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插图珍藏版)》是一本由(英)J.R.R.托尔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9.00元,页数:1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人非常喜欢魔戒电影。但看书的感觉,就好像把一部外国电影翻译成了中文对白。失去了韵味。
我感谢翻译大神们的辛苦,但是当中文与中古欧洲神话相互碰撞的时候,那种不相称的感觉,会让我缺少阅读的代入感。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二):魔戒,我戒了
魔戒,我戒了。
我戒了还不行吗
还短,戒了还要给这么多废话?
究竟要多长才行?
我又不是书评家
有意思吗?
我就想送给心爱的魔戒三个字,就这么难吗?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三):外文教材参考书 请咨询 :http://shop35575714.taobao.com
外文教材文参考书 请淘咨询 大部分书没上架请咨询
http://shop35575714.taobao.com
---------------------------------------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四):魔戒三部曲
非常可读。
明显落伍了,虽然很早听过这部小说的名头,也知道拍成过电影,连蔡康永也在《康熙来了》里数次提到哈比人,但看了快10年的国内奇幻科幻小说,还是没有信心读外国的这类东西,哈利波特是个例外。
前一阵中心书城搞通宵打折活动,怀着有便宜不占是傻帽但又确实不知道买什么的心情,在一个犄角旮旯看到这套孤零零的插图珍藏版。但即使买到,也是在小沃的后备箱扔了好几天,同批次的书都搬回家,也看完了好几本了,只因为太重,总不想拎起它,这几天才拖回来,发现其实是套挺可读的好书。架构庞大又精细,是哈利波特不能比拟的。
读的不着急,这三天临睡前读一半,早晨在costa读完剩的一半,就是一个关于承诺、责任和勇气的故事,我想等小小胖长大,应该也会喜欢它。
邪恶的存在是对善的考验。
在《指环王》里面,至尊魔戒就是对这世界上生灵最高的考验:是被恶占据而得到至高权力?或是远离其诱惑而放弃自我的野心?哪怕是最温厚朴实的人,它也会不断地侵蚀,直到持有它的人被剥夺了本有的人性。
魔戒持有者承受着如此邪恶的重担,身心都被那可怕的诱惑折磨,他是否能够走到目的地?并且到了该放手将其摧毁的最后,是否能够舍弃得了曾经拥有的“宝贝”?
至终,最善良坚韧的种族仍旧无法抗拒它的魔力,但能走到最后,就能带来胜利的结局。在那里,魔戒赋予咕噜的强烈占有欲将它自己带入了末日的烈焰。
其中对爱情的描绘虽然没有多少篇章,却那么的美,纯洁不沾染一丝世俗的情欲;让人望而却步,连羡慕都不敢。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六):经典
原来对于魔戒故事印象还留在半本英文书和电影上,这次趁译林修订重出精装版,完整的阅读了一遍。托老用厚重详实的写作风格,描画了一个虚构的中土大陆,对魔戒战争做了完整的叙述。
故事人物众多,以远征队九人为主,路线跨越半个中土大陆,各种人、事、物繁杂。穿插对整个世界观的详尽描述,文化、诗歌、民族风情。第一部远征队集体从夏尔一直到罗斯洛立安,后面二部则分成两条路线开展。
故事读起来确实不算节奏明快,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天性活泼的哈比人带动气氛,正邪交战,明争暗斗,娓娓道来。当然情节上,电影确实做了一些重大的改编,包括亚拉冈的感情戏、最后弗罗多出海灰港岸等等,整体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作为奇幻魔幻的经典书籍,值得推荐。
当然译林新版还是有些一些不如意的地方:1.文字翻译校对编辑上的一些错误,尤其是出现了几次的“快捷方式”,还有一些错别子之类的小错误;2.每部前后各贴一幅地图,可惜不是中文的,也不是全图,更没有远征路线,看的时候很费劲;3.彩插很漂亮,但没有注释,按位置大概能看出是什么,但最好还是有名字;4.作为三本厚厚的精装书,即使没有纸片书签,至少该有个红线书签吧。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七):译者之美
和无数爱书人一样,我偏爱纸质印刷物,我固执地认为,完美的故事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血肉饱满的人物以外,理应伴随着感人肺腑的手感与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味。
而这套书之所以今天才到达我手上,其实是源于我自以为是的完美主义偏执狂。简单说来,就是我受不了译林之前的翻译,又受不了联经的版式和世俗的封面。
于是2011年的译林新版是我认为目前<魔戒>最接近完美的一版,也是绝对值得品味的一版。
在众多媒体之中,出版行业是我尤为尊重的一行。也许是因为出版业在这个速度的社会之中仍能保持着大浪淘沙的原则感,也使我这个偏执狂一直相信,任何一本著作都一定会不断接近完美。
这当中当然不仅包括出版,也包括翻译。就像王小波说的:想要读好文学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真理,读朱先生的译本,就像在听一首优美的琴曲,绕梁三日而不绝。
朱先生在新版的序中提到十多年前他从奥美辞职专心翻译<魔戒>的事,他说了这么一句: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已经为了翻译<魔戒>这件事情准备了一辈子了。
