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外省娃娃》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6 12:4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外省娃娃》读后感10篇

  《外省娃娃》是一本由苏笑嫣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2-7图书,本书定价:22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省娃娃》读后感(一):小葵

  向阳花,如果你生长在黑暗下,你还会不会继续开花!

  很多人只看到这本书里的叛逆,却没有看到这本书同样是朴实的,就像小葵本身一样,是叛逆也是朴实,像两个自己,从一面镜子中对视着。高考的日子回不来了,但内心中的那个我仍没有变过。

  《外省娃娃》读后感(二):在读该书

  写出了这个特殊群体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也写出了处于这个年龄,或者处于年轻心态的人内心的诉求。全书章节安排合理,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标题,且篇幅不长,使读者读起来相对轻松,接收起来相对容易。如果能再在文字上斟酌和考究一点,比如修正同一句话里的相同语汇,读起来会更舒畅。

  《外省娃娃》读后感(三):很显才气的一本书

  看苏笑嫣的《外省娃娃》,在无聊的课上翻翻,看着看着倒是来了兴致,彼岸葵的身影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从北京到辽宁再到北京,虽然我不是艺考生,但我相信这一个艺考生所经历的喜悦、悲伤和艰辛应该和大多数艺考生相似,只不过彼岸葵更辛苦,因为她是一个转校的艺考生。在高三最黑暗的时光中,幸好还有她所爱的文字、画画陪伴着她,这些一直支撑她坚持着,到了最后的高考。在苏笑嫣的文字中,似乎看到了她本人的影子,因为据我了解,她确实是个住在北京的辽宁艺考生。我常常喜欢把小说中的“我”和作者对号入座,我自己写的时候也常如此。但我有时候却担心这个人物会被对号入座,这样可能会得罪到什么人,那样写又可能被人窥见了什么小秘密。而笑嫣则不然,她似乎就是葵,在缓缓跟人讲述着准备艺考的那段时光。书中还有插图和小诗,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吧,自己写小说再自己插图自己写诗,这样彰显才气的一本书怎么能错过呢?

  《外省娃娃》读后感(四):刀尖上的青春

  读完< 外省娃娃>是90后作者写的青春小说,青春的感伤扑面而来。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借读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学艺术的东北女孩在北京借读然后返回家乡参加高考的故事。

  写高中故事的小说很多,远到花季雨季,十七岁不哭,近到三重门,青春抛物线,然而外省娃娃反映出的迷茫与忧伤似乎更浓烈一些。前期的青春小说积极向上,用现在的话叫"充满正能量",90后曾被认为脑残,至少是更加自我,但从80后到90后,青春小说都逃脱不了强说愁的格调,但在外省娃娃这里,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借读生回到家乡又要重新建立圈子,飘零的感觉如影随形,正如书中所写:“我对朋友们说,我要回老家了。可是话说出来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

  高考的重压下,钢筋水泥的现代文明中,友情和爱情对少女来说是莫大的慰籍,然而爱情被生活裹挟,友情被阴谋摧毁,外省娃娃的情感失去支撑,迷茫与疏离层层包裹,青春像是刀尖上的舞蹈,一方面要面对考试,一方面要收拾破碎的心情寻求迷茫的突破和自我的新生。

  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日记,尽管语言不那么生动,但读来很真挚。里面对于高考制度的批判虽不深刻但也足以引人思考。

  作者是一枚有才情的姑娘,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小诗干净清新,令人有惊喜之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期待苏笑嫣更成熟的作品。

  《外省娃娃》读后感(五):还是写诗作画吧!

