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4 04: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10篇

  《间隔年之后》是一本由孙东纯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一):旅行,永无止境

  我一直说,《迟到的间隔年》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如此。孙东纯的文笔,或许不那么优美,但是也不显得那么矫情。网络上关于“旅行”,关于“出走”的小说层出不穷。但是往往会带有那么一丝矫情,一丝忧郁,一丝孤傲。而孙东纯,则以最朴实的文笔,把“间隔年”这个概念普及给了大众

  这本《间隔年之后》,应该来说,从内容深度上,我觉得不及前部。或者说前部已是经典,后来很难超越。孙东纯毕竟不是一个作家,没有深厚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但是,里面有些东西,仍然会让我动容,也能看出,他仍然在坚持自己梦想

  与前作不同的是,如果说前作他是一个人的梦想,那毫无疑问,在中国结婚,在日本定居,拥有可爱妻子,但是仍然坚持出走的,现在的他,是带着两个人的梦想,他和她。

  书中的文笔依旧很朴实,甚至有些地方犹如鸡肋般的无味。但是,我们看这些书,不是为了寻求华丽文字。而是想通过书,来和我们自己心灵进行对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二):那些走走停停身影

  那些走走停停的身影

  我在成都的弟妹最近心情不错,因为刷到一张亚航直飞普吉岛的特价机票,说是要到普吉岛上找中国人打四川麻将去。当旅行成了聊天的家常话题,当搭车成了年轻人时髦标签,这种精神领域的必需消费,逐渐排在中国人生活list的前列,俨然继房子车子之后,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

  从旅行单纯行为来讲,回想二十年前,去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放下上海皮包拍一张全家照,就是十几亿人关于旅行的终极梦想。后来,当全民信仰集体主义随着乌托邦理想破碎开始黯然褪色,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购买力的日益增强,被压抑和隐藏了半个世纪的个人主义开始慢慢活跃起来。起初从舶来的文字《当我们旅行》、《达摩流浪者》开始,一种西方社会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年轻的中国人带上相机行李如同蒲公英种子,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纷纷洒洒地飘落到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里。如同在摩西用手杖在磐石上一戳便汩汩喷流成泉,《背包十年》方唱罢,《去你的旅行》就登场,那些记载地球上各种不知名小角落里吃喝拉撒的流水账,突然在网络和出版业泛滥开来。

  就旅行的意义来说,大体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回归有一个必然而然的逻辑资本主义兴起,思想解放人文复兴,到后来发展高度的个人主义。而现今的中国,不断充实国力大大改善了经济生活,核心思想领域却远未达到解放和发展,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两个时代主题在GDP的数字上虚火两旺,生活里有无数人不辞劳苦地通过行走的方式,去寻找和实践那些中国文化土壤里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人文梦想。

  从旅行话题的创作和出版来看,陌生异域流逝光阴和变幻的风景,或许真的给那些走走停停的年轻人带来了什么感悟,但是从他们纷纷纭纭的书写里,却实在找不到一种特定的人生价值完整世界观。年轻、流浪寂寞成长……诸如此类贫乏单调词汇,像各大卫视轮流播出的偶像剧,光鲜亮丽泛着油腻的自恋,充斥着无所畏惧浅薄和矫情。又或许,大可不必劳师袭远,只需从楼下地摊上花一两块钱买本九十年代《读者》《青年文摘》,坐在家里对着地图设想一个少人听闻的陌生国度,一本充满励志刺激的旅行书便可以就此诞生了,最近一本书名字干脆就叫做《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纯属巧合。在国外,无论是在旅行中预约八堂课的史坦贝克,还是提倡从旅行中获得独立人生的新井一二三,他们大多是专业的作家,或者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中国,如过江之鲫的旅行书作者只是才华泛滥的文艺青年,80后、90后、二十出头三十左右的稚嫩年纪,凭着简单的旅行笔记和小报水平心灵鸡汤挤爆了图书市场,他们的文字里既看不出经历过专业的写作训练,似乎也找不到几斤几两人生积淀,借用傅雷的说法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这些美女帅哥致命伤。

