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记》是一本由万卷出版公司著作,32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要肯定这是一部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还觉得意犹未尽的作品。作者不愧后来去学了编剧,在画面感的塑造和情节的铺垫和转承启合上还不错,能让读者揪着一口气不放松,去看看最后能挽救人类的计划到底能成功么,虽然到最后发现这也不算一个叫做挽救人类的计划,是否成功也尚未可知,只是还留着一个可能性。作者的工程师背景给作品的hardcore部分加持了一些。各种技术方案在普通大众眼里已成天书,增加了科幻味道,以及末日来临的紧迫感。而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因为这场末日狂欢下的演员众多而无暇各个进行精雕细琢。至此我不禁想说,这也是一部带有浓厚的《三体》风格的小说。场面和情节虽没有三体宏大,但在整个文风上,像在读一部同人,或是整个历史中的一段。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
一:末日来临就像保险,你不想用上,但是你不得不考虑要不要买,甚至一定要买
行星撞地球貌似是最有可能把人类逼到只有很少的反应时间且不得不放弃整个地球之境地的方案。人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做什么?其实文中一个很好的侧写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崩塌。可是我不相信这发生在得知这个消息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不相信各国政府,尤其是有能力监测到这一危机的政府会着急忙慌的告诉全地球的人类说,这次末日真的要来了,你们爱咋咋地,想怎么作怎么作吧。如果真是这样,那是否很多的社会资源都会用于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还是就放弃了维护?那么又如何进行必须举全国之力,甚至多国之力合作进行的求生计划?当真的消息发布的时候,是否已经是国家有能力去控制必须的科研和制造力量之后,由贵族财团第一时间投入资金财力进行研发并获得船票?而普通民众还被蒙在鼓里等待运气女神的降临。不得不说,如果到了真的末日,平静幸福的走完最后的路程会是很多人所希望的。
二:在你死还是我死一刻,善和恶如何去区分?
文中外星人是抱着逞恶之心而来,却做了一件看起来很恶的事。起码从杨天的意识受到的诸多实验来看,不管最后降智打击是否看来给人类留一线生机,外星人的到来没有沟通就打击类似于没有审判就行刑一样。所以在生命面前,也许从来就没有善恶。
文中的遗传基因学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地球生命的基因源来自宇宙。这种想法也不算稀奇了。不管如何,都不妨碍把人类文明做成种子散播出去。只是地球文明的种子要做成什么样子。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搞明白地球文明到底是什么?是基因序列,还是走到今天发展的辉煌文明?是璀璨文化还是科技发展?也许都要看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走上那也许和地球完全不同的进化路径之后,才能知道到底有没有用。
四:文中的外星人到底是什么超能力
确实是如蚂蚁被人碾死一样,文中的地球人完全无法得知到底怎么被外星人灭掉的(意思是外星人用了什么科技手段)。但是作者却留了众多蛛丝马迹:将智射线和杨天的编码。最让我不解的是:外星人对杨天到底做了什么,杨天又是如何拉了张萌入梦让她帮自己把编码的乐曲发送出去。另外没有原曲和语言作为母本,不知道啥文明能够破译杨天的编码。。。可惜作者并没有多说,让作品那恐怖小说风的开始,在结尾变成了悬疑小说。
以我有限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基础物理知识的理解,人类的太空旅行最先必须的是量子通讯技术。作品中的量子描述算是一种的一个用法。因为这个是解决人类在光年甚至更大空间尺度上唯一一个能保证快速通讯,甚至可以做到实时通讯的。空间飞行速度会在人类对能源的理解进行变革后不断的提速,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然后再对空间的认识有了突破才可以让人类进行真正的太空旅行,那是另外一个更长时间的问题。但一旦进入大尺度空间,如何和地球保持通讯,又如何保持地外单位之间的通讯不在黑暗森林中成为大喇叭,量子技术是目前唯一看到可行的技术了。而对于星球的探索是否可以把文中的量子捕捉器反过来应用。当降临其他星球的近地轨道时,放出一半光子,让另一半在实验室内进行星球情况的勾勒。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人类走出太阳系。
总之还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但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作者根据这个作品拍摄的独立电影。很期待。
《后土记》读后感(二):《后土记》读后感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包装,看到书的封面时,那飞舞在浩瀚星辰之间的一朵朵蒲公英,便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这是一个集宇宙探索、新技术研发、小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世界末日、生命科学、环境保护、人类起源等丰富内容的故事。讲述了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三年里,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地努力,表现了人类文明在宇宙间渺小与伟大,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以及人类为了生存和传承文明而迸发出的勇气与智慧。
