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由李跃儿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一):坚决不拿走孩子的幸福
这本书不是很系统的教育著作,而是一本教育随笔。李跃儿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一个个孩子的故事中,还有她对于现在流行的教育方法的评价和反思。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列举了很多反面教材,像揠苗助长、跟风报班、棍棒教育、功利教育等等,这些家长“教育”出的孩子状态很吓人,没有快乐、没有尊严,有的孩子甚至被逼出了心理疾病……中国的教育体制病了,带来成人心理的扭曲、价值观的扭曲,进而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幸福被夺走了,全家人的幸福也不见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状态就很差,不会学习不会玩,对什么都没兴趣,有的甚至仇视老师,但我感觉这和书中提到的案例相比反而没那么可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很多都是家庭有问题的,父母自顾不暇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孩子长期缺爱缺关心自然会出问题。但书中那些案例呢?那些家长是不懂教育还在拼命使劲。所以说啊,教育孩子真是一门技术活,你不懂就一定要学,首先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至少孩子要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拥有幸福感的人吧!成功也不是有标准的,给孩子多点空间,不要把他逼入功利的死胡同。
上述这些问题肯定不会发生在我和孩子身上,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自身成长过程的局限性。自己是在严苛和暴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天被紧盯、被控制, 造成了我现在消极悲观、缩手缩脚的性格。我很怕孩子将来也被我教育成这种性格。虽然我知道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但它已经根植在我血液中,成为了潜意识,反抗它需要消耗极大心力。
读了“棍棒之下出逆子”一节让我充满希望。谁能想到创办了芭学园、“拯救”了无数孩子的李跃儿,曾经也是一个那么失败的母亲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与老师一道迫害了孩子10年”。她后来和丈夫一起调整了教育方法,或者说和孩子相处的方法,挽救了孩子,并且成了教育专家。我比她早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现在坚持学习调整,像培养语感一样培养自己教育孩子的感觉,也一定行的。
其实李跃儿倡导的理念和《爱和自由》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就是让孩子自由成长,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接触自然,教育和美育结合,家长重在引导和激发兴趣等等。看的时候热热闹闹兴趣盎然,看过了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实际问题上来。就像她讲到德育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要触动人心,进而实体化,读这种教育的书也一样啊。要知行合一才行啊。
:现在的书做的真的很水,页面上下大片的留白、每个小节中没有意义的段落引用是干嘛来的?还有角落里灰突突一点点的看不清楚的儿童画,作用何在?这几点真心不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二):喜怒哀乐,我们真会么?
从《他乡明月》古老师一篇文章中得知本书,由于对古老师有信心,于是找来本书。阅读过程很轻松愉快,但也不时引起自己的思考。
参加过古老师讲座,对书中许多观点都曾听到过,也是认同的,但是这几年实践下来,还是有偏差和误区。
一个,教育孩子,首先要改善自己。想让幼苗长好,先把土壤、水分、空气、阳关调适宜。但是还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许多时候屡屡出错,读了这本书后,我向孩子认了错。
还有,理解很难。成人以为自己能够理解孩子,但是情况真的是这样么?理解自己就不容易,理解别人更是难上加难。孩子虽小,但其心灵相比成人而言更加完整和细腻,要想知道孩子想什么,难上加难。如果父母不能真正理解孩子,那么在发号施令的时候,代替孩子做决定的时候,还会那么傲慢么?我现在是小心再小心。
最后,理智与情感是永恒的话题。当情感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理智也就自然出现了。教育孩子,首先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是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毕竟,不能再以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了,尽量与其交个朋友吧。
说是教育孩子,其实得到教育的是自己。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多难,有多难啊!喜怒哀乐搞好了,还有个什么事?
