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2 04:4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10篇

  《这一生为何而来》是一本由[德]伯特•海灵格 / 嘉碧绿·谭·荷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开本:16 纸张:轻型纸 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一):命运没有答案

  接触不同心理治疗学派完全是一种自我修炼,并非起因于在生活遭遇难题困惑

  ------海灵格

  -P58 背负跟自己血缘族群的命运就跟背负自己的家族命运道理相同。人不可能逃离自己的命运,置之不顾;唯有背负承担了命运,内在才会得到成长,也才能重新赢回自己的祖国故乡

  -p76 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注给与,并非需要同等回馈给父母,而是在将来的某一天当他们自己当了父母时,再给与他们的孩子需要的照料关爱。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 有些孩子无法欣然接受自己父母的给与,内心存在的那种觉得自己无法同等回馈的感觉,很有可能变成一种驱动力让孩子逃离自己的家庭

  -p139 有意识让人痛苦参与,这让人学会臣服成年人知道错误罪过是无法避免的,也接受认同这个事实,知道不管如何做都无法摆脱错误罪过,所能做的实在这样的状况下找出可能及最适合的应变。(如果)他停留在小孩儿阶段,不能有任何发展。他自己虽然感觉很好,可是这没有用,不会带动任何事。

  -p189 隐藏在生死之后的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更高力量。我们必须如此面对生命终结:没有提问,没有请求,没有援助,没有任何可能性的存在,完全没有,只能面对并接受。生命无常让我们学会谦卑接受,让我们清楚界限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并尊重界限的存在,我们会感觉到放空、轻松及力量。

  -190我们所谈的是在命运之前,忘掉想要采取任何行动想法。这时不再有任何行动,不想继续追根究底,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找不到答案。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放下了所有的希望。我们完全放空,不带意图,无惧无爱。我们全然回归自我,回归当下。这时也停止了宗教性的观点。勇于接受这样深渊广大态度的人能够获得力量,用截然不同方式发生影响作用----通过他自身的当下存在得到效用

  2015年9月份参加赵阿贞的家排课程,三天时间,那是第一次接触。我相信每一个参加家排的人,第一次都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在之前,我对家排的了解几乎为零。在那之后,我对家排恐惧多余其他。我抛出了一个不咸不淡的问题,至今对这个问题都在打转:我不愿意遵守其他人的规则,所以跟所有人都玩不了。有一些和家族链接环节,我和我的母亲代表当时的链接是很薄弱的,别人哭成一片,我岿然不动。这是真正的问题,也许。

  两年快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我一直关注了赵阿贞的微信,她的生活态度对我的影响更大。若对家排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了解,会追随她的人很多。毕竟不是药到病除,也许还会恶化,热词“疗愈”是因人而异的。没有谁可以跨过基础的很多步,而直接到达目的。而海灵格说,所谓命运,是没有答案的,停下来,不要去寻找答案了,回归当下。

  头脑里,一直不停地在算计,多一点福报,少一点祸害。可是,命运的安排,多的不会更多,少的不会更少。那之前每一次在菩萨面前的祈求是要有多么幼稚?对这样的一个领域,完全没有基础,被裹挟着,在狭小空间进行判断患得患失,没有更拧巴的生活了。痛苦都是自恋的结果,过分痛苦就是过分自恋。那么抛开自恋,才知道,要走的路,是一步一步来的。对于我而言,一贯都是先看书,再行动,或者先听意见,再行动;而对于家排这件事,几乎是先经历,再来看理论是的感受重要。我也不觉得当初的课程是不是浪费了,脑袋里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其他的感知就会弱,会自动被自己的逻辑自洽。而家排这件事情,最怕逻辑。

  看这本书之前的这两年多时间,我是武志红忠实的读者,直到怀孕产子搁浅了几乎所有的脑力劳动,而后看曾奇峰的精分,多少也是有了心理承受能力了。之前的零碎片段,都或多或少地推动自己走在这条路上。每一次稍微深入学习,都会让我对微信上的公众号文章失去绝大部分热情,这种自我内在探索之路,也容不得别人来说三道四。所幸一直都是在真实地生活,婚姻亲子、原生家庭,各种麻烦不间断,反思、痛苦、也逃避、也面对,总之在继续。最大的收获,那无非是:自恋程度越来越低,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会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要很大的诚意的。那首先要全然接受自己,不是全然迷恋自己不可自拔。不然情绪会侵占绝大部分的时间,消耗绝大部分的能量,划不来。这条路,会身不由己地走下去,顺应自己心意勤勉

