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十六大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8 04: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三十六大经典读后感10篇

  《三十六大》是一本由馮唐著作天地圖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80.00,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六大》读后感(一):有个姑娘叫冯唐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当然,我也不必字字计较的领会书中文字。有时候,我觉得读书就像看姑娘,一眼看上去挺好,就是好了,未必要扒开衣服验证什么。

  冯唐的其他著作没有读过,首先碰到这本专栏合集,好像水平很一般:所谓水平,是拿自己观点比较其他人的作品,或者自己心目中冯唐的作品,于是,它就变得一般了。

  诚然,作为一个非作协专业写作的人,能抽时间写一些有意思事儿,或者没意思作者觉得有意思,然后读者还能看下去的事儿,在当下,实属不易。首先是作者受关注,如若不是这本书就不会存在。再有,就是大部分所谓的作家专家评论家,如果能放掉家字,安心写点东西,哪怕是今晚没睡好,或明天走路跌了跤,都会是实在事儿,显然,当下是没有这样的“家”的。

  于是,这本书就像个姑娘,看上去不错,摸一把还有点手感,却不好抱回家当娘子,恐怕是达不到终身灵魂伴侣级别。于是,就会有不同声音,来给这个娘子打分。

  好吧,冯唐这个姑娘能站出来让大伙看,我觉得实属不易,这就是好,就是妙,就是漂亮。再说,敢出来的姑娘,必是已经不畏惧谁来评判的,只等着那个梦中的他来牵手而已。做到此处,岂不洒脱的很。

  最后,我说一个段子书名叫三十六大,每篇都以书信体来展开。这让我想起高中时候,住校,有个宿舍论资排辈。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以生辰先后排序,可单单有一个宿舍,以那话的大小标准,评出一个公认的老大来。

  所以说,你只要订自己的标准就好,比如下巴尖尖、屁股圆圆,或者那话长长;其他的,你也改变不了。

  《三十六大》读后感(二):Notes

  1. 比如大师。余秋雨、张艺谋、季羡林都被官府群众认可,是大师了。比如名士。花上千万买意大利的跑车在北京开开,花几千万买张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杀猪画摆摆,就被媒体和群众认可,是名士了。比如才女。如果现在街面上这些才女叫才女,那么李清照、张爱玲、或者你老婆(梁思成、林微因)转世,你我需要为他们再照一个汉语名词

  2.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 Life is short. Play! 生命短促,耍,往爽里耍!

  4.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名家几乎都没有师承,几乎都进修或自修过表演系、导演系或者投资课程,几乎都和狗一样走捷径,把名利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当成公理。

  5.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6. 很多时候,选择意味放弃,选择之后摇摆就意味着浪费。既然见了,选了,就定了,就做了,就坚忍耐烦,劳怨不避,穿越一切苦厄,使命必达。傻一点,混一点,简单乐观一点,是更高层面智慧

  7. 林子大了,阳光就不能普照。

  8. 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对于金字塔每层的支持论据,都有个级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和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复才能不做无用功

  9. 战略规划工作中罪该注意关键点:第一,公心为本。第二,“钱钱钱钱”。第三,找到关键。第四,建“金字塔”。第五,大小结合。第六,认识自己。第七,二八原则。第八,数字说话。第九,现场有神。第十,获得认可。第十一,短胜于长。第十二,行胜于言。

  10. 曾国藩说“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三十六大》读后感(三):多读书多质疑

  冯唐,何许人也?冯唐,男,1971年生于北京。1998年,获妇科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获MBA学位,美国EMORY大学。2005-2008年,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咨询公司。2012年,任大型国企CEO。作家,已出版著作: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诗集《冯唐诗百首》,杂文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小说《不二》,中短篇小说集《天下卵》。

  这么具有传奇色彩人物普通人总会投之以仰羡的目光。和马太效应类似的,是加诸在名人身上的光环效应。如今,很多姑娘都会觉得肥丑矮的有钱人比穷高帅要顺眼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马云冯仑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话比莫言之类的要高明不少。出版社这么介绍冯唐的居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冯唐本人,无疑是个善炒作的人,即便他有上述经历,在大陆文艺青年里,其知名度还是大大低于韩寒,因此借着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冯唐提出了著名的“冯唐金线”——和真理类似,这条金线难以描述,通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由大多数人决定。而他在各种场合以不同的方式都在述说着同一句话:《不二》是我的巅峰之作,有生之年自己无法超越,大多数文人亦无法超越。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比如他写信给李渔:四百年后,人民会说起,“金、肉、不二”。尽管做为一个人艺术家,你招招下三路,四百年后,看《不二》的人会比看《肉蒲团》的人多。四百年后,满足淫邪生理手段多得不得了,能抚慰心理抑郁和中年危机的手段依然很少。

