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蛙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8 04: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蛙读后感精选10篇

  《蛙》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蛙》读后感(一):跟着党的政策走---父母只生了我,而我生了二胎

  先说我并不喜欢这本书,无论文笔,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以及作者自己内心的剖析。

  我生于1982,坐标河北唐山。我周边小伙伴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我的记忆里,最不敢生二胎的一是双职工家庭,二是头胎男孩贫困家庭,前者怕丢工作后者怕养不起。被罚款,丢工作,不给上户口,是我见过的强制手段,再极端的,我没见过。我也问了我的父母妈妈说也开展轰轰烈烈的抓大肚子运动,但是,只要敢于拿命拼的,也都生了。我记得姥姥常说,二表哥能出生,要感谢她,是她一个小脚老太太躺在抓大肚子车前,要下了她怀孕的儿媳妇。那一年是1976,二表哥是幸运的,在大地震中毫发无伤。也许正是这场浩劫,让唐山人更珍惜生命,而不像东北老乡那么极端?

  我喜欢东北乡音,钟爱黑土地,但我也体会,东北老乡有时候太窝里横,像作者描述计划生育委员会心狠手辣,不计后果,甚至是连坐式的威胁恐吓,是做的出的。但我不能相信存在开在牛蛙场的代孕中心灾难过后,我想象他们也是能抱团,肯吃苦的。全文信件形式,像是在控诉,然而对象却是一位侵华日军后代,至于他在文坛地位抱歉,我不懂。这一点不太符合小跑作为退役军人情况,不如姑姑,想忏悔,用她自己不扰人的方式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国家需求也在调整,只希望她不要像房地产股市一样左右摇摆。其实作为独一代,从思想上,我们是完全接受生一个的。我的父母胆子小,生一个。我和媳妇胆子大,生两个。每个年代都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希望国家政策能跟上,别总是滞后,缺乏诚意和前瞻性,不能让国策成为百姓之殇。但我想我是爱国的,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除了随着这艘巨轮飘摇,我们还可以奋力划桨。

  乱,随笔

  《蛙》读后感(二):蝌蚪之心:莫言式反思是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本文有大量剧透】

  介于莫言作品风格多变持续不断,所以很难用以往对他的评价分析他的新作品。这本《蛙》给我的感觉也有些陌生。莫言的民俗语言狂欢在《生死疲劳》达到顶峰以后,在《蛙》中显然已经退回到一个落点。

  谈莫言小说,仍须从形式说起,多视角/人称叙事已是他的拿手好戏乃至家常便饭。而在《蛙》的叙述里,视角似乎少了很多,仅剩一个“我”,但这“我”亦有两个写作主体:一个是记叙姑姑等一长串历史事件的“我”,学名万足,乳名小跑,是小说主角姑姑万心的侄子;另一个是给杉谷义人写信的“我”,著名作家,笔名蝌蚪。

  这两个“我”从剧情上是同一人,而在叙述上却因年龄不同,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者。万小跑和姑姑万心的故事从5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长达半个世纪。而蝌蚪写这个故事,从给杉谷义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到最后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持续七年多。这也就是说,蝌蚪用七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五十年的故事。

  最后讲到万小跑2008年出生的小儿子,就是蝌蚪写第四封信的时间。万小跑的故事进行速度是比蝌蚪快的,就好像是万小跑不停往前跑,不断接近蝌蚪,赶上蝌蚪,在第五部的九幕话剧《蛙》里面和蝌蚪合二为一了。蝌蚪讲故事实际上只讲了四部,第五部是万小跑和蝌蚪共同的故事。而蝌蚪作为被叙述者,也只在第五部里出现

  前四部的作者都是蝌蚪,只有第五部的作者不是蝌蚪,是莫言。

  在这种记叙时间向自己所处时间不断贴近的过程里,有些值得注意变化。有人批评莫言在作品中对待历史态度暧昧,我觉得这个质疑是值得思考的,而它的答案往往因为读者的固定阅读模式而看不清晰——在我看来,实际上并非“暧昧”。而在《蛙》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万小跑和蝌蚪的时间赛跑里,窥得一点“莫言式反思是什么样的态度”的答案。

  下面是小说五个部分中,万小跑所经历的历史时间、历史背景、故事梗概以及蝌蚪完成这一部分的时间。蝌蚪完作时间是按每部分前给杉谷义人的信件落款时间来算的。

  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小说双重叙事中的时间流动。括号里标有页码可供查询。

  ---------------------------------------------------

  第一部分 历史时间:约1953-1966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反右派斗争,三年饥荒,第一波计划生育,文革开始。

