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暗夜无星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9 05: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暗夜无星经典读后感10篇

  《暗夜无星》是一本由斯蒂芬·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暗夜无星》读后感(一):《暗夜无星》:镜子里的陌生

  大概是在一开始就读了很多推理小说缘故,对恐怖小说,在最初我似乎怀有某种“幼稚的轻蔑”——推理小说,尤其是古典推理高度的“程式化”,使得世上的一切,看似都可以在杀戮之后,随着侦探找出凶手而重回平静。至于恐怖小说——很抱歉,就好像是作者办法自圆其说,只好写下一个残缺不全故事

  当然,随着个人阅读面的拓展——其实是因为能找到的推理小说看得差不多了,只好开始拓展新领域——更多地接触恐怖小说之后,才发觉恐怖小说的“残缺”并非是因为作者的无能,而正是出于“刻意的目的”。而比起总能让一切恢复古典推理小说,恐怖小说反而更加接近这个世界真相——是会有那样一些夜晚,天上没有星星路灯好坏掉,而你“刚巧”,要独自赶路……

  斯蒂芬•金是恐怖小说的读者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暗夜无星》是他于2009年完成的一部中篇集,收录了《1922》、《大司机》、《万事平衡》和《美满婚姻》四个故事。甫一出版便斩获了两项大奖收获不少好评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最大的困扰往往不是无法“一炮走红”,而是在成名之后,如何尽可能延续创作生涯,并使自己的创作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对于这一问题,最出色的“长寿作家”之一的斯蒂芬•金显然拥有发言权。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经是现象级的畅销书作家,但从这本《暗夜无星》来看,尽管“恐怖小说”日渐失势,但斯蒂芬•金的故事并不会褪色,甚至愈加迷人

  虽然收录的是四个彼此独立的故事,但《暗夜无星》却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你可以把它概括成“善良主人公遭遇凶暴陌生人(或是突如其来悲惨命运)后的惊慌失措与奋起反击”,但更贴切说法,其实来自于作者自己。在作品后记里,斯蒂芬•金说,“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一个耍奸使诈的人”。

  大抵如此,至少这些故事里都是这样。

  四个故事里,完成度最高的是第一个故事《1922》。由矛盾导致的一幕凶残谋杀,看似是捍卫了一个家庭安宁,实则毁掉了全部美好的可能。故事里交杂了血腥、负罪、宿命幻想,在平实却暗藏玄机的叙事中,故事在结局处被推向了一个出乎意料且让人后怕的高潮,堪称是恐怖小说的典范之作。

  相较之下,其他的故事要略逊色一点,恐怖的“成色”也要弱化不少。《大司机》关于暴力与复仇,最后的“逆转”也无关紧要;《万事皆平衡》则是一个有关交易灵魂的美满故事;至于最后的《美满婚姻》,则是蓝胡子的又一个现代变种——好奇心会惹祸,但只有优柔寡断的人会摔断脖子

  如果恐怖小说最大的卖点是“惊奇”,那么最让人惊奇的事情,绝不是“一个人带着炸药走进餐馆,炸掉了所有东西”,而是“一个人走进餐馆,把炸弹留在了桌子下”。故事已经写完,可看故事的人还是没能看到让人心安的“皆大欢喜”——带来恐惧的陌生人分明已经不在屋中,可你望向镜子,看到的那张脸,却因何如此陌生呢?

  《暗夜无星》读后感(二):一半是光芒,一半是灰烬

  文/宋薇棠

  不知为何,在关于斯蒂芬·金几部最重要的作品里,我至今记得的,只剩下《闪灵》中的只言片语:“那天回想起小时候,好像是最痛苦最没有希望的时代,又好像是所有痛苦都还没有到来的时代。”就像黎明将至的午夜,又似灰烬中的余烟,一切似乎还有希望,却又沉在黑暗里,是看不清侧脸阴影

