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9》是一本由周耀辉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中的种种跳出惯性,打破常规的方式不是所有的都能被人接受,摘取其中几点做某些尝试,对于记录对于写作应该大有裨益。我当然不会用舌尖舔十遍自己的掌心,虽然那不是别人的掌心。不过我确实对那些和我同名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此时此刻我打字的时候ta们在做什么,很有可能ta是个男的。关于使用形容词那段很有见解,“我们说天气真好,却懒得再想办法形容天的颜色,云的分布,光的层次。形容词,是懒人的捷径”想要写一篇完全不用形容词的文章需要极致的观察力,如果我是小学老师,一定要用上。
我愿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象残缺,放弃身体的一种功能,瞎了、哑了、聋了……最实际还是哑了,找个合适的日子尝试一整天不说话,不聒噪不喧哗,试想一下,微笑会是最好的表达。
专注的力量是动人的、不可想象的,沉浸在所做的事情里是一种享受,尝试在人前非常非常专注做一件事情,例如吃一顿饭、喝一杯咖啡、写一段文字……
写作很多时候不是一种凭空想象,当写作者对某件事发生兴趣,写下来,继而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大量相关信息,最后得出一定的结果,这个追查的过程成就了一篇文章。
关于发酵理论,人缩看过听过的东西都会被吸收,沉淀积聚,在酝酿出某一个想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多看书多看电影看展览,多听音乐听演讲听闲言碎语,总之,不断吸收。
7749是关于创意的书,却没有局限于创意这个抽象的词汇,着眼于让人们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视角去体验生活,从而发现那些被遗漏的细节,把当地过成异地,用崭新的感受赋予周围迷人的色彩,沉淀下安静幸福的生活感受。
《7749》读后感(二):《7749》一部年轻心灵创作的旅程
或许每个人孩童时代都会梦想着自己一天会成为作家,画家,音乐家,作曲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生就像爬山一样,爬过了这座,山的那边还是另一座山,于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很多人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放弃的还有他们年轻时候所拥有心灵创作的那份感动,好吧,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呆在摇椅上暗自叹息,我想问的是,你真的想过这种生活吗?
闲暇的时候读过了一本叫做《7749:四十九个我试过/听过/想过的创作练习》的书,书的作者是香港鼎鼎有名的三大填词人之一的周耀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被作者为王菲、陈奕迅、谢霆锋、莫文蔚、方大同等艺人创作歌词近千首的经历所吸引,但是只要你读下去,就会发现这本交给年轻人如何去创作,达到与生活的接近,与心灵共鸣的事例所折服的。抛开作者的名利,这本交给人如何创作的散文能够写到你的骨子里面,让每个年轻的读者都能够产生一种共鸣,产生一种冲动。所谓的创意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成为创意的发现者,分享者。
现在的我们难道不够浮躁吗?或许是这个社会使然,或许是这个年龄在作怪,但是我们终究还是年轻,一些小小的事情我们总会自动忽略,但是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小事,我们才不能够成功,这本散文集只有小事情小问题,却处处迸发出小幸福小感动。“假如文字的意思是属于头脑的,那么文字的声音可能是属于心的”,他的文字没有以往在歌词中显现的精致、华丽、扑朔迷离,却能从这些很“轻”很随意的文字里,一遍遍读出很“重”很坚持的味道,由他们传递出快乐与力量。
《7749》一部年轻心灵创作的旅程,所以说无论你现在如何,年轻的你总是会有时间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的,所以我们要懂生活,会珍惜生活中的那很小的一点感动,蔷薇开了,杨柳绿了,家里的小猫打盹,那些所谓的创作其实就是发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我们要擦亮心灵的窗户,去练习,练习着感动,练习将文字也好,图片也罢组合成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7749》的49个故事里面,总有那个属于自己的感动,趁年轻,励志的有木有???
《7749》读后感(三):先运行一个小周天:7749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网上无意中搜索到的,而我对数字的书名总是有种莫名的喜欢。在网上种草了很久,纠结买还是不买,突然有一天这本书在某宝下方的推荐里,想着也许是缘分,就买了下来。
很多评论说数很短,不到1小时就看完了,确实也是这样。《7749》属于一本随笔集,每篇内容可能是作者朋友的一个经历,或者是作者一个简单的思考,又或者是看的一个电影、吃的一份早餐。整本书都在告诉读者要观察,要有与众不同的思考。
每一章内容后都有一个小的练习,比如:开设一个你的museum der dinge,放下你认为代表你日常生活的物品;从报纸、杂志、互联网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小新闻,进行你的追查,为文...很多这样小的练习,或者有趣,或者文艺。刚开始看到这些小练习,第一个想法是要跟着一步步做,看到第5章开始有不想做的念头,会尴尬,怕被人说笑,再接着看下去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想做这些小的练习。看似简单,不屑去做或者羞于去做,都是自我的束缚,难以打破的结界和给自己的借口,事情还没开始做,先尝试一下又如何呢?别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么?
