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漫谈》是一本由陈志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8-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家的游子带着故乡的泥土,那是一种眷恋。记忆中,故乡的山,故乡的河,那是用不凋落的鲜花。故乡里的人,那是记忆中的永远。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情节。读了陈志华先生的《乡土漫谈》,对于各地乡土气息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思念。
作者带着我们走进不同地区,不同时空里那记忆中的乡土,让我们对人类生活的地方,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多了一份思考。没有谁能离开环境,置身事外。
八十九岁高龄的陈志华先生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贯穿各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民俗、人物形态生动,这样的文章彰显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因此更加贴近人心。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我们常人,对于乡土建筑是门外汉,因此对于作者有关乡土建筑的文章,读得更认真些。各地建筑特点鲜明,既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还要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长期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建筑。这些文章观点鲜明,短小精悍,可读性非常强。
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作者看到了因历史种种原因,那些消失了的文化,那些被摧残的家园,每一个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更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
不得不承认,乡土文化日渐消亡,象水亭祠这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因为缺少维护而成为废墟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上屡屡上演。读到这些文字,我们的心有痛。这让我更加懂得,不要让这些特色的遗产不应只在文字与图片里才能寻找得到。兰江岸边诸葛村盛衰交替却不泯灭于世,又如徽商村的历经磨难仍孑孓独立。历史在消磨文化,也在改进文化,促进文化。我们在慨叹一些东西消失的过程中,更应该惊喜的迎接那些降临我们身边的新的东西,更好的发扬好的。当然,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西乡师傅垒的墙,河东师傅雕的梁,堂屋、厨房、窄小的厢房,一些老物件保存下来了,在我们懂得应该留住那些美好的今天,就让这些这些似乎是成为老古董的物件成为我们不灭的记忆。人赋予建筑以灵魂,文化的繁荣让乡土建筑丰满多姿。
《乡土漫谈》读后感(二):属于中国的传统乡土记忆
一提起“乡土”这样的字眼,总是不由得让人倍感亲切,想起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的确,人都是念旧的,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纵使年轻时在外闯荡,到老了还是要回到故乡的。再者,乡土不仅意味着来自心底的牵挂与眷恋,更承载着许多难忘的记忆,因此也难怪有那么多作家们愿意把乡土写进自己的书里。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心灵慰藉吧。
初看“大家小书”系列之《乡土漫谈》,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读来很轻松的书,等仔细翻阅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来自建筑学研究专家——陈志华的作品,诉说的不只是属于他个人的乡土情怀,更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乡土记忆。作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学着,陈志华先生一直致力于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不过在退休之后却一头扎到中国乡土建筑这门学科上,从此呕心沥血,笔耕不辍。若不是源自内心的深切渴望和对乡土建筑的热爱,我们如今又怎能看到这样的著作呢?
