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31 04: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遇见未知自己》是一本由张德芬 著 / 范薇 绘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遇见当下的自己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看不进去。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要你相信所得到的都是自己能量吸引过来的…这实在残忍了!让伤痛不断放大…于是放弃阅读

  再次接触,心境完全不一样。当一个人可以保持中立客观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汲取知识正当我满是信奉的看着,突然想到有人说的一句话:太迷信的人,连别人对他的好都认为是上帝恩赐,这样一来,别人都不想对他好了。

  所以,再怎样灵修和锻炼心想事成魔法,最重要的还是要怀抱感恩的心人家对你的好,不是你自己日思夜想来的,只是很单纯很单纯的,你遇到了好人。那不是人家的义务,只是人家的善良!要铭记于心!

  遇见未知的自己教你如何探视内心,但也不要完全迷信哦~人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走,没有对错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二):外面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表妹已经给我推荐了好几年,她说这是一本对她的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的书,我却从来没有绝对对我有任何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到今天才看这本书的原因

  是这本书找的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

  因为工作关系,最近几个月,心情一直处于低潮,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从莫名其妙烦恼中无以自拔。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我生命中出现契机

  整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正如那个神一般存在老人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正如我所读过的《秘密》一样,也和我现在正在开始的《生命的重建一样》,更与佛家经典所讲的一样,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所演幻的幻想。我们想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样。这并不是唯心论,而是切实存在的事实。就像张德芬在书中以若菱的视角同事一样,本来若菱以为自己被好友背叛的事被同事知道了,所以才从各位同事脸上看到诸如同情鼓励以及幸灾乐祸表情,然而,在领导找自己谈过话后若菱才知道原来领导已经帮自己争取到了公平待遇,再去看同事们的表情,读出来的味道和刚刚完全不同。所以,若菱刚进办公室的时候,觉得有些同事“鼓励、同情”,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那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其实并不是事实。

  回想我们自身,这样的事情其实也发生过千万遍。只是我们一直坚持按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去“看”罢了。

  所谓“灵修”我感觉就是佛家的“修行”,向内看远不是说说这样简单,这种超然的“忘我”状态在一开始非常艰难,至少在我还完全无法做到观想自身,脑子中的念头让我难以平静。但是,在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做家务或者进厨房的时候体会到一种叫做“幸福”的感受,那是因为我心无旁骛,我达到了对于自身的一种观察,专注让我变得喜悦

  是的,喜悦与快乐不同。快乐是由外物给予的一种情绪,一旦外物消失,快乐就不复存在;而喜悦是由内而外的生发,它是一种向外的平静,是一种“忘我”的自然状态。

  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意义,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灵修”以及“灵修”的方向,我知道道路崎岖漫长,但是只要有方向,我就有力量

  老人留给若菱的信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对现在这样无法振作的我来说,这段话能给我勇气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三):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

  最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封面的几句话就吸引到了我,看的过程也是如此,看文字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字,但是如果不深入进去阅读,真的还是不会太懂,尤其是对我这种愚钝之人,哈哈。

  书中内容是以类似小说形式,让人读起来不会感觉太枯燥主人公若菱遇到生活上许多的问题,一个深谙人生道理的老人担当着指引她由抑郁烦躁,各种负能量爆棚积极开朗,另外一种人生的引路人。读的过程有很多的代入感,许多若菱遇到的问题也是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老人分析了我们的所有人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你争我夺,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压抑顺心斗志昂扬等各种不同的情况,都是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而且人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其实也就是在寻找内心的和平喜悦爱而已,这也正是老人所说的本我,由于身边环境,人,事,物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和本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我觉得书里面讲的内容好神奇,可以把人讲的这么透彻,仿佛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不过真正的去应用我的生活中,因为积累不足以及参悟的不够透,还差的远,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会有立竿见影效果。还是很感谢今天读到了这本书让我可以看到这些道理。

  使我们越来越远离本我的因素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等,书中老人用一个同心圆清晰的列出并一一进行了分析。

  对身体的用对就是和身体进行联接,比如做瑜伽,感受到身体某个部位不配合就去和这个部沟通,我还没有尝试,觉得真的是不可思议呢,身体也竟然可以这么有灵性,这个是需要用心静静的去体会,以后也多尝试。

