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5 04:0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10篇

  《个人体验》是一本由大江健三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一):个人的体验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鸟先生和火见子去非洲;因为大江健三郎笔下的鸟夫人实在令人提不起情绪来。

  火见子愿意卖掉自己房子跑车,与鸟一起去非洲。她说这样会忘掉自杀的前夫;鸟先生则可以忘掉刚出生的畸形儿。但鸟先生说,去了非洲又怎样呢》真会全部都忘掉吗?此刻的表达意味支撑年轻时的梦想的最后一根柱子倒塌。这让我想起一首诗的结尾,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作为一个读者,这是我的感性体验。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二):我的第一本大江健三郎

  这是一个围绕不幸的个人本主义故事。最终鸟发现自己盲目守护的一切的根源,毫无意义。就像没有任何承担和牺牲说到底的非洲只是一片虚无。连同以前连续4周的威士忌的困惑,一同重生

  有些面对人生不得不掘进的体验,绝不是毫无收获痛苦。要想无伤痕地逃脱,就会永远浸入在卑劣深渊。一个黑暗秘密被共享,就会连身心都一起埋葬。所以,战斗吧。无论是铁石心肠的恶汉,还是百折不挠的善人,只要选择了一头,就能在人性宇宙站稳脚跟

  【如果现在不投入战斗,那么,不仅我去非洲旅行的机会会永远地丧失,我的孩子也将只是为了度过苦难生涯而出生。】

  【而只要鸟还没有清楚那四个星期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就没有真正掌握防止自己重陷凄惨的四个星期的手段。】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三):人生就是一场忍耐过程

  《个人的体验》是我读到现在大江作品中最好读的之一,是作者真正的“个人的体验”。

  故事中,鸟不断的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自我欺骗、自我怜悯;直到最后反抗自我,勇敢的承担,过程固然是丑陋而又漫长的。

  火见子和鸟一样,也在不断的逃避丈夫死亡的阴影。我固然没有生出畸形儿的经历,也无法切身的体会这种“个人的体验”,但从文字中,这种精神炼狱可见一二。一只绝望的鸟,在精神炼狱中左右徘徊,最终发现了希望和忍耐。

  可能人生本就是一场忍耐的过程。

  其实,从他点破火见子的多元宇宙论可以看出,鸟一开始就知道一味的逃避是没有结果的,他知道这是自我欺骗,可他就是为了自我欺骗而自我欺骗,包括去非洲的梦想;而火见子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自我欺骗,所以她最后与别人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对于火见子来说,丈夫死后,她完全沉醉在多元宇宙论中不能自拔,默默的为另外平行宇宙中的她承受罪责,她除了逃避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读这部作品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的是另外一个人物——即村上春树笔下的“鼠”;鸟和鼠有不少共同之处:不雅的外号、酗酒、伤害女友妻子)、自我逃避、在《寻羊冒险记》的最后,鼠勇敢的说出了那句“我喜欢懦弱的自己”,并选择了自杀。而鸟在故事的最后,反抗了那个懦弱的自我,而没有自杀,若鸟最后没有救回孩子,会被这个心结不断折磨结局有可能也不外乎自杀。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四):逃避VS承担责任

  曾经我也思索过,假如我有个小孩,是个畸形儿,我一定不会要他,所以很理解本文开始鸟的选择。下半辈子就一直被畸形儿束缚住,没有自由,承担责任的生活就是一个牢笼

  可是,一直选择逃避会幸福吗。现在的我也是一直逃避责任,在带着亲戚的小孩去游乐场时候完全是无奈的,去某个项目排队时把小孩们甩在身后,自己跑去排队。对于母亲的话也是完全不听,认为他们的观念是那么陈旧、落伍,完全不能了解我所思所想。但是,我的思想难道也不是一样狭隘。渐渐我成了我所厌恶的那种人。如果没有父母亲付出,我能成长为我现在所是的人吗。我真的比那个不健全的小孩好很多吗。

  不断逃避自我,只会发现自我的浅薄无知。所以最后鸟认识到不应该把小孩扼杀的这个过渡还是很自然的。他和火见子那样去非洲了他们两个真的会幸福吗?一定也会摆脱不了这个心理负担

  妻子孩子都在医院时候,鸟和火见子乱搞,不陪在妻子或者儿子一边,烂醉。这样的人在一开始我是讨厌的,可是谁没有纠结的时刻。假如一开始就大放厥词陈述一些大道理我会对这本书很鄙夷的,人性是有阴暗面的,作者把这个阴暗描写的很接近人的真实想法合情合理