  他的作品,总是在痛苦与希望中徘徊着,一半是光芒,一半是灰烬。如果说《闪灵》和《肖申克的救赎》是一片死灰中弥足珍贵火种,那么这本《暗夜无星》就是燃烧殆尽的最后一丝微光,希望在指尖寸寸燃尽,绝望的黑暗蒙住双眼……斯蒂芬·金用他最擅长的心理刻画,分成四个中篇小说,分别将这些陌生人不堪的故事辗转纸上:《1922》中与妻子争执而将其杀害的丈夫,《大司机》里惨遭强暴却死里逃生的作家,《万事皆平衡》中身陷绝症、痛苦度日的男人,还有《美满婚姻》里发现丈夫可怕秘密女人

  斯蒂芬·金曾说过:“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不是没有怀揣希望,但他们承认,哪怕是我们最甜美的希望有时候也可能只是枉然,甚至经常如此……而一旦我们没有去做或者刻意回避困难的时候,地狱随之而来。”

  在印象最让人深刻的《1922》里,那个杀妻离子、最终一无所有的詹姆斯先生,最初所希望的不过是“生活在农庄里,做一辈子的农民”这样一个微小愿望而已,所以他和儿子杀死了决定卖掉田产的妻子。而当所有的阻碍都已清除,未来一片光明之时,真正的噩梦才刚刚来临——他质朴的儿子带着怀孕的小情人远走他乡,他的手被老鼠蚕食至残,失去女儿邻居逝世……曾经他以杀妻为代价获得的田地,最终被他贱卖;曾经一度唾手可得的幸福,最终被他葬送;曾经惨死的妻子,却给了他人生中致命的“报复”。可笑的是,他唯一保住的——只有那个已经毫无意义的杀人秘密。

  看似握住了光芒的尾巴,张开手掌却只剩下在风中消散的灰烬。

  当活着已同死亡无异,人生如同行走在暗夜里,再无一丝星光引路,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它冷峻残酷,它让人不忍卒读。可以说《1922》是整本书最绝望黑暗的一个故事,相比于《大司机》里九死一生但依然活着的女作家,《美满婚姻》中即将承受未来舆论压力的妻子而言,它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同时也是整本小说集里最贴近斯蒂芬·金想法的故事:恐怖只是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看到的是恐怖背后的悲剧本质

  所以,不要为了希望而希望,因为那样做只会走向绝望。

  那些所谓的光芒与灰烬,正是斯蒂芬·金故事世界中天平的两端,没有谁注定要承受苦难,也没有谁注定要幸福一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千年以前,老子的话就已经表明了一切,如同书中的第三个故事《万事皆平衡》,它的篇幅最短,也最有总结性,内容就如题目所说,万事万物皆有因有果,平衡使然,个人认为适合放到全书的最后。

  很喜欢《万事皆平衡》里的一句话:“生活是公平的。在盒子里面,我们同样摇摇晃晃了九个月,然后就是骰子滚动。有些人连续得到七。有些人不幸,得到的是蛇眼。世道就是这样。”

  我们的人生,皆是一半光芒,一半灰烬。一半还在燃烧,一半已经涅槃。

  《暗夜无星》读后感(三):暗夜有星,那是死神的钩镰

  读的是99文库版,明知道黑封面下尽是一片黑暗。读到凌晨两点,恍惚间,夜幕里垂下四把长柄钩镰,闪着锃亮的光、挂着粘稠的血,一身黑衣的神站在一旁,在温暖的露齿笑。

  第一把钩镰最血腥,陈年血迹还未擦去,新鲜稠血又染上,一层一层慢慢风干,黑了红、红了又黑......一家五口的血,一旦开始流,就无止无休。噬人的硕鼠陪着井里的枯骨,想起来就叫人惊悚。第一个暗夜,钩镰如星,勾着魂,压抑之下无处可逃。

  醒来后身边堆满冤魂的枯骨,邪恶幽灵仍旧在外面飘荡猎获,第二把是复仇的钩镰,血迹与泪痕斑驳其间。经过熔炉锻造、万般锤炼后,割人喉于无声处。大司机、小司机、司机他妈......,满门抄斩!这个暗夜依旧无星,钩镰似歌,有泪有泣还有咆哮,“你喜欢它,它也喜欢你”。

