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民国也不错》是一本由林怀青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民国也不错》读后感(一):民国范?
作者想活的民国
是一个胡适拿相当于现在九千元工资而图书管理员拿几百工资还被拖欠的年代。
是一个文人可以过得很舒适优越但是穷人却肚子饿的涨如鼓的年代。
是一个文学是一个”文学“大师辈出的年代,但是却没有对国家军工业建设人才的年代。
活在民国也不错?当然,有钱活在哪里都会不错。可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民国只不过地狱罢了。那些支持的人真回到了民国,你觉得你就会是上流社会的人?
宁为盛世狗,莫为乱离人。老祖宗在千百年战火中总结出的教训,别在和平的生活中呆的久了忘了。
《活在民国也不错》读后感(二):民国也来卖卖萌
民国也来卖卖萌
民国是指自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这一期间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大转变时期,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割据、民主党革命,内忧外患,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这恰巧是我一直以来心中对民国的主要印象。我想,或许也是大部分人的主要印象。
乱世往往造就人物,英雄也好,奸雄也好,都一样名留后世。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不论是政治界、文学艺术界,还是演艺界,都涌现了大批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产生的影响可说绵延至今,使我们追思那个时代时,总是不禁充满佩叹。而这些可说是人们对民国另一种深刻印象。
以往我读过的有关民国的书籍,或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带给我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那个时代的颜色基调是阴沉的铁灰色,有的人纸醉金迷、酒池肉林,有的人温饱尚不能得,贫困潦倒,而人们的样子大多是被社会和生活所迫成的刻板严肃。正是如上所述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的事物总是烙印着那个时代特殊的印记,有其复杂性,也有其神秘性。当人们对一样事物产生好奇时,就会充满探索、了解之的欲望,而《活在民国也不错》正给了我从各个方面了解民国与民国名人的好机会。
《活在民国也不错》从民国时期名人的衣食住行入手,拓展开来讲当时普遍的社会经济生活情形;又通过会馆和公馆这两种极具民国特色的房屋,讲了几段民国名流的励志传奇,顺道给民国富豪们排了个财富排行榜;接着深入民国的娱乐圈,撩开其面纱让读者了解当时民众的娱乐方式,及娱乐界名人的真实生活;既然是生活,总避不开男女之事,于是书中以不小的篇幅把民国的“性”事与恋爱之事分享给读者。
书中最使我觉得有意思便是,作者用讲名人的生活琐事的方式,引入当时的社会现状或民风民俗,比如鲁迅二次购房和租房,胡适的租房和私家车,发型的政治因素,梁实秋、鲁迅、周作人等吃货的爱食,杨步伟的小桥食社的开业过程等等,这些趣闻轶事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这些名人在学术盛名之外,生活中的另一个真实的面貌,显得那么鲜活生动。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触到他们的血肉,不再只觉得他们笼罩在光环中高高在上。
而书中讲到的民国各大知名军阀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轶事,如:郭沫若和胡适的接吻风波,梅兰芳成名的经过、关于霍元甲的历史真相、马三立的拜师内幕、冰心的特殊演讲、胡蝶的典型生活、钱钟书与杨绛的恋爱经过等等,更让我过足了揭秘历史真相的瘾,也使我不再深觉民国之沉重刻板。
感谢作者费尽心力从历史的纸堆中扒出这些充满趣味的好料来,飨予读者。这本书实在是太适合我这种八卦人士阅读了,每一篇篇幅基本都不长,却充满民国生活的种种趣味,而且均有辅证的真实材料,让人信服,加上作者三两下诙谐的点拨,更叫人忍俊不禁。
《活在民国也不错》读后感(三):当年民国也有好生活
当年民国也有好生活
评《活在民国也不错》
