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狂怒》是一本由[美]劳伦·格罗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与狂怒》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命运与狂怒》读后感
刚读完这本书,个人感觉用这本书来阐述婚姻并不确切(可能还没有结婚的缘故,对婚姻没有真正感受的缘故)但书中两人的角色却表现的非常鲜明,丈夫对幸福永远溢于言表,而妻子却让我感觉她永远都有心事,两人并不是无话不说(至少丈夫的“表现”挺开心的,哈哈)读完后很害怕自己以后结婚的老婆会这样……四星的缘故……
《命运与狂怒》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命运与狂怒》读后感
【豆瓣鉴书团】《命运与狂怒》读后感
书分为两部分 命运 狂怒, 每个人都哀叹命运的不公,其实命运又何等公平。前半段命运,一个富二代剧作家的命运,是对命运不公的陈述么???浪荡的公子,尝遍了学校所有的女人,荣誉、名气、金钱、性,想要的应有尽有,是要描述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命运最终的报复是公平的?后半段狂怒,如果把自我定义为洛托,那就应该相当的狂怒,可我们普通读者不会有这样的命运。情节的设计并没有比国内一些作家设计得巧妙,介绍说莎翁似的剧情安排,是不是有点名过其实,只是对主人公剧作家的一个营销噱头。屌丝的生活也就是贫穷限制了我想象。我认为婚姻确实是互相包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要经常翻转另一个打另一个挨,才能平衡的生活继续,幸福的婚姻中其实两口并没有深切的感觉到打和挨,或者是身份的变换,应为他们已把对方是为自己,你对自己的打和挨都是全盘接受的,并不断修正。所有的普世道理都是人们总结的,而总结出来的都是术,单单讲术脱离了道,终将会偏离,恰恰道是在自我不断的修正中得出的,心中有了道才能很好的运用术来完善。
婚姻是自主的选择,在本书中最值得称道的一句话就是 喜剧和悲剧都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无论你走在婚前,期间还是婚后 这条路都需要自己摸索,并不需要恐惧和迷茫。
《命运与狂怒》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命运与狂怒》读后感
《命运与狂怒》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劳伦·格罗夫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我们不妨把它和《消失的爱人》归为一类,命名为“暗黑婚姻文学”。
“婚姻就是一个罗生门,只有秘密,没有真相。”一张床的两边,24年的婚姻叙述,丈夫和妻子的说法,竟然如此不同。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命运”部分,丈夫洛托讲述的一切都令人羡慕,妻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是默契的灵魂伴侣。而在“狂怒”部分,情节陡然进入暗黑反转,妻子玛蒂尔德的讲述令人震惊:这24年的婚姻中,她从未停止过报复,正悄悄策划着洛托命运的巨变。
以上是官方推介。个人感想其实不太好写,草读一遍有些感言,却也没太读透。但也没时间也没兴趣再读一遍这个爱情故事。
开卷几次,今天上午终于读完。刚开篇确实不太好读,男主人公幼时的描述颇详尽,,作者的语言也确实华丽,之后作者又模糊了时间模糊人物,开始跳跃式的叙述,但随着故事的展开,确实不忍释卷。
小说的设定很特别,接近40万字的篇幅,讲了一段22岁开始的婚姻故事,上半场是丈夫的视角(命运),下半场则是妻子的(狂怒)。
官方推介大抵是为了营销营造噱头,命运也没那么美好,狂怒也没有多黑暗,其实就是一个架构特别的爱情故事。婚姻之中,正反如是,或悲或喜,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与爱情没有任何问题。一切源于家庭、年轻韵事、朋友等等。。。
作者劳伦·格罗夫是这样形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她就像我的一个姐妹,更安静,却更狂暴。大抵就是女主人公不是白莲花罢了。
婚姻很好,事业成功,家庭有点问题,朋友动机不纯,但直至最后姑妈和妹妹是善良的,友情是真挚的。
所谓罗生门,仅仅是事件的两个角度,仅仅是一个被过度保护的男主罢了。
《命运与狂怒》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生活从来不易 。如果你觉得容易,肯定有人替你承担了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