  拿到这本《间隔年之后》,我开始对作者孙东纯有了一个大概判断,他在这个浮躁年代里诚实而不做作,很难得地保有一颗谦卑赤子之心。在骑行的路上文化和观念碰撞时时发生,他坦承地讲述了日本列岛骑行的经历和奇遇,多少辛劳多少期待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都在孙东纯的笔下平实精彩。昔别君未婚,忽成洋新郎,书中除了记录旅途见闻,孙东纯还记述了与爱人沙弥香,从相识相知到一路走来的人生收获。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通过旅行和爱情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上一本书里略带一点懵懂天真大男孩真正成熟了。“人生无根蒂,飘然陌上尘。”,旅行没有终点生命本无间隔,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那些个该来而不来,想走走不开的一年又一年,在每个人或精彩或平淡的生命里断断续续,起起伏伏,不死不休。

  ~~~~~~~~~~~~~~~~~~~~~~~~~~~~~~~~~~~~~~~~~~~~~~~~~~

  (文毕,翻回去看看,前半未免刻薄。在世间里但凡能流传的一定不光只是故事,如卢梭般富于哲思,如阿兰德波顿一样灵动,又拥有凯鲁亚克的狄俄尼索斯情怀,一位内涵丰富文笔优美的旅行作家,从趋势上看起来已经呼之欲出。人生无外乎一场旅行,各人各法缘各花入各眼。上一代接受教育还是阶级斗争,又怎忍心要求一代人超脱现实,做到文质俱美各成一格呢。)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三):间隔年之后,东东依然在“爱”的路上

  三年前读过《迟到的间隔年》,现在读《间隔年之后》,像是听一个好几年未见的朋友坐在跟前,听他诉说这些年他的故事。

  间隔年回归后发生过什么,东东和沙弥香结婚,然后两口子在日本居住生存、生活以及梦想的点滴,在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在沙弥香怂恿下东东的单车环岛旅行,太平洋的日出日落,一见如故的“大郎”,温馨的“纯子咖啡馆”……旅途的精彩都无不吸引着我。东东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更是真诚有爱,听东东诉说他的旅途,他的偶遇、他去见老朋友、他感谢公园的“流浪先生”、在帐篷里他一边喝啤酒一边吃便当、他在河里裸泳、他说沙弥香是“泡澡”,妈妈是“泡面”……我会不禁想起许巍,觉得东东身上有一种大爱精神。东东是一个强大的背包客,在日本为了生存他学习日语,东东吃过苦。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和旅途中,东东不会判若两人,东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有“爱”,他一直在“爱”的路上。真诚的祝福东东“迟到的新婚旅行”愉快,期待我们在浙江见面。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四):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最近深切意识到,平常的生活每每如昨日重现,人生能完成的事也着实不多。一念及此,常有时不我待焦躁,也难免前途未卜的恐慌

  看孙东纯写《间隔年之后》,最深的体会是,这两项感喟于他是很稀薄的。倒未必是生来淡泊,只是他发自内心平和,消解了不少因求不得而生的惶惑

  与通行的游记相比,《间隔年之后》是一本平淡之书,既没有华丽的场景,也缺乏冒险的经历。笔落风雨,不过是一人骑行,一人牵绊,一时往昔,一时当下。如果抱定先入之见,恐怕还觉枯燥。但读罢掩卷,细细品咂,却渗出隽永悠长况味

  孙东纯2006年辞职之后,踏上间隔年的旅程。彼时间隔年的概念于国人还很新鲜身无长物说走就走,让终日汲汲营营的普通人觉出一份“放荡不羁自由”的潇洒恢廓。《迟到的间隔年》一纸风行,令孙东纯成为名动天下驴友

  若是换作旁人,趁热打铁,人生兴许就此不同。但孙东纯却秉持了既有的从容纯粹。和深爱的女友沙弥香结婚,告别父母,定居日本。因为不计较,孙东纯的命运延展地愈发平顺,也更加随遇而安。打个或许矫情的比方,孙东纯的心态如水,无锋无锯,转圜自如

  或许不少驴友都期待孙东纯走向更多更远的地方,但他却跟随本心,回归生活的本真。和“家里的姑娘”沙弥香的因缘际会和相知相惜,虽没有过多惊喜,却平实动人。而在骑行途中的朋友们,也是各按缘法,真心相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世间的事,竟可以如此简单。