  同时看的一本书,是《家庭系统排列入门-如何释放家庭爱的力量》其中对于如何成为家庭排列大师建议

  1、参加由有经验的到时带领的系统排列工作

  2、处理自己个人、家庭或其他方面的个案,熟悉作为代表的感觉

  3、参加正式的培训课程

  4、熟悉模拟个案的处理方法

  5、跟课程中的同学组成练习小组,在同学们的互相照顾下,开始试着带领真实个案

  6、接受有经验导师督导,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个案

  7、参加至少三个以上国际级导师的工作坊,观摩不同风格的排列方法,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工作风

  8、跟其他导师交流工作经验

  9、必须进修系统排列相关的学问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

  -哲学类:中国哲学----儒道释;西方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

  -心理学类:弗洛伊德、荣格、人本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心理实用技巧类:辅导技巧、危机干预、教练技术、萨提亚家庭重塑、心理剧、NLP、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完型治疗、创伤治疗、沟通交互分析、能量心理学

  -其他理论:系统理论、自我组织理论、混沌学等。能清楚认识牛顿时代和爱因斯坦时代的世界观;能区分运用分析思维和系统思维

  -生物形态场理论、量子纠缠现象、镜子神经元、表遗传学、心理宗谱学有大致认识

  -历史

  -管理

  10、必须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人士经常保持联系,了解最新进展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二):随心流动原始意识、自由

  通过访谈的形式介绍海灵格的思想及他是如何利用排列系统帮助人们达到内心和解的。海灵格的很多案例都是化解战争后代的内心仇恨冲突,非常鲜明有效

  海灵格说:“在原始意识中不允许排除在外的行为发生。如果有个成员被系统排除在外,他会在被排除在外的压力下“本能”地从家族的后代中寻找另一个成员来代表他。把家族看作一个整体,便会有家族后代成员承袭他的命运。这样一来他就不算被排除在外了。这样的命运循环就是原始意识的作用力,因为原始意识不允许排除在外的情况发生。”

  我的感受:“所有无论在道德上我们看来是善行或是恶行,我们都要用平和心态去接受它,接受这些在道德上看似不合理的人,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和平的一天。”

  海灵格是这样评价他父母的:“他们那种坚定自我立场,不畏社会压力、不随波逐流、不盲信盲从的行为态度,对我后来处理各方面问题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现在我都还深受他们这些处世原则的影响,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界限立场,保持自己内在的自由,也因此让自我内在不断地成长,进入不同的领域。”

  我的感受:“他的这段针对自由的言论让我深感矛盾,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我为我能有这样的自由而高兴,另一方面我又是自卑的,我因为我的过度自由,与社会没有联结而自卑,我不希望的儿子会向我这样在自由底下隐藏着自卑,在自卑外头套着自由的外套,口中倡导着要追寻自由,其实我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正如海灵格所说的:“假设有个人说,我要完全自由自在,那么他得要做什么才能自由自在呢?他要伤害人才能得到他想要的自由自在。自由的解释是有权利跟他人分开或是拒绝义务。像是抛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自由基本上就是自己切断联结,这样的状况下此人完全专注在自己身上。如此的自由会带给他什么?这样的自由不会给他带来任何事物,他不会从这样的自由中得到任何帮助,因为这样的自由是空洞的。拥有这样的自由一段时间后呢?这个自由的人可能会进入一段关系之中。在关系之中无法保持自由,自由消失了。特别是有孩子的人,根本无法再是自由之身。但是有孩子的人生充实满足,在这份联结中他是自由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以自己决定要做什么菜、从事什么工作、结交哪些朋友,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自由,同时切断联结,这样的自由是与他人毫无互动和联结的。若能在爱中联结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人,那么这样的自由是与他人保持联结与互动的。”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三):关于“接受”——读海灵格的《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

  前几日,看海灵格的《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在看到第84页中关于他对“接受”的一段:

  “所有的礼物都有其价值。如果有人想要送我什么,他的想法都是想要为我做点什么,让我开心。我很高兴地接受他的诚心给予。在这样的思维下不管他给的是什么,都是价值连城的礼物。我也突然想到:对我而言有一件很美的事发生了,这件事就是接受。”

  关于如上一段话,让一向奉行“无功不受禄”且不善于接受的自己对“接受”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从小耳边经常听到的是“无功不受禄”,“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想要什么东西靠自己努力去获得,或者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施比受更有福”等诸如此类长辈口中而出的关于如何去自己争取、获取、获得;而关于如何“接受”的似乎很少;如此而来,自己在不断主动争取的同时也减少了被动接受的机会、更减少了学习被动接受(心态)。

  大家几乎都知道学习工作机会要自己主动去争取,曾经更有比自己年纪小多岁的同性煞有其事地告诉自己感情、幸福是要自己主动去争取的;而很少甚至于几乎无人会主动提及人、事、物自动出现自己的生活中时该如何去面对和接受。

  若说“施比受更有福”;那么,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受比施更困难大大存在且存在于众多人心中。接受别人的给予,通常会让接受的人自认有种在人之下之感;而给予的人似有种高高在上优越感自觉善良伟大。人们往往忽略的是“接受”与“如何接受”。

  正如海灵格书中第83页所说:“心怀爱意谦虚接受才是真正的伟大。用这样的态度接受,才能有能力给予。给予的开始时正确的接受。一段成熟的关系在于双方都能平等自在地接受另一方的给予。互相接受对方的给予是最困难的部分,因为这是最深层的联结,意味着双方都处在一个需要的位置形成联结。”

  这让自己想到曾经看到过的关于另一伴的2个备选项

  1,选择诸多挑剔要求这要求那且最终凡事一切包办的类型

  2,选择诸多挑剔,要求这要求那且最终凡事还是得由自己亲力亲为改进或者是在对方的挑剔声、要求声甚至于帮助中改进;总之,绝对不会凡事一切包办的类型。

  选项1和2的比较一样多的是挑剔声和要求声;选项2则比选项1多的是行为上的互动,除了在思想上对各种挑剔和要求的肯定之外,更具体落实到行为上,多的是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那份真诚,哪怕是心存不愿地改进着。个人看来,双方存在着互动的同时所存在的联结的深度比选项1多少深厚些。

  除了接受人与人之间所互相给予的,同时也接受生命与生活所带来、所给予的。对于生命与生活所给予的,尤其是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决定的,死亡也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除去自杀行为之外)。活着就是接受生命的一个过程。如海灵格书中第124、125页所说:“我们每一个人之于我们的祖先或我们的生命,以及死亡,都没有自主权,这样的自主权是不存在的。”

  在这一变幻无常的过程中,简单概括为谦卑接受、回归自我、回归当下,“听后支配差遣”。一如海灵格书中第190页所说:“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放下了所有的希望。我们完全放空,不带意图,无惧无爱。我们全然回归自我、回归当下。这时也停止了宗教性的观点。勇于接受这样深广远大态度的人能够获得力量,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影响作用——通过他自身的当下存在(Da-Sein)得到效用”;这恰恰与同样无善恶好坏判别且宗教无意义的杰德.麦肯纳的“顺其自然人类成人:臣服与顺流,为自己的生命和情绪完全负责,和宇宙频率共振”不谋而合

  从而,让生命逐渐饱满充实,充满喜悦地接受一切。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四):一定要想明白的事

  大年初一,终于有了可以不受干扰的自由时间,早上6点多醒来,就下决心要把看了一半的书《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给看完。

  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海灵格的生平,传奇经历。还有对于家庭关系的看法,5个爱的同心圆的介绍,这些看起来很容易,以致于让我小看了后半部分的难度。剩下的半本书,竟然让我看了一整天的时间,直到晕晕乎乎地吃晚饭。

  为了清醒一下,我去湖边散步。走着,心里还在想,这本书,我究竟都看了什么?学习到什么?理解多少?关于家族系统排列,我并没有多少了解,只是经常听到有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去上“家排”的课,这也影响了我对此书后半部分的理解。

  首先介绍一下海灵格吧,可能有人不知道海灵格是谁。书一开篇,就是著名身心灵导师张德芬做的序,第一句话:“海爷爷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灵性大师,这次出版的访谈录,提到了他不为人知的当兵逃命的年少时光,以及他身为传教士的一些经历,读来颇有兴味。”