  在这就是情绪的应对则是臣服,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因为一些人事物,那么既然这些事情已然成了事实,造成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又何必再去挣扎,就去顺其发展好了,书中这些话说的很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绪等等,都是潜意识中本就需要的,不要拒绝他,要接纳他,或许这也是你人生中最一堂课。有了情绪,不要只是拒绝回避反抗,要去接受认同”。培养后代更是如此。

  “当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只需要告诉自己一句话:我看见我在寻求……(某种情绪)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生活留给我这样一个巨大创伤,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

  对思想身份认同等就是要沉静,静观,觉知,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所想,思考这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吗?或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积累的深厚,有了深厚的积累才能够分析的如此之透彻,用很简单的事情把这些道理讲的这么浅显易懂,今后要好好在生活中应用。

  书中由很多对今后生活中有警醒的句子我觉得很有必要摘抄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他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他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则是由内而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为什么我们都是强颜欢笑……若菱心中充满了疑虑,包括我自己也跟随着她的思想对老人的回答充满期待,最后老人说了一句话: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得能量棒!

  所谓的物以类聚,当我们看到某人,有时候看上一眼就会和他聊的很开心,然而有些人则是第一眼就让你讨厌,这就是因为你的思想能量振动频率和另外一个人的是否相近的原因。

  若菱去看电影,在女主人对第二段影片进行讲述时我感觉说的很对,比如你发脾气,你的下丘脑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随着我们身体的血液流向每个细胞,进而细胞也就对这种物质有了适应能力,如果时间久了,你没有再发脾气,那么你体内的细胞反而会不适应,自然生气的频率越发的加大也可以理解了。

  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这就是潜意识吧,而我们现在的意识是因周围环境人事等的影响形成的。

  很多看似简单的实情,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比如你想要参加一场考试结果考试当天找不到准考证,交通拥堵不顺的事情接连发生,就显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

  我们从母体出生,从一个与外界隔离无忧无虑的环境到一个巴掌被惊醒的恐怖的世界,由此我们的身体成了我们接近自我的一个障碍,充满恐惧等心情,也就造就了如今的小我。在现实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老人说了一句话: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觉之光去照亮他们。其中就是要找回和身体的连接,比如做瑜伽,一项可以让你和身体对话运动

  老人讲到了一个例子,一个马车拉着一个人,马被问到为什么往左边走,他的回答是,感觉到左脸紧的很,这只是他的意识,没想到是后面人有马鞭抽他的左脸,这就是潜意识,马车的好坏是你的命运,前面的路的好坏是你的运气,马车必须要好好地维护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只是要运动,还要注意饮食健康。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他会来,就一定会走。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感受现在正在发生的就会集中注意力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其实我们很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走出观念,就回到了那最原始的状态了。

  个人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是好或是坏对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你不知道并不见得他就不存在,所以身上要多一些正能量少些负能量,长此下去或许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要多一点正能量尽量不要有能量,这个是现在就可以做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四):知“己”

  十分感谢德芬老师在这本书中同我们心与心的交流,我的眼界因此而顿开不少,在此谈谈个人所获的小感。

  1.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对一样事物不清楚,别人对你说再多也是徒劳无益。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言语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想,“所谓的人人心中皆有佛,只不过佛尚未醒而已”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2.快乐与喜悦不同。快乐取决于外境,因此而有增减。然喜悦来自于内心,恒定持久。因此,若要幸福,则要往内求,而非往外。

  3.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非限制与打压他们。管教与管束,这其间有微妙的区别,但前者来自于对孩子的爱,后者来自于自身的需求。至于家长到底是出于哪种目的,则要冷静地质问自己才能获得答案,否则会产生错误见解。那么怎么做才恰当呢?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模范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有人问:孩子不听我的,出事咋办?答:一个人的命活多长,是老天的事,一个母亲再怎么努力去保护孩子都是无法与天命抗衡的。而且,一味的保护与限制,即便孩子的生命安全,但是他失去了追求自我价值的自由。肉体还在,灵魂却丧失了灵动,这与活死人有何分别? 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