  第三把镰刀上尽是毒药,一种名字叫嫉妒恶毒蜜糖般的嘴里藏着尖尖的利齿,不停撕咬;脸上的微笑隐藏着身后举起的钩镰,一轮一轮的挥舞。一个家庭的荣光必有另一个家庭的凄凉,这叫万物必有衡,也叫公平。暗夜这次有光,是黑色的光。

  最后一把镰刀同第二把成双,最锋利完美的一把,也是复仇,替死人复仇。只用了一次,而且用完就擦拭干净可惜不再完美,刀口有了钝掉的口。有星的暗夜最完美,现在的暗夜却漫长,无遮无掩,无处躲藏,曾经有过星光。

  《暗夜无星》读后感(四):【书摘感谢斯蒂芬金给我的每个惊悸的夜晚

  第一次读斯蒂芬金的文字

  《1922》给我的冲击与撕扯感久久不去。对阿莱特被弃至井底的的描写,对老鼠来袭的描写……

  以至于后三个故事严重后劲不足。相对来说我的排名是1922,美满婚姻,大司机,万事皆平衡。

  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海铭译 译文也很棒 做了书摘

  每每读到这些文字,主人公的面庞再次浮现而来。

  《1922》

  “讲真话绝不是诅咒,儿子。”“贱货。”

  “因为大多数女人都是贱货,”我说,“贱是她们本性中无法根除的一个部分。问题是我们如何应对。”

  “生活向来就不公平,”我说,“有时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得到你必须得到的东西。哪怕有人受到伤害。”我顿了顿,打量着他的脸庞。“哪怕有人死掉。”

  因为我像一只俄罗斯套娃?也许吧。也许每个人都是那样。在我心里的是那个耍奸使诈的人,但是,在那个耍奸使诈的人心里却是一个怀揣希望之人。那个怀揣希望的家伙在一九二二年和一九三三年当中的某个时候死去了。那个耍奸使诈的人做绝了坏事之后也消失了。生活,缺少了他的诡计城府,已然成了一片虚空之地。

  盒子里唯一剩下的东西就是艾尔菲斯,希望女神课时一九二二年的那个夏天,对我们的艾尔菲斯来说,毫无希望可言。

  “谢谢!”他张开双臂拥抱我,吻我的面颊。顷刻,我们好像又成了朋友。我甚至让自己有点相信情况就是这样的,虽然我心里清楚得很。证据也许藏在地下,但真相却在我们之间,而且一直会是这样。

  确定它已经死了后,我才一瘸一拐地走进厨房,一边留下血脚印,一边还迷迷糊糊地想到警告珀利阿斯当心“只穿一只凉鞋的男人”的神谕。可我不是伊阿宋,我只是个因疼痛和惊奇而变得有点疯狂的农民,一个似乎遭到惩罚、用血玷污了睡眠之地的农民。

  《大司机》

  恐怖故事和悬疑小说的情节都是惊人相似,她打开手机时,心里还在想,在故事里,手机肯定用不成。现在,故事里的情节成真了。

  要是她能用手机,这个故事就太简单了。

  她变调的声音现在听起来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好像经过强奸,这个巨人创造出了一个新女人。她可不想做新女人。她喜欢原来的她。

  有一刻,她躺在那里,寻思自己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她是作家协会会员,不久前,开枪打中了一个女人的头。在捅了她的肚子之后。我已经完全背离常规了。

  一只手是希望,另一只手是狗屎,就看哪只手先抓满了。

  《万事皆平衡》

  “是啊,现在就是个他妈短缺的世道。”

  斯特里特抱住他,安慰他。他告诉老朋友乌云总是滚滚而来,不过它们迟早会滚滚而去的。

  《美满婚姻》

  究竟为什么不呢?她爱他,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他无罪。在每一个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这也并不是选择。你无法关闭爱情——哪怕是非缺失、有时视为理所当然的二十七年的爱情——用你关掉水龙头的那种方式。爱,发自心灵,而且,心灵有它自己的规律