  而心理学专家武志红的第一句话:“海灵格如何成了海灵格?读这本书,我找到的答案是:自由与臣服。”

  将系统排列引进华人世界第一人周鼎文这样说:“我们可以看到海灵格虽然身为德国人,做的是系统排列心理学,但是他骨子里却有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同的思想精髓。”

  过去我心目中的海灵格,是个关系大师啊。经常在微信里看到别人转发的文章,讲述海灵格对家庭、婚姻、亲子等关系的看法。别说,总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啊。后来看到有人说上家排课,海爷爷说了什么什么的,知道这个海爷爷是个著名的心理专家,特别擅长团体排列的心理治疗。

  今天看完海灵格的自传,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80岁的智慧老人,他一生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在40多岁才开始接触心理治疗,但是他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开创了家庭排列治疗。

  海灵格自己是怎么说的呢?“而我又如何看待我自己呢?我不是治疗家,我是哲学家。没有遗憾的事,相反地我接受并认同一切,不论过去或未来,如此,力量便可以自由滋长,其意义也比心理治疗要来得深厚长远。”

  几年前,我的QQ签名是:“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原来这句话正是海灵格的重要观点。从一句话,到一篇文章,到听人说起,一步步,我离海爷爷更近了,直到看完他的自传,海爷爷的面纱全部揭开。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受别人影响,不能坚持做自己。比如,前些年想去深圳发展,可是耐不住家里人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地往回拽,结果就是如今每每想起深圳只有叹气的份。因此对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是由衷地佩服。

  海灵格为什么能那么坚定地去做事呢?仔细想想,他是有一种使命感的。简而言之,就是“天赋使命”。这使命由何而来?“从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所有活动的形成都来自不知出处的力量驱动。”而这力量,书里称是“更高力量”。

  海灵格说的更高力量,在印度合一理论里叫“更大的存在”,肯威尔伯叫“神秘体验”,老子所说的“道”,大概都是一个意思。

  1.海灵格的简单经历

  5岁就十分明白自己的志愿是当神父。10岁上了寄宿学校。17岁应召入伍,20岁退役。经历过战俘营的逃亡,从部队回来很快去做了神父。到非洲做传教士25年,45岁才结束神职工作,开始学习心理学。50岁,“感觉自我发展仍未完整成熟。”

  看到这里我笑了。我们中国的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已经迈过45岁的坎儿,还是经常对人生困惑呢,很怀疑此话的正确性,看了海爷爷说的,我们没发展完整成熟也是很正常啊。

  当他回首一生的时候,说“自己没有遗憾或是后悔,因为这些茫然不知的过程都有意义,也绝对有发生的必要。没有这一切的过程和经验,我无法成为今天的我。”

  我们平凡人不也是一样吗?所有过往的经历,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和磨难,一路走过来,该发生的必然发生。为何你站在这里?为何你是这样的你?只是我们很少会没有遗憾和后悔。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能说一句一生无悔,也算圆满了。

  2.爱之环的五个同心圆

  爱之环的第一个同心圆来自父母双方对彼此的爱。父母的爱是爱的起源,爱是一代一代相传的,我们跟父母、祖父母通过特定的命运联结,我们也应该带着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联结。

  说到家族命运,让我想起回到安徽老家那种亲切感。虽然40多年中,只有7岁的时候回去过,但是看到同姓的家族的亲戚们,天然地带着爱意。我们会说:“血缘关系,没办法”,原来我们生下来就带着深深的家族印记啊。

  在我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看到我们父母的影子,通过我们的内在来认识他们。当我们接受这命运,我们的人生就是和谐饱满的。

  爱之环的第二个同心圆是子女。海灵格重点阐述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问题:孩子不知道父母给予他的,他不用还给父母,而是应该往下传。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的心灵会得到解放,不会感到负疚和重压。

  而第二环的课题是否完整实践,决定了将来他的伴侣关系是否圆满。孩子不能很好地跟大人分离,自然造就很多巨婴,婚姻问题成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回到过去将缺陷填补圆满,这也是为什么家排工作坊如此风靡的原因吧。

