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日·断舍离》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1 05: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日·断舍离》的读后感10篇

  《知日·断舍离》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一):龟毛的日本人

  作为一个放浪不形骸的人,我对于世界上三种人是既敬且畏:德国人、日本人和上海人。没有任何的贬义,恰巧相反,他们或许就代表人类进入现代化后的极致。用一个以偏盖全的词来形容,德国人精密,日本人精细,而上海人精明。德国人是按照计划表来过日子的,所以火车是不会晚点的,而日本人是把什么东西都做得很妥帖,即使是切牛排,都能切出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大小。至于上海人,纯属是觉得如果没有拉上我泱泱大国多少觉得面子难过,但你会发现现在很少有嘲笑上海人和上海男人了,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上海出了个姚明,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像上海人了,我老爸曾经笑话上海人,说去上海人家做客,没地方坐,只好坐床上,结果人一走,上海人就连忙整理,生怕长细菌似的,但现在,基本没有人做客会去人家卧室,上海人的细致精明恰好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正在重新思考社会个人定位。所以,春晚上越是东北人多,越证明这个社会在现代化——好吧,我又得罪了一群人。

  好吧,说了半天还是回到书上来吧。虽然“断舍离”三个字看上去很有禅意,又是各种解释,比如断就是不买,舍就是丢掉,离就是放下,但是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日本人的龟毛,细致、严谨生活。什么才是细致、严谨的生活?我觉得还得用大咧咧的美国人来举例子

  美国人买东西很大方,而且不心疼,可以说是将物品彻底的物品化——不好理解,我就举个例子,我同事老公是美籍华人,同事是在大陆工作,前一段要买车险咨询我,我也是才知道人家一辆卡罗拉就只买了一个交强险。当时我就惭愧了,像我买个QQ都恨不得买全保的人,我就问,那你划到了怎么办?划到了就划到了,我们家车子到处都是划痕,但我老公说了,车子就是开的,能开就行。

  这个想法我觉得很赞,就是不要太心疼车子了,像我爸三天两头去打个蜡,简直比小三还娇贵。但我后来对照这本书我就发现,这个想法还是有利弊的。你当成物品就不容易珍惜,就容易被刺激消费,所以,美国其实很多都是高耗能、高浪费。而我觉得,中国要想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想过得好,还是得学日本,你可能现在笑话日本人很龟毛,但搞不好以后你比日本人还龟毛。

  书中将断舍离上升为了哲学,或者至少是生活理念。但我看来,还是现实基础决定的,资源少、人口拥挤,所以才不得不这样。而且,我现在也超爱这种整理术,比如把电脑里的任务简单的分为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将书籍分门别类,于是空间自然大了。当然,我现在的整理还是依靠老婆的督促,不过我觉得我应该什么时候把这本书拿给老婆看看,因为里面有这样一句“会整理的人常常也是买东西最多的人,因为他老感觉家里不满,所以就去买,买了又继续整理,以至于忘记了哪些东西需要买,那些东西已经很多了”。恩,然也。我们家沐浴露还有5瓶,但洗发水已经没有了。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二):把自己执着解放出来!

  接触断舍离的概念很久了,一直又苦于自己是个恋旧的人,这个不舍得扔,那个又是儿时的回忆,又或者以后或许还能用得到,就连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还有小学同学送的新年贺卡都还在家里细细地存了一箱子,视为宝贝似的,不准别人乱碰乱扔。

  后来去别的城市念书,便带走了小学毕业照初中毕业照,高中毕业照,以至于要好朋友送的各种纪念物件,光是这些宝贝似的小礼物就占了大半个行李箱。毕业后的两次搬家,让我受够了自己的零零碎碎,也开始让我觉得“有自己的房子”这个重要概念。

  我想,那些如我这般恋物的人,更怀念的是曾经和这些物品相关的人或者事吧!辗转反侧这么久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现在扔了,难免心生不忍。

  一段关于自己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断舍离的重要性。《知日·断舍离》是一本讲述日本关于断舍离概念的特辑,一本不错杂志,每期都会有不同概念的特辑,更好的了解关于日本先进的生活理念。

  断:是决定物品堆积的重要入口,主张我们从源头解决问题。自动送上门的,感觉便宜的,没有就不安的,包括哪些礼品,附赠品,广告传单包装盒等,购物前三思,只买需要的东西,绝不需要的东西也绝对不留下。

  舍:是堆积物品的出口,不以物品很贵,丢掉很可惜分类很辛苦等原因而让不需要的物品堆积如山。舍去多余的,用不到的东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很多物品并不是物品本身,也并不是因为它长得好看,舍不得丢掉的更大原因可能会在于它承担了一部分你难以割舍的记忆。对物品尚且这样,对人也更是如此,请把自己从执着中解放出来!

