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为身役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16 04: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心为身役读后感精选10篇

  《心为身役》是一本由[美] 苏珊·桑塔格 著 / [美]戴维·里夫 编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6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为身役》读后感(一):作为都市欲女、琼瑶少女先锋作家的桑塔格

  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纽约去世,那一年她71岁,她的儿子戴维·里夫也已经52岁。戴维不仅是她的儿子,也是她的编辑得力助手,是与她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最多、最深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即便是这样,她内心最深的隐秘也不曾向他展示过,直到戴维打开她的日记

  戴维所著的《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的最后岁月》里这样写道:

  “她那么频繁,又是那么深切地感到不幸福。但是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我开始看到,在某些地方,即使在最为凄楚的日记里,写着写着,她就开始考虑将来的计划了……”

  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桑塔格艰难岁月日记的基调。桑塔格死后,戴维将她的日记整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两辑《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和《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如果说《重生》反映了桑塔格从一个好学的少女到一个女人与作家的成长,那么《心为心役》则更多呈现了桑塔格作为一个女人挣扎痛苦,作为一个作家的审视、纠结,自然,正如戴维所言,即使是在最为凄楚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忘了前行。戴维称《心为身役》是一本政治成长小说,其实它还是一本情感文学成长小说。

  与桑塔格呈现在大众眼前光彩照人形象不同,《心为身役》里的桑塔格犹豫、纠结、痛苦、自卑完全是另外一个桑塔格。

  在《重生》中,桑塔格在性与情上仿佛一个“都市欲女”与“琼瑶少女"的混合体,让人称奇的是,从《心为身役》看,桑塔格在创作走向辉煌成熟同时,她在情与性上却依然低迷纯情,与她的纯情少女时代并无不同,只不过此时她痴迷对象已经换了主角,这一次是玛丽亚·艾琳·福恩斯—一位美丽的古巴裔美国剧作家以及一位又一位美丽而才华出众的女人(众所周知桑塔格是同性恋)。

  就像桑塔格曾经恋人哈丽雅特一样,艾林这个小巧而美丽的女人给了桑塔格深重的痛苦以及性的自卑,桑塔格在1964年5月5日、65年7月22日的日记中分别写道:

  “艾琳内心对我没有爱,没有慈悲,没有善意,我感觉她变得薄情寡义……她不闻不问,没有宽恕心,对我只有冷酷置若罔闻沉默不语,甚至都懒得咕哝一声表示同意。”

  “艾琳,以爱的方式对我的第一人。我满怀感激接受其爱的第一人……我现在彻底落得个无性生活下场——她拒绝了我,因为我当时床笫功夫太差,我现在床笫功夫还是差……”

  在艾琳之后,桑塔格又经历了几次情感纠葛短暂的极乐也许是有的,但最终都归于灰暗,以至桑塔格在日记中无数次哀叹“没人爱,没人去爱”、“我太纠缠于人的过往”、“被抛弃了,挣扎着不去感觉被抛弃”、“我正在被自怜和自卑所消耗”,与此同时,桑塔格对自己的创作才能也表示深深怀疑,““我的作品单薄,它贫乏,一句一句的,太像建筑,太东拉西扯”、“我是不是每况欲下——在枯竭,变得苛刻孤僻?”,进而对自己的整个生命表示怀疑,“我把自己整个的生命都建立假设基础上,此假设最终受到了考验,我——它——未能经受住考验,我这辈子失败了。”、“一生我一直都在思考死。”

  正如桑塔格自己所言,不管她多忧郁,多绝望,她都没有放弃努力与前行。那些为她赢得广泛声誉的是已经被视为经典评论文章(就是没读过她作品的人也知道她那本《反对阐释》),但她更看重的是她的小说创作,这在《心为身役》里她在小说创作上作出的众多思考可以得以证明

  读过桑塔格小说的读者都会感觉到她的小说即既有传统小说的细腻同时又非常“现代”,即使在她以过去的历史背景的小说《火山情人》、《在美国》中也是如此,这自然与她对经典的大量阅读、对同代作家的密切关注学习与思考分不开的。

  在《心为心役》中,她看中的作家有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萨特、加谬、热内等,她称“作为伟大艺术,司汤达、巴赫的作品具有一种美丽单一性”、“卡夫卡、博尔赫斯、加谬等的写作是零度写作”、“小说的未来以混合媒介形式出现,如《尤利西斯》、《裸体午餐》、《微暗的火》”、“小说的未来越来越趋于说一切东西”,通过对她看中的作家的作品的一再阅读,桑塔格一直在试图为自己未来的小说创作探明方向,她一直在试图创作一部包容一切的小说。

