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呼吸》是一本由(法)博尔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一):启示
撇开金钱、地位、傲慢和偏见这些环境所外加的因素。单纯的人与人的相处和沟通,对方所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关心与帮助,反而比那些外加的因素更能让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当他们真正彼此磨合走到一起的时候对方就是我的双腿,对方是我的呼吸,是我的一切,是我第二次的生命。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二):《碰不得的人》
很爱的一段话:“他让人受不了,虚荣、骄傲、粗鲁、无常,但很有人情味。没有他,我会腐烂而死。阿伯代尔不间断地照顾着我,仿佛我是个待哺的婴儿。他洞察纤毫,在我每一次神不附体时他都会出现,当我在牢篱中他会将我解放,当我怯弱时他给予我保护。当我崩溃的时候他使我欢笑。他是我的护身魔鬼。”
只有自己体验过苦难,才会反思灾难降临到他人身上时自己的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执着和自由的向往都是让人震撼的,他面对各种伤残病人时的心态也是耐人寻味的。
在感慨之余也不禁想起之前在豆瓣上阅读的“普通人的病痛”,该书作者的灾难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可能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如果一个普通人能够历经这种磨难而不气馁,那将是对生命多高的敬意。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四):原著好瘫痪…… 感谢导演,感谢主演。
我不理解作者的行文方式……裹筋啊这是。
在菲利普的老婆死后,他行文中很少说到,但是那种深沉的痛苦却没有太多能从字里行间让读者体会到。我知道他很痛苦,但是他就是无法让我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给人感觉就是差那么一个火候和味道。
这是有货卖不出麽?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五):no zuo no die
书名为《第二次呼吸》,描述了波佐在一闪滑翔伞事故中四肢瘫痪后的生活。
波佐家里人都反对他玩滑翔伞,自己对家人的劝阻嗤之以鼻,最终他还是出事了,怎么样呢,后悔吗?
当然,如果这是本忏悔书就没有意义了,虽自己身残,却并没有大肆呻吟,他对痛苦一带而过,重要的是他出事后的生活,他是如何怀念他的妻子,他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
书中重要的角色阿伯代尔,一个性格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人,书中也没有描述他对阿伯代尔的直接感受,无论出现任何出格的事情,波佐也都像平常事情一样叙述出来,阿伯代尔的世界是他所没接触过的,所以任何异常事件他都觉得新鲜,自己身不由已,就也不排斥深入阿伯代尔的生活了,他需要这样的声色环境来满足自己,满足自己对生命的渴求。
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我很快乐,我是个健康的人,我所处的环境是健康的,我的父母是健康的,我的朋友们也是健康的,所以我是幸福的。那么自己就不要为了无所谓的事情来烦恼自己,所谓的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吧,珍惜生命,no zuo no die。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六):为什么电影和书差这么多?
看了简介之后一直期待这个让人又爱又恨却让人离不得的“护身魔鬼”在书中的倾情演绎,他像一个咒语有一种魔力。悲剧的是,书中描述的内容却大都与“魔鬼”无关。
书中用了大笔墨描述了滑翔伞失事瘫痪后,男主生活发生的灾难性的变化,以及在心理上对此变化的艰难接纳,在这个巨大变化面前,他的妻子与他温暖相伴,用强大的意志撑起他对生活的希望。身患重症多年的爱妻,她的坚强乐观、对生活的巨大热爱的能量激励着他,她的离世也令他伤怀不已。
由此书改编而成的电影<Intouchable>取得了2011年度法国票房奇迹,在法国的朋友也评说此电影非常感人,是法国的电影历史上的奇葩。这么好的一部电影中国至今未能引进,在网络上也不能获取资源,真是遗憾死了。
虽说电影与书内容差异较大,不过此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它告知我们世事无常,要有坚强的内心和强大的能量面对艰难和不幸,就像可爱的贝阿特丽丝一样。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七):关于《第二次呼吸》
1.关于书和电影
无论你看的是《触不可及》,《不可触碰》,《无法触碰》,都和这本书有关,都是它,都是它。
说到电影的译名,《碰不得的人》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方向,Intouchables,这样一个词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译错是正常的,但注意这个词的复数形式,虽然在法语中形容词也有复数,但作为标题,有复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这个标题是个名词。
2.关于书名
第二次呼吸是Le second souffle,偏巧有部经典电影是Le deuxieme souffle,还被重拍过。非常遗憾,两者毫无关系。
第二次呼吸,释义上来看,指的是长跑中越过极限呼吸重新畅通的过程,寓义新的开始。
3.关于书
这本书前半段是2001年出版的,阿伯代尔(就是片中的Driss)只在最后一个章节里提到,这本书当时也没怎么引起重视。在巴黎,也有读书会当时组织过这本书的读书活动,但主要话题是作者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和他残疾后对社会的关怀。一般来说,人经历残疾后必然会引起思绪万千,同时与弱势群体的近距离接触,是很容易使他产生对社会的反思和关怀,这在《潜水钟和蝴蝶》里也可看到。
电影导演慧眼独具,发现了这本书,但他们并没有拍书的内容,而是与作者联系,了解了他的近况,将他与阿伯代尔后来的故事拍上了银幕。
在电影大火的情况下,出版社请作者写了续篇(就是“护身魔鬼”),与原作加在一起,就是现在各位看到的书了。
另,“护身魔鬼”这个词,源与“守护天使”,天使变成了魔鬼,才会有这么多既温情又喜剧的故事。