  以上概念,通用于寻常物件、食物信息人际关系、思考方式价值观方方面面

  哪些物品需要断舍离?

  1.没有给人“心动”的感觉,就请再联络

  2.分清楚“想要的”和“真实需要的”,想要的很多,真实需要的很少!

  3.用适不适合来代替扔了好可惜。

  4.“舍不得丢”和“舍不得用”都是物品堆积的源头。

  5.不要攀比,不要觉得这东西我没有,多想想我是否需要。

  6.丢掉“以后可能用得到”的想法。

  7.不舒服的、不方便的、不愉快的以及用不到的东西果断断舍离。

  断舍离的“丢掉”观念

  1.丢掉现在不用的东西。

  2.丢掉“储存”的概念。

  3.丢掉舍不得用的概念。

  4.丢掉附属品。

  5.丢掉熬夜、饱腹、污秽语言

  6.丢掉“一直上网”的习惯

  7.丢掉“没有感觉就不安”。

  8.丢掉“对不起”的挡箭牌。

  断舍离的有效途径

  1.根据用途不同,使用工作笔记本日记、记账本……

  2.运用活页纸

  3.分颜色重点突出

  4.用便签纸进行补充

  5.文件夹命名统一

  6.同一事物使用统一规则

  7.清除过程文件,只留下最终文件

  8.收纳盒子不要拥有盖子的,尽量用抽屉式的

  9.定期检查及回顾

  10.为物品确定指定地点,在指定的地点放置指定的物品

  11.使用套装

  由于日本的国土面积以及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空间概念上很有自己一套整理术,最常见的有:

  套盒、折扇、人偶、便当架势、徽章

  风靡全日本的收纳工具——风吕敷

  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极简主义

  最近开始在国内大肆流行的——日式手帐

  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还有日本对于垃圾的分类,其之细致无他国能及。

  1.其类别就有: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其他垃圾、粗大垃圾、直接搬入垃圾、混合垃圾、厨余垃圾、塑料垃圾、普通垃圾、玻璃类等。

  2.家庭垃圾更是有指定的垃圾袋,不同的垃圾有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来区别,更是因此兴起了一股垃圾袋设计潮流

  3.收垃圾的时间也是固定的,一周两次或三次,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把垃圾放在固定的位置被收走,如果是粗大垃圾,还需要另付费用

  4.特殊垃圾,如小型金属类垃圾、玻璃等,需要放置在特别的垃圾袋中,并贴上写着“金属”“玻璃”等字样纸片

  5.大型家电属于无法回收的垃圾,需要联系店家或者厂家进行处理

  某天,与友人谈起日本的垃圾回收以及分类方法表示感慨之余,友人一句话就噎住了我: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地广人多是很重要的一点,且国人素质偏低!只能弱弱回答慢慢来吧,毕竟这些都是要靠一代一代来努力的。赶紧扯开了话题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三):断舍离

  一直都有种隔着白纱看日本的感觉,迷迷糊糊,朦朦胧胧,幸亏有了知日,才让我站在了一个客观理性角度观察,了解日本。

  非常欣赏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日本文化中的套盒,折扇,人偶,便当,能面,徽章,日式料理,“包”文化之 “风吕敷”,手帐,文具······无不体现着日本的极简主义和减法美学

  有点完美主义洁癖的我,对于整理和收纳从小就有着自己的一套不成文的原则理论:每晚睡觉前桌子一定要收拾干净;一切的物品一定要分类摆好;甚至每件物品有着自己专属的位置,歪一毫一厘我都会很难受······

  尽管从小养成了整理的好习惯,但我总觉得我的东西又多又杂,让我十分抓狂!在《知日》特集里,断舍离的艺术深深的吸引了我: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

  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即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实现通畅新陈代谢状态

  是呀,不从根源入手,再怎么整理收纳还是没办法摆脱纷繁事务困扰啊!那根源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心念。