  旅行是孙东纯未断的梦想,生活里自然少不了圆梦。《间隔年之后》主要就记录了孙东纯的日本骑行。骑行之中,孙东纯风餐露宿、漂泊无定。沿途的一枝一叶每每牵动心绪遇见的人也成了风景。很多初读无感的细节,慢慢回味,也能察觉些微的感动

  也许读者希望看到精彩的旅程,充斥着名物、妙人、奇遇。但孙东纯却故我地走,淡定地骑,如实地写。未必有趣,但生活本身也不过如此相形之下,对意外和惊喜的过度期待,反倒落了俗套

  书的宣传语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许多人都告诉你怎么出去,却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回来。这是实话可能孙东纯未必给得出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他的旅行若称为“生活在别处”,是名实相副的。

  很多时候担心泯然众人,刻意特立独行,反倒会湮没内心声音。《间隔年之后》的意义在于,激励读者忘却烦嚣,聆听自我,哪怕所得仅是无用之用,与成功无涉。

  旅行如此,人生亦如是。说回开篇的话头,思虑过重,容易徒增自扰。关于人生,所谓抱道守真,以贯始终,纵历厄难,勿改初衷,真的太过重要。

  孙东纯的行旅,无非就是换个地方,随心生活。真正的谦冲与智慧,用歌里的话来形容就是:生活,生活,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五):[每周读书] 五十七 孙东纯——《间隔年之后》

  不久前看完《迟到的间隔年》之后,又在 Kindle 上买了《背包十年》和《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这两本书都令我大失所望,比起孙东纯朴实与真诚的旅行体会,这两本书均傲气十足而言之无物,既没有“攻略”的作用,更没有“游记”的深刻,食之无味,弃之毫不可惜

  后来在 z.cn 的推荐上看到孙东纯原来还有第二本书《间隔年之后:两个人继续旅行》,这本书读起来依然有前一本书的味道,平淡而真实,纯朴而诚挚。在《迟到的间隔年》中,作者周游亚洲各国,在旅途中学会了“爱”的感悟,而《间隔年之后》,作者骑自行车环游日本,还是如以前一般,受到了许许多多陌生人恩惠。这场旅行,使得作者得以将间隔年中学到的“爱”的体会实践到新的旅途当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平平淡淡幸福。这令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巴西电影摩托日记Diarios de motocicleta》,影片中的主角在旅行中感受“爱”,也实践着“爱”。正如孙东纯在间隔年里提到的修女的那句话:

  We don’t need you,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其实一个人的力量太过于渺小,去做义工根本帮助不了多少人,“仁爱之家”外面的流浪者要远多于里面的病人。但是在这里做义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爱”与如何“去爱”,这对于做义工的人而言,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这也是我们的课堂里所缺乏的,本应该要有的教育。

  比起文章开头所说的两本书,孙东纯的文字没有把自己的旅途拿出来炫耀,他自己本身就比较反感把炫耀旅行。正是这种简简单单的心理造就了作者平实的文字,读之有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作者在间隔年之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了国内的论坛上,后来到了日本,被国内的出版社找到希望把他论坛的帖子整理出书,才有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乘着这本书在国内大火时机,有朋友劝他趁热打铁赶紧把日本的经历也写出来,他也试过但是后来放弃了,理由是:为了写而写,太没意思了。这是我个人非常非常欣赏的一点。真正的令人感动的东西,不是由华丽的文采堆砌出来的有如工厂制造的文字,文字本身只是一件工具,一种信息载体,如何通过文字这个载体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这才是最最重要的。通过孙东纯先生的文字,我仿佛跟着作者一同周游了亚洲,骑行了日本,感受了身无分文苦痛,也体会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欣喜