书中都很多的留白,作者说:“空白,其实是欢迎你走进去的异地。”不知道我是否有做到,在看书时会拿着铅笔,把自己的想法随时的写到空白处,可能是一段话,可能只是几个不成形的想法,等待整理成文。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灵感,用细腻的小事让我看到、想到日常生活中或者经历过但是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事情。很多人会在选题上纠结,不如来看看这本书,细腻又温暖平静,或许就有你的灵感在其中。
《7749》读后感(四):在练习中生活
1、为自己制定个计划;
2、日常观察,并做记录;
6、网上找个同名同姓的人,试着了解他的生活;
7、写一遍没有形容词的文章;
8、“放弃”自己身体的某种功能,比如闭着眼睛过一天
11、找个陌生人,讲故事;
14、用完全自己的方式逛街;
18、赞美人和事;
19、开办一个自己日常用品的展览;
21、找一个字,写写它的故事;
22、看某种食物慢慢腐烂;
24、把照片按照色系排列;
25、在别人面前非常专注的做某件事情;
26、找一种自己的储蓄方式;
28、记录每天认为重要的新闻;
29、与别人共同创作一幅画;
31、观察别人走路的姿势;
33、搜索时,点击最后一页;
34、重新释义一个成语;
35、收集某件东西;
36、找个小新闻,了解它的周边信息;
38、发挥自己“那个”无聊的念头;
40、跟其他“人”、“物”对话,其实是自言自语(我认为);
41、读一段文字,录下来给自己听;
42、拍一张并不满意的照片;
43、假象自己临死时的场景;
44、走进一个你认为不会去的地方;
45、写下自己的梦;
46、用任何方式记录一个熟悉的街道;
47、想象别人关于自己的谈话;
49、多看多听多写。
一边看《7749》,一边总结了这些练习。作者周耀辉,Who?好像是个写词的。可我不听流行乐,所以对作者没兴趣。而他所提到的这些练习,对身在乡下的我,毫无意义。乡村不像城市那么无聊,需要些创意来打发沉闷的生活。其实在哪都一样,只要有心,就会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闪光点,任何人都可以生活的很好,不要再抱怨。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有什么想法,去做吧,光是想想,也是毫无意义的。
技术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普遍困惑之一,是如何处理主体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工具是我们身体功能的一种延伸。借由工具,我们大大的拓宽了与那些人力所无法企及的世界交往的可能性。可毕竟,这是通过“工具”这一媒介。技术越是深入这个社会的机理,人们就越是依赖工具。而当我们越是需要借由工具去感知这个世界,就越是意味着我们自己的主体性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越趋失语。
新垣平在《剑桥金庸武侠史》中探讨中国武学尤其是武学文化的衰落甚至磨灭时,触到了上述这一重要的主题。他认为中国传统武学所蕴含的核心道理,是提倡人们通过向内的自我修炼,开发自己的身体潜能来提高耐力、速度、准确性甚至知觉能力。但热兵器的出现,从根本上摧毁了这一武学文化的根基,毕竟无论我们如何专注于自身潜能的挖掘,在大炮火枪面前多半也不堪一击。这样,至少在武学的领域内,工具作为身体功能的延伸反过来颠覆了身体本身的“权威性”。其实又何止武学。生活中的诸多领域,我们都面临着工具弱化着工具使用者(主体)本来具有的身体能力。
在被弱化了的身体能力中,知觉能力或者说对周遭世界的敏感性,大概是较为隐蔽却又十分重要的一种了。工具在赐予我们简约和便利的同时,也同等程度的将世界呈现的呆板和规矩。比如照相机。我们走过一处曾深有共鸣的地方,就照一张相以记录什么,好在离开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多一点怀念的凭据。于是,这个地方与我们生命体验的联系,便永远附着在这一张也许美丽却必然静止的照片上。如果不是这张照片,我们还能想得起关于这个地方的什么?还能准确的回忆起照片里的故事或者描述出照片里的笑容吗?当拿起相机变为一个结构化的固定动作,我们在拿起相机的同时又有没有真正的去体会那里的美,或者我们是不是又只是在完成一项仪式?