  “不是我,”他说道,接着,把终极的、超现实荒诞加了上去。“我不是个通奸犯。是BD。从来就是BD。首先,是他把那些念头放进我的脑子里头,这就是他的错。……”

  哦,你这个撒谎的家伙。你什么都记得。全在你的眼睛里呢。甚至全在你嘴巴往下努一努的样子里呢。

  她一言不发。只是看着他。看透他,那种你要看透你所熟悉之人的目光。可是那么做的时候,你得小心才是,因为你并非总是能看清自以为看得清的人和事。现在她明白这一点了。

  《暗夜无星》读后感(五):黑暗在心里

  《暗夜无星》书评

  《暗夜无星》这本书拿在手上,心里非常的喜欢。书的封面为了配合书名,也做的是漆黑一片。但是最黑的黑恰恰和最白的白一样都是最怕脏的,就像纯黑的衣服沾了灰和白衣服沾灰一样显眼。夏天的手拿着书放下,封面就留下一个手印儿。真是觉得心里可惜,回家就包了书皮。

  这本书是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一个集子,包括了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在这四篇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1922》,这一篇小说全文基本都是第一人称写的,文体是一个杀人犯的自白书。这个杀人犯本来是一个老实的农民,自有八十亩地和老婆继承的一百亩地,有老婆有儿子,生活平静。但是他的老婆不是省油的灯,想把土地卖给屠宰场,然后拿着钱去大城市灯红酒绿的好生活。如果他老婆即便把自己名下的一百亩地卖了,他的那八十亩也会因为污染而毁掉,所以双方发生争执。有些时候那些蠢娘儿们一意孤行,恨得人牙根发痒,她们只在乎自己享受,不在乎给别人带来什么。很不幸,这哥们儿就碰到这么一位老婆。他在情急之下,想出了杀掉老婆的主意,因为自己的儿子难以避开,便索性将儿子一起拉进这桩罪行。这么做就像推到了多米诺骨牌:儿子受不了心理压力,在和女友相处过程中导致女友怀孕。儿子女友被送到教会教养院,儿子竟然孤身一路抢劫,跑去将女友解救了出来。后来这对鸳鸯成了类似雌雄大盗一样的角色,但是邦尼和克莱德都最后被打死了,这俩怎能例外?这老兄最后实在受不了幻觉,他总看到死去的老婆找他,最后他神经错乱咬死了自己。

  这个故事很像那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开头就不停顿地往下倒,直到无可挽回。我觉得这一篇最惊悚的是开头:他和他儿子合力干掉醉酒的妻子时,那种鲜血喷溅、挣扎的场面写得太真实了。然后井里的死人描写的很恐怖,死去的女人怪异的样子跟主人公的回忆结合起来,好像她从来没死,或者死了却没死透,一直跟着他。主人公总喜欢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偷奸耍滑的人,毋宁说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恶念。

  《1922》还有一种历史感在里面,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本称之为经济危机。所以那个时代的背景是一切都在崩塌,故事中的谋杀起因是娘儿们自顾自的一意孤行,男人想勉力维持家庭的努力无果后,恶念骤起造成的悲剧。但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崩溃已经决定了此类悲剧的必然发生,男主人公儿子和女友后来的行为很像雌雄大盗—邦尼和克莱德,而雌雄大盗正是那个时期的风云人物,虽然这俩抢银行、杀人,但是由于他们给那个时代颓丧的风气带来一种痛快的凉风,反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暗夜无星的第二篇小说应该是女性主义者所喜欢的类型。女人给被强奸之后孤身复仇的故事。女主人公是个作家,陷入一个很深的圈套:一个畸形的家庭中,妈妈是社团掌权人,而俩个儿子都是变态,一个喜欢强奸,一个是恋物癖。这个妈妈看中了女作家,邀请她做演讲,还“顺便”推荐了一条回家的捷径给她,而这个捷径正好路过强奸犯的黑巢。女作家遭难,但是亏得机警,逃得一命。回来之后,凭着“老太太侦探团”的那些经验一个一个把那些混账东西全部结果了性命。而最后她很幸运的是,唯一的见证者也是曾经被强奸过的女人,那个见证者出于对强奸这种罪行的痛恨,保护了女作家。这篇看了让人觉得挺痛快,原来坏人只是精心设了圈套,其余方面也很迟钝。比如,女作家在开车被扎轮胎后发现很多带钉子的木板,此时就应该有所警觉,在她遭毒手前斯蒂芬写了好几个事情都是应该警觉的,她都浑然不觉,直到看到强奸犯车厢里的带钉子的木板她才醒悟过来,但是已经晚了。不过天报好还,在她报仇的过程中,那些坏蛋也很迟钝,居然让她拿着一把距离七码才能瞄准的破手枪一个一个全给干掉了。