  关于偶像崇拜:在长大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欢喜,找个合适的偶像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捷径。找个偶像的意义重大,比找个初恋和找个墓地都更重要

  冯唐够自恋,但也够清醒,至少获得明白自在,而不是像大多数没启蒙国人,活在别人的眼里,活在攀比之中,从来不求诸内心,只从外在的功名利禄作为评判别人,评判自己的唯一标准。

  比如,关于钱之于生活:生活简单,够用的要求就不高,你就不用为钱而钱。很多了不起,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对于生活中那些未经检验假设错误定论,他始终保持一种跳出来,从上向下,由内而外的态度,他说:长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仿佛绳索,绳索不除,所有的努力只能让绳索把身体勒得更紧。

  又如,对于狂热的真理代言人,他会说:你如果遇见那些坚持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绝大多数傻子,极少数是大奸大滑,把你的脑子内裤洗,把你变成傻子。

  而走过这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云,经历过那么多风雨之后的他,列出的生命清单是:去安阳殷墟呆一百天。学甲骨文。看完《二十四史》。重读《资治通鉴》。当一年和尚。戒断工作,闭门写完我欠老天的五个长篇小说。陪我 妈去趟蒙古国。陪我爸打三天麻将牌。重看一遍古龙。重新用起M6,自己冲洗黑白照片。重新学习针灸阴天的时候去手术室帮忙做做妇科手术等等。

  他在里面写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是一个中年男人不惑之后的感悟,是他写给许多虚无的对象的书信,对于年轻的你或许有帮助,余不一一。如王小波所言,活得有趣很难,但其实像冯唐这样,活得丰富其实也很难。

  《了不起的盖茨比》: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所以,看完冯唐的《三十六大》,你不要去艳羡人家有如此丰富且都闪亮的履历,因为起点并不一样,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从你开始地方,去往你想要到达的地方,这一路艰辛,对于任何人都一样,才大志大者想要去更远的地方,付出的艰辛也就更多;普通人想要获得平凡幸福,即使起点低,通过努力也还是可以获得。多读书,多质疑,但并不总要去责备自己,更不要去埋怨投错了胎。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我并不推崇里面所有的文章,因为其实虽然他给出了很多看似合理的观点,却并没有给出观点的相应的证据,除了《大钱》这一篇文章。如果你喜欢韩寒,不妨也读一下鄙视他的冯唐。当然,如果你讨厌自恋到自负的人,或者你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更不妨读一下这位在世的“大家”。

  《三十六大》读后感(四):我心头的肿块

  从朋友处拿来冯唐的《三十六大》的时候,需要自己做的事排起队来,能比下课后饭堂打饭窗口前的队伍还长,可是我就那么任性地把那些东西都搁下。同学问我作业做得怎样了,“就像移动一样”,说出来还挺神气

  看着《三十六大》,我总忍不住要想到前段时间的“十八大”,想着说冯唐这厮是不是应该在我们伟大的“三十六大”来临的时候,写另一本书叫《七十二大》,然后就直接在原封不动的《三十六大》后面在加上另外的“三十大”?书里面还要骂骂为钱为权奔命,找不到自我的人,还要左手右手

  不过不管怎样,他是铁定不能活着看到“三十六大”了。我也大概也是希望渺茫的。

  “在路上”,多好的三个字,总是让人想到理想,希望,奋斗,以梦为马什么的。而在冯唐的书里就“路”就成了“飞机,酒,会议”了。看看,上次在《不二》中,你就剩了佛像满脸精液,现在又来毁我们年轻人的“希望”了。

  不过毁了倒好。若等到未来才知道根本没有希望,不知道要碎了多少心肝,断了多少肠子

  说到“梦想”,以前还好多,也跟饭堂打饭窗口的队伍那样的粗。那时候多豪迈,多骄傲,就真以为自己是国家的小主人了,只要好好地为崛起而读书,以后就能自己说了算。按老妈的话说:“把书读好了,就能有大把的钞票,还愁找不到你想要的女人?”这理论在她的那个年代还算挺正确的,考个大学多牛呀,工作多好呀,房子又给你准备着,乡里如花似玉的姑娘就把你家门槛给磨掉一层了,想想那样情况的自己,就觉得伟岸得很。

  初中高中呢,整一个二货一样,埋头苦读,只差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了。桌上满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参考书,老师讲台上不断讲着重点大学多牛,说到动情之处,讲台上的粉笔都发潮发湿了。

  上了大学了,也算是不是很重点的重点大学,不多时日,就发现你以前积攒下的“梦想”一个个地被拖出去进猪笼了。有些人从心一横就从六楼往下跳,场面惊心动魄;有人就利用专业知识,买了碳买了透明胶,然后火机一打,自己也就睡了;有的人更豁达,也跟着梦想住进了水里了,我在想,那人对入水瞬间激起的水花形状作何感想

  现在要是有人说我是国家的小主人,我就觉得自己被奴役着,一生气就想回敬一句:“你全家都是主人。”

  梦想死了就死了嘛,等以后有钱有势了再找个不就得了?哎!