看得出来朱先生对<魔戒>的爱,这不只是对一部作品的爱,甚至是对作者所创造的世界的爱。这种爱促使了译者与作者的思想的交融。这部作品于托尔金而言,无疑是一部史诗级巨著,而朱先生的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奇幻文笔,将这个令人跪拜的巨著真真切切地呈现给了我们。
我不是一个对语言天赋异禀的人,却一直渴望学习尽可能多的语言,因为我相信,只有原文阅读,才能尽可能完整地吸收著作。
感谢朱先生尽他可能将我们带近这一片宝藏之地。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八):此书是奇幻界一个良好的开端,极富吸引力
最初接触魔戒的世界,是在一个小书店,这书店的书很少,我找着找着快不耐烦了。这时候,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题目:魔戒。《DK儿童百科百问百答》里说,这本书很畅销,还发明了一个语言。于是,我便拿起了这本书,聚精会神的阅读。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是译林南京版,翻译水平诸位皆知;再说一下,我那时候,是一位哈迷。
读着读着,那情节,那语言,便深深吸引了我。原来,世间上有一本书,比《哈利波特》还好,不论是文笔,世界构架,还是情节。
从这时候起,我真正踏入了奇幻的世界。
之后,我在网上挑选《魔戒》,意外看到了这个版本(当时没出世纪文景),便买了它,记得,当时我的内脏,砰砰跳。
当翻开这本崭新的、精装的书籍,我百感交集;当阅读这本三部头,我想要竖起大拇指。在奇幻中,这是唯一真正的经典:它文笔极好,灵魂感与精神干极强,故事构架的也极其成功【在书的最后与最前,作者别有用心的叙述了哈比人、中土世界的历史(更别说《精灵宝钻》)】,情节也较好。我真不明白,在那个奇幻小说尚未成型的年代里,会有这么优秀的书籍,难怪,它被译林选为经典,摆放在那光辉的一类。难怪,奇幻小说也会成为热门的一类书籍。托尔金的心血,灌输在奇幻世界中,深深影响了很多人。龙枪、冰火、时轮、刺客、荆棘、迷雾……没有托尔金,就没有他们的光辉灿烂。并且,极少有书能超越托尔金的中洲史诗。
但瑕不掩瑜,人无完人物无完物,上帝都有它的缺点,何况书。魔戒纵使没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只刻画一点),但作为一个开端,魔戒已经做到了极限。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我极力推荐!!!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九):无瑕不成玉
——读《魔戒》有感
人性始终是一轮残月,某些失却的部分,再如何掩饰、逃避,终究丑陋不堪,终究无法弥补。那一方空白,“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J. R. R. 托尔金先生在《魔戒》系列中,以宏大的笔触、奇幻的视角、瑰丽的想象,叙述了霍比特人弗罗多为摧毁魔戒而所开始的一段遍布荆棘的冒险。书中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魔戒所象征的巨大的权力不断侵蚀着弗罗多的心灵,以至于他无法下定决心摧毁魔戒,即将功亏一篑之时,阴差阳错,魔戒坠入末日火山,被熔浆吞噬。
魔戒代表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诱惑,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弗罗多,虽清楚地意识到诱惑的可怕、但仍无法坚决地舍弃它的弗罗多。或多或少地受到欲望的侵蚀,或多或少地被得不到的一切煎熬着内心,或多或少地产生放弃甚至堕落的念想……
当人们与诱惑苦苦纠缠时,总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斥责他们是如何的低俗、丑陋、可悲,一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清高模样。
不过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读《魔戒》,读的不只是它奇妙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更有美于这些的存在——竭诚尽节却性格急躁的山姆、蹈锋饮血却内心充满矛盾的亚拉冈、容颜俊朗却不食人间烟火的莱格拉斯,以及主人公弗罗多。他们固然有着各自不可忽视的优越之处,但正是他们的弱点,令他们更加可爱。他们的形象,因为弱点的坦露而更显丰盈、跃然纸上,成为真正有灵魂的人物,而不只是一个单薄的姓名、伪托的身份、空有躯壳的影子。
康德曾说:“形象大于思想。”托尔金恰恰是以描写大段内心独白,展现出人物在人后与诱惑的斗争,于是,他们一点一点地鲜活、真切、有血有肉起来。
读过《魔戒》的人,一定会记得弗罗多受魔戒蛊惑、不愿销毁它时所表现出的软弱,但同时,也一定不会忘记他选择独自前往末日火山、直视自己的命运时所拥有的决绝的勇气。
他的正面,一如他的反面一样悲哀。他的反面,一如他的正面一样可爱。
他的躯壳,始终不及他的心灵令人醉心。
没有人应该指责他人的弱点。指出缺点的人,可以称之为诤友;排斥弱点的人,却是内心空洞的魂灵,罢了。
所有弱点,所有有弱点的人,都是应该尊敬的。正因为弱点,人才无法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才会有所畏惧、有所诱惑。才,不只是一张苍白的皮。
阿喀琉斯,一个被希腊人奉若神明的英雄。传说,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为了让他刀枪不入,紧握他的脚踵,把他浸入冥河水中。最终,因为他的脚踵未沾到河水,在特洛伊之战中,阿喀琉斯被暗箭射入脚踵致死。尽管他只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神话人物,但他的死,正因这唯一的弱点,而显得多了几分不甘、遗憾和悲壮。