  桑塔格在《心为身役》里说:“我是个吸血鬼,一个食人者,我专吃人的智慧学识才智优雅,我具有一种认出它们,让自己做它们的学徒,把它们变成我自己的东西的天赋。”《心为身役》里,除了她的情感体验和创作思考,还有大量的阅读清单电影清单,我保证她的任何一个清单都能让中国大多数读书人、资深影迷感到羞愧。

  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纽约去世,单从《心为身役》,桑塔格身后留下无数未完成的计划以及未泯的雄心,而世间再无桑塔格。对于桑塔格的去世,桑塔格的中文译者之一黄灿然说:“人们失去了评估未来美国和世界重大事件的一个清晰尺度。更少了一个如此清楚冷静并具有良知的人。”

  其实,他还应该加上一句:“最重要的的是,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如此与众不同小说家,她的《恩主》、《死亡匣子》、《我,及其他》、《火山情人》、《在美国》与任何大师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

  发表于《上海壹周》2915年6月1日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书评影评杂七杂八

  《心为身役》读后感(二):摘录的摘录,并置的画像

  如果日记表明了作品是对作家的误读,不妨用日记中摘录的并置继续误读。

  一、语言和写作 瓦莱里说:在不可言喻的状态下,语言无能为力,文学试图通过语言,来创造语言无能为力的状态。

  你知道,没人独自写一本书,所有的书都是一种合作

  语言作为一个拾得的物体:(阿根廷作家曼纽尔普格)他无法创造他自己的语言,那全是拾得的,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哑剧演员,把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转变为一种制度词语有其自身的坚固性,纸上的词也许不会暴露(也许会隐藏)构思这个词的大脑松弛性。靠印刷出来,一切思想才成为它的升级版。升级版与思考出这些思想的人剥离开来,因此更加清晰,更加鲜明,更加权威

  语言变成一系列死的清晰的音调。而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当有音高辨别力。

  词语有共振,有光环,有感应,文学作品是由它们穿起来的。英语是如此精确,因为它是如此的总长,为传达信息需要冗长,但是对于美与非实用有什么关系呢?数学家说一个等式是美的,因为这等事如此简单如此非冗长。

  一切写作都有一种潜在的欺骗,至少是潜在的。 普通的语言是谎言的堆积,因此,文学语言肯定愉悦的语言,一种个人秩序的决裂,精神压抑得粉碎,文学唯一的功能在于揭示历史中的自我。

  伊凡在想着如何回答我说的某件事:等一下,我能体验到它的味道了,但还找不到词儿表达

  人不说语言,人在任何特定时刻,说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人并不制作音乐,但在任何特定的时候,在某一特定的与音乐调性有关系统中就会做。

  列表、清单的反义词:沉默

  罗兰巴特 零度写作的概念就是保持词语的透明,不带感情色彩写作。比如科幻小说(凭空背景),卡夫卡,博尔赫斯,布朗肖,《局外人》。 B级电影(没有形式上的精心制作,而代之以暴力主题,所以媒介是透明的)

  语言等于控制比较,对语言发起的恐怖主义袭击

  并列句是松散的从句关联。从数据。是逻辑关系+主从关系,是一种更精确的表达方法。 软焦点与强焦点。 软焦点思考,比如讲座,它的优点活跃即兴,与当下的情形同步。而强焦点思考,比如写作,则更为精确,复杂重复,但事先必须准备,就像一尊眼神空洞的希腊雕像。 纯叙述,是口头的。复杂的叙述,才是写作。 口头的叙述是线性的,他只能是目前的样子。他只是追住现在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世界。而写作,它是富有形式的,从主线出发,从主线绽放,使某物像别的东西,是有比喻的,而且这条主线是有因果关系的,就是让人觉得是好像是有这么个道理。而不是口头叙述中那种——我想上天所以我上天了。写作有它自己的形式。 诗必须是揭示,否则就什么都不是。 诗人单位单词散文家的单位是句子