  平心而论,如果这书被定义为小说,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感到太多小说应有的乐趣,更多的是流水账似的琐碎追忆。我给三星半,一星给外省娃娃的艺考经历,一星给插画,一星给诗歌,半星给小说。

  90后作家的书,我是第一次读,但接触90后倒是天天的日常工作,92到99的孩子我都教过。并且我非常能理解艺考生的生活,这缘于我的工作单位,一所市级体校。体育生的成长历程也是辛酸疼痛与苦闷,其中的悲喜确不是正常学校的学生可以想象。比之艺考生,体考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更有甚者,市级体校的学生练得更苦,没有寒暑假,过年只休息五天。此时此刻,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上海近40度的高温烈日下,他们依然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梦想着成为本校的第二个刘翔。

  自从韩寒开始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大批的80、90后前赴后继,作者也不例外,用了大量的篇幅指出教育体制的缺陷:僵化体制下的迂腐的、神经质的教师、在高考主宰下只知学习丧失个性没有独立自主人格的学生以及大小城市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等等。当然和大多数批判者一样,作者最终还是只能屈服在体制内找出路。其实,这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可以指摘,谁都是在党国的体制里讨生活,游不出唐德刚先生所说的“历史三峡”,能戴着镣铐跳舞还抱有自我就很了不起了。

  有一章里作者给80后贴了“kidult”的标签,这就像80后说90后“脑残“一般的可笑。每一世代都有自己的特质和活法,互相鄙夷不见得谁比谁有个性,早晚大家都要合作,还是多些容忍吧。再说青春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有人爱疯癫的青春狂想,也有人爱宁静的青春低语,孰优孰劣,绝无定论。

  小说主角对爱情的看法和做法就和许多青春疼痛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没年轻过就老了,十七八岁对爱情的态度比七八十岁都悲观,一个个看破红尘。“每经历一次便褪掉一层皮,对待爱情越看越淡,后来就像现在这样,不存在过多的真实感情,只是基于某种需要,年少时的奋不顾身只存在那一次,那一次,就耗费了我几乎全部的气力。”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历史传统吗,太俗套了些,眼下还是流行小清新。

  2013/8/10

  《外省娃娃》读后感(六):你的我的悠悠的高考岁月

  刚看到书名,心里有很多个问号,也的确猜不到书的大概内容。看完后,明白了这是一段作者异地高考的心路历程,也让我勾起了自己高考的那段时光。

  彼岸葵,一个真实自然的女生,透过这个人物,我仿佛能感受到自己在高三的那段日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真实而不矫情,高三的晚自习,大家以上厕所为名义,出去透口气的这一段,真的太像了,我们那会儿每天上晚自习之前,班主任都会要求我们先去完厕所,不允许我们去厕所。不过书中茄子的“课间不抬头、不说话政策”真的很恐怖,想起我们那时候的班主任还是鼓励我们在课间的时候起来活动活动的,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依然还是有那么几个特别用功的女生,即使是课间,也是不抬头的。甚至在冬天的时候,拿了毛毯来盖在膝盖上,每天下午下了课后不去食堂,就在班级里泡燕麦吃。

  彼岸葵对魏小来说有时候真想自杀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有颤动一下,因为那时的我也有过这种想法,尽管这种想法只是转瞬而逝的。那时的我,在写字台上做着作业,就会想到死亡,环境的确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压力和恐惧。彼岸葵听老谢的歌来释放自己,我则在兵荒马乱的那时听五月天的歌缓解自己,我们的身体在那时总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来发泄,以此得到平衡。那时候心里也有很多抱怨和遗憾,就是因为自己是高考生,很多事都不能做,能做的唯一一件是就是读书。甚至连自己喜欢的作家来到自己的城市开新书签售会都不能去,只好让姐姐代为自己去。很多个夜晚,自己躺在被窝里会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现在可能明白了,那时的我,是在为未知的明天流泪。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也和曾经的自己很像,当彼岸葵对未来又充满焦虑恐惧是,会找出各种鼓舞人心的励志名言写上,放在自己的笔袋里。想起曾经自己把所有好友寄给我的书信上的邮票撕下来,贴在写字台的抽屉前,那些邮戳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每当疲倦低头时,总会望见那些邮戳,仿佛他们在等我的好消息。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外省娃娃》又如同一部时光机,又让我重回到三年前的那段时光,仿佛只要努力,就好像一切都有可能的样子。