看书之前很少看腰封和作者履历,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冒险,不看过往和商业互吹,全凭感觉。
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一对二十三岁就结婚的夫妻,恩爱如新,事业有成,丈夫在五十多岁突然死亡,妻子带着秘密和仇恨继续生活,孤独老去。
正如书名所言,故事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命运”从男生角度讲述,行文晦涩,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最不能忍的一个翻译是,故事中有一对龙凤胎,但一直翻译为双胞胎,虽然广义上也没有问题,但是读故事的时候一直对双胞胎性别不同抱有疑虑,一直到最后才确认那是一男一女,非常影响阅读流畅。
男主的叙事线非常跳跃,更像是电影剧本的台词。看得我云里雾里,如果没有十足的耐心,很难顺利读下去。
男主的父亲早逝,但给他留了一大笔遗产,母亲是个控制狂,爱子心切,把他父亲的所有遗产都节省下来留给儿子以后用,搬进一间海边的小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男主有一次闯祸之后,把他送到远方一间男校。
男主青春期仗着自己高富帅,是学校剧团的真·男主,到处撩妹,有一天突然看到女主,一见钟情,14天领证,从此过上了夫妻和睦、事业有成的生活。
但男主的母亲不知为何一直阻止这桩婚事,断了男主粮草,所以一开始他们的生活穷且苦。男主又一心想做演员,但尝试了各种角色都失败,有一天他晚上他突然开始写剧本,醒来发现写的真好,拿出去投稿,百老汇居然答应演,反响特别好,然后是一部又一部的本子,从此飞黄腾达,成为受人敬仰的剧作家。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一直陪伴左右,是他事业和感情的支柱。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不离不弃。
在他50多岁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突然告诉他,他老婆曾经是个娼妓。男主无法接受,暴毙。
从男主的角度看,他的生活很容易,有钱,有女人,有事业,一帆风顺,但有一句鸡汤这么写到“生活从来不易 。如果你觉得容易,肯定有人替你承担了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接下来的反转大抵是为了证明这句话。
第二部分“狂怒”是从女主的角度写故事。这一部分,作者前半部分积蓄的那种奇怪的剧本叙事手法突然收敛了,感觉像是两人写的东西。讲故事的手法越来越像一本普通正经的小说,读起来也顺利很多。没有了信息接受的困难度,反而有了对女主命运的同情。所以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能好好讲个故事?挑战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么有意思吗?
故事从女主失去男主的部分开始讲起,她五十多岁,丈夫突然死亡,自己成了寡妇,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不能自处。
故事从这里开始倒叙,写女主不堪的人生起点,在她4岁的时候,因为嫉妒让1岁的弟弟从楼梯上摔下来死了。从此她的父母抛弃了他,她接连在她的奶奶、外婆和陌生的舅舅家辗转寄样。不知道是性格本质还是生存需要,她蛇蝎的部分在生活中渐渐显露。
考上大学之后,因为学费,她与画廊金主签订合约,4年里,每周周末随他消遣。临近毕业的时候,她得知同校的男主是个富二代,而且沉迷女色,决定拿下。一切很顺利,她拿下了男主,但却被男主的控制狂妈妈和男主最好的朋友发现了自己的不堪过往。
男主妈拿出200万让她滚蛋,否则她一分钱也不会给这对新婚小夫妻。女主决定和婆婆来一次正面对抗,只要婆婆还对她心存恶意一天,她就拖住男主不让他和婆婆见面。女主胜利了,一直到男主妈去世,傻白甜男主都再未见过自己的母亲。
而让男主安身立命的剧本写作,也有女主在背后扶持。男主第一个剧本,是女主趁男主醉酒之后,对剧本框架做了修改润色而成,男主的第一个剧本得以在百老汇上映,背后的金主就是女主的舅舅,而这是因为女主掌握了舅舅的秘密,进而威胁他。
之后男主的剧本创作,都是女主作为影子写手在背后帮助。包括剧本的排练,运作,都是女主一手操持。
故事大概是这样,还有一些支线没有展开叙述。
理解作者的意图,讲述婚姻的两种面貌,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如何平衡爱与控制,如何真的去读懂枕边人。但故事还有很大可改进的空间。有些情节过于刻意,完全为了故事目的而编写,假装很高深,其实是泡沫,禁不起推敲。
如果对“婚姻”的母体感兴趣,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但建议前半部分略读,后半部分可以细读。
综上,三星半。
《命运与狂怒》读后感(五):从薛宝钗到玛蒂尔德,这个时代还需要贤妻吗?