  只要过了自己的心坎,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一切的阻碍都不再是阻碍。

  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对于友人的依赖,以至于后来我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做出决定,甚至希望将友人收入自己囊中独占,想来这种可怕占有欲和自私都令现在的我狠狠的鄙视自己一番。

  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回到当初单纯念想,我做出了一个到现在为止我都为自己感到庆幸的决定,有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断”,“舍”,“离”。我没有办法在灰色地带模糊不清,只好一如既往黑白分明:断绝联系,舍去挂念,脱离依赖。我想,我应该做到了。深刻体会到,距离产生美的真理,也深刻意识到距离是一个人保证自己独立的最后防线。何为一个独立的人?我想我从这两年里的经历学会了。

  中国的绘画讲求“留白”,人生何尝不需要留白呢?清除杂念,让自己变得更纯粹吧!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四):传达的是对生活的态度,简单却富含哲理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家里永远是乱糟糟的,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总觉得无处下脚,哪哪看着都不顺眼,都觉得心烦,这样的负面情绪一般会一直持续到某一天我实在忍无可忍决定大扫除的时候才能缓解,用我老公的话说,我所谓的大扫除,其实就是一个字“扔”!

  随着年岁增长孩子的出生,家里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重要。

  断、舍、离,不仅仅是整理,是收纳,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定有很多姐妹们像我一样,每当换季的时候,就会把家里的衣服挨个折腾一遍,然后必然的会发现很多“咦,原来我还有这样的衣服”“啊,这件衣服在这儿啊”“这件我一次还没有穿过呢,要怎么搭配呢,算了,下次在说吧,先收起来”。每次的新惊喜都伴随着无奈,都会想,当初我为什么会买这个呢?扔了太可惜了还是先收起来吧,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样的“先收起来”和“下次在说”会一直伴随我们渡过很多个换季大扫除,直到有一天,实在没有地方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候送人或者扔掉。

  断、舍、离,断的是不需要的冲动,舍弃的是多余的无用的废物,离则是最要的一点,对物品的执着。每次购物前,给自己5秒钟的时间,思考一下这是否是我迫切需要的,是否有用,我对它的喜爱程度;对于一些自己无用或者长期用不到的东西,就需要我们抱着“舍” 的态度,不要心疼,让它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当你的衣柜书架大瘦身的时候,你会有一种从心而生的轻松感,就让那些每次大扫除都被不停搬来搬去的东东都消失吧;对于“离”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它体现了一种价值观,让我们的执念少一点,放松一点。

  经常参考宜家或者其他的收纳整理自己的家,之前也买回了很多用不上的东西,但是在经过自己的收纳整理后,我发现,自己的家变得更加的简洁了,心情也随之变的轻松。之前看过很多关于收纳整理的书籍,发现,对于这类,日本人无疑是做的最好的,就好比日本近乎变态的垃圾分类,但是这正是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断、舍、离,每每的经过它的洗涤后,你会发现,生活似乎可以变的轻松,似乎也越来越有条理了,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断、舍、离,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收纳整理的书籍,更不如说是一本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熨烫的教科书,它所要传达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取与舍的选择,是蕴含哲理的大智慧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五):机器取代不了手心温暖

  断,舍,离,三个字都带着一种决绝不回头的姿势,一种想要挥刀斩乱麻的勇气决心。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是知日杂志的一期特辑。

  这一辑的主题是讲日本人的收纳癖好,断舍离,不仅是收纳的理念,更是人需要修养习性,与我之前推荐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颇为相似。

  对于收纳研究不够深入的我,接下来并不想讲收纳的故事和方法。

  在这本杂志里,我留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其他特辑里也常常提到,就是日本人很喜欢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的风吕敷,手工制作盛满浓情蜜意的便当,手工制作的手帐……

  在日本电视剧里,也常常会看到那些小而美的手工作坊。在《半泽直树》里,半泽的客户牧野先生,就是一个坚持手工制作而不肯向银行妥协改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典型案例之一。他说:我是刻意这样做的,我们的产品注重的是不用手触摸,不用双眼看,不听声音就不会明白的那种感觉。

  除了日本,在欧洲也经常可以会看到手工制作的面包坊、巧克力坊等,记得有个做面包的老奶奶说,有手心温度的面包,是机器生产代替不了的啊。

  感觉,温暖,这些都是形而上看不见的东西,却轻轻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朋友说,在挑选炒菜机等各种料理机器时,我诧异极了:what?炒菜机?还真有这东东啊?炒出来的东西好吃吗?