  看完《迟到的间隔年》,我想要骑车去更多更远的地方,去看一看外面的更为精彩的世界;读罢《间隔年之后》,我明白骑车不过是一种方式,带着“爱”一起的旅途才是真正的精彩。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六):间隔年之后

  记得三年前曾将间隔年作为人生梦想,年少轻狂以为能做为一个对生活革命的人,却因遇到初恋而放弃梦想。

  记得一年多前,每每想起间隔年的梦想,心有不甘,放弃爱情选择旅行,却拿不起间隔年,再也没有年少的冲动。

  如今这次尼泊尔行,完全明白爱、旅行和生活。解开自己对于初恋的遗憾、悔恨和遥远以及不可再知的祝福。

  半年多前,最好奇的也不过是间隔年回来之后那坨人干什么去了?到底干什么去了!那阵子间隔年旅行书籍真的很多,媒体不断的推销旅行。高潮过后,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如何收拾间隔年,间隔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想来,也仅仅是回归平淡,回归原本的生活。旅行本就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是也不能是生活的全部。生活那么复杂,有工作、家庭、爱情、亲情、财务、旅行、爱好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才能构建起平凡的生活。

  这几年旅行,跑西部,上高原,看雪山,穿森林。疲惫,腻了,突然觉得牵手旅行无论去哪里是多么幸福,突然就特别特的羡慕起来。原来爱才是生活的本质,这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负。记得和尼泊尔队友口口在dovan的夜谈,给我介绍对象,我拒绝了,因自己还照顾不好自己,就不想照顾别人呢。生活这么复杂,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就如lisa姐认为我的不成熟,我也认为自己不成熟,但可能我俩认识的方向不同。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少年老成是一种成熟,青春勃发是另外一种阳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别人一直在讨论旅行的意义,我认为如果你知道生活的意义,那么旅行就迎刃而解。

  Good Luck

  下面摘自孙东纯的《间隔年之后》

  真正难的不是在旅途中,而是旅途过后的回归,间隔年不是一场逃跑,人生旅途从后间隔年开始。

  可能,每个回归的人都有身后的心酸吧。

  那段在广州的春天时光,每天早上醒来拉开床头的窗帘,若是阳光明媚就振作起床,若是雨天灰霾便感觉沉沦丧气。大家都怕我如此一蹶不振、误入歧途,而回归后看到依然在路上的朋友们那般潇洒自由,不禁也会有一走了之的冲动。

  可每当夜深人静,回顾间隔年的点点滴滴,无数感触涌上心头。我想,出发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那次学习爱的间隔年的心路历程,一切的所感所悟,不将其付诸实际生活,就不会有新的生活。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七):行走,是为着更好地停留

  弗洛伊德将人的一生概括为三个词:家居,出行,回家。

  美国人克里斯·桑德斯则借用《疯狂的原始人》“克鲁德”一家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是穴居山洞,黑暗阴湿,但看似安全;一是追着太阳跑,常会涉足险境,但生命自由充实。前者的活着,只是没死而已;后者的活着,看似随时都可能死去,可实际上时刻都真切地活着。人生这只“小老虎”,被不同的人演绎出了不同的故事:走出山洞的“小老虎”后来被吃掉了,而靠近悬崖的“小老虎”却最终飞了起来,看到了许多许多美丽的风景……

  不知道为什么《疯狂原始人》后来在国内被禁了,难不成是因了这不同人生的不同讲法?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选择的是如穴居一般的“安居乐业”。只是现如今房价那么高,“安居”谈何容易?年轻的“小老虎”们为何不四处走走,先感受一番生命的自由与精彩,惊险与危机,再回来安安心心点点滴滴经营好现实的生活?

  既然精神分析之父“算好”了人终究要“出走”的精神诉求,又终究要“回家”的精神归宿,那年轻的“小老虎”们是可以趁着不怕的劲儿追着太阳走一走的,回来了就自然会找到生活的真意。我本人不也就是从故乡出发,流浪了数个城市之后,最后死心塌地做了房奴,安居一地的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理当对此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相信与支持。