其实,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不只有工具,还有眼睛、耳朵、鼻子,还有心。
《7749》这本书所记录的创作练习,大抵也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将“自己”还原到世界中的生活方式。要谈工具与主体的关系,耀辉走的是很远的。在他眼里,工具不仅有实体的工具,还包括我们生活中一切具有工具性质的事物,比如文字。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形容词是人们偷懒的工具”,说人们形容天气“好”就只是“好”,如此而已,而已经不懂得去讲述云的分布、天的颜色、光的层次。耀辉所提倡的态度,和梭罗是有一点像的。对于生命而言,不偷懒并不必然等于勤奋,却至少意味着投入、用心和热情。
《7749》读后感(六):支持要飞
我觉得他的作品立意极为高明,题材往往取材于现实,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同/异性恋等极为广泛,词作中常常大量运用讽喻、联想、双关、引用等手法。
谁在 哪里典卖 第一支紫玉钗
我在 这里见怪更怪
见过电影里面人家的海
更想去看海
唱过人家的爱更像找爱
你哭起来 我笑起来 都为了爱爱爱
有一天翻开辞海 找不到爱
花不开 树不摆 还是更畅快
爱 还是会期待
我爱故我在
找到爱 幸福的人肯不肯躲起来
正在 寂寞的人能不能站起来
我在 这里陪你无奈
读过小说里面人家等待
更习惯等待
唱过人家的爱更像找爱
你喊出来 我静下来 都为了爱爱爱
有一天翻开辞海 找不到爱
花不开 树不摆 还是更畅快
爱 还是会期待
还是觉得孤单太失败 我爱故我在
你闷起来 我傻起来 可以爱
会不会整个时代只有一个告白
谁不爱过不存在
不明不白 不分好歹 都为了爱爱爱
有一天翻开辞海 找不到爱
花不开 树不摆 还是更畅快
爱 还是会期待
还是觉得孤单太失败
我爱故我在
《7749》读后感(七):有意思的生活思考
练习1:替自己找一个project。
练习2:挑一个你日常遇到的人、兽、物,尽量细心观察,再尽量准确地记下,或画下你看到的一切。
练习3:找一个小孩,任她(他)发问,直到你一时哑口无言,再努力想出一个千奇百怪的回答。
练习4:让自己的身体(某一部分)试试从没试过的经验。
练习5:环顾家中,看看有哪些你不常见到的地方,就用这个角度描述一下当中隐藏的东西。例如,床下、柜顶、墙角。
练习6:上网寻找一位跟你同名同姓的人,追踪她(他)的一切,试试与自己的生活作呼应,写一篇The double life of ***。
练习7:写一篇完全不用形容词的文章。
练习8:用特殊的方式”放弃“一种身体功能(哑、聋、瞎、手脚不灵......)在城市里过一天,试试发现不便之处以及改变的方法。
练习9:把自己的房间变得漆黑一片,重新感受它。或,找一群朋友,来一次你们的黑暗晚餐。
练习10:跨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兴趣......地过一天。
练习11:找一个陌生人,亲口跟她(他)说一个故事。
练习12:你会在目前的办公地方工作多久呢?半年、一年、三年······到你离职的时候,又想留下什么给自己?找一个方式去纪念一段工作的日子。
练习13:助养你的街区的一棵树、一面墙,或其他你关心的东西,经常去看看它,假如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照顾它。
练习14:找个个人的方法逛一趟街。
练习15:找一个(或一些)场合,做第一个故障,第一个发问,第一个离场......的人。
练习16:假如一般都是先有电影,才有观后感,或者说先挑选电影,看过后再思考当中主题,然后写观后感。不如,先随意决定一个主题(例如,罪咎、决裂、宽恕······),然后再看一套不知背景的电影,然后按着默认的主题写一篇观后感。
练习17:画一张自己的音乐,设计,文字……地图。或,不按兴趣,回想与自己童年有关的地方,画一张自己的童年地图。
练习19:开设一个你的museum der dinge,放下你认为代表你日常生活的物品。
练习20:在车厢中,不要睡觉、打电话、听音乐、玩电子游戏,不如好好看看周围的旅客,幻想他们的故事。
练习21:打开一本书,找寻一个入你眼的字、词,化为文。
练习22:选一种食物,慢慢看着它腐烂。
练习23:找三两个朋友,玩一晚Zomergasten。
练习24:编一个颜色相簿。从你的(网上)相簿挑选属于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照片放在一起,慢慢观赏,看看它们的关系。
练习25:在人前非常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例如吃一顿饭,喝一杯咖啡,折一张纸,写一段话......