什么是乡土建筑呢?简而言之,它指的是民间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的且由前人自发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一般包括极具特色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换句话说,它们的存在是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外在体现,其本身就很有研究和观赏价值。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兰江岸边的“诸葛村”寻访,可以追寻“关麓村”徽商的发展轨迹,可以去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土高原见识独特的乡风民俗,可以去芙蓉峰下的“芙蓉村”体验安逸恬静的自然生活,可以去武义县的“俞源村”欣赏美丽的山水风光,可以在“楼下村”看见具有时代特色的五显神庙、宗祠和老店铺......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特别的发现,那些从老一辈就遗留下来的东西充满传统的文化记忆,令人或惊讶,或感叹,或欣喜。当然,也有的令人惋惜,因为很多原本应该保护起来的乡土建筑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模样,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或者进行了所谓的再建用来达到某些人盈利的目的。对于以陈志华先生为代表的乡土建筑研究者来说,这样的行为尤其让人痛恨。因为尽管他们已经在努力与时间赛跑,争取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挽救、保护和记录,但依旧阻挡不了一些乡土文化建筑的消失。
不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们并不盲目,我们不是眷恋农业社会的怀旧者。家园远去了,尽管有些伤感,但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所要留住的,不过是历史的几件标本而已。”即使不能彻底的拥有它们,这些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乡土建筑也可以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
《乡土漫谈》读后感(三):拯救中国乡土建筑和文化
文/赵客
中国邮政多年前曾经发行过一套普通邮票《民居》,21枚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深受集邮爱好者的青睐。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生活环境与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中国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智慧,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风格也因此非常多元化。
民居陈志华先生的这本关于中国乡土建筑的书,初读《代序》一篇就令人惊艳不已——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老头儿啊!陈先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建筑系,本是研究外国建筑史的专家,还出版了多种相关著作。然而1989年甫一退休,就跨界展开了中国乡土建筑的调查与研究。老爷子出身浙江宁波乡村,自称“我身上流动着的还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父母的血。这一身血早晚要流回土地里去。”对乡土热爱的真挚情感,化成了点滴心血,凝聚在字里行间。
建筑不是孤立的砖瓦木石,它是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积淀了数百年乃至千年的文明精华。研究和保护中国乡土建筑,是对乡土文化和历史的拜访和记录。陈志华先生的研究对象遍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四川和陕西等省市,以乡土建筑群或聚落为主,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经历了各种运动和目睹了城镇建设之后,大量的珍贵古建筑一批批的倒下,所以陈老的乡土研究另有一层涵义,即保护和拯救。乡土建筑研究组的老师和学生,在条件极其艰苦、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再去关注那些已经声名大噪的建筑村落,而去研究那些交通不便,默默无闻却又珍贵无比的乡土建筑。他们几乎是在和时间赛跑,上次来时看到的美景,下次可能就会被拆除,不见踪影,面目全非。
陈老最大的顾虑,是因经济目的对乡土建筑不合理的开发。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乡土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绩固然可喜,但陈老的担忧不无道理。一旦古建筑村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急功近利地进行旅游开发,往往会对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产生巨大的破坏。如今旅游业的发达,古村镇早已成为一项热门旅游项目。然而放眼望去,能保持最初本真的寥寥可数,大多变得过度商业化。甚至有些地方还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新古董,失了幽幽历史韵味。
陈老晚年变法,半生心血,对中国的乡土建筑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细品书中文字,一种质朴之风扑灭而来。惜没有相关图片以注文字,不得一睹旧时建筑之美。
《乡土漫谈》读后感(四):永不忘的乡土记忆
无论走多远,无论身在何方,心底深处总会有一丝丝地方留给乡土,故乡的土地是成长过程中的起点,或温馨或艰辛,生命之初的记忆永不泯灭。陈志华先生的《乡土漫谈》带读者走进那久远的过往。生活里没有旁观者,只要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没有谁能置身事处。
八十九岁高龄的陈志华先生以《乡土漫谈》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贯穿各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民俗、人物形态生动,这样的文章彰显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因此更加贴近人心。