  也许好不好吃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忙碌的身影背后,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脾胃和味觉的需求。只要能填饱肚皮就行,只要不用自己动手就行。

  说不定机器动手,还不用担心烧焦之类的意外呢。

  在效率和效果之间,我们往往只关注效率而忽视了效果。

  想想看看,觉得挺可怕的啊。感觉我们离机器人应该不远了呢?

  想起魅族MX3在广州举办的一场体验会,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摸机”,其中一部是量产的魅族手机,另一部是发布之前的试验机。用肉眼看,两部手机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差异,但据说握在手里可以感觉到极其细微的不同。揭晓答案时,大家都惊呆了。MX3量产机的边缘厚度比试验机少了0.07毫米!0.07毫米的差距啊,对于J.Wong(魅族公司的CEO)来说如鲠在喉。

  坊间说起这事情时都是调侃的意味,甚至有人嘲笑,J.Wong的手简直就是神手嘛。

  但在大家都追求效率和利益,在市场到处充斥盗版和山寨的时候,还有人在乎效果,在乎那0.07毫米的手感之差,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我是真的很想看到越来越多这样有态度的作品。

  但我也很清醒,我们要先生存,才有机会追求质量和态度。看着身边人都很忙碌,唯我天天好像很闲适的样子,也许不是他们不愿意停下来煮一份晚餐,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

  只是看到机器在慢慢侵犯我们的生活,我还是觉得有点点悲凉。

  如今手工制作的产品变得越来越昂贵,除了每一个都是独一而二的,还因为这是带着手心温暖,和个人感情。它是现代忙碌之人,想要追求而不得的奢侈啊。

  欢迎订阅慕宇轩的微信公众帐号(搜索微信ID:muyuxuanxuan)每天都有丰富内容推送,还可以跟轩轩单独互动哦!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六):日·本人......的智慧

  很有意思的杂志,关注了许久,翻阅过不少期,却没有购买一本。或许是每期的主题还不能触及兴趣的内核。纸质阅读慢慢式微,以往,指小学初中时,特别热衷购买杂志,每到出版的时间,总是徘徊在书报亭附近。现在呢?很少会干这事情了,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

  但是,并不代表阅读已经成为过去式,而是接触到文字的方式变得太多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如何选择,囫囵吞枣了事。

  这期,看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主题,也恰逢公司年会,带本纸质书比较方便偷窥文字。有趣的是,阅读到了一个人,叫山下英子,一本书叫《断舍离》。有时候,长知识就那么简单,碰到有感兴趣的题目,看到些有趣的推荐书,依次循环,不断延伸着细嫩的枝干......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七):如何

  (写在这里的东西完全是看书后纯粹的情感意识流抒发)

  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

  所以,生活才混乱,内心才不安。

  恰好在看《知日·断舍离》特辑,开始了解山下英子由物到心的整理术。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就如同先能扫一屋,再谈扫天下一样,自己的屋子,物件能梳理清爽,自己的心便也就能拎得清了。就好像是谈一场清爽,干净,利落的恋爱,由内而外,都是美好的状态。当然,自己先得明明白白我的心,才能断舍离。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几多风雨。

  关于了断,这句歌词里有足够剂量的阿司匹林。

  如果不知道哪些才是不需要的东西,那可以尝试问自己,哪些人是不需要靠近的。

  气味不相投,天生大冤家,话不投机者...

  那就避开由他们圈定的领地。

  天下之大,何处是家?

  不难的,只要能分辨出不需要的,不能要的,如何?

  心里得有一杆秤,想想,那菜场里专门辟了一间屋子摆放的公平秤。

  且不说那秤到底有没有发挥它的螺丝钉作用,单单是它的存在便是一种奇妙的提醒,告诉所有人,空气里有无色无味无毒不可撼动的标准。

  对,要的,就是这种空气一般安静存在着的把握和掌控,对我们的心。

  需要的,不需要的。

  就像一段情感,疼就疼,也要斩断前尘。

  何况是自己的屋子,感情,和生活呢?

  你要如何原谅彼时此时的愚蠢。

  舍不得,换句话说,是委婉的不甘心。

  起起伏伏,摇摇摆摆的天平。

  不断地增减砝码,多一克付出,少十克关心,再多一斤青春。

  是一本帐目么?