  智慧一旦超出了某一程度。对艺术家不利的,达芬奇度上都太智慧了,无法成为画家。看穿了。瓦莱里也太智慧了,无法成为诗人。

  博尔赫斯的虚构集=关于真实世界的成问题的关系的说明 和 这个世界进行经过缜密思考的对话的一部分。都是基本的人类行为例子。世界是由种种无法解决矛盾心理所构成的格局,他的美学则是对此所作的一种阐释,彻底的矛盾心理学寓言统一仅仅存在于迷宫的尽头。因此博尔赫斯是个思想艺术家,但是拒不接受传统的艺术—生活两分法。 建立在对倒。你的逻辑的信念基础上的生涯,一系列隐喻诠释永远的后退的意向上帝是永远的后退,上帝他藏了起来,但他深不可测的迷宫般的深度,也是其多样性所在意义问题。不是激情。 为艺术家假想一个理想的非个人情绪性,因此常有人指责博尔赫斯冷漠。他是在世的最伟大的沉思型艺术家。 作为保健学的写作。

  一个作家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必须每天都训练,我今天做什么来保持状态了呢?

  如果我因为害怕成为一名糟糕的作家,而无法写作,那么我肯定就是一名糟糕的作家。至少,我会一直写。我必须每天写,随便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任何时候身上都带着一本笔记本等等。

  写作就是做鬼脸阳刚有力的,有趣的,机灵的,而不是愤世嫉俗的,恶毒的。嘲笑不是虔诚

  一个问题,我的写作的单薄——他太过贫瘠,一句接一句——太像建筑,东拉西扯。 我必须放弃随笔创作,因为它必然变成一项蛊惑人心活动,我似乎是我不具有的,也不会具有的 确定性 的承担者。

  叙述元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喜欢把叙述分解成短的部分,而连续的文本对我来讲是有问题的,甚至是欺骗性的。小说中可有可无细节会令现实支离破碎,而非逼真

  旅行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也许根本就不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叙述形式。卡夫卡不是这样。《在迷宫里》这本书中的旅行,既属于叙述形式,该形式使我得以从那些哲学辩解中摆脱出来,这些辩解一直是我以往小说的导向思路

  卡夫卡问托尔斯泰的 复活,关于“拯救”你不能论述,你只能经历

  在沙漠里沉默不语,三个月之后说话是一种剧烈身体行为。

  智慧意味着具有一种能清楚地表达的,能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力,哪怕不是真正的创新,至少有一种明确而鲜明的个人特色,一个人说的东西能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写作对我而言总是管用,因为在写作中,我能最大程度的体验到我的自主,我的力量,我不需要他人,从根本上讲,我确实喜欢我自己。这恰恰是因为我认为其他人不会喜欢我,我明白他们的态度,但是如果我是他们的话,我会非常喜欢我的。

  自由知识分子。没有学生教授,没有会众的神父,没有圈子哲人

  一个公寓是一个人的自画像,我的公寓是关于排斥,排斥已经被征服的东西。

  我是一个对手作家,一个好辩的作家,我写作是为了支持受到抨击的东西,去抨击得到喝彩的东西,但因此我让自己情感上处在很不愉快的境地,私底下,我并不希望说服别人,而且当我的小众趣味变成大众趣味时,我禁不住感到沮丧,于是我又想抨击。我忍不住只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对手关系。

  令人感兴趣的作家是身处于有一个对手,有一个问题之所。为什么斯泰因最后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或有意义的作家,没有问题,全是肯定。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

  我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人……伊凡说这全都在《色情想象》[SS的随笔]中。(或者是《死亡匣子》,我会说。)但我以前不明白。我以前不往下看,而是惊叹于我有的那些奇妙的、病态的、极端想法而且认为自己无须因为成为它们的传播媒介而付出代价(神经错乱、加剧绝望)而感觉幸运。幸运!

  我接触了一个中心处所,这是我以往从未住过的地方。我从边缘开始写,沉下去浸到井里,不过从未完全注视下面。我写出一个个字,一本本书,一篇篇随笔。现在,我就在此:就在中心。而且我惊恐地发觉,中心地带是悄无声息的。

  “所有这种优雅的昂首阔步,其道德上的重要性是什么?”欧文·豪问道,他最近转而喜欢巴兰钦—+然后回答,“有多种美,道德想象在它们面前应该退却。”

  二、情感独白

  我从不生气,BUT不是受伤(如果我爱)就是厌恶(如果不喜欢、不爱)。

  作为一名作家,我容忍错误。成绩不佳,甚至失败。如果一个短片或随笔写得不好,那又怎样呢?那有时候进展很顺利,作品很好。这就够了。在sex上面,我就没有这样的心态,不容忍错误失败,所以我一上来就焦虑,就更有可能败下阵来,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自信。尽管在sex方面,我有时(并非刻意强求)也会有上乘的表现。如果我对待sex的感觉,要是你能像对待写作那样就好了。