读这本书时,让我有了当年读《三体》时的感觉。书中的降智打击,让我想到了降维打击和安全声明;纳米丝切割小行星,与“古筝计划”异曲同工;宇航员杨天在被外星文明俘获后的斗智斗勇,让我看到了面壁人罗辑、章北海、云天明等人的影子,他用自己的壮烈牺牲换来了人类文明复兴的一丝希望。
文中的外星人飞船是一颗小行星,这样的设定我非常认同,因为人类可以制造出F117、B2、F22、歼20等隐身飞机,在宇宙间进行漫长星际航行的外星人,为了安全,当然也要对自己的飞船进行伪装,把宇宙飞船改造成漂浮在星际空间的陨石、小行星,便是一个再好不过办法。
比起美国大片中,外星人突然来到地球,人类在美军领导下,用现有的所谓“先进”武器进行抵抗,并战胜外星人的故事,本书中对外星人的入侵更有“真实感”。毕竟能够跨越亿万光年茫茫星空的外星人,被二战时的战列舰给揍跑了,是有点太扯了。而本书中不一样,掌握着先进科技的外星人,不仅轻松收拾了人类为对付小行星撞击而准备的一系列高科技,如飞船拖曳、纳米丝切割、核弹攻击等,他们连自己的身体也已经改造成了神级文明的形态,不再是肉体凡胎。
这一切都给我带来许多的思考与启发。小行星(或陨石、彗星)撞击地球,在地质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最著名的当属终结了称霸地球两亿年之久的恐龙帝国的那次撞击。在短短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和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并没有经历过这类超级灾难,但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情况在不远的将来不会发生。人类做好准备了吗?显然没有。
人类早在上世纪就已经登上了月球,当时的人们都以为用不了多久,就会登陆火星,然而事实却是,现在的人类连月球也不去了。当年登月飞船上计算机,性能还不如现在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我们不去月球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别的方面。
当年的美国为了在冷战中取得优势,实施了“阿波罗”计划,而现在的人类忙于金钱与享乐,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为了一己私利去发动战争,内斗不断、自相残杀……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算成了世界首富又怎样?就算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力又怎样?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就会发现,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发生在这一颗小小星球上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渺小,生命如白驹过隙,貌似强大的人类文明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连一场台风都无法消灭,更不要说超级火山、小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少一些腐化与杀戮,多一些高瞻远瞩。我们应该为必将到来的超级自然灾害或外星人入侵,早做准备。加快动植物基因种子库的建设,尽早在别的行星甚至别的星系为人类文明做个备份。
19世纪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史蒂芬·霍金也说过:“人类必须移民其他星球避免灭亡。”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拓展生存空间,人类已经从陆地、海洋到了天空,下一步将是太空,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危险,必须加快步伐。
目前人类没有星际远航的能力,如果入侵的外星人有这样的能力,必然大大地强于我们。恩格斯曾预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同样的道理,如果外星人的军事能力与我们形成了极大的代差,就不是人类的谋略和意志可以弥补的了。所以按照中国的兵法,我们最好的选择是:敌进我退,打不过就走。当然了,我们并不是要当逃兵,等我们发展到消除了与外星人的技术代差时,便可以发挥我们特有的一些优势,打败入侵者,重新夺回我们的家园。但首先我们要能走得了,如果还没走远就被外星人追上并消灭了,就彻底玩完了。因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然而在星际远航中,人类的肉体很难躲过宇宙射线等自然灾难的伤害,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书中外星人对自己身体的改造,就可以借鉴,把我们改造成钢筋铁骨的机器人、或者将意识上传至计算机等,都是现在需要优先探索的技术。
最后,感谢作者龙智慧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优秀的作品,期待第二部早日问世。更感谢李雷兄弟的赠书。
假如有一本书,你看完前四分之一,就能够猜到结局,甚至能够猜到发展到结局的故事过程,你还会再看下去吗?
这是《后土记》看完之后我对自己的一个奇怪的发问,因为这本书是少有的,我能够清晰的猜到结局,却兴趣盎然的看下去的书。
---------------------------------------以下涉及严重内容透露----------------------------------
书的名字叫做《后土记》,前四分之一清晰的交代了故事的主线,一颗陨石正在冲向地球,如果坠入,世界将会毁灭。于是联合国成立了一个组织,并确定了四套清晰的方案,以及一个可能存在的第五方案,拯救地球。
故事的情节也很简单,前四个方案逐一失败,然后第五个方案在最后时刻“拯救”人类,甚至根据书名,我们能够猜到第五计划最后一定会叫“后土计划”。基本就是这样一个相对来讲简单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有兴趣读下去呢?