  《外省娃娃》读后感(七):我们都是娃娃

  夏天如期而至,带着蝉鸣和些许燥热。学校的补课结束,我得以午后坐在阳台上看完《外省娃娃》。

  一部写高考的书,借读生艺术生的多重角色,从熟悉的北京回到闭塞的小镇所参杂的无奈,还有友情和爱情。是青春。

  每个人定义的青春都不同,或丰满或颓废。彼岸葵的经历十分特别,大多人只会是三点一线和假期短暂的旅行。葵的高中也许当时带着几分痛苦,而过后感到的却是难得。

  现在处于高二,老师说是最关键的时刻,而我依然漫不经心,看着成绩在一本和二本之间徘徊。我一直信奉成绩永远不会是我的出路,而真实给予的你环境是让人烦躁的,在大人眼里,听歌、看课外书、旅行似乎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把戏。彼岸葵甚至所有人,我们都认为自己花一样的年龄不应该成为学习的机器,我们向往爱情,魏小来的出现会是葵生命里珍藏的一份记忆,它是既定青春路上一段插曲。我们同样渴望友谊,像《小时代》里的姐妹一般从初中携手到离开校园是我们心中重复了千百遍的梦。而葵所陷入的阴谋同样很寻常,女生之间的友谊向来难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藏美好的回忆,忘却黑暗。

  现在都爱叫嚷“青春”,拥有它就像拥有了全世界。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心,回报我们的却不一定是欢喜。葵展现的的世界有阴暗,但更多的是积极和阳光,对于自己的定位、梦想的播种,才有了后来的努力。如今,在外界的影响下,青春仿佛就应该有一段感情经历,无论刻骨铭心还是云淡风轻,有那么一段脱轨历程才算的真正的青春。也许的确需要爱情故事装饰高中生活,这样才显得丰富多彩。而如果大家都在写爱情,写得深刻、美好,造成的影响可能就差强人意了。这段青春疼痛性质的爱情,每个人看完的想法也会不同。我看来,这种经历还是疼痛些吧,不然脱轨就追不回来了!

  《外省娃娃》是一部不错的写实性文字,写高中、写友情、写爱情……第一次接触苏笑嫣的作品,文风清秀,自叙拿捏得当,不显造作,塑造和表达都十分顺畅,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最喜欢的就是自叙式的记叙,很真实,很贴心。插图清新而切合。很期待作者的新作。

  《外省娃娃》读后感(八):会呼吸的文字沉默如兰(作者:杨柳丝丝弄碧)

  会呼吸的文字沉默如兰

  ——读苏笑嫣《外省娃娃》

  杨柳丝丝弄碧

  这些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动国人心,书店里莫言小说被抢购一空。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公映,陈忠实1993年出版、畅销不衰的小说《白鹿原》又跃上了图书排行榜。文学的热闹景象中心,是阅人无数、功力雄厚的老作家们。而读到苏笑嫣的最新小说《外省娃娃》,我却惊觉倒二十年后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90后作家已摇曳生姿,渐成气候。苍劲墨绿的文学森林边,遮不住的青葱绿草在蓬勃生长。

  《外省娃娃》,初看书名,以为只是90后小孩想卖卖萌、撒撒娇。读完之后,我真想抱紧这个娃娃,对她说,彼岸葵,你是个怎样让人心疼的孩子啊。

  天空透蓝。秋日的太阳,消去了夏日的艳丽,带着两分炫目一分慵懒,跳荡在苏笑嫣无比美丽的诗、画、文字之间。我仿佛听到她的呼吸,沉默如兰。苏笑嫣,那个有着太阳色皮肤、眼黑如墨的特别女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气质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一眼就记住了她。她诗意的名字,让人想起嫣然一笑如含苞待放的花。可她并不喜欢谈笑风生,笑靥如花。苏笑嫣,一朵从不取悦,兀自开放的彼岸葵,有着太阳般灿烂的才华,却无数次暗自低回着幽蓝心事。她交上来图文并茂的作业,秀出于众生之上的锐感力和横溢的才情让我一再惊艳。一个学期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交流并不多。对一个人赏爱,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在文字里见面,也许更透明,更澄澈。