最近几则娱乐明星的八卦传播得沸沸腾腾,最富戏剧效果的莫过于众人对某女星痛打丈夫之后又果断结束婚姻关系的一片喝彩声,似乎她替全天下的女人出了一口恶气。女人再也不是忍气吞声温良恭俭让的受气小媳妇,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在婚姻中占据主动。
大学时读《红楼梦》的评论,看到最多的说法便是:娶妻当如薛宝钗。红学家们的钗黛之争,一争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宝钗适合做妻子,则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
宝钗是大家闺秀,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对老太太孝顺,对姐妹们关怀照顾,对丫头下人尊重平等。宝钗精通琴棋书画,又会持家理财,生活低调而俭朴,从来不喜穿金戴银,住的屋子“像雪洞一般”,半点奢华也无。她温柔敦厚,智慧过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给她的评语是“可叹停机德”(典故出自《乐羊子妻》)。
在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宝钗可称得上是位完美贤妻,而同样具有如此品格的,是《乱世佳人》中的梅兰妮,她正直善良又宽宏大度,无论面临多么恶劣的环境也从不抱怨,对情敌郝思嘉百般包容,对丈夫也是一种成熟的大爱,影片中的白瑞德在电影尾声说:“她是我所见过的唯一完美的人”“伟大的女性,非常伟大的女性”。
时移世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作品中受欢迎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
2012年,美国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在欧美引起热议。小说中的尼克与艾米在旁人眼中是天造地设的完美夫妻,但是在他们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艾米却失踪了。丈夫尼克很快报了警,但艾米留下的日记、家中的种种细节以及警察搜索到的证据,都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尼克,全世界的人都认定尼克是个十恶不赧的骗子,甚至是杀害妻子的真凶。
读到后来你才会慢慢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艾米的自导自演,她惊心策划这样一场惊心动魄滴水不漏的夺命大戏,不过是为了报复尼克婚后的敷衍、冷淡和出轨。
此书一出,舆论哗然,这样双商俱高遇父弑父遇佛弑佛的女主角,真让人大呼过瘾,拍案叫绝。而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更加犀利:
《消失的爱人》像是一头生猛的领头羊,气势磅礴地带起一股暗黑婚姻文学旋风。在它之后,《火车上的女孩》作为处女作便勇夺英国年度畅销榜冠军,作者宝拉·霍金斯曾经口出豪言:我对快乐、正常的角色不感兴趣。
而2015年出版的《命运与狂怒》更是将暗黑婚姻文学发扬光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把它奉为自己的年度至爱。英国《卫报》对它的评论更是一语中的,如果当年你读《消失的爱人》还不够过瘾,那么《命运与狂怒》将充分满足你的想象。
今时今日,人性解放,崇尚真实自我的流露,女人无需为了讨人喜欢而压抑自我,那种白莲花式的人物无论在虚构世界还是真实生活中,均已过时。
《命运与狂怒》是美国作家劳伦·格罗夫的第三部小说,她之前的两部作品销量平平,所以这部新作刚完成时,并没有得到出版商的青睐。但幸运的是,她把作品交给了一位资深代理人,因为他的良好信誉,纽约的编辑们开始关注这本小说,直到他们读了大纲和样张后,就立刻如梦初醒般争得“头破血流”,曾经一手打造过超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编辑甚至把签下这本书作为他的终极梦想,而最终这本炙手可热的小说以三百万美金的天价签约。
小说的设定非常独特,接近40万字的篇幅,讲了一段长达24年的婚姻故事,上半场是丈夫的叙述,下半场则是妻子的。上半场主题是“命运”,下半场主题是“狂怒”。
从字面意思即可读出,这段婚姻,是丈夫眼中的完美命运,却是妻子心中的委屈与狂怒。
作者劳伦·格罗夫是这样形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她就像我的一个姐妹,更安静,却更狂暴。
小说中的丈夫洛托出身优渥,一路顺遂,他对玛蒂尔德一见钟情,闪电结婚。上半场,洛托描述的玛蒂尔德纯洁善良,冰清玉洁。他们相识于学校的舞会,在一片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中,他看到了她,好似污泥潭中的一股清流。
他不顾母亲的激烈反对,对她身份的质疑,宁肯与母亲断绝关系,切断自己的经济来源,也要坚决地和玛蒂尔德在一起。在他眼中,玛蒂尔德是完美的化身,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然而到了下半场,我们看到的却是令人倒抽一口冷气的相反版本。反转一个接着一个,令人应接不暇。原来,玛蒂尔德一直在悄悄策划操控着洛托命运的巨变,在这24年的婚姻中,她从未停止过报复与肆虐。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她的“愤怒”,从童年开始的“愤怒”。
婚姻文学有两种,一种浪漫热烈,温情甜蜜。男女主人公历尽艰辛终成眷属,白头偕老长相厮守,此之谓“幸福文学”,或曰“治愈系小说”,比如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而另一种则是“不幸”的暗黑文学,小说中的人物既是伴侣,又是对手。他们耍狠斗勇,彼此牵绊又彼此伤害,女人在其中往往占上风,心机深重,果断绝决。她们不再是压抑的,隐忍的,贤良的,豁达的,她们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敢合敢分。今时今日的女性早已清醒地意识到,“没有人属于任何人,哪怕在婚姻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