  爱的第三环是“给予,接受,继续给予”这里说给予的开始是正确的接受,意思跟第二环的子女接受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一致。一段成熟的关系在于双方都能平等自在的接受另一方的给予。

  爱的第四环是接受家族中的所有成员。第五环就是扩展到全人类的爱。如果能突破这两环,就能抵达更高的心灵层面。

  这就是海灵格家族排列系统重要的理论基础。理解这五个爱的同心圆,就理解了关系问题该如何破解。另外他还提到,跟母亲关系处好的人会赢得生命的力量,而父亲感到亲子的疏离,是不需要继续抗争到底的。海灵格说父亲和母亲的地位本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只要让孩子知道,孩子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我只是你的父亲。

  3.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联结。

  海灵格是德国人,关于希特勒下令对犹太人的残害,他说必须承认希特勒只是一个普通人。巨大的灾难、大规模的战争,后面都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牵引驱动,不是哪个人可以煽动整个民族的。

  因为这样的说法令海灵格遭受很大的误解,很多人批判他,在德国的某些地区,瑞士等地都禁止他开家排课。但是海灵格没有被这些反对的声音所左右,他坚持做政治排列,力图使加害者与受害者共同和解,走向未来。他不希望看到那些带着批判心理的后代挑发新的战争。

  前面说过,因为我没有参加过家排课,对书的后半部分理解不够。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机缘去参加某个工作坊,奇迹无所不在,谁知道呢?

  此书留着以后再重读。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五):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即使你能沉迷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乐趣,也不代表你可以漠视深埋心底的伤痛。这种伤痛可能来自于个体记忆和家庭矛盾,也可能源于民族历史与文化冲突,它们有时会外化为一种愤怒、仇恨、悲伤、错乱的情绪,有时会是一种软弱无力、心灰意冷的状态。总之,它不时让你置身于某种困境,无法解脱,无法解决,归根到底,你无法与世界、他人及自己,和解。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十多年来的中国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理辅导。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早已突破了个体心灵的承受能力,所以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但理论和工具意义上的心理学可能才是更迫切的社会需要。

  《这一生为何而来》一书是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的自传与访谈录。虽然海灵格的“系统排列心理学”在2001年就已被引入中国,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仍然是陌生的。事实上,海灵格的“哲学”颇多受释道文化的启发,他的“家族系统排列”方法也与东方社会多有契合之处,因此他曾被人称为“西方的老子”。

  “家族系统排列”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易察觉。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爱的序位”(Orders of Love)受到干扰。有时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

  通过“系统排列”的办法,我们试图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动力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顺畅地运作。

  当代的主流心理学更强调的是个人自由,认为现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自主权,主张释放个体,张扬个性。海灵格的学说独树一帜,就在于他认为自主权以及自由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存在。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就是通过家庭社会关系的重新体验,让每个人回到文化秩序中。

  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思维逻辑是“过去的我塑造了今日的我,我们要向过去学习”,以觉察和了解的态度取代压抑和躲避,扩大到民族的精神层面,就是大家应该正视和强调历史记忆;海灵格的观点则是让历史成为过去,唯有放弃强迫性记忆,才能治疗心理创伤,开拓新的未来。

  在西方,海灵格亦是另类,他把希特勒当成普通人的言论被认为是替希特勒推卸历史责任,但其实他只是认为希特勒也是被一种更大的力量所控制,而对于德国的历史错误,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

  在德国战后的遗留问题上,因为他不主张对犹太人进行民族赔偿,有人称其为“反犹主义者”,其实他是主张归还战前每位犹太人的个人私产,终结具体历史矛盾,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历史报复。他认为“加害者”和“被害者”都应该被置于同一个“场域”内,共同面对历史的创痛,不要将任何人排斥在外,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解;与此相关的是他另一个看法——“爱能最终超越善恶、超越道德”。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是“人性本恶”,海灵格的看法却是“人性本善”。他的治疗方式以某种超越性的“动力”存在为依据,颇有巫术附体的架势,但他自己却否认了“神学”的定义,因为宗教性是以“神”为出发点,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却是“心灵内在场域”和“更高力量”并重,其中隐隐看到东方哲学的影子。

  不过,无论认知、手段和结论如何不同,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自适其心”。我们可能未必明白自己的一生为何而来,但也许能找到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