  再次走进苏笑嫣,正是捧读她的《外省娃娃》。不妨把她看成一本日记体小说,因为她十分真实地记录了她高考前一年半的学习时光,作为借读生从北京回到家乡辽宁艰难求学,作为艺考生参加艺考和文化考试的整个过程。文字间流淌着十七岁那些年,活生生的冲动、嬉笑、拥抱、泪水、呐喊的声音、颤抖的嘴唇、相牵的手……如此生动饱满,跃立于纸上,缠绕在画间。而那些插入故事叙述间的诗歌,如精灵般舞动了文字的本来流程,是情绪的延续,也是自我的升华。

  曾经的成长疼痛和撕裂的青春记忆,许多年来埋藏心底,却在这样猝不及防的时刻,一一重现于我微润的眼眸。凝眸时分,时光粘稠。那个顶着一头黄色葵花的小女生,独自一人,寂寞地穿行在都市丛林间,夕阳缓缓沉坠在楼宇间。或者,枯坐在夜色里,看窗外的月光洒进床边,星星很低,风很冷,恐惧、虚无、逃离和煎熬,如一只小兽,把这个极为敏感而又内心狂野的孩子渐渐吞没。……苏笑嫣细腻、灵动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独特的生命体验,伴随着肆意的自我成长和尖锐的自我审视。不仅仅是一己的喃喃私语,而有了超越自我的普遍孤独,让这本90后作家的小说放射出葵花般的光芒,有着不可多得的镜像意义。

  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未来落实异地高考的举措提供鲜活的材料。小说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化和日益流动的开放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群孩子,她昭示了我们教育的未来。

  相对于前半段在家乡高中求学的出色描写,特别是对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如锥立囊中,颇有力度。后半段回京参加艺考培训和考试,就多少流于琐碎的流水账了。在时光流逝的直线结构中,伏线中鲁兰和睿的故事,多少有了传奇和虚构的意味,在暗示了另一种高考的可能时,也是匠心独运的结构设计。

  阅读校园文学,读者都会重温菁菁校园。阅读学生的作品,把自己也当成了高中学生。读完小说,合上书页。突然想起小说对茄子、晶晶等老师的漫画般描写,当时看得哈哈大笑。对号入座一下,杨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文字里又是何等可笑模样呢?是为一乐。呵呵。

  最后,录苏笑嫣小诗一首。坐下来吧,一起倾听,她沉默如兰的呼吸。倾听她,心中燃烧的花朵。

  脊背上的花

  那些烟花殒落 爆竹声一条条

  落入我的怀中

  夜里 我背着古老的故事 探寻

  作为回忆 它们该有自己的家

  和主人

  奔过聚拢的麦田 冲散扎着堆的群星

  脊背上 沾满了露水来回滚动的声音

  这一切 你是否感到沉重或是无力

  可我什么都不想说 爆竹声也不想说

  我们 一对暗着的眼

  脊背上生长出妖娆的花

  是回忆 是美丽 是痛苦 是幻象

  来吧 坐下来

  围住这倾诉的火

  如果你不愿再坐成一颗石头 麻木地

  像每一个昨天一样 下落不明

  《外省娃娃》读后感(九):另一种回归(作者:徐英静)

  另一种回归

  徐英静

  近来异地高考将要出台新政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被指为拼爹的高考,有人评论说,糖要一块块地给才好吃。那些政策的制定者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返乡高考的事情给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少年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关乎命运、心理的影响!苏笑嫣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外省娃娃》就描述、刻画了如此的情形。作为一名流动儿童以及面临高考的艺考生,在高三的一年奔波于北京和辽宁,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颠簸着,在城市的黑暗森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萤火之光。

  笑嫣的经历是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的一个代表,她随着父母进京生活,在北京成长起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习惯,近乎相同的价值观和成长氛围给以她为代表的这群孩子一个错觉,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属于北京,然而,他们有“借读生”、“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弟”等外省人的多种标签,种种标签都时刻在提醒着这群孩子:你不属于你现在生长的地方。这样的提醒终于在中考或者高考的前一年变得最为明显,家长就得安排孩子们回老家准备考试了。于是他们就努力回到心灵早已难以抵达的家乡,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寻着自己的方向。