  我一直好怕象牙塔外面那一套:说来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却要在那边咬来咬去,场面血腥得很,甚至可以看到脑浆在空中飞舞,旋转,安稳落地,有的“啪”的一声,有的消无声息的,往往后者更恐怖。反正我是被吓尿了,湿了不只一条内裤,所以还是躲在象牙塔里面好,自己又喜欢看书,偶尔也码码字给自己看,想着挺不错,就对着阳光满脸享受了。

  后来发现这象牙塔的颜色其实跟象牙无法比,有点灰,而且是从内而外的。既然要读这个文凭,总是要写点论文的吧。可是肚子尽是草,自己又不是母牛,哪能产奶?于是琢磨着自己去造个属于自己的制奶器,正要挽起袖子,读读原理,好好研究怎么制作这个机器

  “停停停,你这样要制作到什么时候?赶紧拿现成的用,后面你加点盐,添点醋,味道就不一样啦!”

  也对,国家都在推崇的,先引进,再创新。

  不过突然觉得好悲哀,什么力气都没有了。也明白方舟子同学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叫嚣的。

  “喂喂,在创新的,举个手,怎么,就你们几个吗?”

  ……

  只是经历了这个,我心头上的肿块就长得老大,摸着疼得厉害。接着呢,听到天上掉飞机砸伤人,烧内衣死人外国人小学生当练枪的靶子,国内的人则拿小学生当砧板,看着知书达礼的妇人环卫工人脸上抹屎,有小孩子垃圾桶在一睡不起,有人花了十几年去找不给他们脸色儿子;有的人像君子,有的人像小丑,有的人四不像;有人在哭泣,有人面无表情,有人大笑,还有人在吹他的牛逼,大得可以把你吓尿。

  看到这些,我心一急,就火攻心,我的肿块就一直长,大得都要把自己撑爆。

  “你还是改了吧,”小林这样安慰,“不想就没事,就让那些竖子成名的人逍遥去吧,老天要是有眼,迟早要让他们闹笑话的。”

  自己想想也对,活在当下嘛。平时少吃点肉,多吃点青菜肠胃舒坦多了,心头的肿块就跟着慢慢消缓了,只是有时候还要烦恼一下:冬天用坐式马桶也算是一种人生挑战。

  偶尔也听听古典音乐,首选老柴的《1812》,哦,对了《V子仇杀队》在央视播了耶,还是有希望的吧。

  还得去造奶呢,还是得用别人的机器么?哎……

  《三十六大》读后感(五):还好有几句老人言,不然算是浪费时间

  由于对冯唐的无限好奇,我买了《三十六大》。我虽然不喜欢冯唐的小卖弄,还有他总把肿胀和学历挂在嘴边,但是这个在青春期饱读诗书的人,还是常常写出一些能让人拍案而起的句子的。之所以花钱买而不是在书店翻完,是因为我想在书页做笔记,记录我阅读到那些句子的感受。

  以下是摘抄和部分笔记,有删改。

  ·年纪和你相仿的女生比你懂得多,特别是和世俗相关的。

  ·每个姑娘都渴望爱情,每个姑娘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每个姑娘都觉得自己不一样,每个姑娘都希望爱情能永恒,像草席和背面一样大面积降临。(我并不这么想。我认为许多姑娘也并不这么想。我目前还不明白为什么情到深处就得结婚,虽然大家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解释说真正的爱情就是时时想和对方在一起,有人解释说家庭的圆满才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因为孩子是有血有肉的完美作品,是一生成就最生动的体现……等等按下不表。但我还是不相信有什么感情能永恒。值得永恒。)