  故事梗概:姑姑万心成为妇产医生(1953年新法接生p11),和王小倜谈恋爱,王小倜叛逃(1960下p36),地瓜小孩(1962年p52),第一波计划生育“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65年底p57),给王脚结扎,批斗县委书记杨林(文革初p65)

  其余延伸:上溯至中日战争时日司令杉谷驻守平度城绑架大爷爷妻女,下追至九十年代侄子象群被招飞,王脚王胆王肝肖下唇袁脸袁腮陈鼻秦河黄秋雅小狮子等主角出场。

  完作时间:2002年3月21日

  写作时长:一个月(蝌蚪大年初一接待杉谷义人p3,即2002年2月12日,写作是从送走杉谷义人后开始的)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49年减到36年,讲了十三年的故事

  第二部分 历史时间:约1979-1982

  历史背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下海经商,一胎化计划生育推行(1980起)

  故事梗概:万小跑与王仁美结婚(1979年7月7日p81),生女,郝大手(p92),王肝单恋小狮子(p101),姑姑头被张拳打破,张拳老婆跳河(p114),王仁美怀二胎,姑姑搜王仁美(p128),王仁美进手术室人流大出血死了,姑姑被岳母戳了一剪刀(p147)

  完作时间:2003年7月

  距离上次完作:一年四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24年减到21年,讲了三年的故事

  第三部分 历史时间:约1982-1983,一年内

  历史背景:一胎化计划生育强力推行

  故事梗概:姑姑率领计生委搜寻王胆,“我”和小狮子结婚(“从1970年王肝写给小狮子第一封情书,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二年”可知约为1982年p160),姑姑在河上追堵王胆,最后帮王胆生下早产儿,王胆大出血而死

  完作时间:2004年元旦

  距离上次完作:五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此章基本叙述了21年前的事件,讲了一年的故事

  第四部分 历史时间:2005-2008

  历史背景:旅游业盛行、代孕行业兴起

  故事梗概:万小跑和小狮子搬回高密(2005年“我们退休后搬回高密居住,不觉已经三年”p185),袁腮开办牛蛙公司,小狮子想生孩子,姑姑与郝大手结婚(1999年p190),王肝给秦河卖泥娃娃,陈鼻疯了,腿被撞断后乞讨,陈眉代孕婴死后疯了,小狮子怀孕生产(2008)

  其他延伸:上溯至九十年代姑姑害怕青蛙及与郝大手结婚的缘由,陈耳陈眉遇火灾一死一毁容,肖夏春改革开放后节节高升。

  完作时间:2008年10月

  写作时长:一年多(p186)

  距离上次完作:四年十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从三年前讲到当下,至结尾已讲完,历史时间和完作时间重合

  第五部分 历史时间:2008年年底,两个月内

  九幕话剧《蛙》故事梗概:

  第一幕 陈眉到中美合资家宝妇婴医院门口讨要孩子

  第二幕 姑姑、郝大手、秦河三人对白

  第三幕 陈眉报案

  第四幕 蝌蚪拿剧本给姑姑看

  第五幕 黑衣人欲带走陈眉被陈鼻拦下

  第六幕 蝌蚪儿子满月,陈鼻闹场,陈眉抢走孩子

  第七幕 众人追逐陈眉

  第八幕 高梦九审案(借戏剧模式)

  第九幕 蝌蚪和姑姑对白

  完作时间:2009年6月3日

  写作时长:五天(p289)

  距离上次完作:八个月

  万小跑与蝌蚪的时间差:这是万小跑和蝌蚪一起演出的故事,时长一个月

  ---------------------------------------------------

  其实讲到第三部时,万小跑的故事就有收尾的意味了。第四部讲的是第三部二十年后的故事,是蝌蚪夫妇回乡后的故事,那时蝌蚪已经功成名就了。

  万小跑的故事,按节奏上其实就三个主要段落:姑姑和王小倜、王仁美产死、王胆产死。

  蝌蚪的故事,也就是第四部,就两个段落:陈眉生产,小狮子生产。

  我这么简化的意图不是说莫言写故事就这么点躯干,正如有学者指出,莫言写作时往往有个局部的膨大区,会在局部“为作而作”,把局部写得淋漓尽致极大扩充部分的丰富性。这是莫言颠覆一般小说逻辑地方

  阅读这部小说,需要注意一个很有意思现象书信体的形式,其实已经表示了每一部分都是倒叙,都是蝌蚪在全知视角下的回溯。每个部分开头的信件内容,完成时间都晚于之后的故事内容,却被放在故事之前。读者实际上是站在杉谷义人的角度去阅读小说。而杉谷义人写给蝌蚪的回信被隐藏了,因此这个互动空间留给了读者。