  在高三这种举家绕着孩子为中心的关键时刻,这个群体不得不自己一个人踏上回去的路,终点是自己不曾熟悉的老家,彼岸葵在说出来要回家乡的时候“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这种漂泊感总是让以她为代表的这群孩子们茫然失措,自己到底属于那里?是成长起来的生冷、嘈杂的钢筋水泥的北京,还是自己早已不再熟悉辽宁?时间短暂,这种疑问来不及找到答案,就得立即融进去——为了再次返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必须在这个阈限期内坚持努力,等待那一次艰难的蜕变。

  书中用故事串起了整个高三的生活,各种关于北京的回忆和现状的交织,友情、爱情、教育叠合而成了整个高三的全部成长历程。友情在还未背离前给自己的强大力量,甚至成了作者在那段黑暗茫然的日子里一丝光亮的出口,而彼岸葵经历的爱情却是因为两个城市的奔波而那么飘忽不定,但还是在那个冰冷陌生的小城市里给了作者些许温暖和归属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有大量关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批判,首先是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的情况,作者回到老家,第一天上学的时候见到的学生的洪流跟北京学生奔波到各个方向上学大为不同,北京学校多,学生被分流到各处,而在那个小城市,仅有几个高中固定了早上的人流的方向,大班式的授课方式削弱了老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老师的口号性洗脑式的教育方法更是让人记忆深刻,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的高考,每天早上晨读的时候还要全班组织起来宣誓,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总之记得有飞翔啊、理想啊等关键词——固然是高三紧张的情境下的一种情绪发泄的出口,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方向,让人感觉特别的不自由。教师素质的低下以及成绩至上也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连考场的座次都要按照成绩来排列,这的确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向前,但是在考试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把学生给定位了,在成长中的学生要经历多么大的压力才能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出口啊。书中对这些的描写都生动而具有画面感,让我仿佛再一次经历了高中的那段时光,纠结着拼命着找寻自己的出口,唯一而狭窄的出口。

  书中引人注目的还有那呓语一般的插画和安静而真切的小诗。插画几乎只有背影和侧面,画面像是在梦中一样,黑白的夜幕中穿过飘忽着的微弱光线,孤独而不失一丝希望——写到这里,突然想把这书给自己支教过的京郊的流动儿童看,想必她们在书中感受到的东西比我更多。而里面的小诗更是在慢慢地沁入心扉,当你看着如此的文章突然插进来一首干净的诗,感情如此的充沛,让人读着读着,淡淡的忧伤渐渐蔓延开来,那种沉浸在黑暗中寂寞的让人感觉太真切了,使读者完全融进了作者描述的生活——这样读着,就想起高中时班里好友给我抄写的顾城诗歌《回归》的部分章节,后来一直贴在宿舍墙上——

  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不要失掉希望//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着我的肩膀/渡过朦胧的晨光//撩开透明的暴风雨/我们就会到达家乡/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这样的回归,只能引起人数众多的借读生们的迷茫与困惑,而扭捏、试探的异地高考办法显然还是不能马上解决这些关乎孩子成长中的事情,将来还有多少人会经历苏笑嫣如此的外省娃娃的经历我们不清楚,但是希望每个如此经历的孩子都能像苏笑嫣一样,在黑暗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丝光线,坚持到摸索到那扇独特的门,门的背后,有开启的远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青春岁月,苏笑嫣用她细腻、真切的讲述提供了一份我们这个时代的苦涩而美好的青春记忆。《外省娃娃》见证着一颗美好心灵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成长中那些共同的部分。

  ——本文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外省娃娃》读后感(十):在破碎的青春里完整成长

  较之于当下青春小说越来越浓郁的商业气息遮敝了文本探求的市场化特征,成长小说似乎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历史演变的递嬗。因为青春小说与成长小说在文本及概念上诸多重合,我们的标题虽然兼顾了两种文学命名的关键词——青春,成长,但成长或许更恰切一些。