  到底什么才是多余的?

  罢手吧,算不清的。

  让吃饭就是吃饭,让发呆就是发呆,简单,直接,清爽,别山路十八弯把自己也给绕昏。

  知道了么?

  要怎么放下身段和姿态,那些太累太僵硬,像上了浓妆的脸,一眼看过去,那样陌生。

  舍不得的,是一张张画皮,是自以为安全的保护色。

  其实呢,那心里的胆小鬼是你心甘情愿养着的,好吃好喝地供着,汲取着所有本该你拥有的能量。

  丢掉吧,把所有不再值得的以及脑袋里那叫嚣着“留下我,留下我”的小人。

  你要如何离别仍须游荡的旅人。

  就像告别时空里忽远忽近的过去的自己,请从依赖物品的迷蒙中张开一双明亮的眼睛。

  是不是诗歌赏析题做得多了呢?都把“移情”这个术语养成了惯性。

  发黄的相片,一碰就碎的信纸,干枯的玫瑰花瓣......

  伤感情歌里都会有的物品,寄养着太多不同的故事和大多相似的感情,随着副歌反反复复,在歌声里哭得梨花带雨,不可自拔。

  写到这儿,都于心不忍。

  何妨何必何其荣幸呢?这因为一次次相遇而遭遇的人和事,缘分啊,好的,坏的,要么咬碎牙齿和血吞,要么痛快地爱,痛快地掰,痛快地走开。

  那悲壮得惨烈的存在感啊,不如开个玩笑或者干脆自嘲,我是你要不起的压寨夫人,你是我等不到的踩着七彩祥云的意中人。

  所以,都别执着了,别挡着自己,还有别人追求幸福的路呢。

  别责怪,别抱怨,别遗憾,别......

  全程参与的我们,以及穿梭于我们生命轨迹的男配女配们,以及群众演员......

  谁都是顺势而为,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和长进都已然如此。

  主宰这个词儿是个很玄的东西。

  关于成长里的得失,能做的,就是不断自省,不断发现自己有一个个未知领域,说声,啊!发现你啦!

  然后,该当肿瘤切掉的就果断切,该当传家宝的就好好珍惜光耀门楣。

  生命的奇妙,在发现。

  我不是很肯定,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个成熟的决定。

  终于开始尝试正视自己一直惶恐的问题。

  看,终究是走上了艰难拯救自己的道路。

  怕,没用啊,因为你知道的,你不愿主动去揭开的伤疤是非得揭了那层伪装才会好起来的。

  都知道,却拿各种说不过去的理由来搪塞,来敷衍自己。

  这种破事儿,咱都在干着。生活可以轻易地过,因为可以自己骗自己。

  但终究不是个好办法,因为真相全世界都知道,也就你以为只有自己门儿清。

  来,心里最不愿去归置的情绪,统统倒出来,等噗噗的灰尘安静了,咱一件一件清理。

  关于人生。

  我根本没有完全看明白。也许比我自以为明白的还要少,但是我搞懂了的那些震撼了我。

  断舍离,如何?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八):一本概念和选题都很好的杂志书而已

  最近,因为《知日•断舍离》这一Mook ,“断舍离”这一概念被众人关注。知日,让你了解日本。Mook,即杂志书,看起来像书的杂志。日本元素加“断舍离”概念,确实把我给吸引住了,又看了下亚马逊和豆瓣上的评论,似乎都还不错,于是我果断在亚马逊上以 22.2元的价格买下。该书原价35元,能以书的价格来卖杂志,主编也算是厉害。

  收到杂志一看,实在有点失望。相信不少买这本杂志的朋友都是期待能学点“断舍离”的干货的,可惜,真正算得上干货的,大概只有不到20页的内容,而这本书一共有183页啊。如果非要把那些彩图也算上的话,勉强有一半的内容算是可以看看的。这么来看,性价比不高啊,应该“断舍离”掉啊。别急,先让我来说说有价值的部分。

  该杂志介绍道,什么是断、舍、离呢?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舍,是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即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的状态。所以离=断+舍。但是“断舍离”不等同于收纳术哦。“断舍离”是哲学,是道,而收纳术是方法,层次很不一样嘛。说白了,“断舍离”就是佛教所说的去我执。不同的是创始人山下英子又将之升级到减肥、排毒、新陈代谢,一下子就击中了师奶们的命脉啊。