  4.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即真我。它不生不灭,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我对它的理解是,当我们放下思绪,内心充满宁静祥和便能感受到它。然而要时刻感受到它便是难事。因为面前有几道难克的障碍,依次为: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角色扮演。对于障碍,我们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没办法去除黑暗,但我们可以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 对于身体,我们可以通过瑜伽,食疗等方法让它保持健康并通过冥想来接触真我。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到活在当下。 对于情绪,我们要承认已发生的事实,且无论因事实而带来的情绪的好坏,我们都要学会全身心地去接纳它。 至于思想,它总会让我们会忽略当下而沉浸在自我的思维当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冥想、感受身体与外界的联接而放下它,达到定静、关照。 对于身份认同,你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无论是财富,金钱,外貌,荣誉抑或地位,既然是上天或别人赋予你的,也必然意味着可能被剥夺。

  5.吸引力法则。同性相吸,异性相克。

  6.冰山理论。意识只占我们认知的1%,潜意识则为99%,潜意识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强大得多。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光读两本书,感悟一些道理还真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身体力行,一点点地磨练自己。

  7.对于坏习惯的“上瘾”。“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而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体内就会产生叫胜肽的物质,为感应器所接收。它就像毒品一样,如果你很久没发脾气,你就会想办法发脾气。”这让我联想到了受虐狂和虐待狂,我觉得于此有联系。而我也有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倾向...必须改!

  8.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匹马车,表意识为马,潜意识为车夫,而真我则为乘客。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身不由己。我同意前两者的定义,但对于真我为乘客的定义则不甚明了。

  9.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别人拿什么标准来过滤信息,你想管也管不着。而且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也只是小我。所以,要学会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

  10.对于负面情绪的正确处理。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打压与回避,而是正式承认它的存在,全心地接纳它,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对于孩子也一样,比方说孩子为了一件玩具耍小性子,一般家长起初会耐下心,但之后都会不耐烦地凶孩子,孩子这时才会听话。然而,那只是情绪的压抑,压抑的东西不会消失。日后孩子长大了,便同样会以转移的方式逃避情绪,比如酗酒等。 那该怎么办呢?教会孩子对于情绪的认同。以此为例:我知道你很想买这个玩具,爸爸遇到喜欢的玩具也很想买。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买下来,它就再也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我们跟它招手说再见,下次再来看他好不好啊? 例子不一定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我想象的...但关键在于先情绪认同,后行为引导。不要凶孩子。

  11.对于已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臣服。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去撞一面墙壁,希望把它撞开却无济于事,结果因抗拒事实而受苦。而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你便能集中剩余的注意力关注到当前的事物,反而能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

  12.事情都是中立的,而我们的想法则形成了我们对于事物性质判定的印象。其过程如下:事件导致看法,看法导致结果。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比如说:爬楼梯到7楼的寝室。一种看法:楼梯好长啊,累死了 结果:不想爬,乘电梯。 另一种:爬楼梯挺好的,每天都可以借此来锻炼身体。吃力便是锻炼的见证。而且万一有危险下楼梯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报名率。 结果:有电梯也不乘,爬楼梯。

  13.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让给他人。我称之为“自由”。

  14.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要想有收获,就非得努力不可。所以凡事不能想得太美好,对于失败要有心理准备,然后全力以赴,静待结果。

  15.要想心想事成,就要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并真实、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且进行观想,并付诸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努力。最好的观想时间是早晨将醒未醒,晚上将睡未睡之时,因为那个时间与潜意识最为接近。

  16.每个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件礼物。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坏的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

  17.最后的最后,知行合一。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五):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德芬老师可以说是我多年来的心灵导师,我记得应该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德芬老师,因为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时非常非常喜欢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相信有很多喜欢德芬老师的朋友都很喜欢这句话。当时的我正好处在人生的选择期,所以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要怎么选择未来的人生,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很痛苦。去逛书店的时候,《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下子就闯进了我的视线,因为这个书名,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就是有着吸引我的魅力。所以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就因为这本书,我从此喜欢上了德芬老师,大学毕业有几年了。我一直在关注她,这一次出新版,我第一时间就买了一本,拿到手后,很精致,可以说是德芬老师所有书里面做得最用心的一本,里面配了很多精美的插图。十分漂亮,适合收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六):作为一个治疗师的目的