  看过孙东纯的书,我才知道执我这一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且在西方世界将这样一种人生状态叫做“间隔年”,说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出去走走,旅行也好,做义工也好,先看看世界的多彩,生活的多种可能,再回来安心工作,编织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这样挺好。这样多好。今天的《晶报》上说,“近八成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受阻”。这些年轻的“小老虎”们,当真需要一份对生活真切而执着的理解来支撑自己,而这些只有在路上才学得到。

  孙东纯的文字和他的行走生活一样,朴实真切。因为出行并非为着一份刺激,一份猎奇,追逐太阳一路狂奔的意义最终是为了收获人生的温暖与成长。在火烧云烧透整个天空的冲绳,孙东纯明白“好风景要牵着另一个人的手一起欣赏”,从而懂得婚姻也是一场生死相随的旅行。在太平洋岸遇见退休后默默相依的老人,孙东明白,“相比路途上的风景,家中的人与事则更为重要”。还记得少年时曾读过的两个故事:一个人追着地平线跑,可怎么也追不到。他累了,慢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发现身边的景致比地平线美丽许多。另一个人,离开家人满世界跑,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当他一无所获而又满身疲惫回到家中,牵着家人的手在小公园散步时,他猛然发现,他找到了。

  这个人,便是我,便是你。行走,是为着更好地停留。当人世万千风景看透,才知道原来你是最美。而此刻,你又在何处?人生苦短,不该只是在迷惘中穴居一生,却也不要徒留一身风尘过后的辛酸与无奈。孙东纯于我们的意义,是通过他的出行和回归,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有一个鼓励他出去行走,并等待他归来的妻子;而他,既可以一路走去,也找得着回家的路。

  其实,你也行。

  * * *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八):后间隔年,环太平洋的骑行

  没有拿到书前,一直在猜测,后间隔年的生活是什么?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东东和爱人间隔年后的故事会是怎样呢?拿到书后,乘坐地铁和晚上睡觉前阅读,这段“横断日本”的骑行,确实告诉你如何从间隔年后回来。

  知道东东是10年4月,之前的同事兼好友拿着一本《迟到的间隔年》和我说,我也要去间隔年,土鳖的我表示不知道那是什么。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他是行动派,比着地图画了一番,辞职去走他的间隔年了。我被鼓动的买了这本书,好看。此后书被传阅直到被人扣下不给我了。

  间隔年后再次看到东东的消息,是《旅行者》杂志连载他的骑行日本的文章,才知他定居日本,而这次横断日本的骑行,是间隔年之后的又一次在路上的旅程,如他书中所言,是他反省自己,鞭策自己的过程。

  心中有爱,心存感恩,与爱人一同走下去,感受到作者那自省的心态,书中的日本朋友友善,乐于助人,谦逊,让人感受到温暖。

  个人最喜欢宗谷岬的那张照片。

  旅行的意义,一开始就不存在意义,只是不断在默念,要出去走走。不知东东是否感觉到,这本书和你提到的泽木的三部曲有类似之处,那就是谦卑,一股静静的韧劲。

  开心就好,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造就幸福自由的人生。后间隔年,东东和姑娘两个人继续旅行中。

  不想用那用滥的正能量,接地气来形容这本书,间隔年后,虽然有很多的不适应,那正是对人生思考的过程,书中确实告诉你间隔年后如何回来,虽是东东的感悟,可很有共鸣。

  书中的日本的垃圾分类等一些日本生活的介绍,感觉很实用,没看出什么错别字,作者和责编的用心。

  间隔年只是间隔,总要回来,指引梦想的还是爱。

  插一句,还是希望东东能见面分享一下他的故事,他推动了间隔年,现在告诉你如何从间隔年回来, 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九):那些零零散散的走过的路

  没有看过之前那本,朋友给的书,说是出去走之前可以去看看。

  语言很淳朴,没有特别抒情或者感叹,只是平实得记录自己的骑行之旅。