  因为我不迷人,不可爱,因为我不全面。并不是我现在这个样子有错,而是我没有更灵敏,更有活力,更慷慨,更体贴,更有创意,更敏锐,更勇敢。

  这个礼物对我意味着,我不会为自己买它(这个礼物还不错啊,但它是件奢侈品,没有必要啊)。但我为你买。这是自我的否认。 主人也好,奴隶也罢,都同样的不自由,一个人无法走开,摆脱掉角色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束缚于角色的关系。 渴望消除疑虑,还有同样渴望有人来消除你的疑虑。只想问对方,我是否还被爱着,也只想说我爱你一半是心里害怕,从我上次说过之后,对方已经忘记。

  虫子以为光就是空气,光就是出口,所以管子里的虫子会拼命的朝玻璃墙飞扑过去,玻璃墙的外面是光,但他没有看见它身后黑暗处才是出口。

  钟情是处于一种强烈的状态之中的感觉。纯氧与空气截然不同。 胸闷,流泪,一声如果我发出来,感觉就永远都不会停止的尖叫。 人生艰难,仍咬紧牙关的时候,很难开口说话。 当我们所期待的事情终成泡影时,我们就复活了。 说一种感觉,一种印象,就是在消减他,驱逐他。 如果我仅仅是抑制一个行为,哪怕你能做到,你也会给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 再充电。而消灭这一情感的诀窍是:以夸张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 在命名一种感觉与表达这一感觉之间的一个区别在于你得到的反应:为什么?或者:怎么啦。为了给一种感觉以宣泄口而命名他——这是精神分析推波助澜的一种方法——使你能够把安慰你的人变成合作推断者。

  心理治疗使人消除条件反应。 人是肤浅的,自私的,但没关系。“我能接受他们本意并不想这样。” 告诉伊娃,讲太多的法语,使我的英语水平下降。我说,从根本上讲,我好像只容得下一门语言。她大笑着说,还有个例子,你只能体验一夫一妻制。

  三、双重性 魅力要求在人与先与他的形象(头衔)之间有个空间。这是画家贾思博,这是公爵夫人卡洛塔,这是影星沃伦。(但德语老师伊娃不算,因为德语老师是一个角色,而非形象,一个人与一个角色之间是没有空间的)

  《心为身役》读后感(三):一池深水,偷窥她的世界

  看一个人的日记,无疑是一种偷窥行为,即使这是一本已出版的日记,读者仍然是在偷窥。而偷窥,正是阅读日记的乐趣之一。

  鲁迅在《马上日记》中写道,“我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的日记的人们很不少。假使写的成了名人,死了之后便也会印出;看的人也格外有趣,因为他写的时候不像做《内感篇》《外冒篇》似的须摆空架子,所以反而可以看出真实面目来。我想,这就是日记的正宗嫡派。”

  昨天推荐的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不属于正宗嫡派,那本来就是打算要出版的,所以写得整齐,好虽然好,到底没有隐私,满足不了读者的偷窥欲。

  最近在读的另外两本,则是真正的日记了。两本都是苏珊·桑塔格的日记,一本《重生》,记着14岁到30岁间的事情,一本《心为身役》,时间跨度则从31岁至47岁。这其实还没有完,这套日记原定有三卷本,由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编选,只是最后一卷还在整理中。

  我对苏珊·桑塔格的第一印象是她的照片,这两本书的封面上也印着她的照片,黑白的,一张是她站立着把手放在脑后,眼睛看着前方,嘴角微微上扬,但是并没有笑出来;另外一张,她几乎沉入黑色的背景里,眼睛直盯着镜头,手中夹着一支香烟,冷峻,决绝。这与她的批评家、知识分子的身份颇为吻合,一个睿智、独立,甚至有些冷酷的形象。

  苏珊·桑塔格大名鼎鼎,布罗茨基称她为是“大西洋两侧最具智慧”的人物,即使在中国,一般人也知道“反对阐释”这四个字,即使并没有看过原著。2004年12月28日,71岁的桑塔格在纽约去世,有媒体颇为动情的写到,“‘美国公众的良心’停止了呼吸”。