看完书,真心觉得电影拍得太过荒诞,很多细节都没有顾及到,当然,这跟电影时长也有一些关系。书中用很大篇幅描写菲利普与妻子的过往,当读到妻子几次怀胎未果,甚至孩子在母体中已成型却被迫流产,面对有强烈母性渴求的妻子,菲利普尽显无奈与心疼。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时间带给我一种不曾感受过的财富——宁静。在宁静中,是意识在做主宰,它决定着环绕你的氛围。在宁静中,一种无人感在统治。起初,某种恐惧侵袭着你,不会有任何声音将你带走,不会有任何感觉使你流连,芜蔓而没有生机的巨大荒原。必须使自己变得渺小,才能在这没有活力的一片荒凉中找到生命的元素。然后,你看见了微小的生物。
对于有过强烈生命碰撞的而最终豁达走出的那些人来说,或许都有这么一段感受。尤其是与之前的生活有着巨大反差甚至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境遇的人们,起初总是恐惧和荒凉的,虽时常有亲戚、朋友探视,但日子还长,终归一切都要平静。面对无穷无尽的时间以及宁静的周遭和残酷的事实,只能一个人自己面对。没有任何人能救你,只能自我救赎。如若整日深陷无穷尽的悲痛与抱怨,痛苦只能越陷越深,日子只能越过越糟。当你跳出病痛,你会发现就连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活着的生命,那些动静皆宜的生命见证了你无法自拔的岁月与自我的救赎,最终你会豁达乐观地接受上帝带给你的这些美好的经历,体会到别样的人生。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九):影评
珍珠港一战惨绝人寰;珊瑚海一役损兵折将;纽伦堡一仗泪洒长空.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禁向各国宣战至1945年9月2日官方宣布大战结束.在这一期间,有多少黎民苍生的痛苦呻吟声,有多少战地将士们的哀怨声?可是,他们每天都在祈祷:让世界和平吧! 大战伊始,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联合起来一心想要侵犯别国的领土,但是,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当然不会甘心,他们万众一心,顽强地抵抗侵略军,于是,反法西斯大战拉开了序幕. 正当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报社为了让民众清楚地获悉前线的消息,他们奋起直追,配了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记者去前线采访,可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啊! 美国有三十四位记者,在前线采访时牺牲.1942年10月8日,纽约时报的拜伦·道尔顿,在新几内亚登陆时捐躯;恩尼·派尔,一位谦逊,声音柔和,个子虽小却有着巨人般勇气的记者,曾随军参与从北非到日本附近岛屿的历次战斗,1945年4月18日,正当奋战的美军攻克二十六平方公里的伊江岛时,被日军一发机关枪子弹击中左太阳穴而丧生. 在这次大战中,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得到前线真实的,冷静的,客观的新闻报道.为了这一需求,于是,第一流的新闻人员就真实地写出了这些报道中的杰作.他们在散病坑里,防空洞里,作战中的战舰内或甲板上,在空战中飞机的局促座舱中,在战场上,在树篱下,在了无遮蔽的田野中,在饱经破坏的城市内……写出这些报道.他们除了透露天下的大事,也报道了很多细枝末节和奇闻怪谈.他们在百万字句中提炼,捕捉住二十世纪大战的戏剧与悲怆. 在二次大战中,沉船,毁车,无战斗品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是什么力量促使战士们坚持不懈地打完全程呢?因为他们知道,为了世界和平,牺牲再多也在所不辞. 和平,和平,这简短的两个字,是和善的,能使国民抛头颅,洒热血,保家为国.但同时有时残酷的,因为它能让所有的爱国青年背井离乡,上前线,能让无数的家庭分散.所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世上不要再发生纷争了.
《第二次呼吸》读后感(十):第二次活着
残疾和病痛是一道断层,也引发了种种退化。在人们感到生命大限的那些时刻,希望就是一种不断扩大的维持生命的气息;正确地去呼吸这种气息,就是第二次呼吸。看到这本书是一个因缘巧合,昨天想看一个喜剧,便到豆瓣上查了一下,看到了《触不可及》,简介很简单,来自法国“满满温情的高雅喜剧”。于是便打开,躺在椅子上,一口气看完。
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若说这部电影剧情有多么多么坎坷崎岖,或者是各种包袱引人发笑,倒也不见得。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男主角出身贵族,自第二个颈椎位置截瘫,平日里不能做任何动作,连躺在轮椅上出行时都需要人给他用安全带绑住,否则整个人重心会不受控地往前倒去。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身份高贵,却失去了所有行动能力的男主角,却招聘了一个本来只是来拿失业证明,用以换取政府补助金的黑人小伙,来当他的护理员。
两个人,一个是在常人眼中失去生命力却又高贵富有的“贵族老爷”,触不可及。一个则是不事正业,整天与帮派和犯罪打交道的黑人,同样也是触不可及。
当两个触不可及的角色开始在命运的戏弄下互相接触后,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头脑。
一段是主角的好友问他为何要选那样一个有犯罪前科的黑人做他的护理员时,说道:
他们这样的人可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主角反驳道:“我就是因为这点而聘用他。”
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影片开始时看到其他应聘人员,为何总觉得有点别扭,看到这里,一下子全都明白了。
很简单,因为其他人没有把主角当成是一个与他们一样活生生的人看待,他们将他看成一个展示自己同情心的工具。
而“没有同情心”的黑人小哥却一直很耿直地将主角视为与自己无任何不同的人,神经大条的他刚开始甚至会时常忘记对方失去了行动能力。
还有一点也很有趣,影片的结尾,两人虽然不再每天相伴,但都有了相应的改变,主角在黑人小哥的帮助下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情感,同时黑人小哥也能与HR 畅聊萨尔瓦多·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职位。
更多的内容就不剧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