这需要一直努力下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三):让我们彼此关照 共同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我在做糖耐量试验时(一共在医院等2个小时)读完(大部分)的。书中的内容可分为两块,生动鲜活的案例和作者自己的反思。我在读案例时较为细致,而作者自己的评论部分为选读。因为评论和反思是比较主观的,我更喜欢自己耐心品读案例,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这应该比别人“咀嚼后的食物”更有味道。
读过书有两三天,回想起来竟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也许作者的案例和观点对我来讲已不再新鲜。只是对书背面的两行短语颇为震撼,是美国前国务卿讲的,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
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
让我们彼此关照,
共同成长。”
我想如果自己能够深刻品味这短短几十字,在培育自己儿女时确确实实做到了,已经足够了。
为人父母,为人儿女都不是一件易事,让我们彼此都珍惜上天安排的父母,上天赐予的礼物(儿女)。父母不是“神仙”,敢说自己做父母很完美的有几个,子女更不是“玩物”,美丽纯洁的生命有时是父母难以真正理解的。
抱着开放成长的心态,在培育子女的同时也再次珍惜难得的自我教育的机会,因为子女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借用朋友圈里一句话,(大意如下),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子女的成长既是父母爱情的成长,我们这样一路陪伴着,真浪漫。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四):幸福是自己的,孩子是他人的。
读完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教育孩子失败或是成功的例子。
我心里有这么一句话,“幸福是自己的,孩子是他人的”。
我们从小到大,兢兢业业无论念书工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高兴,让自己幸福。所以,幸福,是自己的。
而孩子,虽然经由你来,却不是你的延续,他的未来在远方,在他自己的人生路上,所以孩子是他人的,是他自己的。
没有人可以拿走孩子的幸福?也没有谁可以拿走幸福。幸福与否只能自己争取,自己把握。
但是世界上的幸福有各种各样,有的符合普世价值,有的则离经叛道。
我们要学习的是尊重各种存在的现象,只要你能够为你所言所行的事情担当起责任。
前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还在我的肚子里,是一颗小种子的时候,我就为未来想了很多。
到现在他刚好十九个月了。
再回想那些我曾经想象过的场景,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有多少是真正为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独立的,有人格的人。
书上看来,只是一种心态,多的,还在于自己思考和揣摩。
每家有每家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没有好什么模式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方法。你能够做的只是为他付出多少思考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和爱,适合不适合,还是李跃儿老师那句话最好,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因材施教或者只是陪伴他,任由他恣意的生长成他自己的模样才是我们该学习的。
这两年来,我觉得自己看的学的,不是怎样教孩子,而是怎样弥补对自己的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五):教育要以爱为前提
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有看,昨天找出来,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了一遍。没有很深奥的大道理,都是很浅显的,通过很多孩子的例子,把自己的理念传给众人。看过以后,最深刻的就是里面说得,爱,是教育的前提,当你心中有爱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孩子的难受,才能看到孩子的优秀,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那些天使的部分,是的,孩子都是天使……
诚然,生活中,无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有多少父母是再以爱之名来伤害孩子呢?书中那些孩子的例子,你能说哪对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但是,愚昧的爱,只会是往孩子身上套上重重的枷锁,不但抑制了孩子的成长,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爱,是一门功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本书很适合家长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六):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为人父母,教师,可以读读这本书。其中很多案例与童话故事,小时候自己也听过,或看过,即便是现在自己也是在传统教育下思维变得不变通,书上写了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和书上总结出的道理就是自己要接受,要学习的,从未想到过要去质疑它,或者从不同角度或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问题。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笨脑筋,小时候是,长大后也是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没主见,同一件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自己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己就像恍然大悟般,自己怎么就没这样想过呢!结果,另一篇文章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截然相反时,自己也会觉得很有道理。如此往复,自己的思维总是被别人牵着走,事先事后就没单独思考过。即便是现在社会中,总是想法简单,以前有什么事总是想的浅显片面,而与同事或朋友交流后却发现他们总是比我想的深远,自己总在心中自愧不如。总是会反省自己哪些方面不足,这些不足的根源来自哪里,偶尔也会幻想着以后自己的孩子该怎么教育,有时在想其实自己害怕有小孩,多少因为觉得自己思想不成熟,像个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怕做的不够好。即便现在看书有所感触,真的有情况时未必能处理好。很多道理在书中获悉,深有感触,想着以后自己就怎样怎样做,真的到时候了却仍是该怎么还是怎样,难有改变。而身边很多人不曾就某个话题深聊过,却发现他们在生活中做的很好,那些我在书中有所触动的想法,别人早已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要改变,要加油!
在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的教育方式和技巧是正确的。在我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在一年的教学生涯里面,犯了很多的错误。我想我不是救世主,我没有办法告诉所有的人我们在扼杀孩子的天性,也许我的改变只能从我自己开始。
在很多时候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看到了很多的无奈和不作为,也许我没办法改变这个大环境,但是我觉得很痛心和无奈。我的力量真的很薄弱,我想一点点的慢慢做起来,我想我的学生应该要保有应有的快乐。
想到最近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放音乐,有古典乐也有现代音乐。他们是如此的快乐,我想啊音乐是可以使人愉快的,因为我自己就喜欢在音乐声中找寻愉悦。
有人说教师是前世的杀人犯,所以现世只能普渡众生。我们是教育者,可是我们究竟要教孩子什么事情,我以为是知识,可是知识的获取少了我们,也可以是其他人。我想唯有人性的引导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正如李老师说的人才人才我们首先要教的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