  《万物平衡》整篇像是在说,人世间的幸运有一个总量,有了你的就没有了我的。但是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心态决定命运的问题。故事的主人公一开始对自己的朋友心存怨恨,觉得朋友什么都比自己要强。他碰到一个奇怪的老头儿,售卖好运,他还真信了,每个月往老头儿的账户里打钱。后来真的好运就光顾他了,而他的朋友却越来越衰,老婆死了,孩子走上邪路,朋友自己也得了绝症。这个故事开头挺像《灵魂战车》这个电影,但是后来转向了,代价就是钱,不像电影里得用命来偿。这个故事夹在这个恐怖故事集里有点奇怪,除了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头儿,其余的没什么恐怖的。而且这件事儿本身我觉得就是老头儿给了他一个平和的心态,停止了抱怨和怨恨,这么一来心态改变生活而已。

  最后一篇是讲你永远看不透一个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一个平常的家庭主妇过着平常的生活已经快三十年,但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个连环杀手,专门残忍肢解女性。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表面上,这个家庭再正常不过,孩子也正常,一切都正常。只除了这个骇人的秘密。女主人先是想报警,但是接着就想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尤其是孩子都是正常的孩子,他们甚至都没有像她一样知道这个秘密。在犹豫中,女人见到了丈夫,这个丈夫也想到了孩子,他们很无辜。双方商讨的结果是,丈夫停止犯罪,女人也不去告发。但是女人很难忘记被残害的受害者们,最终她找了个机会,把凶手推下楼梯摔死了。这次死亡假做意外身故,既为受害者们找回了公道,也没有破坏孩子们的前途—他们确实毫不知情。这个故事是斯蒂芬看到一个新闻获得的灵感,一个连环杀手被捕,他的妻子说自己不知情,但是公众不相信。于是斯蒂芬写了这个故事。

  这几个故事里,《1922》是最恐怖的,但是结尾的揭秘不好,要让读者一直有这种疑惑:真的是幽灵在追他吗?这样才惊悚呀。这一点《万物平衡》做的很好,那个神秘的老头儿就此消失不见了。最后一篇家庭主妇和罪犯丈夫的相互之间商讨博弈的对话非常精彩,小心翼翼地想达成某个平衡,主妇想保护孩子还想保住自己的命,那个丈夫则是在取得老婆信任的真假之间摇摆,这个对话很精彩!

  斯蒂芬金是恐怖小说之王,但是综观这几篇文字,他首先是个认真的作家,只不过从恐怖小说这个角度来理解眼中的世界罢了。而他最终说明的是,黑暗就在我们的心里。

  《暗夜无星》读后感(六):我是谁

  记得小时候有篇模范作文,讲的是一个孩子脑海里有两个小人,勤奋的小人和懒惰的小人,每当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两个小人就会出现打架,最终勤奋的小人战胜了懒惰的小人。远在美国的作家斯蒂芬金在《暗夜无星》这部作品集里,也提到了类似的场景,他说“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一个耍奸使诈的人 ”。