  因此读者便进入了和蝌蚪的对话中,如蝌蚪的友人一样,体察蝌蚪的情绪变化,一起观察这段历史。莫言把看到的历史放在万小跑的故事上,而他的反思则由蝌蚪与杉谷义人共同完成,而所谓杉谷义人,却是读者在这部小说里的座位。在前四部中,读者和蝌蚪是同一个层面的对话。

  下面梳理一下这五封信里带来的信息

  第一封信,根据蝌蚪的意思,因为杉谷义人想要知道姑姑的故事(读者也很想知道),所以蝌蚪便写了第一部。并且蝌蚪一开始就说,想要写一部话剧,不过先“信笔涂鸦,写到哪里算哪里,能写多长就写多长吧”。因此,可以说,小说的前四部,都是话剧《蛙》的素材积累,都是话剧的草稿

  在第一封信里,蝌蚪对杉谷义人十分尊敬,这尊敬基于杉谷义人

  第二封信,蝌蚪得知杉谷义人的父亲就是杉谷司令,十分感慨,“您勇敢地把父辈罪恶扛在自己身上,并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赎父辈的罪”,这里明确提出了“赎罪”的概念,“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反省历史、反省自我,人类就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愚蠢行为”,可以说,这里表达了蝌蚪对他记叙的第一部里那些历史事件(见本文上面梳理过的历史背景)的态度:“愚蠢行为”。

  第三封信,杉谷义人读过了王仁美的死,“您说读到王仁美去世时流了眼泪,我写她去世时也是热泪盈眶”,这大概也是任何现代人读完前两部的感受,读者会发自内心对计划生育产生反感愤怒,但同时也对姑姑身不由己一往无前立场感到困惑迷茫

  蝌蚪继续写到:“我不抱怨姑姑,我觉得她没有错,尽管她老人家近年来经常忏悔,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尽管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人口暴增的局面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

  蝌蚪对姑姑的过往表示了一种大爱式的宽容理解,过去的都过去了,这是2004年归乡前对自己的宽慰,然而蝌蚪又讲到故乡改变:“这种即将到来的变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无法做出判断。”

  这封信很有意思,蝌蚪已经对自己和姑姑在历史中的作为都表示谅解,并且期待回到故乡生活,然而之后又如何呢?

  第四封信,蝌蚪对自己回乡三年的感受:“其间虽有一些小曲折,但最终却有了大惊喜。”这惊喜是什么呢?当然是小儿子的出生。另一方面,蝌蚪在这封信里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赎罪:“而我,确实是想用这种向您诉说的方式,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并希望能找到一种减轻罪过方法。”

  蝌蚪提到,二十多年前他认为写作是“为自己写作”;十多年前认为写作“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不堪回首的记忆”;而现在,蝌蚪认为“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境地”,而赎罪还不够,“我还应该为那些被我伤害过的人写作,并且,也为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写作。”二十多年前,是小说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发生的时间,十多年前,是蝌蚪离开故乡到北京生活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测,二十多年前,蝌蚪意气风发开始写作时,当然是为了自己写作;十多年前,经历了妻子的死和王胆的死,蝌蚪对王仁美的死和迎娶王肝暗恋十多年的小狮子这些事,始终是内疚的,因此亦有了要写“心中最痛最不堪回首”的启发。

  我们继续推测,在上一封信里,蝌蚪还满怀宽容地原谅了姑姑,这前提是他认为姑姑的确也有一定责任,但是尚未提及自己的责任。而在这一封信里,蝌蚪把赎罪的责任转向自己,并且提出“最尴尬狼狈的境地”。“最尴尬狼狈的境地”是什么呢?是这三年发生的事情,是陈眉怀上了他的孩子。是姑姑和小狮子救下的小生命,长这么大却是为了怀上他的子嗣。自己眼皮子下出生长大的晚辈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是蝌蚪没办法接受的,却是小狮子和陈眉都一心追求的。

  第五封信,蝌蚪写完了剧本,并这样对杉谷义人感叹:“先生,我原本以为,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但剧本完成后,心中的负罪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并且蝌蚪继续在信里写到,他感到王仁美母子的死,罪魁祸首是他自己。“我把陈眉所生的孩子想象为那个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不过是自我安慰。”——在上一部的结尾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安慰自己,这个孩子其实就是那个孩子,他晚来了二十多年,但毕竟是来了。”这说的是小狮子腹中的孩子(p277)。

  为什么蝌蚪写完了剧本,却觉得再也无法以这样的理由安慰自己?虽然从读者的角度,看到这部小说的最后,也就是剧本《蛙》的最后,似乎是振奋人心的,“奶水旺盛,犹如喷泉”,然而我们很可能忽略了第五封信是在完成这个剧本之后的感想。陈鼻、陈眉的遭遇,让蝌蚪无法介怀。在这封信的末尾,蝌蚪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沾到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呢?被罪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先生,我期待着您的回答。”