科幻文学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多主角模式,主角、角色死的快,基本故事不会是一个主角一路到底。因为大部分科幻面对的都是凡人对抗那些不可抗拒的转变,而他们能够利用的手段却必须在科学的框架之内,他们不能够吃下一个神功盖世丸,然后飞天遁地的拯救世界,也不能超脱科学的发展框架直接跳跃式的宇宙大发展,不能如同莽夫一样用拳头打败一个又一个敌人然后平推出胜利。因此我们看到的就是凡人的挣扎,不同的凡人对抗命运的奋斗史。
才有《后土记》里的叶梓飞拖着肝癌拒绝医治,问医生人类能够活三个月吗?他才会在发出三个字的短信后安然受死。
胡一云发明了基因技术,确保了后土计划的实施,但是并没有带着这些基因去往新星球,成为新人类的霸主。
鲸鱼号的领航员杨天才没有接受外星人,作为存活的人类的王,而是发出绝望的嘶吼。
整个第五计划的领导者,那个一直云淡风轻,一直信心满满的家伙,也会突然的崩溃,忍不住的动手打人。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生活着,是连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都没办法预测抵抗的凡人文明。当我们遇到这种无论是改轨还是切割,甚至是核弹打击都无可奈何的星际文明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挣扎。
全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冲击,或者说让我在猜出结局后,依然读的兴趣盎然的就是这些人向死而生的故事。甚至对我来说,人类在红星上能否发展出文明?能否回归?能否战胜外星人,我都已经不太在意了,因为人类的种子已经飞向了太空,就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已经飞离了母亲,它的命运就是自由和无限的可能。
-----------------------------------------------------一些问题和看法-----------------------------------------------------
1、 书写得很好,是我喜欢的硬科幻的风格,没有什么似是而非的奇幻内容,没有大力神功丸,没有跨越式发展,没有的上帝式的思维。大段的科技描写既有猜想也有细节,让人迷醉。
2、 开篇利用联合国秘书长的经历简单写明了时间线,让全书的线索更加清晰了。
3、 书里挖了一个太空心理病的坑,感觉在书里可有可无,或者说不用交代那么详细也可以,但是既然写的那么详细,又让人觉得后续还会有什么重要的情节,可能在后边两本里会有交代。
4、 最不喜欢的是道的那一章,说实话感觉在那一章里全体掉智商,可能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种集体式的白痴事件,但是。。。嗯。。。我没见过。
最后感谢作者龙智慧写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场求生的好戏,并无比期望看到后两本;感谢地雷。。。呃。。。不对,是李雷的慷慨赠书。
《后土记》读后感(四):三星太少四星不满,就给四星吧!还是挺期待后续的。
(有剧透,慎入) 小行星直奔地球而来,目测还有三年撞上,人类制定了4+1个计划,分别是:炸弹炸掉,飞船拖走,到太空暂避两年再回来,地底挖洞,最后一个就是发掘各种乱七八糟尚不成熟的技术,支持他们,从中发觉可以利用的姿势。 简介上说人类遭到“降智打击”,人类文明的种子在“红星”发芽,然后反攻。但是读完整本却感觉只写完了一个开头,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第五个计划的内容,直到倒数第三章才慌里慌忙发射出了人类的种子算是完成了出逃,倒数第二章降智打击。 看完静坐了一会,体味了一下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还是挺期待后续部分的,至于评分嘛,我觉得七到八之间吧。嗯,我可能水平不太高,写不出那种条理清晰文采风流的好书评,对文章的理解可能也比较浅显,在此尽可能贴切表达一下自己个人的想法,诸位勿怪。 一,我最喜欢的 这篇小说读起来很真诚。能明显得感觉到作者尽心竭力的构思。 比如航天器“蜂巢”和八个次级飞船的设定,甚至次级飞船的运行方式都进行了详实的描写。 Y1,Y2,Y3启动,50%负荷,运行十秒。 Y4,Y5,Y6启动,满负荷,维持五秒。 报告一下X轴相对速度。 …… 感觉作者精细很有诚意。 这样的操作让化工出身的我读来十分亲切,我不知道飞船是怎么操作的,但是聚酯化工就是这么搞的“XX热媒阀,阀开度50,维持五秒”。 所以对文中的画面可以说有了相当直观的印象了:噢,这飞船原来是装了好几个方向各异的发动机,通过不同程度的开关发动机实现调速和转向。 当然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样的描写太硬太乏味,哈,恰好我爱硬科幻!(*^ワ^*) 二,我觉得遗憾的 故事里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脑洞,比如,发现地球人是外星文明播种的结果,反引力子实现无动力飞行,纠缠态光子复刻机,卵生人类…… 这些脑洞真心感觉挺棒的,但是感觉整个故事表述的时候不够……跌宕起伏。 