  《暗夜无星》是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集,包含了《1922》、《大司机》、《万事皆平衡》、《美满婚姻》四篇小说,在这四篇小说里的主人公的心里都存在着“另一个人”,隐藏着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人格。《1922》里,詹姆斯在所谓田园梦想的驱使下,处心积虑激发儿子亨利内心的仇恨和暴力,联手杀死了妻子阿莱特,但此后的詹姆斯一直活在妻子的梦魇中,精神分裂。《大司机》中作家苔丝在被强暴后,内心爆发出从来未有过的强悍,无论是与猫咪弗雷泽、还是与导航仪汤姆的对话,其实都是与自己心中另一个苔丝的对抗。《万事皆平衡》的斯特里特在问到自己最恨的人时,他自己的都被自己的回答所震惊,自己所憎恨的竟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好朋友,憎恨和嫉妒好友所拥有的一切。《美满婚姻》中的鲍勃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理解支持他事业的妻子,两个引以为傲的儿女,谁都没有想到鲍勃是一个杀了十几个人的变态杀手,隐藏在鲍勃内心深处的是杀手比蒂,是鲍勃的另一个扭曲的人格。

  “我是谁”这个命题向来不好回答,斯蒂芬金这四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拥有复杂的人格,内心隐藏着另一自己,一个让亲人、朋友都不易察觉到的“陌生人”。而就是这个“陌生人”的衍变一直揪着读者的心,这也是斯蒂芬金小说让人欲罢不能之处。斯蒂芬金的小说中蕴含着惊惧、恐怖的场景,饱藏着矛盾、复杂的人性。如书集的名字《暗夜无星》,人物在黑暗中摸索挣扎,被自己和外在的枷锁所困,是服从既定的命运,还是奋起反抗,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你意识到你身处自己创造的地狱里,可不管怎样,你仍继续活着。因为你没有别的法子。”

  我是谁,我该怎么样做?

  《暗夜无星》读后感(七):《暗夜无星》阅读心得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于二零零零年出版了《写作这回事 : 创作生涯回忆录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这本书半是自传,半是对于自我职业的简洁回顾。他很清楚那些认为他不能写作的人的反应,用他的话来说,这些人认为他就象是一个镇上的妓女,试图教导良家妇女们如何端正行为。这本书在提供诸如“副词非益友”(the adverb is not your friend) 一类的忠告之余,也叙述了有效率的写作如何救了斯蒂芬·金一命的真实故事。如果他当初没有能够掌握这项技巧,他“可能会就这样把自己喝到醉死,或是吸毒致死,或是干脆自杀,那一类的混帐事”。

  斯蒂芬·金最新的作品《暗夜无星》(Full Dark No Stars)是四个短篇小说的合集,这是他过去就很擅长的写作形式。《肖申克的救赎》(Different Seasons)改编成电影《伴我同行》(Stand by Me)、《纳粹高徒》(Apt Pupil) 和《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图书馆警察:午夜三时》(There Past Midnight)这本书则收入了《图书馆警察》(Library Policeman),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斯蒂芬·金在这个短篇小说中探索了酗酒而造成的怨怒,治疗及复原过程的救赎本质,以及信心的基础性。为了不让作者被人讥笑为娘娘腔,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超过三公尺高的杀人恶魔。

  斯蒂芬·金的每一本短篇小说集都是好坏参半,《暗夜无星》也不例外。《1922》和《万事皆平衡》(Fair Extension) 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两者都只是普通的娱乐性作品。《大司机》(Big Driver) 则是一个关于强暴和复仇的残忍故事,感觉起来像是老派的低俗小说,却有着惊人的深刻内容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情节转折。一位母亲给自己心理异常的儿子送上一个神祕小说作家的故事当礼物,这已经够令人困扰了,然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美满姻缘》(A Good Marriage) 却更恐怖到骨子里去。

  我记得自己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 的《红龙 》(Red Dragon) 而感受到降临整个世界的那份黑暗。我在读了二十页《美满姻缘》之后又再度产生这种感觉,故事中的黛尔西是一个幸福家庭主妇,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她在丈夫因公旅行的时候到阁楼去打扫,没想到却发现了他是个杀人凶手的证据。

