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禅》是一本由(美)坦西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的禅》读后感(一):修心 本真地活着
以前总觉得修心修禅是与自己无关的,这辈子自己怎么可能跟禅宗打上交道?但是随着越来越近距离地观察和体味生活,才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空虚,甚至空泛。被快餐式文化和消费方式所簇拥和绑架,更多的不是独立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许最初还有这样的顽抗劲儿),而是亦步亦趋跌入盲流的漩涡,只会在上不了网更新不了微博甚至断电独自一人处于黑暗中时才会真实地意识到--自己的个体是多么的苍白毫无饱满感。其实修心并不是要去选择一个宗教也好派系也好去皈依去虔诚膜拜,修心修的是自己的心境,是让我们找到真实地自己,并面对它,然后在这个纷繁的世界让自己本真地活着,而不是盲从的如傀儡般的行走而已。这本书并不能说很有意思或发人深省,但是通过在生活的小事中感悟、自省而达到修心悟禅的境界。
《猫的禅》读后感(二):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关于禅修的书
从封面设计到书名,都是很小清新的书,封皮上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唯有猫能达到冥想沉思的生活境界,他像佛一样,凝视着从无到有的生命轮盘”。与其说这是一本写猫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借猫之口讲“禅修”的书,作者凯特·坦西患上了“慢性疲劳症”,总是感觉沮丧和绝望,她开始接触和练习禅修,她将那只叫做噗噗的猫作为导师,让噗噗教她教我们让身心平静下来的古老的专注的方法。
奇怪的是寻求内心静谧的自己,竟然不大愿意接受禅修的训练,觉得过于缓慢,那种近似于空的状态让自己感到无趣,不想更深一步的走入。自己似乎还是习惯用满满的计划安排充实了时间与空间,难道这是一种不会与自己独处的状态?似乎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空间,哈哈,结果是这本书我只读了大半本,再过些年会不会对这本书以及对“禅修”、对“放空自己”有更深的体悟呢?这个话题交给岁月吧!但回过头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关于禅修的书,尽管只看了半本的我,由于与猫眯对话的形式画面感很强,书中讲述的“舒缓”与“专注”的感觉仍旧时长被我想起。
《猫的禅》读后感(三):殊途同归
好吧,所以他的确说过,生活就是充满了苦难。
他只是说,生活是充满苦难的。
看看你周围,
你没有看到苦难吗?
佛陀还说,我们能知道苦难的原因。
幸运的是,这原因就近在我们手边。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因为佛陀说有摆脱苦难的出路,
而且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相当好的路。
但是首先,那个原因,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它呢?
佛陀给了我们一张地图,
它就叫冥想。
---凯特.坦西
这本书重点在说冥想,甚至以不系统的方式提到了停禅,行禅等禅修方式,但个人觉得有些过于夸大冥想的作用。
另外,
灵修,
殊途同归。
皆如是。
这是一本既出世又入世的小书,作者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健康,另一方面她希望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不是远离现实生活遁入深山老林潜心修道。所以通篇读下来,作者的困惑既是我们这些忙碌现代人的困惑,她的修行之道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修行方法。
思想就像一只跳蚤,在一个想法和下一个想法之间跳来跳去,所以人也很少会从思绪的漫游中学到些什么。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妄念之中,无知又昏沉地生活着,这便是凡夫心。而禅心,有着如天空般广阔的本性。作者在书的最后讲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当井底之蛙来到大海,它被震惊了,脑袋爆炸成了百万块碎片。
书中有一段,作者写到,"你对卡禅熊的爱还不足以取代你的抑郁,你必须用一个更宏大的世界观来替代你现有的世界观,你必须要学会面对生活,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让我想到曾经的自己,那时我情绪处于低谷,经常莫名地流泪,与男友开始交往,有他存在的生活变得阳光起来,他的幽默与热情让我每天都过得快乐和甜蜜。然而过了半年,我又开始间歇地感到压抑,情绪波动。我曾以为有爱人的陪伴,生活就有了寄托,就会脱离抑郁的状况,但是那时才明白,爱人不足以拯救你,只有改变自己的内心才可以拯救自己。
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了很多简单有效的冥想方法。通常看到的冥想方法都是,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而作者提到了,比如让思绪温和地回到身体静止不动的部位(放在大腿上的双手或者臀部接触坐垫的地方),不要密切关注呼吸;比如散步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抬脚和落脚的动作上,吸气时走三步,呼气时走三步等等。
喜欢这本小书,让我独自度过了下午的静谧时光,静静地关照自己,任思绪流淌,反思现在的生活状况。我是一只井底的蛙,但庆幸的是,我知道外面有广阔的海,期待通过锻炼自己的弹跳能力,有一天可以跳出这井底去看看。
《猫的禅》读后感(五):本未带入,何来拿出
《猫》书是我无意在书店晃悠看到的,如果不是那本拆过封的,定不会停留片刻。我只能说它的封面清丽极了,一只褐色斑纹猫背窗坐着,仅此而已。不过腰封上的几个字着实显眼:“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真正的智者懂得享受生活本来的样子”。于是我试着追寻它所谓的生命和生活。出入,本未带入,何来拿出。
“我们要掌握未曾利用过的巨大能量,唯一的方式就是与我们的高等意识建立联系。联系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通过我们平和心灵的能力。”越是晦涩难懂的书我越想尽力读,或许是自我强迫,但其内在思维逻辑的确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触及。不是以此反衬真实世界的肤浅干燥,我只是想去追寻一片未曾开发甚至有点广袤苍凉的灵感之源。对同一本书有感触的人总是如此相似,所驻足、所感受、所触动的都大同小异,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不称其为改造生命的力量,但读后我总挣扎于一些未曾见过的新事物,幸运的是,还有人与我同在。这算不上所谓的能力,只是暂时地平和了心灵,抛开世间所念的,丢掉伪善的,看看真实的。
索甲仁波切说:“思想就像一只跳蚤,在一个想法和下一个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很少会停下来反思,所以人也很少会从思绪的漫游中学到些什么。”凡夫心就如跳蚤般运动不止,未曾停留片刻。而禅心则是如天空般广阔的本性的思想,开放自由,无边无界并且与生俱来。这与意识流不冲突,我们能够在社会大潮中保持思想的流动同时专注于改变自己心灵的轨迹和速度。暂时的解脱不是记忆碎片的证据,静坐中的回想是对过去记忆的串联和反复回放甚至对未来的认知和想象。城市中的人不尽都是为了追逐自身的成就,很多也在找寻一席之地,荡涤生命的妄念与不安,还原心灵的安宁与平静。禅心的拥有,见仁见智,但智慧总来源于经验和学习。
猫咪虚幻又真实。如果是真实的,我想有个家伙陪着想想倒也不错。但我更认为是自省。猫咪是自身的一面镜子,折射未存在的虚幻的可能发生的的另一个你。通过思索另一个相对可能发生的自我去选择和判断现实生活中本身,这可以是你短暂离开的媒介也可以是乌托邦之地,只少心灵不期而遇得到愈合,无关暂时或永恒。所以猫咪的智慧的确高于自己的智慧,是自身悟性的可能性进步或者是理想境界的崇拜性追求。
如果三生有幸,我希望有一只猫咪陪伴我坐在一张太阳晒得暖暖的木质平台上。静坐冥想,沉醉于海浪有节奏地向我靠近的声音和海风在我的耳旁晃悠的温柔。想想苦痛和欢愉,任其在梦中漂浮,越走越远。困顿了,就向那只陪伴我的猫咪求助,陪我度过看透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的艰难。
不想见的不如不见,我想见的仅因为那只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