  ·街上的小女生们牛仔裤,清汤挂面头,瘦的好看,胖的也好看,乳猪无肥肉。

  ·变的是我们。二十年之后的聚会是非常残忍的活动。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白岩松,因为记得他在哈佛的演讲里提到,大学毕业后经朋友介绍进了cctv。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进入国家喉舌如此随意,而讽刺的是,虽然后来的央视吸收许多全国各地最顶尖的大学生,那些老人们还是说20世纪末是cctv再未重现的高峰。那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末,那一代大学生都经历过文革、改革、学潮,见过最人性最黑暗或最坚强的部分,在昏昏沉沉的国家里活下去简直要依仗运气。或许不能熟练操作电脑,不会在酒场上说八面玲珑的话,但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后要么平淡得很惨,要么成功得很奇怪,不像现在千篇一律的套路。比如现在这些影坛最热的导演。或许我不应拿这个当做难以生存的借口,因为我和上一代人相比,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大环境。至于不再自然,不再纯情,不再善意,不再真实,也是时代发展的代价,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就像他们在那个时代里边读书边愁着填饱肚子一样。)

  ·祝路上安稳,神鬼不侵。(这话可以做送走老朋友时的短信XD)

  ·或许我会破罐子破摔,酗酒、用药、妖言惑众,昼寝、鬼混、研究两三门非常冷僻的学问。其实,若不是小时候暗中答应你姥姥,要让她住上有很多厕所的房子,我很可能早就破罐破摔了,想着都让人神往。(其实冯唐现在虽然很认真地在活,但是没拼到一个真正爱他的人。)

  ·钱是有一点的,但不能太多,能自给自足就好。太多的话,周围会出现许多虚假的好人和坏人,是很大的负担。

  ·爱情和婚姻是两件基本不相干的事,虽然经常被搞混。但如果你们之间最初有爱情,哪怕最后爱情消失地一干二净,留下的遗迹也是婚姻最稳固的基石。

  ·大酒必伤,两害择其轻,宁可伤胃,不要伤肝。大酒后,去吐。(我会告诉我的男人。)

  ·推荐好男人扩展阅读:《金瓶梅词话》、《绅士的准则》。

  ·收放是一种在学校里没人教你的技巧,练习的第一步是有自信,不必事事胜人。(我听到过不止一次智者的告诫:要收放自如。我想我还不够自信,也不够自如。)

  刚入职场应该注意的:及时,近俗,学习,动笔,强身,爱好,常备,执行,服从,收放。当然如果你么说这些习惯太俗,想仰天大笑出门去,这些世俗习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内心之外,我祝你们找到不世俗的山林,不用装修的岩洞,不搞政府关系的和尚和不爱财的姑娘。(这是社会目前的现象呢,还是永远有解的宝典)

  ·所有躲也躲不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你能多理解一种说法,你的小宇宙就强悍一些。

  ·很多了不起,和钱一点关系也没有。

  ·培育冷僻的声音,延续美好的手艺,推动遥远的民主,促进渺茫的科学……钱再多也可以不够花,花钱也可以很愉快。(你自己为什么不这样花- -。)

  ·因为他没有被困扰过,没有艰苦的心路历程就开出了花,所以没有毒人的能力,只会自己灿灿地开着。(我想到了许多乐观简单又理解不了别人痛苦的人。)

  ·因材。尽力。笃定。被骂反道德又怎样?因为要遵从道德而做出来的傻逼事儿还少吗。

  ·life is short,play!生命短促,往死里耍!(这是一种人生观,“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又是一种。)

  ·古代明眼人:《论语》《世说新语》《曾文正公嘉言录》《非常道》《五灯会元》。

  ·我曾妄想名满天下,不戴墨镜就被认出来。许多妄想初听十分诱惑,稍稍细想,毫无道理。(我想起《在云端》里男主看到白金卡那一瞬间痛苦的表情。恐惧,空虚,缺爱。)

  ·佛说,香飘的每一刹那都是确定的,但是每一个下个刹那都是不确定的。一期一会,冥冥中自有定数,一切是浮云。游侠不说话。

  ·我们都相信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比较接近生命的本质。推荐《美国往事》。

  ·在北京的饭局上遇见,一般问,忙什么呢?一般的回答是,瞎忙。其他地方遇见,一般问,吃了吗?我在一个饭局上遇见苗炜,问忙什么呢?“写小说呢。”苗炜答道。(这是个描写人的好方法。)

  ·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室外。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灈魄于冰壶也。类似这样气韵的文字,你从《人民日报》《收获》,不会看到一处。(我想起从小对古文的厌恶,源于应试教育里的背诵和默写。教授的老师也不是真心喜欢讲解的文字,只为了我们快些记住。过了很久,有了鉴赏文字的能力,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我口口声声说要坚持和传承中国传统,其实我没读过周易,不会背几句唐诗,不会功夫也不会下棋,我自己身上也没什么传统的,怎么传承,怎么抵制西化。茫)