  不过当你想要深入了解“断舍离”的操作方法时,该杂志只是给出了一篇专访、一个台湾人的感悟、画得很蜡笔小新的漫画。然后又给出了一篇《《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的超级速读》,一下子就把层次又拉低了。还好,紧跟着的《通向自由的50个丢弃》一文,一下子又把层次拉高了。我直接将之摘录如下:

  物质和金钱:

  01、丢掉视线里的“噪音”。 (不要允许微小的视线阻挡物存在。)

  02、丢掉现在不用的东西 。(与物品告别,也是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03、丢掉“储存”的概念 。(以利用“外部仓库”的方式思考。)

  04、丢掉舍不得拿出来的习惯。(把东西让给更加需要的人。)

  05、丢掉零钱包。(比起下定决心的大额消费,不知不觉中的小额消费更加可怕。)

  06、丢掉冲动购物。(只买从心底喜欢的东西。)

  07、丢掉说“随便”的坏习惯。(不是要节约,而是要选择。)

  08、丢掉附属品。(比起去选择,不如惯用标准装备。)

  09、丢掉“提高生活水平”的想法。(从金钱中解放感性的自由。)

  10、丢掉服装的选项(定好自己的“基本装扮”。)

  工作方式:

  11、丢掉不擅长的工作。(只有“在工作”感觉的单纯作业让人机械化。)

  12、丢掉多重任务的思考方式。(正如点茶一样,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13、丢掉过度的自信。(高估自己的人里面是没有成功者的。)

  14、丢掉To Do。(那些“要做的事”真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吗?)

  15、丢掉对多数意见的服从。(认为可行就坚决支持。)

  16、丢掉定时。(不要去迎合周围的安排。)

  17、丢掉指责。(束缚自己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8、丢掉老地图 。(坚信自己的感觉。)

  19、丢掉拖延的想法。(消沉和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0、丢掉平衡感。(不要期望成为一个全能的人。)

  自身保养:

  21、丢掉熬夜。(一日之计在于晨。)

  22、丢掉低质量睡眠。(创造完美的睡眠环境。)

  23、丢掉饱腹。(没有人能应付得了“吃多了”。)

  24、丢掉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试试看与昨天不同的生活。)

  25、丢掉别人的意见 。(一个人走出森林。)

  26、丢掉“常识”。(把“艺术的时间”排进日程。)

  27、丢掉污秽的语言。(丢掉语言,一直走到精疲力尽。)

  28、丢掉毅力这个概念。(不仅要到达顶点,也试着享受攀登的乐趣吧。)

  29、丢掉“为了学习而学习 ”。(使人心情沉重的学习毫无意义。)

  30、丢掉杂音。(没有比冥想更简单的头脑整理术了。)

  人际关系

  31、丢掉人脉。(古怪的人反而自由,不会有无聊的应酬。)

  32、丢掉“熟人”。(习惯于单独。)

  33、丢掉黄金周。(也该认认真真考虑休假方式了吧?)

  34、偶尔也丢掉“别人的眼光”。(每次都要主动敞开心扉。)

  35、丢掉“人人平等”的精神。(认真考虑谁才是也该重视的人。)

  36、丢掉微小的叛逆心。(掌握传统的道德礼仪修养。)

  37、丢掉查看短信的习惯 。(尽量避免短信和电话。)

  38、丢掉竞争心。(没有“需要战胜的对手”是最好的。)

  39、丢掉“对不起”的挡箭牌(不要反射性地自我保护。)

  40、丢掉客气。(不要在关键时刻逃避。)

  生活方式:

  41、丢掉“没有就感觉不安”。(简单即是正义。)

  42、丢掉习惯的住所。(据点的变化丰富想象力。)

  43、丢掉“这个也那个也”。(那些选择的凹凸的锯齿会让人无法动弹。)

  44、丢掉羞怯 。(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欲望。)

  45、丢掉一直上网的习惯。(一天一次,规定一段离线的时间。)

  46、丢掉盲目的无畏。(只要留好积极的退路即可。)

  47、丢掉对公司的忠诚(确保多条生活线。)

  48、丢掉放弃 。(释放一些小小的欲望。)

  49、丢掉过度的愿望(做出成果后再看下一个目标。)

  50、丢掉成功案例。(描摹他人,不如从头开始。)