  作为一个治疗师的目的

  Dr.Ron Kurtz在2003年6月在法国马赛的欧洲身体心理治疗协会的演说

  我想谈谈作为一个治疗师的目的。许多人对治疗师的印象是:以其专长换取某些形式获得的科学专业人士。这里的获得可以是喜悦、技术的练习、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个人满足、金钱、自我认同…等等。

  我要提供另外一个印象。在这个印象中,治疗师超越其科学与专业,因其个人特质而提供了疗愈的环境。在这个印象中,治疗师自身的心灵成长是成为治疗师的主要目的。因此,心理治疗成为心灵的专业,而每个治疗会谈,都是治疗师个人的心灵练习。我相信这个对于治疗的新视界对于当事人和治疗师的成长与疗愈都有帮助。

  如果像许多人曾说过一般,心理治疗是现代的新宗教,而治疗师是有效的现代教士,那么我们当然应检验治疗师在灵性(spirit)上扮演的角色。我相信治疗师的角色超越科学专业人士,而治疗本身也不仅只是一门科学专业。接下来,我会阐述此想法。首先,我想介绍Michael J. Mahoney所写的从“人类改变历程(Human Change Processes)”一书中撷取的片段:

  “Allen Bergin 与 Michael Lambert在十多年前广泛阅读既存文献后总结:‘影响治疗最大的是当事人原先既存因素,如:动机。治疗师的个人因素则是第二大的影响,治疗技术虽排名第三,影响力却远不及前二个因素。’”在Lambert更近期(1989)的文献回顾中有更惊人的整理。在匹兹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州退役军人局,与麦及尔大学的主要研究计划中都发现:治疗师个人比起其治疗技巧对当事人的影响高出八倍之多。治疗师的“个人”,以及他/她能够鼓励或创造的“治疗同盟”对于其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都比特定技术、介入、理论基础更为重要…

  治疗师的个人比所使用的派别或技术高出八倍的影响力、治疗的效能主要是因治疗师的个人而非治疗师的作为。这怎么可能?治疗师的“个人气质(personhood)”是如何影响治疗历程的?

  以下是我的想法:治疗师的人格、个人气质超越治疗的历程,提供治疗的基本内容。治疗师看起来的样子、声音、坐姿、动作、态度、感觉、心的状态等,都是基本内容。治疗师心灵的状态特别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影响所有的基本内容。能够创造最佳治疗内容的心灵状态我称之为“爱的同在(Loving Presence)”。它是一个深沉与自然展现慈爱、觉察、同理、洞见、幽默、敏感度的特质。这个特质为当事人创造了安全、慈爱与关注的环境,因而邀请出开放的态度,并传达给当事人的潜意识:这个地方会支持他/她的复原历程。所有的灵性传统都有对此特质与心灵的状态的发展。

  因此,治疗师心灵的状态影响治疗师的一切,并创造了让当事人安全敞开的环境。治疗师个人是当事人复原、改变与成长的主要内涵,而不是其理论背景或技术。那么,什么会创造与支持治疗师这样的心理状态呢?经验、成熟度、知识、尊严是其中之一。但是清楚可见的,这些特质与心灵的状态最需要的是灵性的发展。我认为治疗师的灵性发展是治疗过程中的一部份,而我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可以做到并教导。

  以下引述自邱阳‧创巴仁波切的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收录在《心的觉醒(Awakening the Heart)》一书中:

  “助人专业者和心理治疗者的基本工作,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以及激励对生命充满饥渴的他人活出完整与良善的自我。”

  这里的完整的个人当然指的是灵性的发展。所以,创造出完整个人的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相信要形成自我,最健康的环境是一个安全、平静的环境,充满着爱我们,并能够陪伴我们的人。能够真实知道核心的我们长成什么样子,并了解我们当下经验的人是我们的“同理镜(empathic mirrors)”。在这些镜子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我们可以实验发展更健康、觉察、与快乐的自我,一直到我们发现潜在中完整的自己。

  治疗师要进入到当事人的成长历程,他/她必须能够提供这样的同在,以及提供安全感、理解力,和能够引发他人复原与成长的技巧。这样的治疗师必须能够孕育与维持一个稳定、同在、慈爱的心理状态。这样心理状态也是所有的心灵教导中所提倡的。

  佛陀被称之为“觉醒者”。

  那就让我们都醒过来吧!