即使再小的弱点,也有可能是致命的。但阿喀琉斯的故事并不因为悲剧的结局而影响它的流传,它依旧在欧洲脍炙人口,由长辈向晚辈,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讲述下去。
也许弱点会导致最终的悲剧,但何苦因此情郁于中?魔戒终究被摧毁,阿喀琉斯终究被万人传诵,有了弱点的世界,才越发曲折得美丽。
无瑕不成玉。
缺的那一方空白,恰好迷人。
《魔戒(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十):托尔金《魔戒》的文化解读
摘自《江西社会科学》 作者:汤定九
两、三年前,英国现代作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vel Tolkien,1892—1973)及其代表作《魔戒》在中国还鲜为人知。2001年底,好莱坞隆重推出了根据这部经典文学史诗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掀起阵阵热浪,自然而然也波及到中国。一时间,不仅影片成为广大观众瞩目的焦点,而且也让中国读者在《魔戒》风靡欧美半个世纪之后,首次接触到这部惊世之作以及这位在西方早已赫赫有名的英国作家。
这部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法拍摄的史诗巨片,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吸引了千千万万观众,但不可忽视的是,好莱坞创造的门票奇迹,与半个世纪广大读者对托尔金的关注有增无减也是绝对分不开的。《魔戒》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成功还不仅仅在于小说气势恢弘,结构精巧,情节引人入胜,富有奇幻色彩。若对其作者托尔金作深一层的研究,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这位天赋极高,知识渊博的牛津大学教授的作品中,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托尔金作为中古史学者和语言学家,将自己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浓厚的文化意识溶冶重铸进了他的旷世之作《魔戒》之中。追根溯源,我们便能看到,作品里积淀着悠悠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他在语言学上的造诣则更是深不可测,耐人寻味无穷。
托尔金在他的《魔戒》中虚构了一个史前时期存在的地域——中洲。中洲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的复杂的世界,里面住着不同的种族,包括霍比特人、大人族、巫师、小精灵、小矮人、恶魔、半兽人、魔戒幽灵等。这部小说沿用了传统的故事框架“正义对抗邪恶”,讲述了年轻的霍比特人弗拉多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同邪恶统治者萨隆作斗争,拯救整个中洲的故事。托尔金创造了中洲的神话和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奇幻故事,而是为了给英国这个历史悠久,然而文化根基又因连续不断的外来入侵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国家写出一部充满诗意的创世传说来。托尔金的《魔戒》显然是以他在英格兰中部所了解的文化、历史、地理和语言为资源背景。自从最后一批罗马人于公元410年撒出不列颠之后,一系列的迁徙和入侵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环境。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欧洲大陆漂洋过海,入侵不列颠,很快就征服了整片土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了不列颠的统治者,他们使用的语言也成了全世界最有影响的语言之一——英语;盎格鲁—撒克逊的英雄传奇也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从8世纪开始,挪威海盗和丹麦人从丹麦进攻英格兰各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占领了英格兰和东北部的许多地方;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入侵英格兰,最终击败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了整个英国。诺曼人征服英国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结束。盎格鲁—撒克逊人口头流传神话的传统也随之消失了。托尔金的传记作家卡彭特曾评论说,诺曼人的征服“让托尔金感到十分痛苦,就像是发生在他的时代一样。”在英国里兹大学继承了托尔金中古文学教授职位的西佩教授也在评论托尔金的专著中说道:“托尔金宏大的计划,或者说愿望就是把在诺曼征服之后的黑暗时期被掠走的传奇还给他的国家。”由此可见,托尔金认为英国人随着他们口头民间传说的消失,已经被掠去了部分文化根基,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寻找民族的特征,他倾其毕生精力,写出了组成整个历史背景的三部作品:《精灵之钻》(Silmarillion)、《霍比特人》(Hobbit)、《魔戒》(The Lordo the Rings)。