  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书!读了很畅快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五):自我的健全

  目前为止,这本我在书店用三个小时口气看完的小说——《个人的体验》,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文学。不失日本作家细腻压抑、性虐待感,又具有更西方化的心理变化和个人主义,甚至最后的结局,在我看来也带着超越一般日本文学的浪漫阳光。回来一查大江健三郎的资料,知道他人生中第一本购得的小说是陀翁的《罪与罚》,而且很大程度上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对于他的风格形成,也就觉得水到渠成了。

  一部文学作品,能不能给读者非常深刻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使人产生同感和不由自主地移情,这一点上我觉得大江健三郎做的非常好。因为像茨威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杰出的西方作家,对于微妙偏执感情的描写虽然能让人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但是当从作品中抽离出来时,不免觉得还有一点夸张;而大江健三郎对于“鸟”的很多描写,我都如同能够亲身感受到,而且仔细推敲还是觉得非常合理

  主角“鸟”在二十岁的时候本是一个有魅力矫健和充满理想少年。但在本书开头出场的二十七岁的他,却已经是有着四十岁身躯怀抱遥遥无期的理想,意淫度日的小老头了。七年之间,何以至此呢?其实琢磨起来,我们身边的人,莫不面领着这样的危险。多少人都是怀着所谓的理想,却做着日复一日苟且事情,对不起曾经信誓旦旦的自己,也不敢面对堕落的现状

  各位看官,扪心自问,敢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内心所有的软弱?能不能回答出你从哪里来,想到哪里去,要做什么的生命本质问题?如果不能,你觉得你是不是一个健全的,无谓挫折勇往直前面对生活的人?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些问题没有那么重要,生活嘛,无非就是一日三餐睡一觉。但其实人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必然会在某一天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这个困境可能使你酗酒,耽于性爱暴饮暴食或者终日郁郁寡欢。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是几率运气问题。

  《个人的体验》就是“鸟”去挖掘自己内心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他在在乎别人目光渴望释放自我感情和寻求理想突破之间充满了矛盾,却又畏缩于现状不敢向前。他内心饱受压抑痛苦折磨,甚至和妻子的性爱都是受罪。当他面临人生给他的压力和困境时,他选择过昏天黑地酗酒,逃避责任,沦丧道德追求空虚的理想,唯一不敢的是面对现实,拾回自我。而自我的健全必须要直面巨大的痛苦,并且与以往堕落的自我从此划清界限才有可能实现,任何麻痹都是徒劳,任何安慰都是一剂可卡因。

  人只有在精神上停止对于任何慰藉依赖才能健全自己的精神。这种依赖无论是对于药物酒精还是其他人,甚至包括执念的理想。而这些依赖都仅仅是“个人的体验”,除了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下定义,一切得失冷暖后果自负。我们所坚持理想的方式,到底是积极健康康庄大道,还是走向万劫不复的不归路,唯有自己去体验和回答。用书中存在主义的话来说,我们终会成为我们选择的样子。健全的自我,是可以被我们选择的。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六):翌年折翅的bird

  冰箱制冷器静默的表情水桶里隔日未清洗的沾了酱油的白衬衫……前夜的有雨的夜晚,伴随一阵阵家犬的吠叫声,他一个人收拾刚买回的碗筷,打开酱油瓶的时候,酱油却无缘故地喷洒出来,那时的他满脸苦水,仿似街面的积水在他舒展面容上搭建房舍。

  所住的酒店前台旁,放置一只鸟笼,里面却空无鸟的影子,听前台的女子说,那是装bird的魂……

  大江小说中bird的形象,好似断了翅膀鸟儿,在苦苦求生,却难掩奄奄一息事实。那种窘状,至于捕猎者而言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视一切生灵平等存在的价值观的感召下的大江来说,却有必要动用他对此最为悲悯的感官,还矛盾的个体本身以最为客观真实的一面,它非做作的张牙虎爪,是彻底地对人这个生灵一员最痛彻地关照。

  我们不妨把这只bird看做是村上笔下的“发条鸟”,它们各自在时间一端行进,在人类群落下的bird存在的无奈彷徨,“发条鸟”对于未知世界控制,或许站在某种角度来看,有着某种共通性。我们都难以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仅仅凭借猜想,以至于误判他们的某些正当行为,从内心深处细细回味,可以为自己的过失错误做个彻底的反省