  让我们最后再一次回顾为什么哈科米取向是心灵的。首先,它需要治疗师能以特定的心理状态进入并维持咨商关系,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对治疗师与当事人皆具疗愈与成长的环境。第二,练习这样的心理状态和传统的心灵成长目的相同,如:同在、觉知、看见他人的灵性、仁慈、爱、和平、安定、愉悦感,以及幽默感。当这样的心理状态呈现时,疗愈的环境就形成了。换句话说,爱的同在并不创造疗愈,而是一种邀请,让复原可以自然发生。“无为(non-doing)”的态度也是复原心理状态的一部份。这是了解复原是来自当事人的内在,来自超越当事人个人或治疗师个人。通常,它被为“道”。第三,这个模式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远见,了解自己希望身处的世界,以及自己与此世界的关连。这个远见不是抽象或智性的,而是我们实作的信念系统,在每日的行为与互动中展现。这个远见组织我们的经验与对经验的响应。第四,它是与现实不同的视界,它不是普通的科学唯物理论(materialism),而是包含了灵性的领域。我可以想见有些治疗师难以接受此观点的众多理由,他们希望遵循已被接受的科学传统,成为科学领域被接纳的一员。我本身喜欢将科学看成包含在灵性的范畴之内,而非互相摒除。最后,练习这样的方式需要全心承诺个人的心灵成长,需要持续练习,需要观察与自我观察。这样的练习有时也是困难与痛苦的。但同时,它也充满了爱与喜悦。它是自身的报酬。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七):你自己就是那个全知的人

  枪妹 评论 遇见未知的自己 2016-07-27 12:32:58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的自我意象是大是小? 你是自卑还是自信? 你能不能安抚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 你是不是有自己难以接受的缺点或缺憾? 如果给出了消极的答案,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能给那你一些帮助。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甚至是同辈分里最小的孩子。虽然我已经二十X岁了,家里的每个人都仍然还认为我是弱小的,智力和能力和各个当面都是比较差的,给我塑造的自我意象,和一直以来我的自我认同,都是我写的《香莉》,扮演的角色,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爱哭,不能触碰的,小女孩。 我遇见的所有压力,所有困难,所有不愉快,甚至生理上心理上的所有痛苦,在家里人看来,都是小孩子级别的,都是好笑的。

  化解痛苦的前提是接纳,我怎么可能在接近三十岁的高龄里接受自己仍然是个七岁小孩,怎么可能接受因为我低龄的自我意象造成的格格不入痛苦,着实是可笑的。反倒是不断影响我现在的生活。 但是也好,现在我有时间精力去面对我生活中家庭中的问题。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刚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个台湾的新闻主播写的,关于通过灵修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疗愈。刚看完的时候,吐槽哪来的主人公说的老人,完全不切实际,转念一想,这是作者的自我意象。

  也可以说,她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全知的老人,每当遇见问题,她都会暂时先把问题放一边,被自己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躲起来,站在一个老人的角度,跟自己交谈,引导自己走出思维的牛角尖,走出情绪风暴。

  如果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就是一个老人,那么就不需要依赖别人了。

  看家庭调解节目的时候,看着台上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人,性格分析师,还有律师,一起大骂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情绪而表现出的愚蠢,用法律和责任给家庭下定义。我也会感慨,要是能有这么一个大家长就好了,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错道歉,都有机会拥抱和好,都能互相表达爱意,都能在在众多权威的见证者面前,许下不能毁坏的诺言,从此改变自己真真切切地为着更好的生活努力。

  不得不说,我曾经寄希望于以后的家庭。现在,打算给自己塑造一个老人的意象,相信自己具有包容所有人的力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八):我是谁

  《遇见未知的自己》在第一章中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整本书的中心,通过不同章节,拨开层层迷雾,告诉我们,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也就是真我。我们以前所认同的名字、工作、表现、成功和失败都只是小我的一部分。只有丢弃不实的身份认同,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障碍的人,才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爱、喜悦、和平。

  通过觉察自己的情绪,定静、关照自己的情绪,臣服自己的情绪,从而连接真我。其中,觉察、定静、关照、臣服的方法,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中有详细的步骤。

  部分书摘: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放映你的内在。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间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九):“江湖骗子”的灵修

  第一次接触到张德芬派身心灵修行是在大一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候,长得像女巫的中年女教授用极其缓慢且抑扬顿挫的语调字字铿锵地说:“不管你信不信,TA就在那里。”

  TA是谁?