  有点流水账,当做一个人慢慢给你讲自己的故事一般,在仁爱之家认识妻子,后来在拉萨定情,开始在结婚去日本之后趁着闲暇的日子决定了一场没什么计划的骑行日本。

  不知道该归类这本书给什么类型,没有太多的骑行经验谈,毕竟笔者也是个新手。

  没有特别多的路线规划的整理,只是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其中也时不时换了好几次路线,也永远计划赶不上变化。

  只有一路来的经历谈,和时不时会跑偏的叙述,如果只是当做坐车时候的读物也是挺不错的,就当听了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给你讲了一个他的旅行故事。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十):出发与回归的游行法则

  文/***

  几年前,读过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尽管心生羡慕,可我早已过了肆意青春之年,只有望文兴叹的份儿。

  本以为错过了间隔年,便要遗憾整个人生。谁知孙东纯又写了《间隔年之后》,里面的故事格外地打动我。而立之年的他不再有挥霍青春的资本,可他仍然有梦想要追逐。他计划环球旅行。我经常讶异于人类作为物种是何其渺小,可人的内心又是如此伟大,仿佛蕴藏着征服一切的力量。我特别欣赏豆友大墨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旅行的方式多种多样:旅行团或自助游;飞机火车或自驾游。我以为最独特的要算骑行。从《在路上》、《摩托日记》到《荒野生存》和《转山》,旅行者想尽办法亲近自然。轮胎与公路的摩擦贴合仿佛是一路消解他们寂寞的欢歌。一次短暂的“骑行日本”经历是本书的精髓。为期三个月的骑行是在间隔年之后,环球旅行之前,孙东纯称之为:回顾和张望的苦旅。正是这种独自旅行的苦难才令人迅速成长。这与间隔年无关,如果你想即刻出发,永远都不晚。

  “一年多的间隔年,我遇见上帝、遇见沙弥香,有信仰真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真好!”如果孙东纯在间隔年里收获的都是爱,那么这次他是载满爱上路的。爱心是蔓延的产物,他将这种爱传递给他人,他人便欣然接受。在书中,我们会读到许多来自陌生人的爱,萍水相逢原来可以这么美!我们总是惧怕社会黑暗,人心狡诈,不敢走出家门。殊不知错过了多少人性的纯真与同类之间互敬互爱的体验。

  “从日本本州中部出发,南下到达九州直至冲绳,坐船来到东京又北上仙台,一路都是沿着日本的太平洋海岸线进发的。”这是孙东纯的骑行路线。一路上我们除了可以跟他一起领略太平洋沿岸的浮光掠影,还可以体会到日本的人文之美。当然,孙东纯的心是较间隔年时更孤寂,他心里念着沙弥香小姐。思念是种很玄的东西,教会你成长与爱。

  我特别怕与人讨论日本,这是个与中国剪不断理还乱,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的国家。日本固定有它的社会问题,但是我觉得孙东纯写出了日本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比如日本人对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对公民社会责任与义务的理解,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保持克制内敛关系的同时,也会尽所能帮助他人。

  书中有两则关于日本人环保意识的例子让我记忆颇深。一则是极力主张修建静冈县新机场的县知事,因决定砍掉机场附近几十棵因为过高而妨碍视线的树,被迫辞职。另一则是沙弥香为了处理价值24块钱的废弃食用油,而需要花约33块人民币买水绵把油丢弃掉。日本人为了子孙万代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他们的行动里蕴藏着一股求生的力量。保护环境,需要的是政府、民众全体自律,绝不是电视和路牌毫上无生气的广告叫嚣。

  我们总是迷恋于“生活方式”这个词。但是,我们好像从来不会认真考虑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孙东纯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内心连短暂的安静都不曾有过。

  旅行,是对人生最好的历练。出发,是为了在路上找寻一片内心的宁静。然后,回归生活的本源,清除浮躁,安然度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间隔年之后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