  以上是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是一个叫四角大辅的人写的。

  后面,该杂志又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居家收纳的方法、极简主义日料美学、日本小包包、日本便当、手帐、文具、垃圾分类方法(总之在中国没有就对了)。基本上浏览一下就行了,没多大价值。

  因此,我觉得,这是一本概念和选题都很好的杂志书而已,实在没有必要买,因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我已经帮你找出来了。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九):舍弃心中执念

  看到这三个字,就有阅读的欲望。因为现在在我的生活中第一要事,就是想快些摆脱杂乱无序的居家环境,还自己一个清爽安宁的空间。

  提出“断捨离”这个概念的是山下英子女士,它与普通收纳术不同,不是将现有的东西整齐排列显得干净有序,而是舍弃掉对自己来说没有意义的东西。

  特集的开篇在山下英子女士的访谈中就解释何为“断捨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

  “捨=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即通过反复实践‘断’‘捨’‘离’的步骤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的状态。”

  很多人都“不舍得”丢弃掉已经不用的东西,觉得它们“总有一天还是会用到”,所以便囤积着,结果越来越多的东西充斥着“家”这个固定的空间。我便是其中一员(笑)。

  当然我不定时的也会清理掉一些旧物,不过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捨离”。因为这三字的重点是在“断”:断绝对不需要的东西的执著。我们要做的,是在购物前仔细衡量,眼前之物是否真的为我所用,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经过反复思量再决定,而不是盲目冲动地因“喜欢”“好感”而收入囊中。

  这就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过的某部日剧,其中男主角家中干净利落,只购入自己真正用得到的。这样的家,虽然看上去没有了所谓的“家的温馨”,但是给人感觉是可以专注定心的。没有太多的阻碍,是可以让思绪随心所欲飞翔的“空白”。

  “断捨离”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成效,正如文中所说,是要慢慢从实践中一点点地进步的。

  关于这本特集,也照样地挑其中几篇我自认为印象深刻的说一说。

  【放下心中的执念——专访“断捨离”概念首创者山下英子】

  其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但接触文字时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笑)。

  日本有种本土瑜伽叫做“冲道瑜伽”,山下英子女士从学生时代便一直学习并成为了冲道瑜伽的讲师。这种瑜伽倡导的实践哲学,便是“断捨离”,意思是把自己从执著中解放出来。

  我们都有对物品的执念,这是不是因为精神的空虚需要物质来填满呢?我个人认为是其中之一吧。其次还有拖延症,总是想着这件事明天再做,这个月之内做完也成啊,之类的。我就有这种拖延症,直白点说就是懒。也会因为一件东西怎么也找不到,然后就想着等找到后再说吧,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断捨离”对像我这样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毕竟,东西放着不用,觉得以后总派的上用场,但是久而久之自己连有这样一件东西存在都忘记了,那还不如直接“断捨离”掉。

  【令人怦然心动的断捨离人生整理术】

  此文是以为设计师所写。他通过自己在日本生活的经验中发现了日本人对整理收纳的热衷。这可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过舒适生活就必须得周到设想。

  垃圾分类……这在特集后半部分也有章节单独描写,在这里说几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垃圾袋上的艺术设计。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是分类分时间,固定在早上拿到指定地点堆放,并没有垃圾桶之类的东西。在垃圾袋上画上花草,动物,每个分类都有不同的颜色,一起堆放也显得异常好看。这样瞬间就把扔垃圾这件大多数人觉得麻烦的事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之后这位设计师说道了把书本电子化,就是我们现在普及的电子书。之前考试时也常有这样的阅读文章,用电子科技取代活字印刷,是否必要?我个人是喜欢阅读书本的,是喜欢这样的感觉:当一本崭新的书放在面前,翻开后有油墨的独特气味,读到喜欢的句子便可拿笔勾画,也可在旁边写上注释,读完整本书之后合上,书中便似乎有了读书人的感情,它会留下痕迹,那种感觉是我非常爱的(对,是爱,不是单纯的喜欢)。

  电子化当然有其好处,比如节省空间、遇到类似地震之类的不用担心书架(如果有书架的话)倒塌造成人员伤害、可以自由调节文字大小和背景颜色等等。这永远是纸质书籍无法实现的。作为我的话,对于小说、杂志之类看完便算的书籍倒是很推崇它们的电子化,特别是平时会看一些时尚杂志之类,那些全部彩页很厚一本,而且价格不便宜,看完了也很少会再去拿出来看第二遍。将这类书籍电子化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网络上时尚杂志类的电子书却很少。