  TA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我,是喜悦、和平和爱。

  这一次,我抱着批判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因为我并不相信张德芬说的这些“歪门邪道”,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十足的江湖骗子,跟那个“病从口入”的张姓名医来自同一个传销组织。当朋友问我你在看什么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羞耻感,觉得这本书简直拉低了我的格调,当然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原因也是一种罪孽……我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这本书讲了什么。

  首先,这是一本励志书,它借助女主人公若菱与一位“道行”极高的老人之间的对话向读者展示了本书的中心思想——喜悦、和平、爱是真我,在真我之外,有身体的脱离、情绪的障碍、思想的谬误和身份认同的迷惑,小我被误认为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其实应该是真我),因此我们需要与身体进行联结、臣服于情绪、通过定静观照思想、觉察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破除小我,让真我之光照耀我们的阴暗面,从而摆脱潜意识指导的自动化控制,最终达到自由。

  你看,我用两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其间几次中断阅读,跟着若菱思考,我是谁?应该怎样与身体联结?臣服于情绪难道不会让自己陷于极端被动的境地吗?我的思想中有哪些错误?我最在意的身份认同是什么……而且,看完之后,我不需要翻书就可以流畅清晰的写下梗概,说明什么?我被这本书“洗脑”了。

  也许是作者功力强大,又或者是我等级太低,我开始把书中提到的概念运用到我日常生活中,譬如前两天我吃夏威夷果的时候因为太用力把指甲盖里的细肉给弄伤了,当时我就想:怎么还受伤了呢?疼……结果今天,我在出门的时候又把那只受伤的手给夹了,那可是我走了无数次不能再熟悉的门啊!此时内心独白是:太疼了啊!今天怎么这么背,这都能夹上!再后来,去洗澡的时候,我一脚踩空在上上下下了N+1次的楼梯上,把脚踝给擦伤了……我终于想到“吸引力法则”还有”胜肽”,然后赶紧调节自己的内心活动:没事,不就摔了一跤嘛,还有陌生人过来关心我,而且以后会小心地防止更大的伤害,比如从楼梯上滚下来……顿时心里舒服多了,一会儿就忘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蛮鸡汤的,它教你多关注内在的我,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外界你改变不了的事情上面,它还让你多想开心的事,能让你从内而外地喜悦,从而吸引更多喜悦。最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灵修,也许是视野开拓,抑或是一种潮流风尚,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佛、修禅、修仙、灵修等等,不知道是真的在追求空无的真我,还是有目的性地消除烦变相地抓住小我。皆在于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也许你看完之后,仍然不相信张德芬说的,没关系,这并不代表你在生活实践中不是这么做的,毕竟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老子也没能用系统的理论来描述这股神奇的力量,但他所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十):遇见已知的自己

  先说说自己,前段时间因为这本书把今年读书计划都荒废了。读了前面11章后发现越来越没兴趣看完这本书了,其他书也就没积极性在读下去了。原先看豆瓣大家都在推荐看这本老书,觉得这本修灵的书很好看,以前一直没接触这类书,把自己读蒙圈了。但是第一次读完后有点了解德芬老师讲的故事了,等到第二次读完又有了跟家深的了解,看了评论大家都在说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但是我其实最喜欢书中ABC图。

  女明星在现在这个社会能用ABC图理解出三种思维的应该不多,我们也不会多。相同的A,不同的B,得出不同的C,和数学某些关系也很相似。ABC图其实更加明确的表达了“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这句话。

  还有一个就是臣服。说实话,我没那么大的魄力可以臣服书中主人公的心态,最少也要抱怨,但是抱怨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看了书之后会觉得自己内心黑暗面太大。怎么才能臣服或者相信实施,其实最后主人公还是和前夫试着一起过,只是后面自己也出轨了。

  所以,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之前,请先学会遇见已知的自己,在已知自己的基础上,去发现探索未知的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