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是一本由李孟潮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一):“我”是谁,你又是谁
喜欢看电影,可真正能看懂的又有几部,尤其是当你看着看着想哭又哭不出来时,你刹那间发现,“我”迷失了。
“人类最大的恐惧,不在于,你知道你会死,而在于发现,原来你的死,毫无意义。”一翻书,李孟潮老师的这句话,震撼我了。
我不知道李老师下句还会有什么更狠的话,我想,我必须认真看了。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二):喜欢看电影
俺们家全是喜欢看电影的人,老公和儿子喜欢看动画片,老公还特别喜欢看美国的动作大片,我则喜欢看喜剧和悬疑,你周星驰的电影,哈里波特,几乎每期电影院的新片都要去光顾,每年花在电影院的钱都有好几千了。就连在家里看电视也只看电影频道,所以想了解更多电影的细节,体会那些自己看电影时体会不到的人物心理。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三):当体制化了,自由在哪里
最近在看一本《自由》,在看到这本书里时,也有对自由的,心理学的分析。
当然是从一部奥斯卡大片里开始。
“忙着去活”和“赶着去死”没有什么不同。
喜欢看电影,喜欢心理学。所以看这书看得挺happy的。
是的,对射手来说看得happy就挺好了,我不用深刻去要求每一本书。
武志红老师说,李孟潮老师是上了岸的人。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后觉得:简直是心理界的连岳哈哈哈。不少语句让人忍俊不禁。
没看过的电影的影评也不太影响阅读,因为李老师写得很“跑题”哈哈哈
对于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此书比较“商业”,发散,娱乐。(封面即定位)
对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和天秤(俺娘),此书又用了不少专业词汇,内容和结论让人觉得极端异端,比较魔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舆论境况堪比中医。对于此书的评价注定是两极化的。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五):当我喜欢电影时,我也喜欢上了心理学
喜欢电影在很小时,而喜欢心理学是在大学时。当心理学老师讲到弗洛伊德时,我甚至迷恋上了这个书中的人。
我不能不说,他的很多分析很对。但却一段时间让我止步,我担忧自己会走向极端。
这也就是我正要说的。
据我知道,李孟潮老师是目前国内精神分析的主流人物,也是很有实力的一位心理分析师。
当看了他对电影的分析后,不得不说我更加喜欢心理学,更喜欢看电影。
虽然书里分析的电影是已经过去的电影,但不得不说,这种分析,让你觉得,这才是精神分析。
这才是电影与心理学的结合。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六):不错
内容不错。
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个人不喜欢这个封面。。。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七):遇见的不是弗洛伊德,是寂寞
首先,封面很醒目的黄色,蓝色的书名端正地居中。两只卡通猫。简单中不失意蕴,是我喜欢的封面感觉。开本挺大,那在手中很有分量,纸张质量也不错。排版简洁清晰,如果去掉书眉更佳。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很好。
具体到内容,通篇翻下来没有很长的段落,有点疑惑。不过读完之后倒觉得这正是忠实于作者的本心。
作者的思维是发散的,他在电影院里遇见的不是弗洛伊德,更可能是寂寞。相信很多读者和我是一样的,看书名的话,应该是用心理学解释电影情节、导演理念,就像《怪诞经济学》这类图书,把高深的学术门槛降低,专业知识通俗化。不过这本书可不是这个路子。比如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时笑岔气了,于是乎想看看作者是怎样剖析人性的罪与罚善与恶。翻倒第11页,一口气读下来,嗯,原来作者是这个路子啊。充斥着母体、矩阵这样的词汇。很多时候,电影只是一个刺激点,这个点打开了作者的思维,不断四散,作者的哲学构建在所熟知的心理学体系,庞杂的知识点随意而绵绵不绝涌现。可以想象,生活任何一点都会是一个开关,作者绝对滔滔不绝,所以把作者局限在电影院的几部电影,太屈才了。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八):去哪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一想写,就会冒起很多和李孟潮老师有关的回忆。大部分都很有趣。曾经的邻居、老师、偶像的李老师哟!!!
看到推荐里王晖写到李孟潮每次会发两篇文本给她。一篇是原稿,一篇是心理月刊的印刷稿。我就哑然而笑。这位作者就是这样的人呢。认真极了。
在我还未认识他前,我也曾认真的读过他的几乎所有在网上登出的文章,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粉丝极了。李老师的大部分非学术文章非常迷人,而他的学术型文章则让我看得好累。好比超长的巨片,中途要歇息一下。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我都已经看过了。这次又翻一遍,感觉还是好。又一次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坚持,认真,韧力,愤青(愤中?)和闷骚。
原来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这个题目挺好的。如果你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能你就踏上了这个寻找的旅途。我自己这几年学习心理学也是好多感受。
这个旅程,从哪里开始好呢?
从看电影开始,从成为李孟潮的粉丝开始,从去上心理学课程开始,从去做个人体验开始。。。
或者,就从看这本书开始吧!
仅以此文向亲耐的李孟潮同志致敬~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九):杂而不乱的好书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遇到这本书也是一个巧合,在图书馆的电影那层居然有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喜欢电影更喜欢心理学,遂借走阅读。
此书的内容是以电影为载体,心理学为工具,核心是李先生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第一遍的时候大部分的文章不知所以然,第五遍的的时候大部分的文章知晓了所以然,其中缘故和我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悟日益加深有关,到了此时对于李先生的敬佩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我还是一个人学生,但也深知直指问题本质的道理是不会出现在公共领域(社交平台、新闻平台.....),通过读此书却有幸接触到资深心理咨询师的成熟世界观,通过此书揭示了许多的人生真相(真正的价值),虽然李先生对于人生的确说了些狠话(十分诚恳和坦率),但还是扛得住消化得了,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我觉得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畅销书,我曾试着给我的一位同学阅读,结果是他完全不懂,在此之前我还给他看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社会性动物》他很喜欢,真心的为此等好熟的埋没而感到惋惜。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读后感(十):想看影评的可以绕行,咱们还是聊聊弗洛伊德吧
如果你希望通过本书,发现一些好电影或者推荐影单的话,那么很不幸地告诉你,此书并不适合。
作者是位精神分析师,往往从电影中取出某些情节或者线索,以此来做精神分析。有些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例如《疯狂的石头》里对包科长男性问题的解读,前期的滴滴答答与结尾的挥洒自如,映射的是欲望最终发泄。这也是电影编剧中常见的“象征”手法,以某一具体形象物来隐喻角色内心的变动,亦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盆植物。
但精神分析有时会出现一些“无稽之谈”或者“过度解读”。例如《疯狂的石头》开头谢小盟那段后现代自白,“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作者以此试图解释为这段自白“说明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他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惨遭绑架险些丧命的生命走向就是仅仅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迷失于母体,迷失于一个个女性的表情和一座座破烂的城池”,谢小盟的内心确实有着“大材小用”的委屈,但若抬高为“迷失于母体”,或许会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因为那段自白在影片情节中只是一段笑话。
总而言之,部分影评颇为精彩,电影情节和内涵中的精神世界被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来,例如《黑客帝国》,《霸王别姬》,《满城尽带黄金甲》,《阳光灿烂的日子》,《革命之路》。部分影评则几乎是纯精神分析,至于是否为“过度解读”,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
最后一篇《影片——银幕:电影院是普通工人的精神分析室》,算是作者思想的总结文章,可以先读此篇总结,再去看其他文章,方便理解作者的思路。另外,挺喜欢其中一句话“电影是对梦境的不自觉模仿。发明电影可能就是为了表达无意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