  第五封信是整部小说真正结束的最后时间,杉谷义人的回答读者无论如何是看不到了。所以这个问题,是留给读者的。

  ---------------------------------------------------

  蝌蚪叙述万小跑的故事时,还算是较为全知的叙述者,延续了莫言以往极有张力的叙述风格,并且在几个小情节上使用了民谣和故事穿插的双重线索,这是我们在《生死疲劳》《檀香刑》里司空见惯的,然而这点技巧在本书中就退居为点缀了。

  值得思考的,是蝌蚪这个角色,莫言去写这个人时,则是完全的限制叙述。读者只能从杉谷义人的角度去看蝌蚪。所以我们在开始看不到蝌蚪的全部,直到万小跑和姑姑的故事结束,看到蝌蚪的最后一封信,才能知道完整的故事。好比是你听一个人去讲故事,开始你听他讲,以为他把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了,所以态度一开始就挑明了,但谁知不是这样,他讲着讲着,自己沉浸进去,边讲边叹,不断推翻以前的一些观点,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这个人心里已经经历了一段路程。蝌蚪就是你面前的这个人。

  所以可以这么总结,小说《蛙》有三条路给读者走,好像是角色扮演游戏,一条是姑姑万心之路,一条是万小跑之路,一条是蝌蚪之路。万小跑评论姑姑,蝌蚪既评论姑姑又评论万小跑。我不认同这种模式是套娃,一个套一个;我觉得这三条路是并立的,而且也不是你只能选一个,实际上每个读者都把三条路走完了。

  这个故事也有三个结局,姑姑晚年和姑父一起捏泥娃娃赎罪,万小跑生了小儿子很开心,蝌蚪则陷入罪感的纠缠之中。姑姑捏泥娃娃,是一种表层的赎罪,一个泥娃娃代表一个夭折的孩子,她做一个娃娃,就是把那个本来应该出世的娃娃重新带回到这个世界上:“姑奶奶毁掉的两千八百个孩子里,就缺你了,你来了,就齐了。”(p278)这是以一偿一的补偿。

  而万小跑,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流产手术中死去的产妇的亲属;小狮子,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为别人做过多次流产手术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的医护人员。这两个人在年过半百时怀上了孩子,可以说是互相的补偿。同时,在万小跑看来,也是对过世的王仁美和在世的女儿的补偿,他把一个因他迟到的家庭成员带来了。这是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互相补偿。

  然而以一偿一的补偿,终究是虚幻的,死去的孩子没法再活过来。泥娃娃纵有通天神力,也没法代表那些死去的孩子(文中大肆渲染郝大手泥娃娃之神,似乎也隐藏了这个心愿以及许愿者的罪感)。而万小跑和小狮子这样的自我安慰,却让其他无辜的人付出了代价,让一个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的毁容女子发了疯。正是意识到这些,蝌蚪才痛彻地感受到,这种罪,也许永远无法赎还干净:要么做虚空的幻想,要么拉着别人一起付出代价。

  国家的政策总有它一时的道理,而罪感却是人心自发的。每一项国家政策都有从上往下一个个的活人去执行,那些人自己心里如何去想的呢?在当时,姑姑们只是把自己看做国家机器,看做执行一项维护人民利益的神圣任务的军人,姑姑不考虑自己,姑姑忘我地投入到这项工作里,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然而一切成为历史之后,在姑姑自己的人生里,这些工作却成了无法抹消的罪感,萦绕在她的内心。作为加害者,她觉得自己有罪。而在王小倜事件和文革中,姑姑又何尝不是受害者?

  而在万小跑眼里,他没有姑姑那样果决勇敢,也不如姑姑那样忠心不二,他在王仁美生子这件事上左右徘徊,既留恋军队的好待遇好前途,又盼望生个儿子继承子嗣。国家政策让他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单项选择,他选择了听从国家。当时他对此认知并不清楚,只觉得自己对不起岳父岳母,然而时间一过,也累积了深深的罪感。作为受害者,他也觉得自己有罪。在王仁美这件事里,万小跑发觉自己又何尝不是加害者?