托尔金最早在1916年开始撰写《精灵之钻》,作品以描述历史的方式追溯了整个世界的创造过程。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各个种族的由来,他们的语言、文字、服饰、家谱、地图等。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欧洲中古时代知识的学者型作家,托尔金在中世纪早期的文化、历史和语言上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他的梦想起始于青年时期,1912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时,他在学院的社团里朗读了有关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的文章。19世纪初期,芬兰杰出的语言学家、民间文学家伦洛特(Elias Lonnrot)周游各地,收集了大量民间流传的歌谣、神话、传说和古诗词,汇编成长达1.2万多行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这部史诗描绘了远古时代和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颂扬了芬兰人民祖先的英雄业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历史上来看,在早期阶段,芬兰并不是一个民族统一体,17世纪瑞典统治时期,芬兰只是隶属于瑞典的一些地区,并强制推行瑞典语的使用;到18世纪初,瑞典已不再是一个强国,在1808年至1809年的俄瑞战争中,俄国征服了芬兰,使之成为俄国的大公领地。俄国统治时期,芬兰掀起了民族运动的高潮。这部在1835年出版的芬兰民族史诗不但有助于保留芬兰古老的诗歌和芬兰语,而且唤醒了芬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在民族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给芬兰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同一感,正如托尔金所说的,它在让芬兰人摆脱从属瑞典和俄国的地位,成为一个觉醒的民族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大的作用。如今这部史诗已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的一小部分仍然在芬兰运动会上广泛传唱,孩子们读书时都要学会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外来统治时期受到严重威胁的芬兰语如今在国内也得到大力的提倡和保护。托尔金研究了芬兰史诗后,感慨万分地说:“我要让我们留下更多的东西——诸如此类的属于英格兰的东西。”“创造出一个或多或少有关联的传说,大到宇宙的起源,小到浪漫的神话故事,……我只是要把它奉献给英国,我的祖国。”《卡勒瓦拉》不仅给托尔金带来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从作品中也能见到根据芬兰史诗而来的创作原型。
在托尔金的三部作品中,《精灵之钻》的内容最为复杂,并附带着大量的注释,读起来仿佛就是一位史学专家撰写的历史专业书,不易被读者所接受,在当时没有能够按照托尔金的意愿和《魔戒》一起出版,而是在托尔金去世之后于1977年由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整理出版。《魔戒》则是整个历史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尾,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之后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历经半个多世纪仍是长盛不衰。而如今在欧美许多严肃的学者也纷纷加入到对托尔金作品的研究和讨论中,这也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感使之与一般的奇幻小说有根本的差别。
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威尔迪指出:“小说的生命来自于地域。”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他所虚构的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地理背景;英国作家哈代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则是英国南部的多塞特;美国享有盛誉的民族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散发出其特有的浓郁的新英格兰乡土气息,从《魔戒》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托尔金学术研究对他创作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到他的家乡英格兰与其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多次谈到他的创作同英国中西部之间的深厚渊源。托尔金在给他的儿子迈克尔的信中写道:“母亲的祖先就是来自于伍斯特郡——它的任何一个角落对我来说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家’的感觉,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我爱英格兰。”