练习26:找一种自己的小小的储蓄方法。
练习27:跟人见面谈话的时候,尽量不答话,只重复她说的最后一句,和听。
练习28:每天从你接触的媒体选辑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一年下来就是你的当年史,说不定有天有人看到,让你的小书写也成为大历史的一部分。
练习29:进行一次画的邂逅。
练习30:试试描述三个朋友的特征。
练习31:找个角落,好好观察路人的走路姿态,至少锁定两个人,做一比较。
练习32:仔细地回忆你成长的卧室,客厅,以至整个房子,把想到的一床一柜一门一窗一色一彩一一记(画)下来,成为你的house of memories。
练习33:某一天或某一次,放弃使用搜寻结果的第一页,马上翻到最后一页,浏览上面的网站,发掘当中的不寻常,就当是对搜索引擎的小小反抗。
练习34:找一句成语,或人人认为是这样解释的话,试试用why not的诡计把它推翻重建。
练习35:有人收集的是帽子,一共有1200多顶,还逐一拍下照片。请选择一种东西,进行你的收集计划。
练习36:从报纸、杂志、互联网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小新闻,进行你的追查,为文。
练习37:清醒地计算一天自己——不,太难了,还是这样吧:计算一天别人说过多少无聊但有意思的话。
练习38:假如冒出了一个无稽的念头,好好想想当中的可能性,发挥为一篇无稽之谈。
练习39: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写下当中的体验。
练习40:选一位人物,动物,已故的,健在的,陌生的,熟悉的,都可以,假设和他有一个饭局,你会问什么,他会回答什么。
练习41:把你的文字读出来、录起来,再播给自己听,听听当中的抑扬顿挫、韵律节奏等,与声音有关的事情,有多少触动了你的心。
练习42:为朋友家人伴侣拍一辑并不笑容满面,并不和谐满足,并不快乐的照片,可以吗?
练习43:想一想临死的一刻,你最想看到的一幕。假如那是想象,不是回忆,试试实现它。
练习44:找一个你觉得自己不属于的地方,走进去吧。
练习45:在床边放好笔和笔记簿,醒来的时候假如记得梦境,马上把它写下来,做一本梦的记录。
练习46:在你居住的街区,好好地走一遍,好好地穿梭和注意,以文字,照片,绘图,电影记下一颗颗珍珠。
练习47:幻想一段人家关于你的对话。
练习48:一群人聚在一起,冷冷冰冰的,你就提出一个可以烧起来的话题。
练习49:多看书看电影看展览,多听音乐听演讲听闲言碎语。总之,不断地吸收。
关于这些小练习,我当即所想到的:
4:思考了几秒钟之后,我开始用嘴巴咬着笔杆在纸上写字,然后我发现是多么的困难,难怪那些失去双手的人宁愿用脚写字也不用嘴。
6:在网上找同名同姓的人这件事我早就做过了,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人和我同名同姓。
8:我能想到的也是让自己变哑。
11:跟陌生人我也很容易掏心掏肺,不过遇到一个陌生人,开始总要有一些闲聊吧,然后我给她(他)讲故事之前,其实我已经默认她(他)是我的朋友了。
13:如果一个街区里面的很多人这样做,就是社区营造了,只可惜这项事业在大陆还未起步。
14:一直我都不太喜欢一个人逛街,好像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走在路上放了太多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反而觉得不自在。
17:我在头脑里回忆自己的童年,马上就有了一些零碎的片段,比如说曾经住过的小区的夜市,游乐园的烤肉串,参加兴趣班的少年宫......如果画一张属于我的童年地图出来,会是很有趣的。
20: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的时候,我会干这件事,不经意地观察别人,然后赋予自己的想象与猜测。
26:新发行1毛硬币的时候,我很喜欢它小小的样子,比前一版秀气很多,每当买东西找零遇到它,我都会收集起来,身边朋友也知道我的这个癖好,有个朋友在我19岁生日的时候,送了190枚1毛的硬币给我,很难忘的礼物。
33:参加几场面试,我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按着之前说过最多的话来回答,不见得是适合对方单位的答案,也因此吃了些亏。也许应该多翻几页,发掘不常谈到的自己。
34:想到以前的《格言》,每期都有个成语、俗语什么的新用,很久没看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不过我自己主动去思考的情况几乎没有。
35:突然发现年龄越大,收集的东西越少,小时候收集过邮票、糖纸、名片、硬币、杂志......现在唯一还在持续收集的是明信片。
37:没有计算过一天说过多少无聊但有意思的话,只是突然想到小学的时候,有个数学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我在一堂课上记录过他在普通话和成都话之间转换的次数。
38:我算是个爱胡思乱想的人,时不时也会有无稽的念头,只是往下想没多久就放弃了,多半是遇到一个自认为不可逾越的东西。
41:看到这个练习,我当即用手机录了一段放给自己听,觉得声音还不错,有很多人说我的普通话标准,可是我却很少有机会专门听自己讲话,还真是标准。把音频发给男朋友,他没听出来是我的声音,有意思。
44:我很排斥进入那种一看就是不属于我的地方,我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了,很难在那种环境下放松,做一个旁观者。
49:前段时间刚看过电影《鱿鱼和鲸》,里面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大儿子就有记忆失调的情况,他演出了别人的一首歌,却觉得是自己原创的,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暗示着,也就觉得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