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2 05:3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的读后感10篇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是一本由李俊辰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一):伦敦不是一天建成的——评《日不落帝国金融战》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在这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这里聚集了近500家外国银行经营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全球1/3的外汇交易在伦敦进行,而纽约只有16%,东京9%;近200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在这里进行,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此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交易所; 20多家顶尖保险公司,全球约1/4的海事与航空险均投保于此,劳合社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专业保险市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商业保险人和第六大再保险人……这里就是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一块被称为“一平方英里”的地方,楼群密布,街道狭窄,虽不像纽约曼哈顿那样高楼密集,但稳健厚重建筑风格和室内豪华大气装饰有过之而无不及,聚集着数以百计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这就是伦敦的金融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这本书就全景展示了这块最初只是商人们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如何演变成英国经济绝对中心,从其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地位黄金交易,到再度崛起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让我们在了解伦敦金融城兴衰成败同时,深思自己发展之路。

  书中关于20年前,在撒切尔内阁的干预下,金融城实施的“金融大改革”尤其让我关注,那些颠覆的条款至今看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曾经的金融霸主,不仅要在现实面前低头,还要改弦更张、几近推倒重来,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强悍执行力:解除管制,引入竞争;证券交易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取消了许多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限制,并对外国金融机构放开市场;取消了固定佣金制,使得有实力的机构(当时主要是美国金融机构)能把大量的业务集中起来,获得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同时大量外国金融从业人员涌入伦敦,不但给金融城带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金融城慵懒作风,更给整个伦敦带来了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导致一些固步自封的英国金融机构被外国对手吞并,因而引发激烈争议,被称为伦敦金融业的“大爆炸”。 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无人再对当年的改革提出半点质疑。原因简单:今天的金融城已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恢复或发展包括柜台市场在内的风险企业股票市场、在区域性初级市场等比较发达基础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或自动报价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重覆盖、风险分散的市场体系。难怪很多英国经济专家也都认可这样的观点:“金融大改革”的经验就是——要保护一个产业,就不能保护这个产业中本国数一数二的企业。

  通过《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一书,我们也不难看出伦敦金融城的发迹史,除了遵循“以港兴城、以城建港”的历史原则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金融城不是基于行政命令建立的,而是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随着金融业专业技能的不断积累,逐步建立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高度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及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所需的市场结构。其中包括便利的结算体系、可执行法律框架等,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够信任伦敦金融城,并与金融城分享他们的专业才干

  伦敦金融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地位也不是一战而成名的,在这个过程中它除了拥有得天独厚条件之外,更是在不断完善、不断变革中淬炼的,尤其是经历了二战之后的衰退与改革崛起,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借鉴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二):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其实我更加喜欢用她的副标题来代替这本书,这样看起来更加通俗。但实际上这本书的适度读者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可以作为金融专业图书,也可以作为一本了解英国了解伦敦金融城风采读物。它不同于一般的金融专业类图书那些复杂深奥原理,本书的作者李俊辰先生用他在伦敦年逾十年的经历来以及专业知识来铸就这本书,其中自有他专业知识的研讨也有他的一些生活经历,让我们有一种于享受中学到知识的感觉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金融专业教科书似的读物,却没想到有意外惊喜,李俊辰先生在文中查阅并引用了许多关于英国的历史,并融入其个人思考,可谓是引经据典,将这个从十九世纪崛起的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讲的明明白白,并且让人倍感兴致,这就像一本为伦敦金融城量身而定的史书。一段辉煌诞生之前必然有着她黑暗一面,伴随着荣耀耻辱的徽章。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细致并逐步深入的将伦敦金融城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一章的内容就是极为吸引人的一章“伦敦金融城:女王也不能随意进出”,不得不说这个章节名就勾起了我强烈欲望,对于英国这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的地位可想而知,然而连女王都必须得到允许才能进出的城市,这让我们好奇于伦敦金融城到底是怎样一个神秘的城市。而这个疑问引导我们进一步揭开伦敦金融城前世今世的面纱。伦敦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独特传统、现代风貌就如此简单的呈现于眼前,让我们对这朵英伦玫瑰的好奇认知达到顶峰。而面临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各国经济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今天,我们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了解伦敦金融城同时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这本书的诸多内容也都在探讨中国在其中可以交流到什么。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架中国与世界金融中心沟通桥梁,对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这本非常耀眼的亮黄色书皮,也许正昭示着未来世界金融战将愈演愈烈,而金融服务业也将在世界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世界性的经济战打响之际,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一本书,让我们清晰的看清别人更看懂自己。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三):一平方英里的传奇