  桑塔格去世之后,她的儿子戴维·里夫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就包括编选三卷本的桑塔格日记。因为这些是真正的日记,所以记录的十分凌乱,其中既包括记事,也包括各种读书清单、购书清单、待办清单、电影清单、词语清单,以及读书笔记,写作计划和对自己的剖析,这些日记犹如一池水,混浊也充盈,不像游泳池干干净净,一望见底,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苏珊·桑塔格从小就有些与众不同,父亲早逝,一直在母亲的阴影下生活。她说,“我不是我母亲的孩子,我是她管的对象。”她感觉不到大人们对她的爱,“小时候我感觉被抛弃了,没人爱我。我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要做得非常好。”她以为,如果自己做得非常好,他们就会爱她了。这几乎是她独立、敏感、自恋等性格养成的前因,读到她关于母亲的文字,总是让我想到张爱玲和杜拉斯,她们的性格成长都与母亲有着重要的关系。

  她确实做得很好,在14岁的时候,已经开始读各种书,包括文学、艺术、戏剧、诗歌、哲学。在思想上,她很早就成熟了。但是,在感情上,她仍然一片迷茫,首先,当然是童年生活的阴影的副作用,其次,还有对自己性向的疑虑,在她早年的日记中,她敏感的写下一切关于感情的困惑与痛苦。在经历了经历了一段颇为放纵的生活后,她终于确认了性的美好,确认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但是,在她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瞬间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这段婚姻很不幸福,很快,生活中就充满争吵,她在很多条日记里写下她对婚姻的看法:

  “婚姻全部的要点就是重复。它的目标最多是创造强烈的互相依赖。”

  “争吵最后变得毫无意义,除非你总是准备吵完后就采取行动,结束婚姻。所以,婚后一年,你吵架后不再“重归于好”——你只是开始生闷气,然后变成习以为常的沉默,然后再吵。”

  “婚姻是建立在惯性的原则上的。”

  “婚姻+整个家庭生活是一种磨练,常被比作修道院生活。两者都磨掉个性的鲜明棱角,正如被海浪冲到一起的卵石长时间以后互相磨光滑了一样。”

  终于她离开了婚姻,重新恢复自由。经历了好几任女友,但是,仍然,她在感情中得不到幸福,总是一次次的互相伤害。也许,一个在少年时没有习得爱的能力的人,不论性向如何,终究是难以去爱的。

  在感情覆盖的生活的另一面,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作家的桑塔格正在长成,她不断地读书、写作、思考,她很早就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无情的剖析自己。

  她说,把日记理解为不过是人的私人的、秘密的想法储存器——像个又聋又哑还是文盲的闺蜜,是肤浅的。在日记里,我不只是较之对任何人都更加敞开心扉;我创造我自己。她也是这么评价写作的,“我写作是为了界定我自己——一种自我创造的行为”。

  一个写作的人,可以从这本日记里读到很多经验之谈,很多感同身受的秘辛。一个不写作的人,也可以从这本日记里读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当然,还有散布在所有文字中的,她对于各种事情、现象的评论和看法。在这本日记里,你会看到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她说,我永远都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即使在照片中她看起来有多么强大,但是只有在日记里,我们才能看到她隐藏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只是她写给自己的,现在,我们自由出入,观看一切。这些日记确实是一个世界,它不规整,凌乱,并且丰富。它不应该只被阅读一遍。

  《心为身役》读后感(四):联结

迪迪一生都在无可救药地忠诚于自己的过去,也不管它有多少令人痛苦,他深陷在对纪念品以及过去的痕迹所抱持的无谓不舍中,却不断以盲人海斯特的淡然中受到启发。

  这本小说是卡夫卡式的虚构。

迪迪并非真正的活着,而是有一条生命

  他只是栖息于生命之中,就像“没有安全感的房客”.

  “死也是一件十分劳累的事情”,无论是纠缠于过去,还是忐忑不安地凝望着未来,对于现在的隐匿和消抹,正是迪迪对生命的压抑。死亡并非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挣脱生命之前对人生的回望、反省和总结,“死亡=人生百科全书”。

  桑塔格创造了一种新奇、别致的手法,是显微叙述,这里指叙述上营造出类似显微镜观察的效果,用缩进部分暂停故事的叙述节奏,犹如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受、思想进行切片,后置于显微镜放大观察.

