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欢作乐》读后感(一):cakes and ale
ale是我最喜欢喝的啤酒种类,cakes and ale翻译成寻欢作乐太绝妙了。期待有人翻拍电影,小说描述很有画面感呀。
毛姆是大爱,一生就写过四个长篇吧,刀锋,面纱,月亮和六便士。都要拿来看。
有一些常被唤作荡妇的女人
你说她好色也好
婊子也罢
那是因为
让那些规规矩矩的人
怀揣着对坦率的最大嫉妒
《寻欢作乐》读后感(三):寻欢作乐
哪个作家都不能凭空创造出一个人物。他必须有一个原型作为起点,随后他的想象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他把这个人物逐步塑造成形,东一处西一处添上一个他的原型所没有的特征。等他完成以后,他展示在读者眼前的那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与最初给他启发的那个人已无多少相似之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家才能赋予他所塑造的人物那种既可信又有说服力的真实性和强度。
《寻欢作乐》读后感(四):笔记
“我忍住自己的一声叹息。我早就发现在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实际上,等我过了一段时间重读自己当初用真诚的感情所写的那些段落时,我也忍不住想要笑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有着某种荒唐可笑的地方,不过我也想不出为什么会如此,莫非因为人本来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居民,因此对于永恒的心灵而言,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寻欢作乐》读后感(五):荡妇or天使?
最初想读这本书是由于很喜欢书的题目,但当我拿到这本书,发现原来『寻欢作乐』是从Cakes and Ale翻译过来的,不由得惊叹译者的巧妙。
本书的内容终于摆脱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中描写某个青年突然醒悟要去追求绘画梦想而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窠臼",这次的青年对艺术的追求变成了写作,毛姆总爱写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
毛姆大叔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描写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对象的风采、缺陷(?)和引人发笑的性格特点。作者的讽刺和幽默感,也融入到了既犀利又平常的文字中,不免让人会心一笑,心生亲切。
作者天生具备人性的洞察力和真诚的个性,通过准确不过度修饰的文字一览无遗。对笔下人物的评价也反映出了他本身的性格特征,让我忍俊不禁。如果说我对作者推崇备至,那是因为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已经完全征服了我。
《寻欢作乐》读后感(七):被作者操控的读者往往会打低分?
花了一天时间读完。很不喜欢那些因不喜欢剧中人物打低分的。这本书不适合不成熟的人读,甚至不适合学生,如果思想那么容易被操控的话,也请尊重作者。我也觉得毛姆笔下的罗西不是传统好女人,但毛姆说的却让我看清人性的一部分,作家需要的女人是什么样的至少我知道了。当然要不是看了一部分评论,我也不会写那么多字,只是记录自己花了一天时间就看完了。这显然不是一本爱情小说,但爱情线是作者关注不是他自己的故事的完全缘由。
《寻欢作乐》读后感(八):情人眼里出西施?
很久没读过如此流畅的外国小说了,有意思的一本小说。现实和回忆穿插在一起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人物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很精彩,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加了真实感,随处可见的暗讽也很有意思。可以理解罗西的自由主义,但还是无法认同这样的三观。只能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解释吧:罗西之于“我”,是善良可爱纯洁活泼的美人,之于别人就是浪荡无节操的绿茶;乔治勋爵之于罗西,是十全十美的绅士,之于别人就是个自大狂妄粗俗的老头了。
《寻欢作乐》读后感(九):关于书中的女性描写
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三种类型的女性,她们大概是这个世界女性的缩影吧。罗琦是所有男人都会喜欢,但所有女人都嫉妒的女人,她可能不美丽,但是却很忠于自己的欲望;巴顿·特拉福德太太估计是男人想娶的女人,大方,慷慨,有思想,集所有独立女性该拥有的优点于一身;而最后一任德里菲尔德太太,那位护士,大概就是大部分男人最后娶到的平凡女人,虽然没有激情,但却安稳的过完下半生。男人希望自己娶到特拉福德太太,又希望有个罗琦这样的情人,最后却娶了护士。
《寻欢作乐》读后感(十):八卦
作家的功力自然是深厚,把很多东西都描绘的鞭辟入里。但是故事上从头至尾无论是针对哪一个人物,都更像是在讲。。八。。卦。。从一开头用巨大篇幅写猥琐的同行罗伊就看出来了,好长一篇的吐槽啊,吐完肯定爽的很,然后对以恋人为原型写的罗西,就是倾注了无比的怀念和YY。如果抛去描写的功力和对人性的一些剖析外,当初连载地发表在时尚芭莎上,还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