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是一本由彼得·马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97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前面讲了英国的崛起和工业革命的关系,中国的逆转,“黄金是贵妇,白银是侍从,铜是仆人”而铁更高贵。这个思路无比正确,中国过去是技术霸权,就像美国现在的霸权其实也是源于技术,技术会带来利润,这个世界关键的东西有两个:技术和品牌。
2.然后接下来讲的技术战争,就很是难懂了,涉及的公司和人太多了,就不好把握,不太容易懂,不过跟那个金融高边疆里头说的一样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品牌力量也是支撑一个国家的强有力的工具。
3.利基是对市场的细分,是找差异,找蓝海,而科技为主导的创新可以主导这些东西,不单单是品牌营销。
4.那个什么环境那段没看明白,那个什么中国的环境保护是要通过国家来主导的,不然很难有成效。
5.中国崛起那段,让我了解了中国现在另外一个侧面,不是说中国就一无是处,还是有一些可取的地方的,在科技上,在产业上,是有后发的潜力的。
6.最后讲产业链那段,有些启发,嗯,在碎片化的市场和多样化的科技中,要找到一个属于你的领域,然后开拓!!!
7.那个什么时下3D打印技术流行,这个说的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旁通的东西的思考,工业高边疆也是一个国家的边疆。
彼得马什通过介绍制造业在历史上生产方式转型的大量案例分析,跟读者指明今后全球制造技术可能发展的方向(智能、互联、定制和绿色制造)。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的因素中,廉价钢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钢使得制造新产品和提升产品质量成为可能:汽车和农机装备,钢结构建筑物,提高了化学纺织和造纸等行业的产量,最终进一步促进零售、旅游、银行和农业等非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可互换零件对于制造业的第二个阶段(少量标准化阶段)至关重要。丰田生产方式视为量产与定制相结合的主要工艺。前四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随着新工业革命步伐加快,在成本控制的范围内和允许客户施加更大影响的情况下,提供多样化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明显的特征(人造金刚石制造商元素六公司采用中国式管理方式反而提升管理思路)。重要的制造业地区越来越宽广,制造业的各个特征(涵盖科技、选择、价值链、利基、环境、新兴制造业国家和集群)都很重要,但是最大的影响来自于它们相互交织的方式,最终将导致机会和威胁并存(触觉学的产生与发展)。以轴承业为例,通过其他领域(电子控制、耐磨性和化学润滑剂)技术的发展改善轴承生产方式,从而生产物美价廉、性能优越且使用寿命长的轴承。随着价值链不断细化,高成本地区公司主动将设计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甚至有些成为“无工厂”制造商(例如西风公司的案例)。灵活性是预防潜在灾难的考虑因素,同时,企业也需要考虑通过重塑价值链把握新机遇的可能性。价值链涉及全球企业之间的关键联系,这些联系或简单或复杂。联系需要保持结构稳定适用,不应过于死板而导致企业失去变通的自由。苹果采用的是封闭标准流程,可在与许多同类公司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但若产品或技术在过程中出现意外,造成的消极后果将会扩大(丰田公司出现过安全恐慌问题)。“从摇篮到摇篮”的设想:指定新产品应使用的材料,在创造循环利用机会的同时尽量减少能耗和有毒物质。理解行业集群公司过去的发展状况对研究它们当前及未来(可能)的运营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大量利基企业研究的结论)。集群中的公司被认为是一个地区的‘锚定点’,在这个世界上,取得物理联系相对容易,但由于同时牵涉许多复杂问题,要取得成功非常困难(以谢菲尔德的刀具为例)。大规模制表业落户瑞士的原因是宗教冲突(其他因素包括铁矿石的本地供应)。工业领域中涌现出的众多新兴产业都是能够满足人类‘四大需求’(舒适度、能源、安全和信息)的新产业。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纤维和能源等众多新兴产业降维全球财富的创造提供广阔的平台,也是新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21世纪,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成本、生产种类和技术会融为一体。技术对经济的渗透是一个‘学习和磨炼’的过程,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21世纪新技术的延迟影响效应将成为本次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渐影响产品使用的舒适度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式(舒适度,围绕吃、穿、住展开;能源,提供移动性、光和热;安全,保健、武器和降低全球变暖等环境威胁;信息,信息的获取和转让)。技术将直接影响产品生产地的选择,其他有关因素还包括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能否获得技术工人和供应商,以及产品设计为适应最终需求而变化的频繁程度。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会接受并适应中国,对于世界各地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中国企业而言,将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延续本国的快速增长期。
托马斯·卡莱尔在《过去与未来》一书中写到:当神出现时,人们往往并不认识他,直到几百年之后,人们回忆起那位带着荆棘冠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才将其称为“神”。
对于需要长期积累的制造业来说,类似的情形也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着。例如:
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就预见了原子级材料的制造,1974年,日本材料学家谷口纪男将其定义为纳米技术,1998年,旨在推进纳米技术应用的Nano-Tex公司在美国加州注册,将纳米技术引入衣物研发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计,21世纪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碳”时代。
如果说纳米技术的实现周期并不算长,那么LCD大概算一个更显著的例子: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康宁公司在1868年成立,在1959年发明LCD玻璃,却在工业领域中找不到合适的应用领域;然而康宁公司不懈的进入新领域,终于在21世纪初,通过与电视机行业客户的合作,为LCD电视开拓了一片市场,2002年,电视机领域99%的市场份额还被CRT技术占据,到了2010年,LCD电视便抢占了电视机当年销售量的77%。
相比起半个世纪的等候来说,更多的新产品还有待新技术的出现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中的消费品。例如钛金属的大规模应用。纯钛的生产起源于1910年,然而到2009年,钛的全球供需量依然只有10万吨,而钢则达到12亿吨,因为钛的每吨价格比钢高出了60倍。钛的大规模利用已经被提上了诸多发达国家新兴工业的重点议程。
面对诸多传统制造业国家的雄厚家底儿,当中国将“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从已经雄踞此行业两个多世纪的美国手中抢过来,并以此为傲的时候,我们需要提醒自己:面临未来半个世纪的制造业新潮,过去的三十年是否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力?如何让制造业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制造业中的中流砥柱,来抵御周期性金融市场颠簸所造成的经济困境?
中国制造业,需要教徒似的恒心持守:造物,如上帝造人,这是人性中最接近神的那部分。
《新工业革命》读后感(四):制造业的出路——这是最近有关制造业未来最好的一本书
如果你想了解人类制造业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比《新工业革命》更合适的书了。
彼得·马什给我展现的是一副制造业全景图,既有历史的和行业勾画的经度和纬度,可以看到清晰路线图,以及为什么制造业来到这今天这样的十字路口。
最近3D打印很热,实际上,制造业未来还有多种可能。3D打印只是其中一个个性化生产的一个侧面而已。我们知道变化的确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部分,但是不变的那些庞然大物和历史经验的积累,依然在今天的制造业中发挥作用。
作者从制造业的历史阶段,价值量体系的演变历史,利基制造业、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勾勒出不同的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是深刻的领会了那些基业长青的制造业企业核心在什么地方。
作者认为的未来制造业的方向,其实与中国提出的7个战略新兴产业的计划相当一致。然而作者也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实际上中国过去更多的只承担了制造业发展到丰田生产方式之后的组装这一个环节。
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中也提到了全球高端制造业对中国的提防,毕竟有些核心和专利技术是那些国际巨头几个世纪的经验积累。
这本书虽然在讲制造业。语言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简练又不失细节,信息量大又不缺深度。特别是书中对于德国和一些欧洲老牌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制造业而不是房地产应该是立国立家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