  文字中存在的紧凑感,很大程度上烘托出bird整个过程中的焦躁不安性情此起彼伏,衬出他飘忽不定的心理状况。在被视为怪物的孩子的这一事件里,窥出了人世间无处不在自私自利与阴暗可怖的情境,那不可消失的担忧正如这些潜藏在角落里的病毒,时刻侵蚀本就脆弱人心。一旦错误出现,谁都想着摆脱,无一不打着自己的算盘,这种小说性质的夸张写法虽不至于在社会现实赤裸裸的显现,却也是不可争辩的,对人类本身自身行为自私性地批驳。

  胡适曾言有了秩序,道德自然形成,没了秩序,空谈道德,只会徒有其表,贞节牌坊林立。如今我们所有的秩序大概仅仅维系在吃喝拉撒上吧,道德泛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内心自私地放大,正在加速摧毁我们这个看似稳固体系。大江很直白地告知了世人,没有所谓的圣人,而每个人心中的天使魔鬼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对于小说中直面的日本社会存在现象思考,是最具价值的,当沉浸在欢愉的人类在路途中渐渐迷失自己时,需要有这样的智者站出来告诫各位现下的丑恶

  思考,这是最为紧要的方式,在折翅的bird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它扮演的角色不该仅是三言两语性质的客套话,也不仅是看完一遍后的废纸堆,相反,在土壤根部埋藏着无数养料,亟待发掘 。

  真不希望自己总是徘徊在明日、明年,那种遥遥无期的企盼,仿若金山银山在阿拉斯加的黑土层里一般,没有切实的行动,永远只有扼腕叹息看著的份兒。

  最后,“鸟”重生了,它抛却梦幻里的非洲,实际展开去非洲的路,那何尝不是新的开始,他彻悟的背后是对生命不屈不挠执着吧。

  背景有核试验受害者踪迹,不过作者尽力避免述及受害者,那是对其应有的尊重,大江更想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创伤,也给同是地球生灵的“它们”带来了灾难,或许我们在嬉闹中忘却了这段故事,但请不要忘记“鸟”,那些个与威士忌为伴夜色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七):两座迷宫

  第一次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便是这本《个人的体验》。

  1994年,凭借《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

  如果只看小说的前半部分,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本充满阴郁气息的自我剖析之书。大江健三郎用雕刻家一般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想要把自己畸形的儿子置于死地父亲形象,这样一个人物似乎注定了这篇小说的基调是阴郁而冰冷的。然而,读完全书之后,我给它的评价是:一本温暖的小说。

  温暖是一个美好而又平庸词汇。在小说的最后,我看到大江健三郎还是回归到一个平凡的结局:父亲走过心灵的炼狱 ,最终决定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承担生命的苦痛。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人性本善,那个想要杀死孩子的父亲是反人类的魔鬼,他理应回归正义光明、道德的一方。

  但事实上,《个人的体验》中所描述的故事,正是大江健三郎自己的亲身经历。1963年,28岁的大江健三郎已经获得了诸多同辈人不敢企及的荣誉,成为日本文坛中一颗年轻而耀眼的新星。就在他的文学事业一帆风顺之时,家庭生活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儿子大江光诞生,头骨先天异常,虽然免于夭折,但却留下终生残疾

  大江健三郎也许正是从这段经历中个人的体验出发,最终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鸟”应该就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塑造的,在小说中,鸟是一个平庸且懦弱的男人。他虽然一心向往非洲,并为此偷偷积攒下一笔旅费,但孩子的出生却打乱了他的全部计划。更糟糕的是,他的孩子是个畸形儿,即使进行手术,也只可能成为一个终生残疾、拖累父母的植物人。

  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对别人说:“我既不是那种可以立刻把婴儿捏死的铁石心肠的恶汉子,也不是百折不挠的善人。这类善人,不管孩子的病残如何严重,都会动员所有能动员的医生,细心照料孩子,尽最大努力让他活下去。这两类人我哪类也做不成,我只能把孩子放在大学医院,等待他自然衰弱,直到死掉。即使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染上了自我欺骗症,像阴沟里吃了耗子药的水耗子,走上绝境,我也无可奈何,别无他策呀。”

  大江健三郎对鸟的剖析其实就是对自己心理的剖析。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究竟是鼓起勇气做一个百折不挠的善人?还是放弃道德做一个铁石心肠的恶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曾遇到的问题。但更普遍的事实是,大部分人都像鸟一样,既没有勇气做善人,也没有勇气做恶汉,只能在自欺欺人的谎言中让生命随时间一点点流逝。