  少女葵因为父母在首都工作的原因,也在北京某艺术学校借读。生活在秩序中频发浪漫和青春的惊喜体验。她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和生活半径,一切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然而高考的地域规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独自回乡,以少年时代就被打磨发光的京都文化心理痕迹和行为,与边远小城学校校规严厉、风习保守的同龄人擦出了友情甚至暧昧的情感之花。理解、矛盾、冲突、和解、孤独、安慰、绝望、希望等诸多体验,在近乎身体摧残、精神禁锢的氛围中交织上演,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堂皇的国家、学校和家庭三重的励志枷锁下轰轰烈烈的进行着。直到他们各得其所。而一切的一切,又在他们下一届集体重演。

  在青年作家苏笑嫣具有自控力的叙述进度中,个人成长的历史虽然惊心动魄,但在文字内的铺陈却收放自如,颇有大家潜质。从小离开父母的生活经历,练就了她独立淡然的定力。默默流泪,淡淡的自嘲,成了她特有的表情符号。她的理想和目标并不虚幻,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缈茫:重返北京的大学,学习设计,看书、写字、画画、旅行,未来开一家小酒吧,同时出售手工艺品、唱片、书籍和画。这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动力,是她为之向往的未来。她也是坚定的,不管是心理脆弱,还是身体的极限,不管是精神空虚和困顿,最终都坚持不懈,完成了自己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苏笑嫣这部带有自传意义的小说,无论从文本探索还是主人公的个体成长,其实都不是孤立的,它暗合了人类成长的精神历程和身体经验。在经历了某种生活变故或精神上的切肤之痛后,她的主人公改变或修正了原有的价值观,丰富了自己的性格,使她摆脱某种过于浮华的浪漫天真,并最终把自己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年轻主人公和考验事件两个必不可少和要素外,苏笑嫣的小说还具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自我“引路人”或叫自我彻悟,成长的力量,思想、梦幻以及道德律令。正如作家也需成长一样,苏笑嫣的这部小说,也有着自己的不足:结构中时有的关于时空的重复叙述,人物关系中在展开过程中的杂沓说明,多少暴露出作家心力之累。好在瑕不掩玉,也如作家马小陶所说,苏笑嫣以安静的、虔诚的姿态捕捉了成长中不想丢弃的瞬间。这些文字灵动轻盈,回旋着青春的风声,是新鲜的感知和表达,是对写作的倾心和热爱。

  成长具有普适意义和特殊意义。大凡一个人的成长,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由于对宗教的顺从,成长为对宗教的质疑。比如对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而言,人们都是因先祖的原罪而形变的罪人,而救赎的能力只属于上帝;到了十八世纪,做为塑造者的上帝就不再是超越且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存在,人们追求内在自然的力量,即所谓的自然力。就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对环境的突破,以及最重要的对自我的塑造。而后人本主义的兴起,呼吁人们超越 “国家限度”,重视个性和创造的成长。资产阶级大革命后,成长文学其内容大多是轻狂的少年心怀高远志向,无奈与冷酷现实频频冲突,最终败下阵来,融入为自己所痛恨的庸俗社会。其中作家们对小说主人公对世俗的妥协和社会化是持嘲弄态度的。到了二十世纪的“文艺青年”们以反社会、反成长为姿态,渴望永恒的青春、艺术的救赎、甚至死亡----这样的主题对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具有建设作用,并塑造了当代文学整整一代人。并且在超越“国家限度”这一概念上又有新发展,即现代主义之后、尤其是二战之后以青年成长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和后殖民文学称作“反人文主义”的成长小说。故事的主角不再是资本主义欧美世界的青年男性,成长的悲喜剧以亚非拉或西方世界里的边缘族裔生活为舞台。而《外省娃娃》的成长,有一个不同的体制视角,是对“国家选择”和“个人价值”矛盾即重合又分裂的反抗中的顺从。所以读来犹让人心酸。

  读完这个故事,如同来到一条秋天的峡谷。安静的景色令人窒息,而在那崖头之上,是不可预测的风暴。平庸曾让人一代代的那么不满,甚至绝望。而当你平静胸怀,会拥有某些坚定的力量。而我们一代代人要冲破的国家与个人的价值冲突,势必会在未来的某一点上重合,等待那一天,完成那一天,才是成长的最后价值。

  本文作者林雪 著名诗人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相关链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外省娃娃》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