诗的结局。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四):才情

  除诗歌鉴赏方面启迪,也很认同苏缨的人生爱情处处思考。唯一疑惑的是哪些是苏缨写的哪些是毛晓雯。 很想认识他们。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五):书名是最大的出彩

  如果苏缨和熊逸是同一个人,那么他的书我已经买全。买这本书也是冲着熊逸去的…传说中苏缨是熊逸的表妹,但是如果跟我把署名是苏缨和熊逸书全部看了之后,一定会得出苏缨和熊逸是同一个人的结论…回到本书,苏缨和另外一个人的文风迥异,马上就能够分辨出来…他说他不会抒情,所以找了另外一个人来写抒情的部分,他的理性只有在抒情的外衣包裹才能畅销,这是对理性莫大的讽刺…好熊啊,畅销书写多了,我怕你的水平也会下降的…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六):诗的时光书随读随评

  《仙女们》这篇里作者引用了两段被父母阻止的初恋,分别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和弥娜被女母看似无意,实则一针见血的讽刺而夭折的爱情,以及洛伦佐带女儿来一段苦难旅行来破坏女儿对不曾脚踏实地泡沫爱情的幻想,最终自我了断了爱情。读来都让人感到刺骨的悲恸唏嘘,悲恸成人世界如此险恶,原来,爱情真的只是幻觉,最终都要面对生活真相。而物质基础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也许不再单纯百分百为爱不顾一切,留百分之一考虑经济基础,才是每个怀春少女该做的吧。这让陷入纯爱的少男少女如何对自己不含一丝杂质的爱情来释怀。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七):凝结的时光

  一年前毕业的暑假,在飞来南京的飞机上,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将近两年后的现在,再一次翻开,却又多了很多感慨

  有一位好友虽也喜欢文学,却抵死不看(国外)诗歌,声称太过矫情,不如古诗含蓄。说得却也没错,即便是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大文豪戏剧里也通篇充满了华丽辞藻与满溢的情感,不得不让人怀疑字里行间真意究竟有几分。或许是受到了古希腊时代叙事长诗的影响吧,许多事情都要直抒胸臆,若是遮遮掩掩的,反倒让读者迷惑

  只是再往后,它们便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比这些诗歌更传奇的,便是妙笔生花的诗人们。将贫穷当作诗人王冠的艾吕雅;39岁初恋却一辈子未能将情话说完的勃朗宁夫人短暂炽烈地划过人世的兰波(至今记得年少时的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他)......作者在讲述他们的一生时,更是将自己与朋友的生活写了进去,确是比干巴巴的学术阐释要好得多。

  无论那些年少轻狂男生们如今多么庸俗不堪,而蕙质兰心的女子又四散他方,至少曾经在那段青春岁月里一起热爱过诗歌,便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了。不似现在,连最最“美好”的年轻人也不再谈论诗歌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八):理想者与虚无

  不久前读完,诗歌翻译的很好。有人说苏缨是熊逸的笔名,虽然他们的文风和内容都不太相同,不过对普通见解(或者说误解?)进行调侃,嘲弄和戏谑的语感倒也是相似的。

  讲诗的过程中嵌入了很多故事,或者说,其实这些故事才是作者想要表达主题。而这些故事,又只是一个故事的片段

  讲述故事的人是一个旁观者,她像上帝一样看着身边的人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他们小小的企图坚持、溃败和妥协。看着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梦想着成为诗人变成俗不可耐的商人官员,甚至从事一些当初信誓旦旦不会做的事情。另外一些人当然没有,不过他们都成了乞丐或者死了。

  少年时代的理想,有的人做到了,而有些人没有。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叙述者开了一个玩笑,她写下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成功的诗人,因为他写了越来越多失败的诗”。理想的尽头一无所有。理想者是不能成功的,成功了便只是一个索然无味励志故事。

  叙述者当然不是上帝,因为她想成为后者。她欣赏因为坚持而沦落的落魄蹒跚的姿态,鄙夷因为放弃而得到的酒色财气的嘴脸。但人不能永远活在虚幻里。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师有一个以前一起学画的好朋友,后来放弃了去经商。还有一个老师总是感慨周围的匆忙与喧哗。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不过我想成为俗人,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而讥笑的人却往往忽略了改变的苦辛。理想者,毕竟只是一个理想。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九):喧嚣年代,做点简单的事,比如读一首诗

