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全集》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9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全集》读后感(一):林徽因全集 名副其实
百花文艺也曾经出版过一部林才女的全集,不过相比较个人更喜欢这套,以前评论过,不知道为嘛没显示,今天得空再评一下吧,因为真的很喜欢这套书。
内容很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翻译作品、书信、建筑作品,虽然大多数人可能更喜欢林才女的文学作品,个人更喜欢建筑作品,平郊建筑杂录、由天宁寺 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城市计划大纲、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等,一座座建筑,在林才女的笔下似乎都有了生命,静静地诉说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封面很精美,内文的版式干净、清新,两者相得益彰,开本不大,拿在手里很舒服。价格不贵,京东上团购的,55元,四册。
就写这么多吧,总之很喜欢这套书~
一直以来对于林徽因,就知道她是一个十足的才女,且对她与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的感情纠葛也颇有耳闻。一直很好奇是怎样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这样一个集美丽、优雅与才情于一身的奇女子?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阅了《林徽因全集》。该全集收录了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
读完此书,我不单为她的美丽所折服,更为她的才华和她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所倾倒。从她的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等作品中不难看出,她所曾接触过的亲友或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剧本里的人物,都投射出了一种与那个时代不相称的、充满个性的先进思想。或许这位奇女子从幼时起便生了异于常人的个性和思想吧。也正是那样的成长经历才使得她生了一份独有的气质吧。在她的《悼志摩》中说到,志摩整个的生命都是完全诗意的信仰。林徽因那深情的文字与其说是祭文,不如说是对徐志摩阴阳相隔的真情告白。小心地拿放,温柔地擦拭。而在她的建筑作品方面,又可以完全领略到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每每谈起林徽因,人们对她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是一个玩弄感情的高手;亦有人为其抱不平的回到:这样一个美丽优雅的才女诚值得被爱。我想说的是,她的美丽并没有给她的才华打半点折扣。这一点可以从她的文学作品和建筑事业中端倪一二。不可否认,林徽因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是令人羡慕的。我们爱她的美丽,但更多的是折服——一个纯美主义者的激情。
《林徽因全集》读后感(三):蛛丝和梅花
初读林徽因的书,是存有一种偏见的,因了徐志摩和金岳霖,笔者感情上起初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复杂的女子。细品完《林徽因全集》后,渐渐读懂了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也许,根本无人能懂她。
林徽因其实被许多人诗化了。一个集美丽、优雅与才情于一身的女人,被爱包围,难免骄纵。娶她的,欲娶而未得的,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于她来说,现实比爱情更重要。无论她在爱情中如何优雅,如何委屈求全,她终究亏欠了三个男人,一个忍了一生,一个等了一世,一个为她丧命。许多人认为,这场感情纠葛中,最受伤的其实是大方隐忍的张幼仪和痴情绝伦的金岳霖,其他人都曾拥有,而他们却一无所有。然而什么是拥有?金岳霖那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圆满。眼前曾浮现出林徽因生前见张幼仪的一幕,幼仪带着她和志摩的孩子。不知道她见幼仪,是出于对幼仪的忏悔,还是对志摩的留恋,抑或,二者都有?这两个女人彼此尴尬了一生,惟有陆小曼游离在外。
读到最后,想到斯人已逝,心突然有些痛。林徽因逝于4月1日,她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人间四月天。
冥冥之中,一个人的文字中早已注定自己的宿命。六岁那年,她注意到门外射进来的一片阳光,“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她渴望阳光,然而多舛的命运令她“心里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她将这些疑问写成文字,她的文字清丽、灵动,隐含一种莫名的落寞、纠结。晚年生活拮据、体弱多病的她在忍受着痛苦煎熬。
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她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游刃有余。这样一个诗意的女子,是建筑行业中的翘楚,是一个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译文无所不能的全才。笔者尤为推崇她的诗歌。
她的命运如蛛丝般纠缠与纠结,性情却如梅花般高洁清雅。她的一篇散文《蛛丝与梅花》便是对她最好的注解。她“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
文章比故事更精彩《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的故事听得太多了,徐志摩金岳霖和梁思成,估计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吧,于是一直想看看林徽因的文章,看看她的诗,看看她的小说,看看她的散文。上网一查,实在是太多了,估计是因为林徽因去世早,她的文章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各种版本的林徽因文集层出不穷,打折以后也就是十多元一本,相反你看看梁思成的书,就寥寥无几,而且每本都价格不菲。选来选去,文章都差不多,没有太出类拔萃的,那就干脆买一套全集吧,全集不过才四本,出版社一般,不过号称是林徽因首套全集,值得收藏,定价一百,打折后五十,遇到每年的京东促销大让利,再折一半,四本书才二十五,感谢京东。只是,只是怎么带塑封的书里面竟然有很多黑色的手印?不过看着人民币的情面上,还是原谅京东吧。
书很简单没有关于林徽因的介绍,关于她文字的评述,就是单纯的收集,整理得并不到位。四本书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本是译作、诗歌、戏剧,第二册是散文、小说、书信,剩下两册都是建筑方面的文章。老实说林徽因留下的文字实在不多,译作只有一篇,戏剧只有一篇,小说只有六篇,其中五个短篇一个中篇,诗也不多,算是低产作家。
说起林徽因首先是一位建筑师,在她的墓碑上雕刻着一行字“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其实当年梁思成想在上面加上四个称号,除了建筑师外,最值得写上去的是诗人,还有舞台设计师,还有一个梁思成没说我想应该文学家,或者是美术家,林徽因都担得起这些称号。
首先读的是诗,可是五四时期的诗,多数都感觉不出来意境了,只有几首感觉特别好,我想读任何一位诗人都是这样吧,无论这位诗人写过上万首,还是只写过十几首,其实能够真正打动你的,能够让我们记住的,其实就只有那么几首诗。林徽因也是同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仍然”“莲灯”都不错,挺有味道的,不过让我更喜欢的却不是译文也不是那个意识流小说《九十九度中》更不是那个戏剧《梅真同他们》,而是林徽因的几篇关于建筑的散文,其实能不能叫散文都值得推敲,不过喜欢就是喜欢,绝对展现出了才女的文采,其中《平郊建筑杂录》被收入大学语文,其实到并不是最精彩的,我喜欢的是《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还有《悼志摩》写得也是情深意切。至于好在哪里,就如同吃饭,你必须品尝后才能知道,想看还是自己去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