  ·云在青天,水在瓶。

  ·对于上海的偏见持续了很久。这种偏见的慢慢加深了仔细解除和两个上海女人有关。(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开头。)

  ·无论钢笔在纸面上书写,还是手指在键盘上敲打,我知道,字句的黑白疏密凹凸之间,有小鱼和小雀在。

  ·人比较贱,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

  ·短文简直是用脚趾头夹着笔写的,没有煅词炼字,总体不入流。

  ·我靠一支笔,得到了一切,连不该有的我都有了。

  ·人生的终极神器,是颗修炼地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的混横明强的心。

  ·我在老天剩给我的时间里,记录那些经历、理解、苍蝇和坠花。

  ·下午两点,我大太阳砸下来,时间被压得扁如柿饼。我不觉得热,想到古玉的聚散、得失、残全,“欣于所欲,暂得于己,快然自乐”。我还是想不明白,人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生命像一头驴一样蹲在你身旁,因为彼此熟悉、天人相知,驴血已不滋滋作响。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西方人有《小说的五十课》,中国人有《文心雕龙》。西方人评价好文章的标准:简约,清澈,完整,一致,正确,生动。

  ·(原来冯唐的妈妈死蒙古人。我理解了他血里的强烈,咆哮,鼻涕一把泪一把。)

  ·莫言是地上长出来的,好解释。冯唐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想他能飞得很远。—路金波。(坐等冯唐从天上掉下来。)

  也有一些看起来非常傻逼的文字。思考过后为了不浪费时间,按下不表。

  这些短短的小句子是我的唯一收获。谁不知道内心强大的重要啊?对于文中输出的价值观,我不赞同,也不唾弃。总得有一些人把缸里的水搅搅浑,慢慢澄清的过程才有意思。

  对冯唐好奇,因为他似乎得到了所有写文字的人似乎得不到的。中国人没有宗教,条条框框也少。佛教所说的“苦即是人生,做即是得到”,想必冯唐是不为所动的。得到就是得到,是名利,是有好多厕所的房子,是两岸三地的朋友,是处理问题时得心应手的笃定。

  我看见这个男人有一点才有一点狂,还有一点什么都想要,像一头猛兽,奔波在名利场上。他能把自己的欲望全盘托出,从下体肿胀,到一天看一次排行榜,无不可说。他不喜欢谦卑做人,我喜欢。我想看看这个从不谦卑的人,为了什么自信。

  于是我买了这部畅销书,据说蕴含了冯唐的哲学,处世精华。

  很容易读进去,这是冯唐的好处。通篇大白话。但是我们为什么都喜欢读这样浅显的书?名著史书,都知道好,坚持读完的还是少,将其融入生命的更少。或许除了晦涩、难懂、太长、道理不能随读随用,还为了什么呢。或许就是我们太懒吧。

  所有类似宝典的畅销书都不会认真交代清楚,笔者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样万人仰慕的田地。他如何拿着医学院的毕业证在麦肯锡找到工作,他如何交往掏心掏肺的朋友,他如何在出版界认识许多人傻钱多的责编,如何在年轻的时候饱读诗书,他弃医从商是不是真的只是为了挣钱买大房子这样简单。许多想知道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我看他在书里说自己的如何生活地有品质,如何在包的夹层里放上薄薄一本诗书,我没法被触动,这个人根本吃过人性的亏,没有束缚,没有底线,觉得一切理所应当。这让我觉得委屈,难以接受,因为我从小受到的束缚是那样多,不止我,大家都一样。而且你追求的,也是我想要的,包括男人专属的,权利。

  而至于小说,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为了窥探人性,引导人性,这是受了沈老影响,我觉得很对。生活虽然不比书里跌宕起伏,但眼泪和欢笑,还是无非就那几种。

  我想起国内同样安心写字的新一代人,比如清贫刻苦的张怡微,28岁,没钱。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作,她对天下人说,“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种种告别。我想要的是让我的朋友更加爱我,而这些,我皆已做到。”她还说如果有一天想到其他更想做的事,或者才思枯竭,就不再写了。没钱肯定不是好事,但张怡微拼命压抑缺钱的压力坚守着人世间的种种原则,让我觉得很心酸,因为我知道那辛苦,不知道那对不对。冯唐写文字为了扬名立万,张怡微写文字为了抒发情愫,他们都做到了,但是他们那么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她。

  看冯唐的书没法平心静气,因为他在乎名利,所以他无法说服别人不在乎。畅销书,时代产物。时代过去了,书也就过去了。

  最近写冯唐太多遍了,审美疲劳。短时间内不会再看了。话说,我好像很久没有把书看第二遍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十六大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