  你肯定知道伦敦,你也可能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伦敦金融城。这是一个被称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这里有着伦敦证交所、劳和社,这里女王不能随意进出,这里有着自己的市长警察。李俊辰的新书《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从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说起,全面介绍了由这个一亩三分地所带来的英国的兴衰与全世界经济走势的发展。

  回首金融城的建立,这是一个与政治联系紧密地方。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英国早期历史上,无论是英法战争、狮心王的东征、红白玫瑰战争都带给英国经济不同程度伤害。而正是狮心王的不务正事,促进了伦敦公司,也就是今天伦敦金融城的建立。为了向贵族要钱,约翰王不得不与贵族签订《大宪章》,宗旨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限制王权,这也成为了日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在大宪章的基础上,伦敦金融城的地位得到巩固,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跨过资本掌握英国资源局面

  金融城的前世辉煌在伊丽莎白时期得到彰显。在当时,有着皇家交易所,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有着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剪不断理还乱的那些事儿。而对于中国而言,当1939年林则徐实行禁烟开始,香港怡和洋行的创办人威廉更是亲自在伦敦金融城游说英国政府与满清开展。可以说,伦敦金融城初期的扩张与辉煌与当时的英国殖民政策有着不解之缘,前者帮助后者筹集资金,后者为前者搭建盈利“分享”的平台

  而伦敦金融城在20世纪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与纽约华尔街一争高低的金融中心,除了历史的积累,不少银行早已在这里扎根,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在撒切尔内阁的干预下,金融城实施了“金融大改革”: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而与“一平方英里”不远的地方,金丝码头作为投行的聚集地更是与老金融城互相呼应,形成合力。

  当然,作者并非简单介绍异国情趣,更为重要的是旨在以他山之石攻玉。一方面,虽然伦敦金融城和纽约华尔街已经居于全球金融中心榜首,但是围绕到底是香港、上海或者北京能够成为全球第三个金融中心的争论还一直存在。如何借鉴伦敦金融城的经验,为我所用,这是作者最为关心事情

  而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会与伦敦金融城发生更为密切关系。就在今年的9月,有着一个中国名字“吴达为”的伦敦金融城市长阿尔德曼•大卫•伍顿先后访问了深圳、香港、北京、上海,大力“推销”致力于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伦敦。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机遇,无疑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问题

  不过,玉有瑕疵。本书洋洋洒洒300页,可谓专业,但是作者过于用力,免不了事无巨细,比如关于英伦三岛的来由,完全可以点到为止。如何更为克制的只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或许是作者该注意的地方。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四):全面了解英国金融城的手册

  本书从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历史讲起,讲到其中的人情世故风景人物,再讲到现在此城中包含的各项服务等,方方面面比较全,里面还引了数篇作者自己和其它人的文章针对几个点进行阐述,从这个角度上看副标题“伦敦金融诚的前生今世”更为合适,而“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至多只是书里的一部分,至于封面上“金融战”仨字儿用了特大号估计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当然,本书亮点很多,也能感觉作者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想了解伦敦金融市场的朋友来说确实值得一读。

  我看书之后启发比较大的是政治背后都有金融的手在操纵(不是阴谋论),比如大宪章的修定史就能看到金融的影子。还有就是很多事情都要注重其历史来源,这样在面对当下现状时才会有章可循,更主要的是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一部,比如:为何女王不能随意进出金融城,为何小小1平方公司的金融城里有自己的市长和数千警察等。很多事情背后都是历史的沉底,其实是多方博弈结果,能走到这一步很多时候是因为多方进行了妥协。

  书里还涉及了很多金融知识,伦敦证券交易 所的多层次市场,英伦玫瑰长盛不衰秘密等(讲风投、私募等稳健创新的结合),介绍的都比较详细,您想深入了解可以买本看看,俺就不在这儿剧透了(说实话, 是实力不够怕写错)。

  本书给我刺激最大的是:书里提到一个职业人士的非正常死亡——伦敦金融城中国区负责人的自杀,让我很是感慨根据书中引用的报道,这位负责人死时才30岁,之前长期服务抗抑郁的药百忧解,拿2.7万/月的工资(其中5K要交给一中介机构)还是税前的,过世之后伦敦金融城期望一时间撇清与此时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搞金融的压力大,收入与压力相比也许不算太高。而此事给我的启发是——多少钱也不为工作卖命因为不值得。记得2005年作猎头时有个四大找顾问的单,找到个适合的候选人,他直接拒了机会一句话给人警醒“多少钱也不能买的命,多给的薪水就是为了35岁之后买药用的,不值得!就此而方,您提供的这个薪水也不怎么高!”之后不久我离开 了猎头行业,世上没有一份工作值得我们用命去换的,即使是外面光鲜的伦敦金融城中国首席代表职位