看这本书之前刚读完三体3,我也看到很多人都拿这本和三体作比较,在这里插句题外话,三体确实是一枝独秀一骑绝尘,但是因为三体优秀就尽力踩踏同期其它科幻作品,我觉得对其他作品来说非常非常非常不公平也不礼貌! 我是零几年开始看科幻的,很幸运赶上了科幻小说界那个小小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大刘老王何夕可以说是中国科幻三巨头了,大刘的磅礴大气,老王的人文关怀,何夕的个人英雄传奇,各具特色,我每个都超爱的~后来大刘凭借三体突然就燃爆了,与此同时就有很多贬低其他科幻作家包括老王和何夕的声音,作为一个“老”科幻迷真的好心痛好不平啊~凭什么啊?大刘的优秀不是代表其他人差啊,二者毫无相关性好吗? 所以,真诚的希望诸位科幻读者朋友们,虽然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是其他的水也有江河湖泊,不全都是臭水沟的,请大家理智对待。 言归正传,说说对比之下的感觉。 我清楚的记得书吧老板过来跟我说要打烊了的时候,我刚看到三体3的第66页,合上书的那一瞬我就决定那一夜不睡觉一定要一口气读下去了。可是读《后土记》的时候却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感觉。可能是讲故事的方法上有点不够那么吸引人。 三体3里我都忘了整个人类经历多多少次绝望希望希望绝望反反复复虐来虐去了:三体人来了,世界绝望了——逻辑建立了威慑,人类有了希望——人类开始同情三体人,忘记了危险(此时的读者多么悲愤啊)——程心当了执剑人威慑失败,世界陷入恐慌——智子允许让人类在澳洲活下去(一线希望)——智子让人类生存互吃(绝望)——蓝色空间发布广播,三体人逃跑(希望)——三体星被毁(恐慌)——三体人透露有安全声明(希望)——人类猜不出(绝望无力)——云天明来消息了(又是希望)……等等等。我的天,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爽飞! 但是后土记没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前文大部分只有一个悬念:小行星快撞地球了,该咋整。而且故事脉络也不是那么清晰,很多章节读来只是平铺直叙一些事,各不相干(虽然最后汇集了,但是在前面大部分内容上,就这么读这些不想干的事真的没啥吸引力。)要不是后面偶然提一句“一个月前蜂巢号在献花行动中失事”我几乎都不理解这个故事的脉络,还以为最开始杨天的噩梦只是外星人的模拟测试呢。所以,不同角色分开叙述也行,但是整体脉络希望能清晰一点,故事就是故事,要有明显的起承转合才好看。 三,另一个遗憾的 就是,感觉角色个性不够鲜明。通篇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徐小山,天真又直脾气的行星专家。我记得大刘在一个专访中曾经说过他塑造人物的方法,那就是一个人物就是一个符号,越鲜明越简洁越好。再看三体里的那些人物:程心——善良的好人;维德——理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章北海——理性冷静隐忍,军人世家;艾AA——欢脱机智女孩……我想突出人物个性不仅仅表现在言语风格上,他的行为思路乃至整体命运都是角色性格的表达。很遗憾后土记中的诸位好像并没有这些,读完印象很模糊,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虽然在做事但不知道他们的目标。 总结: 故事很好,脑洞也好,故事的表达方式不够吸引人,画面感清晰,故事格局也够澎湃,期待后续故事,也期待作者写作水平更进一步。
三星太少,四星不满,我估摸着后面的故事会更好看。
《后土记》读后感(五):绝境之中,希望永存
感谢科幻文汇杂志主编李雷,雷哥对于学生科幻社团非常照顾,经常组织撰写书评等活动。作者龙智慧曾在人民日报社等多家媒体工作,后来出国学习电影制作。自己花了几天时间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末日类电影。空间站的宇航员,地面上的科学家,密切相关的联合国,女记者等等,一条条线从开头贯穿到结尾,读起来酣畅淋漓。
小说中有不少很科学的“脑洞”,比如探测“红星”的方法,“磁球”爆炸的原因等等。通过这些脑洞,以及对太空飞船,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描写等等,能够看出作者深厚的科幻功底。
小说的结局不是很乐观:外星人发射“紫光”使得人类智商大幅下降,上千万DNA向着条件并不明确的星球飞去。但是,也给了我们很多希望:那位并不受紫光影响的记者,以及似乎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下来的《后土文明全史》等。作者在最后写道:“在《后土记》第二部里,我期望能有机会对外星人的地球殖民和后土文明反攻作出详细描述”。希望作者加油,早日写出第二部,第三部,让“人类往事”这一个系列成为国产科幻小说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