  如果现在有个朋友聚会,主办人向大家介绍某位客人时候,说他是位“诗人”,我想那一刻,气氛可能瞬间冷掉。大家端着酒杯,有人嘴角似动非动,很想从记忆的死角里找出那么一句诗附和一下,心里却又鄙夷地想着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做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最后真正尴尬的可能是“诗人”自己吧。

  坦然一点吧,诗歌早就hold不住了,大家似乎更愿意谈钱,谈起钱来更容易眉飞色舞。买车、买房、买名牌包包,出国旅游……哪一项不需要花钱呢?终于在城市某巨大海报上看到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个大字,sorry,这不是诗,而是房产广告

  刚入2000年的时候,我的大学里还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外语学院女生校园活动里结识了一位哲学系男生,两人聊叶芝,聊康德,聊奥登,聊萨特,竟然在雪夜宿舍外聊了整整一宿,现在听上去,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就像诗歌本身一样那么“不合事宜”了。

  越来越多认清现实的人们,果断地把诗歌抛弃,像抛弃一枚旧果核,他们走,他们跑,他们恨不得飞,他们飞起来了,飞的很高。

  然而,升了职,加了薪,买了房,周游了世界的你,有没有哪个夜晚看见一个悲伤影子忽然想起那个聚会上的尴尬诗人,他的穷酸里是否带着某种饱满和坚持。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因为诗歌诚挚,单纯,柔软热烈,像你的眼睛还在童年时候的样子,像你的爱情刚刚萌芽时候的样子,像你努力地去工作计算,其实是想去保护的某些东西的样子,像你冷漠地丢弃一直在梦里寻找的美好的样子。

  在喧嚣的年代,做一点简单的事,比如读一首诗,就是这样。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十):关于vegetable love

  目前读到一半,觉得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虽然作者的语言文字并不像序言中所说“大气、从容——绝不雕饰辞藻、玩弄符号”,但绝对是一本好的西方诗歌赏析入门读物

  小时候只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沉迷于那种或豪迈朦胧境界和韵律。西方诗歌唯读过一点泰戈尔(其实也是亚洲人),觉得他的诗特别短小精悍却不乏哲理。大学的时候才对现代诗产生了些许兴趣,但也没有系统研究过,似乎流行的那些都是不错的——比如海子、顾城、舒婷。其实他们每个人的诗,也就读过那么屈指可数的几首。

  最近,从米球那里黑了本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语言也没有很“大气”,但这位海桑,倒是真心做到了“从容,绝不雕饰辞藻、玩弄符号”,每首小诗都质朴要命,却令人无比动容。——真是“书非黑不能读也”啊!

  这本《诗的时光书》,非常能够勾起我这种门外汉对西方诗歌的兴趣。不过当我读到“09 植物的爱情与诗歌的理趣”,有一个词的翻译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什么叫“植物的爱情”?作者对这个“植物的爱情”特地用了4页纸来解释,又扯到灵魂啊、心灵啊、动力学啊,看得人云里雾里的。可是当后面的原版英文vegetable love出现,我就想,难道不是“植物般的爱情”吗?如果那句安德鲁·马维尔的诗“我那植物的爱情缓慢滋长,超出了所有伟大帝国辉煌版图”换成“我那植物般的爱情缓慢滋长,超出了所有伟大帝国的辉煌版图”,貌似变得好理解多了。

  植物们,尤其是爬山虎、榕树之类的,你只要微微想像他们生长的样子,想像那些藤蔓、那些触手、那些四通八达根系悄然缓慢地延展向四面八方,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读懂这句诗。

  当然,我也相信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有些固执地认为作者在写这句诗的时候不太会想到灵魂神马高深玩意儿

  当然“蜥蜴的梦”、“色盲的波涛”是不能与vegetable love同日而语的。

  另,瑕不掩瑜,这本书总体上说很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