  本书很全面地介绍了伦敦金融城的方方面面,还是那句话有兴趣了解的朋友不防买本看看。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五):找寻“看不见的手”

  支配市场经济或说自由经济的灵魂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从18世纪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典著述《国富论》中作了精辟的研究。但对于这一几乎成为定论判断,李俊辰先生在其刚刚问世的力作《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似乎于不经意间给读者提出了质疑的线索:这本推动英国“自由竞争”模式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宣言书般著作的问世,其背后很可能有着当时欧洲金融实力最为雄厚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长于运作所谓权威经济学家理论,从而使自己家族的意志成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的决策意志,也即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如果说这样的结论似有较大臆猜成分的话,那么作者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证据:一是《国富论》极力宣扬“金本位”,事实上促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英国货币发行权的间接掌控,因为该家族掌握有巨量的实物黄金;一是在直到进入20世纪后,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曾有人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认为这一概念并非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这一无视事实的谬论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性价值给予高度的赞誉,但同时也客观地引导人们避开盲从和迷信,诱导读者找寻和深思造成经济现象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一用意,体现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始终,使全书具有了更强的知识性、厚重感和可读性。如,在我们多数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实现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英国为输出其过剩产品而对海外市场的武力开拓。但在作者笔下,这一战争却是欧洲跨国垄断金融资本将其垄断体系扩展到英国后,所精心策划的对中国一系列血腥洗劫的一次成功尝试。如此严酷真相,读来让人震惊悲愤,掩卷长思:开国200年的大清帝国何以如此地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推动其从此走入风雨飘摇、迅速土崩瓦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又究竟是什么?

  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当前的中国,想到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发展与未来。特别是要构建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健康强大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有力更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与世界的一体化之中,就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兴起和变迁之路,鉴往知来,长远谋划。金融是经济社会肌体的血脉与神经系统,畅通完备和健全强大的现代金融产业,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必要条件,更是其强大的象征,伦敦金融城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大爆炸”式的改革进行自我完善提升,实现与其他重要金融市场的无缝对接,迅速地继续做大做强,牢牢占据世界金融产业的制高点。但是中国这样做是肯定不成的,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产业尚处于向世界强者领教研读的学生时节,不具备对接的客观基础,而在于观念与利益的根本冲突,在于有一只时时以遏制甚至以扼杀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为目的而存在的“看不见的手”。不同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制度特征、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形成甚至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照搬照抄翻版复制,更不能依赖于他人,而只能找寻和依靠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明确引导和坚强支撑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也应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读后感(六):媒体热赞

  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经济日报》(英国)张芝年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顺时顺势,读“一卷书”如“行万里路”,其对读者了解伦敦这个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及把握全球金融发展动向大有裨益。

  —《星岛日报》(欧洲版)严振羽

  中国经济崛起,在这个历史关口远眺伦敦金融城,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一位在伦敦金融城浸染多年的专业人士,为我们从第一现场对伦敦金融城进行描述和解读。

  —《解放日报》霍中彦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引领我们进入伦敦“神奇”的地方,它的章节就像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伦敦金融城,一个值得人们探访的伦敦城中城。

  —《神州学人》靳平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的出版无疑顺应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央政策指向,也必将会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起到指导性作用。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电视新闻中心李丹

  伦敦金融城见证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依旧是世界金融业的心脏。相信《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奇妙的金融王国。

  —《每日经济新闻》王健

  VC和PE 热潮不减,高潮持续。在这个“高温”天气中,细细品读《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讲述的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多层次市场、非公开权益资本及风险投资,犹如漫饮一杯“冰茶”。

  —《投资与合作》杨永翔

  独特的视角描绘一幅伦敦金融城的立体图景,为探索百年金融帝国提供有益的借鉴。作者以人文的视角把这“一平方英里”写得亲切而生动,虽为金融学著作,读来却不觉晦涩。

  —《投资有道》张彦

  作为世界金融业的开山鼻祖,伦敦金融城在世界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或投资家们会进入这个原本只属于西方人的领地,《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恰好是指南针,可以为他们指点方向,走出“迷途”。

  —海峡卫星电视台苏航

  伦敦金融城,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追逐梦想”的“城市”,究竟是如何成就今天的地位?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又是怎样的?理性而睿智的笔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即使一般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竞报》陈芳

  财富炫目却令人迷乱,当你走进福建旅英华侨才俊李俊辰著述的《伦敦金融城》,触摸世界金融中心的脉动。这里有财富魅力、人的智慧和价值。

  —《福建侨报》黄金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