一提起民国,我们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悲惨场景,活在民国也不错?不会吧,当你带着这份好奇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嘈杂的人群,人们恐慌的心情,以及在时代变迁之下人们的荒唐怪诞之举。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阅读《活在民国也不错》,你会迎面感受到民国生活环境中的那份自由与宽容,东西方文化交融时迸发的思想的火花让这个民族焕发着不一样的活力,很多名士身处乱世依然拥有一份淡泊的休养,对于追求学术的一份执着,对于生活的热爱,等等。于是,你也会钦佩作者对于历史的痴迷和对生活的热爱,赞同这个历史扒手的观点:当年民国,也有好生活。
虽然民国与我们不过百年之隔,但由于各种缘由,民国的历史更多遗留在海峡的那一端,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它,更不用说闻它、听它、吃它了,我们对于民国的生活知之甚少,以至于这一段历史越来越陌生。这本《活在民国也不错》是深入到民国时代的个人具体生活中去的一种勇敢尝试,也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直接感受到当年的一些好生活和奇闻异事。
作者的可贵之处是用一种现实社会最流行、最八卦的语言和视角去挖掘民国当年的买好生活:买房是当今社会的绝对热门,谁也没想到我们平常的居所变得如此脱离经济,民国当年的房价不过如此吧。娱乐、八卦、吃货、粉丝一直以来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透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也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先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不减对于生活的热爱。历史扒手扒出来的很多真相也让我们很无力:梅兰芳等一代宗师的成名、民族英雄霍元甲扬名立万甚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更多是由于炒作出来的,这和我们一直以来的理解,多么不吻合啊,无奈,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们也会突然发现,就像盗墓者只会去挖王公贵族们的墓一样,作者所列举的一些不是高富帅就是白富美,从教育部公务员、北大校长(搁在现在也是部级干部)到文艺界人(文学家、作家)士再到娱乐明星(散打冠军、歌星、影星)等等,而那些可亲可敬的普通人民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好的生活,也有不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真相。
2013-4-24
《活在民国也不错》读后感(四):民国,一段色影斑驳的“花样年华”
查查百度百科(懒人的习惯行为,虽然好像越来越像跳坑),民国的条目这样解释:民国和中华民国已合并,是同义词。下面:“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成立于1912年的民主共和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及联合国五个主要创始会员国之一。”
好,这里就清楚了。民国是处在清王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中华的称呼。性质为民主共和国。其处在清朝和当今中国之间,算起来,正式被承认的只有1912-1949年的38年历史。这样的历史时间和正朔地位(原谅我头脑的陈旧惯性),历史上的朝代相仿佛的只有37年的隋朝。和隋代恰恰相似的是,其都在中华历史上拥有特殊地位和无尽话题,也都为下一个政权所继承了一部分法统,而都有雨打风吹不去的记忆和黄昏向晚的忧愁。在今天来看,民国已然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丰腴又清丽的,元气又贫弱,开阔又守旧的一个多面而极有诱惑力的多元中国。多元,是新锐的新文化运动和衍为闹剧的新生活运动的革命悲喜剧;是誉为民族脊梁的周树人和沦为文化汉奸的周作人的兄弟悲剧;是文化大师的林立和流氓文化的兴盛发扬;是欧美对国粹京剧的如痴如狂和对中国对欧美文明的如饥似渴;是被贬抑的胡适和被称誉的郭沫若的几十年后的评价大逆转;也是旧日斜阳雨,晚春杨柳风。
《活在民国也不错》,是对逝去并未失去的流水般的往事的追踪,是是蹑履清风的活泼文章,是名人真面目的直播,是对逸事聪敏俏皮的阐说。民国,不宜在初静的时分开卷,在花影中翻阅——即使逼仄的阳台上的专为吸收甲醛或PM2.5的盆栽旁,也无妨。
《活在民国也不错》读后感(五):我们该穿越到哪儿?老老王写的,有人看过吗
对比着看吧。有大段大段的黑民国。老老王写的东西就是比烂,看着很没意思,但今天我看到这本书,我发现比烂还是很有意义的,与这本书对比着看很有意思,不长,推荐大家用百度搜一下,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