  【读《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看日本人的空间观】

  文章从韩国的李御宁博士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引入,提到了日本关于“缩小”的特有的几种文化:套盒、折扇、人偶、便当、能面及徽章等。

  平时留意一下身边的话也能发现,超市也有卖那种一套几个从小到大的套碗,可谓非常方便;折扇是从我们的“团扇”演变而来,最近也流行那种黑色蕾丝的折扇,方便美观;便当在之后也有一章会讲到,也就是大家觉得非常有创意很可爱的“卡通便当”,采访了日本卡通便当世界第一人的宫泽真理,其实她并没有想法要做卡通便当什么的,只因偶然看到一档节目而开始尝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她的“美味&爱心便当”之旅。

  “卡通便当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把制作者的用心传递给享用者,享用着又会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制作者。(P101)

  “便当的存在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永远都表达着制作者‘我永远都是你的支持者’‘在外注意安全,要平安回家哦’这样的心声。(P103)”

  卡通便当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好看,它均衡营养,并饱含着制作者的爱。如果有时间的话,家长真的可以为孩子做这样的便当,看着孩子将喜爱的饭菜全部吃个精光的样子,家长也会心花怒放的吧。

  再说空间观,之前在一期旅游节目中看到介绍过“能面”,也就是表演“能”剧时戴的面具。这枚面具也是独具匠心,表面看很普通,但是各个角度去看,你就会发现它的嬉笑怒骂,十分有趣也十分引人深思的一个东西。有机会真想去看一场能剧表演吖。

  说到徽章也要联系后面的【风吕敷百年店专访】一起来说。自古以来日本就家徽的运用就十分广泛,之后也运用到了风吕敷上。

  风吕敷,和我们用的“包袱布”差不多,以前是日本古代用来包裹洗浴用品的(“风吕”在日文中有“澡堂”之意),人们会在上面印上家徽或是写上字来示以区分。之后作为收纳物品来用,现在大多都是用于馈赠的包装。它有许多种打包的方法,有空可以尝试一下。

  此外的还有谈及日本的手账,但凡看过日剧的,都会发现工薪族几乎人手一本手账,作为记录工作安排之用。作为自己的兴趣,也可以配备一本,用各种彩笔和贴纸图章等完成一本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本,如果有时间的话真的可以做一下,应该也是很有意思的。

  懒得动笔写的话,手机APP也有很多应用,但可能我还是比较喜欢动手的感觉(笑)。

  要做到“断捨离”,同志还需努力啊,如果要一个舒心清爽的环境,可以提高办事效率的话,就马上行动起来吧。我已经扔掉好多东西啦~剩下的还是要斟酌斟酌~哈哈

  以上!

  《知日·断舍离》读后感(十):二叔的断舍离

  文/知日二叔

  断。舍。离。

  很多看到《知日·断舍离》特集这本书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简言之,就是一种源自日本并风靡日本很多年的有关从物到人的收纳整理术。这种日本全民参与实践的“断舍离”整理术,已成为日本社会当红流行语之一。

  所谓“断舍离”: “断”,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掉没用的东西;“离”,离开对事物的执念。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这个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鸡血汤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前段时间微博上广为流传这样的一个说法:人的一生算75岁,就是900个月,一张excel表就画完了。你要是生在中国,平均寿命73岁左右,还要短上24个月。

  这个说法令很多人有所触动的原因在于,当看到自己的人生被可视化成一张excel表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人的一生真短,而且是白驹过隙的那种短!

  在非洲有个部落,人们从一下生起生命就开始倒计时了。他们将每个人的寿命定在60岁的标准上,每过一年寿命就相应的减少一年。

  当然重点不是人人都要长命百岁,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有限时间与无限欲望和可能之间的巨大鸿沟,沟壑难填。

  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吧。

  断舍离,是一个心智历练的过程,是一种做减法的修行。

  断舍离,不是教导你怎么活,因为也没有人能教导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断舍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最后,冰雪聪明的你们,赶紧先来一场人与物的生存战吧!给自己的屋子和人生都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吧吧吧吧吧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这段台词出自台湾导演杨德昌一部叫《麻将》的电影,令知日二叔印象特别深刻。二叔特别在此送给大家感受一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日·断舍离》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