  大江健三郎在初次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一定做过这样的挣扎,最后,他还是站在了人性光辉的一边,同时也使自己的一生避开了不光彩的道德困境。也许正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他让主人公鸟在最后时刻突然改变主意,放弃了灰暗、自私、痛苦缠绕的选择,决定照顾自己的孩子,与他一同迎接生命。这一点突变,虽然让整个故事柳暗花明,充满了温暖的光辉。但它同时也破坏了这样一部作品的完整性,因此而遭人诟病。日本不少文学评论家都认为,《个人的体验》结尾部分鸟的转变太过突兀,“大团圆”的结局成为了小说的一处破绽。这本小说在获得第11届新潮文学奖时,七个评委中的大多数都对这一结局提出了质疑,中岛健藏直截了当地说:“说句难听的,这是一部道德小说。”

  评论家们的批评也许是在为这部作品惋惜,但我以为,大江健三郎写出这样的结局无可厚非,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选择的。鸟在小说的前12章里都只抱着一个念头——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手中死去,这样自己的后半生就不会因此而受到拖累。然而在13章时,鸟却突然转变,决定挽救孩子的生命。也许大部分评论家认为,人对于命运和前途的选择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鸟最后的选择是不合常理的,是作者用把自身的经验强加给小说中的人物。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人对于命运和前途的选择都是一念之间的,这一念之间的选择决定了人的命运,这一念之间也包含了最复杂的人性。因此,鸟最后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因为大江健三郎在前面12章里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在一念之间做出一个完整的决定,这再正常不过了。

  “鸟”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巧匠代达罗斯,他在克里特岛上奉命建造一座迷宫,用来困住牛头人身的怪物弥诺陶洛斯。代达罗斯费尽心思造好迷宫之后,便亲自进去视察,结果自己也困在里面出不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飞,于是他用蜡将羽毛固定在麻线上,做成了一对翅膀,最后像鸟一样飞出了迷宫。

  我不知道大江健三郎在写作《个人的体验》时是否想起过这则神话,但在小说中,鸟的确像代达罗斯一样,被困在了自己建造的迷宫里。

  他一心向往非洲,但家庭的束缚和命运的打击却让他的梦想遥不可及。在这里,社会和家庭筑成了一座外在的迷宫,把他的身体困在了日本的一座都市里,他渴望冲破这座迷宫,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

  但其实这只是鸟的第一层迷宫,在社会和家庭这座外在的迷宫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内在的心灵迷宫——人性的善恶。他在人性的善恶中纠结矛盾,因为他既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恶人。

  放弃孩子的生命,他的后半生将没有拖累,他甚至可以带着情人一起去非洲旅行,踏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陆,他将逃离外在的迷宫,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梦想。然而放弃孩子的生命也意味着他将继续生活在自欺的世界中,他将继续在内在的迷宫里左冲右突不能自拔。在他的情人提出卖掉房子和他一起去非洲的邀请之后,他的心里就已经变得透彻了:“近在眼前的非洲!鸟想。但现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只是一片荒凉、唤不起热情的非洲。从少年时代对非洲怀着辉煌的憧憬开始,鸟心里的非洲还是第一次如此暗淡无光。这位孤独地伫立在灰色的撒哈拉沙漠上的自由男人,在东经140度一个状如蜻蜓的岛屿上,弄死了自己的孩子,逃亡到这里。不要说疣猪,连地鼠都捉不到一只,只是仓皇地在非洲大陆上奔逃,在撒哈拉沙漠上茫然无措地伫立。”

  是选择外在的自由还是内在的自由?是忍受心灵的折磨去追寻并不光彩的梦想,还是放弃梦想去承担一个父亲的义务?鸟在最后的一念之间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抛出硬币之后,哪一面朝上都是命运最朴素的旨意,哪一面朝上也都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

  对鸟来说,重要的是,他终于像代达罗斯一样,飞出了其中一座迷宫。他决心挽救孩子的生命,与此同时,他心底里对非洲的幻想也一定完全破灭。他从内在的迷宫里逃出,却依旧困在外在的迷宫里,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心安理得,不会再把家庭和社会是一座外在的迷宫了。

  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像鸟一样困在两座迷宫里,究竟要逃离哪一座迷宫成了困扰人一生的选择。其实怎样选择无可厚非,毕竟人心不同人性也不同。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拥有一对能助你飞出迷宫的翅膀。

  2013/5/12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平台“林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个人的体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