  而在蝌蚪这里,罪感更是一个无解的答案了。姑姑和万小跑赎罪的举动实际上都是烟花泡影。对历史负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蝌蚪,对此无能为力。

  历史对人民犯罪,其实还原到具体,是人民对人民犯罪。加害的主体是人民,受害的主体也是人民,深受罪感折磨的还是人民。这人民是同一个人。每个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而那些有良知的人,成为了负着罪感的人。

  这是历史对人民的愚弄,人民为它承受了代价——人民为自己创造出的历史承受了代价。

  莫言作为一个承担着良知和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也为此写出了他自己承担的代价。这就是莫言式反思在《蛙》中关照的对象: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历史波涛席卷后的残骸?是逃避和遗忘(像许多人和官方的宣传正在做的那样),还是诚实地面对人内心的苦楚与罪感?莫言选择了后者。

  ---------------------------------------------------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您的合作。

  《蛙》读后感(三):有人赞不绝口,因为感同身受

  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公公力荐这本书了。原来现实生活中,他就是计划生育的受害者。为什么推荐给我看呢,是因为婆婆不看书,公公如果读给她听未免太伤自尊,姥姥年事已高,受不了这刺激。现如今周围能理解他感受的也只有我了。

  书中姑姑的角色现实中就是老公姥姥,妇产科大夫同时又是医院计划生育领头人,自家人不计划生育怎么能行。于是就有了我老公这颗独苗,再于是就有了公公那颗一直怀恨的心。

  这本书没有隐喻,只有明喻。一切情感情绪情节都一目了然。计划生育给上代人到底带来的是什么,可能对于祖祖辈辈以人丁兴旺为荣耀的中国农村老百姓来说打击巨大吧。那天还在饭桌上讨论集体无意识,我们不关注美学,我们关注重男轻女的伦理层级,这绝对是中国人特有的,镶嵌在我们的遗传基因里。

  《蛙》读后感(四):《蛙》值得深思

  我期待《蛙》很久,一波三折,这本书也终于到了我手里。用三个夜晚在睡觉前看完。看到中间的时候,心痛得无以复加。中国的计划生育时代,那个时代的故事我也听了很多很多,抄家,抓人,躲藏……可是看到三年准妈妈就这样失去生命,我心痛的不忍看下去了。第一个是张拳的老婆,她跳河逃走,顶着西瓜皮顺水漂着,七个月的孕妇居然能坚持游了那么远,可是她的心脏受不了,伟大的妈妈倒下了,姑姑无法抢救她。第二个是王仁美,她那么坚决的想生下这个儿子,她躲到地窖里,她仍然被姑姑逼出来了,可是引产的时候,因为胎儿七个月了,她死在引产床上;第三个是王胆,她身体最小来得最震憾,她在紧要关头早产了女儿陈眉……她们不是英雄,但她们的事迹却真实的灼痛了我,我无以复加的恨那时候的计划生育政策和那些冷酷无情的去执行的人,我无法知晓他们当时的压力和决心,可是生死的考验一次又一次何以继续麻木。农民曾经愚昧,就算为了国家,那种折磨之痛也该叫醒大家的灵魂了。

  那个时代的事,我无权评论,因为我根本无法理解。我曾经听人们在公交车上谈话,说过去毛主席就是厉害,他能把人们管理的那样单纯简单,可以服从一切,那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很好,很团结,很爱国,很无私……现在的人们都变成什么样了。我听着那些话,似乎有以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处的环境了。

  莫言也有可爱的一面。他说了“四个基本”:烟酒基本靠送,老婆基本不用……老百姓眼里的高层人们的世界啊。

  我看到《蛙》定价仍是33元。跟其它的莫言的书一样的定价,这本不是获得诺将了,应该涨价才对的。莫言的书火热,但并没有高价,高贵不贵,对我们读者来说,是件好事儿。

  从牛蛙,到人的精子形态,生命从本真到最后的变异,原来整个故事是在挖掘生命和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心灵曾经怎么样的蜕变中。

  我觉得莫言笔下的人物总是很真实,我以前读书是“故事控”,总觉得神 奇的故事才过瘾,现在发现莫言的笔法才是最高的,那些清晰的人物形象更令人难忘,我们记不住故事中的复杂,我们却忘不了那些打动人心的人物,他们好像真实的真在过。比如姑姑,我想恨却恨不起来;比如那些为超生而死去的妈妈们,好难忘。

  莫言讲故事一贯的特色,借别人之口。这一次是以“蝌斗”的书信串起整个故事;《红高粱》的时候是“我爷爷……我奶奶……”,让故事增添了神秘气氛。果然是名家,世界超级名家,功底是大大的有!