读陈志华先生有些幽默有些调侃,更多的是轻松随意的氛围下以长者般的淳厚让人如沐春风,观感与愉悦的深度契合,正如兰江岸边诸葛村盛衰交替却不泯灭于世,又如徽商村的历经磨难仍孑孓独立。建筑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最好的写照。陈志华先生的文章饱含着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与沉思,这些殚精竭虑均化成万语千言发愿普世。
西乡师傅垒的墙,河东师傅雕的梁,堂屋、厨房、窄小的厢房,这些似乎是成为老古董的物件都成为陈志华先生不灭的记忆,因着这些记忆,乡土建筑的传承得以明晳。人赋予建筑以灵魂,文化的繁荣让乡土建筑丰满多姿。
陈志华先生在《乡土漫谈》一书里更多的是对乡土文化日渐消亡的担忧。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延续、时代的发展而默默消亡。象水亭祠这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因为缺少维护而成为废墟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上屡屡上演。陈志华先生在《乡土漫谈》里描绘了许多让人神往的具有浓厚乡土生活气息的建筑与特色风情,这些特色的遗产不应只在文字与图片里才能寻找得到,试想,当世界上最后一只渡渡鸟成为了人类的标本,这不仅是物种的悲哀,更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丧钟。
住在高山上,风吹荫荫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陈志华先生的人文情怀学者睿思,是应该让读者重新认识自我对生命的理解。如果你已经把青春忘记,请和我们一起回忆,乱石碛上也会开放花朵,我们的生命化成了新泥。
乡土是永不忘的记忆。
《乡土漫谈》读后感(五):你我的乡土,心底的守候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哪怕穷乡僻壤,也不愿意远走他乡。中国人的这种浓厚的乡土观念,几千年来已经熔铸成性格中的一部分,成因十分复杂。无论如何,对于乡土的看重,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执著。而乡土建筑作为这种国民性格的载体,体现了很大的差异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之大,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丰富宏大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就是这种文化的外化体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勃兴,经济的骤起,乡土建筑在逐渐消逝。一道道曾经绝美的风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痛。在陈志华先生的《乡土漫谈》一书中,研究乡土建筑,深情守望乡土,浸入了字里行间,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那颗炽热跳动的心儿,随着文字的跳跃,被我们一一触摸,心灵的震撼,总是在不经意间,于朴实的文字中。
摊开这本大家小书,就舍不得放下。《乡土漫谈》中的每一篇文字,如游记,山水景色、建筑、人文都入画图之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游记可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永远是旅游的主旋律。而这本《乡土漫谈》是有心之作,是记之当记,述之当述,是对乡土文化的膜拜,是对乡土文化的抢救,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乡土漫谈》中的每一篇文字,又如独立成章的小品,文字极美,记述极精,见解独到。文字的老练,描述的精准,读之如品佳酿,久之则醉。
在令人惊喜的文字之外,作者那份赤子之情也让人深为动容。我们在每一篇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火热的心,渴望抢救中国的乡土建筑的急迫心情,扎实、务实的深入第一线,舍小我为大我的贡献精神,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跃然纸上,令人敬佩。他那份对于乡土建筑不舍的爱,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我们的中国,这样的人一直都很稀缺。中国广阔的国土上,每天都在流逝着乡村,而乡土建筑作为乡村的骨骼,被废弃,被遗忘。中国村落的美,中国乡土建筑的美,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到。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作家冯骥才认为,“中国社会正在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化,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乡土建筑的重要意义,于兹可见。
乡土是每一个人的,乡土建筑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离不开乡土的滋养。而时代的变迁,乡土建筑在消逝,它的美永不可挽回。如何抢救,怎么去做,在这本《乡土漫谈》中,给出了具体答案。有代表性的、地域性的、文化性的村落,是这本书关注的重点。关麓村、芙蓉村、俞源村、苍坡村,一个个独特的名字,一处处独特的乡土建筑。虽说这本小书中的文章大多是节选,却能独立成章。对于有特色的村落的拜访,对于其中有特点的建筑的研究、测绘、记录,有条不紊。作者提出乡土建筑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被推广普及,使我们听到了挽救乡土建筑的跫然足音,坚实凝重,坚定不疑,坚韧不拔。
《乡土漫谈》对于地方志的重视,对于宗法礼制的关照,对于历史记载、古代笔记的深入研究,都做出了踏实的工作。使得这本小书的内容颇为厚重。思路的清晰,条理的贯通,文字的清新活泼,情感的深厚,同时也使得这本大家小书显得卓而不群。
关于乡土建筑,作者还有更多可读的文字,更值得期待的著作。在今天的中国,陈志华先生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他的心血没有白废,更多有识之士开始研究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我们更不应忘记费孝通先生的那本著作《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乡土,也应该读一读这样的著作。
碧月清风
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