托尔金认为自己是英格兰人,尤其与麦西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强烈的意识弥漫在托尔金的作品中。从《魔戒》中我们知道,在托尔金精心绘制的中洲地图上,冈多的北面是罗翰王国,罗翰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骄傲又任性,但待人接物真诚慷慨,勇猛但不残忍,聪明但没学问。他们不写书,但会唱很多歌谣,就像是黑暗时期之前人类的孩子一样。”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罗翰人的文化有一部分也是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相对应的,他们都有世代口头相传歌谣的传统,以歌颂祖先的英勇业绩。根据西佩教授的分析,他们使用的就是特别的麦西亚古英语,罗翰骑士说的是和托尔金的祖先同样的语言。古英语主要可区分为四种方言,其中在亨伯河以南至泰晤士河,威尔士边界至北海地区使用的麦西亚方言又称中土方言,现代英语就是从麦西亚方言演变而来的,托尔金在大学担任语言学和文学教授时尤其注重麦西亚方言的研究。麦西亚是英国在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七国时代的七国之一,英格兰的这一带也正是托尔金生活的地方。
托尔金写作的原型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他熟悉的生活原型。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的《魔戒魅影》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中洲民族中的霍比特人的描述:“在中洲的西北部有一片和平安乐的农家田园,人们叫它霞尔。在霞尔的西界,东方大道之外,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霍比顿。这个奇妙而与世隔绝的乡村居住着一支古老而谦逊的民族,他们就是霍比特人。几百年来,他们在霞尔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得很愉快。……一代又一代的霍比特人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托尔金度过他的童年的英格兰乡村地区正是霞尔的原型,处于中洲中心地带的霞尔地区,从气候、食物、风俗和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等各方面与托尔金度过童年的小村庄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托尔金也曾在信中写道:“霞尔就是基于英格兰乡村,而不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托尔金所指的英格兰特别的乡村地区霞尔“事实上或多或少就是大约在钻石大庆(指189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纪念)时代的一个沃里克郡的小村庄。”1896 年,托尔金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人搬到伯明翰近郊的小村庄萨霍尔,这里有典型的英格兰中部乡村田园景色,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朴实、单纯、善良,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托尔金特别留恋这种没有工业侵蚀和战争威胁的乡村田园式的生活。到19世纪末,工业革命影响逐渐渗入到了这块宁静的土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又将托尔金这一代年轻人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魔戒》中的世外桃园霞尔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世世代代居住在霍比顿的人们热爱生活,喜欢畅饮,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而黑暗势力正从东方的莫都渐渐侵入,威胁到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人们,也迫使并不具备英雄气概和远大抱负的霍比特人走上了拯救中洲的道路。
在今天,托尔金的作品在我国已广为流传,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国内目前对托尔金及其作品的认知和研究还是十分有限,许多人都把《魔戒》仅仅看作是轰动一时的幻想小说,大大忽略了作品中蕴藏的厚实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实际上他的作品在历经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的原因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重要的还是庞大的历史背景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意义和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满足了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