  《蛙》读后感(五):孩子

  第一次,看到关于计划生育的作品。

  在全剧落幕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满满地趴着青蛙。生命,是神圣的,一个神一样的妇科医生用她的一双手,在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挽救了多少母婴的生命,将多少的婴孩带到了这个世界;然而后来,她又将多少还未见天日的生命扼杀在母亲的腹中,间接地伤害了多少个渴盼孩子的母亲。

  强制流产的那一段,无疑让人看得动魄惊心。我紧锁着眉头,心里一遍遍地向姑姑呐喊:放过这些无辜的孩子,倔强的母亲,让她们生吧!都是快可以出世的孩子了呀!可是,然后呢?所有的规定都成了一纸空谈,围堵的大堤一旦开了口,那么后面跟随的就是洪水一般涌出来的孩子……

  我没有亲眼见证过那个时代,无法评价说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否是件值得称颂的事情。姑姑残酷且野蛮得不近人情的手段保证着这项国策的坚决实施,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无法想象,觉得没有必要,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无法理解姑姑那一类人的苦心,落实最基层的工作,为了保证结果,有的时候真的就必须得这么狠心。每一项改革都伴随着时代的阵痛,必然有无数的牺牲,尤其是改变如此这般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繁衍是生命的本能。

  作者用冷静的笔调描述着世事的变迁。矛盾和挣扎充斥着整篇文章,人性的矛盾,善恶的纠缠,影响着读者的判断。

  痴迷的爱和对信仰的坚守算是一种美德么?可是痴爱孩子的小狮子和坚守工作职责的姑姑却伤害了那么多人。

  李手对蝌蚪讲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是啊!这个世界又有谁真的在关注着你怎样怎样了呢?不管你是多么善或者多么恶都不会有人对你投以你想象的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这个人情淡漠的世界,折射出的是道德和信仰的无尽缺失。

  人们所崇拜的只是权力和金钱,又有谁会去关心这个人在背后付出的是自己的血汗还是践踏的别人的血汗甚至生命?这样的民族注定是冷酷无情的,太难改变,因为这样的劣根早已深入骨髓,植入基因。

  救救孩子!多么天真无邪的婴孩!

  《蛙》读后感(六):“姑姑”人物随感

  万心这个人物,十分有趣 忠心为党,从小的泼辣勇敢。区区几岁的时候面对日本人,当着哭泣的姥姥和妈妈,也敢挺直了腰板说话。顶着口水谩骂把柔软的女儿身以铁铸硬生生开出一条落实计划生育的路。文革十年,也挺过了。她是一个在东北小乡称得上开天辟地的女性,以“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意志孤独坚持。 但她又是一个思想依旧扎根于时代的人,党的思想怎样影响她书中也没有描述,记下的只是她是如何捍卫党的规矩和政策的。她因旧仇,在搜查王仁美的时候,无理推倒仇人肖上唇门前百年老树还差点推倒了肖上唇的家宅;由于偏见,一直阻挠王肝追求小狮子,坚持要将爱徒嫁给贤侄,在侄媳王仁美去世数月,尸骨未寒之时,为万小跑牵红线。这种流氓报仇行为到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某某先师。而且如果我记得没错,当时我党的男女恋爱自由的口号也打的正响。 这都是偏谈,转回主题。 多年行医落实政策,刁民悍妇们把她逼成了一个“英雄流氓”。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她的手中降生,成千上百的孩子在她的刀下夭折。 作为妇科医生,她喜欢听婴儿落地的哭声,这哭声刻蚀在她脑中。整日整夜地思考孩子与这哭声,整日整夜地清点自己碰过的孩子。数着数着,她着了魔,也怕起了东北高密乡最杰出的蛙鸣。她疯了,她罪孽深重,她幻想着那些早逝的孩子又从她的手上重生了,得到了应得的欢声笑语。 我想文中主人公“我”的话是对的,她把罪孽转嫁,为自己寻找解脱,但这种解脱根植于幻想,和她强加给自己的罪一样虚无。 话剧的结尾 “姑姑上吊后,蝌蚪解救她,她落到地上。 姑姑:我死过了吗? 蝌蚪:可以这样理解,但像您这样的人是不死的。 姑姑:这么说我再生了。 蝌蚪:是的,可以这么说。” 姑姑想自行了断,想主动用命偿还欠下的所有债,但作者用笔下的字救活了她,她也坦荡接受了。作者不让她死,是因为他不认为姑姑有罪。她的罪过是自己强加的,是咎由自取的人们强加的。她是计划生育时代的誓死捍卫者和执行者,是一把利剑,执剑人不是个人,而是一把洪流,这个执剑人带我们走向了今天,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借口谩骂侮辱他,我们只能好好享受他带来的雨露。 万足给了话剧中的“姑姑”以再生,也希望自己的姑姑能斩断那个吊绳,放下加诸己身的执念,毕竟她曾是最锋利最美的一把剑,是高密乡的圣母,配得起无上光荣。