  桑塔格正是通过这种写法揭示了生命的真实和对人性的拷问、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

  《心为身役》读后感(五):苏珊·桑塔格的写作革命(刊载《中国艺术报》2015-8-5)

  苏珊·桑塔格的写作革命

  ——读苏珊·桑塔格随笔集《心为身役》

  作为一个身兼多艺的作家,苏珊·桑塔格显然是最为歆慕的。最近她的作品《心为身役》的出版是她黄金时间期创作的作品,迎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赞誉。这本日记体的作品,是作者真实性情的写照。其间收录了作者三十岁之后的众多私人笔记,反映了作者整体的生活面貌、性情以及内心的感悟心得,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苏珊·桑塔格真实的一面。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多年来写作生涯中一个文学之外的弦外之音。

  如今,我们在看苏珊·桑塔格《心为身役》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他对公知的洞悉与大胆的表达,使她变得更加的敏锐与机智,因此冠以“美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一点都不过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应该有的文化属性,而正是这些积聚的良知才让这种文化有了自己的归属。她在美国知识分子身上留下了自己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最终形成了苏珊·桑塔格的人格。在这本书中片段式的生活碎事,看似是在长篇累牍地自我剖析,但是她的叙述不是一个家庭主妇的絮叨,而是直抵人性的率性。她这种一贯的写作特质,使的她的作品整体的面貌有了一种清晰的精神脉络,这种在大的背景下的语言权,即使是在她的精神世界中仍然可以看到公知的良知。

  三十岁以后的女人,其实已经经历了大半的成长过程。在此期间,她的举止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身份的出场,而是她对更多普通人有了关切的嘱咐。正如她曾经说过:“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虽然《心为身役》只是她《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等作品的一个注脚,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注脚才使得那些生硬而伟大的著作,有了这样一个鲜活的身份形象。

  在面对日常生活的沉静与困惑、痛苦,尤其是对身体的意识(曾是乳腺癌患者,为此奔波于美国与法国多家医院)的觉醒,使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乳腺癌与结核是一种负载了太多神秘感,塞满了太多在劫难逃幻象的疾病。”《疾病的隐喻》这个神坛上的女作家,在她这个由青年到中年的创作期间,也是她人生最为犹豫、矛盾与痛苦的期间,她不停的穿梭在心灵与世俗的情感激荡中,一个个出现在她身上的标志事件(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等)让她有了鲜活的生命体验与积累。可以说这本书是从侧面反映出她的真实性情的著作。

  苏珊·桑塔格在她一生漫长而深刻的人生之旅中,经历了诸多的跨界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对艺术写作的衷情,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我是一个对手作家,一个好辩的作家。我写作是为了支持受到抨击的东西、抨击得到喝彩的东西。但因此,我让自己情感上处在很不愉快的境地。私下里,我并不希望说服别人,而且当我的小众趣味(概念)变成大众趣味(概念)时,我禁不住感到沮丧:于是我就又想抨击。我忍不住,只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对手关系。(1975年9月4日)”她的这种对写作的解读,其实是她内心的一种响亮的回答。我们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与自己交互的关系,其实我们忘记了一点,写作同时也是一种对抗,一种出于理性的对抗,而且往往对抗要比服从要难得多。这是她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想法。

  同时桑塔格同她的母亲一样也都是反越战积极分子,可能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有关,这种对自由的崇尚,让她的这一生有了传奇的色彩。“这个社会强烈的等级森严特征马上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令人不快。没人有一丁点卑躬屈膝,但是,许多人都清楚他们的位置。我想起古巴革命的平民主义的礼貌。我看见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表示的尊敬总是礼貌得体的。但是,显然给人一种感觉,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更有价值),理应更多地得到能有的一些享受。就像第三天我们去的那家商店,外国人(外交官、外宾)和政府要员专享,我们被带去买了裤子和胶拖鞋。导游非常自豪、毫不羞愧地告诉我们说,这是一家特供商店。我心想,他们应该明白这些设施的存在是非共产主义的。”这些对自我的认识、剖析可能更多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与素养,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她的多重身份在文字中的坦诚与率性。在她的知识语境中,能体现家国故园的民族情怀,“这是我未接触过的心理世界。(苏珊·桑塔格《心为身役》部分)”

  此次苏珊·桑塔格《心为身役》的出版,是对她生前创作经历的一个最好的解读。这一篇篇个人书写气质的创作篇什,更清晰的还原了苏珊·桑塔格对艺术的精神尺度与社会良知的捍卫。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而感到遗憾,希望她的这部著作能唤醒更多人的担当与责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为身役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