  《蛙》读后感(七):作家的意义

  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营造出的苍凉,现实生活的无常,都令人感觉真实。

  改革开放后的部分比较一般,或许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遥远的“十七年”“文革”都充满陌生,因而产生出的神秘感,让作品的揭露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惊叹罢。而现代社会,我们是亲身经历的,因为对于莫言或是任何别人的描述,便都会对比。特别是他提到北大塞万提斯像的时候,那时候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时常路过,觉得这雕像稀松平常,却被远道而来的人如此印象深刻地搬到了作品里。有一种莫名的悲喜。忘了是谁说的,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以前对这句话很厌恶,觉得好像有一种被侮辱的揭穿感,把一切美好的意义都抹掉了,更觉得是说话人的阴暗心态所致。现在觉得这话虽然难听,但道理没错,体现了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所以这句话对旅游的热情的打击也不复存在了。

  扯远了。之前读莫言《我们的荆轲》时,他提到他一开始写作,是有点为了出名,后来深入进去发现,自己的使命,或者说自己需要表达一些什么。我便觉得,好的作家,一定具有非常巨大的格局,一定有深邃的思维,胸怀,眼光,一定具有超越时代的穿透力,预见性。所以,好作家难得,五百年出一回,哈哈。

  莫言的书我还没有全读完

  即便读完,其他当代作家的书我也还没有全读完

  都读完了,还要加上国外作家的书,再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影响

  最后,我才能踏踏实实地表达,这个人如何,那个人怎样。

  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世间事,莫过于此

  《蛙》读后感(八):人性与时代无关

  第一次看莫言的书,不知为何就选了这本《蛙》。

  读之前完全不知道讲什么主题,却在翻看十几页后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

  似乎多少有传记的成分,我相信一定程度上是莫言自身经历过的事情。

  首先,构造上颇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感觉。固定的村庄,一大群人物,很难记住谁是谁,却也不影响阅读。对主要人物的描述不惜笔墨,此处是“我”的姑姑,一个农村妇产科医生,却担任了计划生育时代计生委的工作,坚持着一贯的认真态度,亲手结束了2000多个胎儿的生命,用她自己的话说“双手沾满了孩子的鲜血”。她与一众人等展开了不亚于战争年代的斗争,人物如此庞杂,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衔接紧密,让人忍不住想要快速看下去。此外,还有印象深刻的小狮子、主人公万小跑。

  其次,语言诙谐是意外收获。还好莫言不是科班出身,才写得出、说得出这么接地气的话语。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情,实打实的朴实风,哪怕是荤段子也说的像在啃烧饼一样实在。

  然而,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出身前的那个年代有了模糊的影像,一直是或多或少听长辈们说过,却并无感触。只有在莫言笔下,我才还原了自己一个真实的历史。

  既不恐惧也不惊讶,有的只是对人性的再一次肯定,在不同的环境下人性永无底线。

  可以没有尽头得好,但也可以没有下限得恶。

  同样,作者对每一个捉拿产妇的故事都做了淋漓尽致地刻画,但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作者只站在故事背后静静观察、叙述。他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回忆历史,他是在真真切切地剖析人类自身。

  果然,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有的只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挣扎。

  所有祈求未来会更好的愿望注定落空。即便不是此面,人性也会用彼面的恶重新让我们无地自容。

  或许,渺小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大自己,稳定本性,才不会轻易被人性之恶占据上风,才可以保持平衡的自我。人畜无害。

  《蛙》读后感(九):蛙?娃?大肚子的女人?

  书名《蛙》,简单且不起眼,但真正读下去,才明白蛙的真正含义,也许是谐音娃,也许是象征着大肚子的女人。

  小时候一直好奇,为什么我的同学朋友们都是独生子女,当然是因为国家政策,但仍然好奇,为什么可以贯彻的这么彻底。

  也许正是一个又一个“姑姑”这样认真执着一心向党而又不顾情面的人,才帮着国家快速实现了计划生育的百年大计,但执行过程中的血腥,迷茫,纠结,痛苦,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而莫言先生的《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直面那段历史的透视镜。

  “姑姑”亲身接生的九千多个婴儿和亲手杀死的两千多个腹中胎儿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纵然功大于过,但在姑姑内心,功过不能相抵,每一条她亲手杀死的生命都在眼前游荡,铁面姑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不能原谅自己的,郝大手捏出的一个一个泥娃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代表着一个个太死腹中的娃娃。王仁美,王胆,一个一个看起来单纯幸福的孕妈妈,也在这段历史游戏中,带着已经成型的宝宝,凄惨地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回忆与叹息。

  也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到的一段关于八几年严打时期的历史,纵然很多无辜的人含冤入狱,含冤被执行死刑,但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生育也是这样,残忍无情,杀戮生命,但是,对当今的社会,不得不说还是有其积极影响的。历史的功过是非,我们不予讨论,莫言先生也不予评价,但,他确实,真真实实地把这段历史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哭过,笑过,思考过,就够了。

  向娃娃们致敬,向妈妈们致敬,向每一个在历史前进过程中牺牲的人们致敬。。。

  《蛙》读后感(十):写出时代的故事

  谈到《蛙》这本书,我不免先想说说书的作者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从小在我的印象里对一个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肯定,中国人望而莫及的奖项。在我上学期间的题目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选项里,只用记得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行,现在的孩子在做这题时终于有了不同的正确选项。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时,谈及这个奖项,非常遗憾地讲到我们国家的作家老舍本是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在颁奖前不幸离世,而诺贝尔奖是要颁给在世的人,因此老舍先生与这个奖项擦肩而过。所以听到莫言获得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内心激动不已。也想看看这个在我脑海里神秘的诺贝尔文学奖到底需要怎样的文采才能匹配。

  这本书是在单位新建的图书官里首先选择借阅的。看之前并未查阅过所写主题内容。翻开首页,首先被作者手写的文集序言所吸引。单从这隽秀的繁体字便可以看见作者内心的透彻、坚持。字如其人,不过自从有了电脑,我也是渐渐远离手写,去年开始在豆瓣上写些东西,更加少在日记本上写东西了,所以字也是越来越差。甚至多拿一会儿笔都会酸软,不愿多坚持一下。就像我喜欢读纸质的书本一样,其实,手写的东西可以带给我更大的宁静和获得感。没事,还是多多写写。

  书中故事的背景依旧是作者的家乡山东高密,之前看过一点周迅演的电视剧版《红高粱》,对这个地方有点印象,但是毕竟和我生活的土地的人文气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就像《平凡的世界》的黄土高原,总让我觉得即使我们是生在一个国家,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性情、思考方式、生活习俗上我们是有着千差万别的。

  书中的文字,读来通畅,没有太多扭捏难懂的语言。大概是文化底蕴有限,现在的我并不喜欢读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我觉得好的文章应该是让普通大众明白其道理真谛,不是只供那些所谓高深之人才能读懂。就像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里讲曾国藩的事迹,讲得生动有趣。听完之后我去网上买曾国藩的家书等书来看,在网上选了很久,买回来的书却还是难以读懂,一直隔放。在杨绛先生年轻的那个年代,中国需要国外先进的理念来帮助我们开眼看世界,就需要翻译家们把国外的书籍译成中文,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多吸收国外文化,现代知识,逐渐忘却中国古代的精华文化时,我觉得我们更需要有更多的人能把中国的文学古籍译成现代文,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读懂她们。记得小时候,我其实对中国的四大名著、国外的伊索寓言都很有兴趣,但是始终找不到一本能读懂的书来读。我想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具有中国特色,也会有他的文字表达是我们喜欢的原因。

  书中的内容,是我今年看的最多的主题,有关计划生育。中国这项举世闻名的政策,的确值得有位作家为它写本书。刚上班的时候,也听过一些年纪稍大的同事讲从前的计划生育是一票否决制,这个地方如果有超生的现象,那便是毁了一年的绩效工作,领导人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三更半夜闯进别人家,应是把快要生产的孩子给引产下来了。讲的人觉得难受,可是当时必须得这样做。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关于生孩子的问题,本是每个小家庭自己的私事,国家不应该无端干涉。其实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自然会考虑优生优育的问题,就像现在一个家庭也只想要一个孩子。不过在中国70、80年代,中国生活水平低下,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也不高,所以在那个时代提计划生育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只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做法,实在让人觉得不敢相信罢了,但它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把当代的事物客观的写下来,让以后的人看看原来那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看这本书我几乎没划几句要摘抄的话,但是书中的人物刻画的都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书中的姑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着不一样的出生,父亲跟着白求恩大夫行过医,之后当军医官,姑姑小时候被日本人绑架,当然就显现男儿气概。后来年纪轻轻当了产科医生,是村里第一个产科医生,破除过去产婆迷信那一套。谈过一个出色飞行员的男朋友,却因为叛变台湾,让自己在文革时期也被看作敌对分子,遭受了许多罪,也使得她感情一路坎坷。文革后当上了政协主席,与超生的人斗智斗勇,一生接生过近万个婴儿,也使近千个婴儿引产,使一些孕妇丢了命。退休后为了救赎自己内心的罪恶,嫁个一个捏泥娃娃的手艺人。不仅仅是姑姑,书中的“我”小蝌蚪、妻子小狮子、朋友吃呢比、袁腮都很形象。

  作者用“蛙”作为书名,是因“蛙”就同“娃”、“娲”,小婴儿出生的哭声像蛙鸣。作者最后将这个故事排成一个话剧,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是否真有这出话剧,如有,希望有机会能去看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蛙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