  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欺骗的深沉性,黛尔西面对的不只是丈夫的罪恶,这在故事中以极为骇人的冷酷笔调描述殆尽;她所必须面对的也包括了这个事实:她自己的人生,以及她两个孩子的人 生,就这样毁了,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她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其实是杀人凶手。斯蒂芬·金和塔碧莎 (Tabitha) 结婚了四十多年,过去就曾经探讨过婚姻这个课题,特别是在《丽赛的故事》(Lisey's Story)这本书中,他以强劲的力道窥视了一个丈夫的祕密。

  斯蒂芬·金的天赋不在于他丰盛的想象力,尽管这确实是相当伟大的一部份;他的天赋在于他能够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之间创造出一种同情和了解的感受,而尽管他的书包含了各种恐怖情节,它们都是对于蓝领生活的精确写照。我相信,斯蒂芬·金是我们这个世代的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他不只是美国的国宝,更是全世界的珍宝。

  这本书最后几页充分展现了斯蒂芬·金的创作技巧,他引介了一个人物,其他能力比较不够的作家可能需要一整个系列的作品来表现这个角色;这也是一个你“必须”深入了解的角色, 然后“噗”的一声,这本书结束了,这个人物也消失了。他究竟是谁呢?啊,老实说,我可不能在这里泄漏机密。你还是去买这本书吧。相信我,你不会后悔的。

  《暗夜无星》读后感(八):心知黑暗,却仍向往光明

  只有见过了黑暗,才会更加向往阳光,没有去过地狱的人,不会懂得珍惜现在。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让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斯蒂芬•金的《暗夜无星》带给我的是一段地狱之旅。

  《暗夜无星》是斯蒂芬•金继《肖申克的救赎》和《午夜四点》之后的第三部中篇小说集,获选二○一○年“斯托克奖”和二○一一年“英国奇幻奖”最佳作品集。书中收入的四篇小说,《1922》、《大司机》、《万事皆平衡》和《美满婚姻》,用四个故事展现了人们在生命转折中黑暗的一面,通过这种黑暗,让人们看到光明。

  《1992》讲述了丈夫为了不让妻子将农场的地卖掉,与儿子联手杀死了她。在妻子死亡之后,儿子性情大变,最终为了与怀了孩子的女友私奔,走上了抢劫盗窃的路,步入死亡。而丈夫虽然多活了几年,却终日惶惶不安,被虚幻中的妻子不甘的灵魂折磨,自杀于旅馆中。这个故事应该是全书最黑暗的部分,将人性的贪婪、狠毒和邪恶描写的淋漓尽致。仅仅是由于一个地皮买卖的金钱问题,而酿成了许多人的悲剧。当人性的恶占了上风,就已经身在地狱,虽然怀揣着希望,却已无力回头。

  《 大司机》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作家苔丝在一次读者见面会回家的路上,坠入陷阱而被强奸。当她死里逃生后,没有选择报警,而是自己去追求事实真相,最终如复仇天使一般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故事里,展现了大、小司机扭曲的心理,和作为母亲为维护儿子变态的爱。但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苔丝在面对无助凄惨的处境下激发的无限潜能,人永远不能小看自己,逼急了什么都干的出来不是么?

  《万事皆平衡》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轻松和神奇的故事。得了癌症的斯特里特在一次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个贩卖“延长”的神奇老人。在那里他买到了延长生命的机会,但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代价了,为了自己的延长,他将自己嫉妒的好朋友出卖了。随后他得偿所愿,却见证了好友一家凄惨的命运。我看不到斯特里特的后悔,但他能如此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份美好的生活,真的公平吗?

  《美满婚姻》这个题目应该是对故事极大的讽刺。达茜一直以为自己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但结婚后的第二十七年的一天,发现自己的枕边人确实一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结婚这些年,她的丈夫一直在用比蒂的身份杀人。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崩溃的事实,达茜为了不让孩子受到影响,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绝望,选择用一场意外结束了丈夫的生命。抛开法律上的种种,达茜的选择无疑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了。

  作者在后记中记录了这四篇小说的灵感来源,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起点却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但同时一丝恐惧也慢慢浮现出来,我们的身边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邪恶,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表面的平静下往往都是暗潮汹涌的。

  四个故事,四段人生,看过人性的黑暗,才会明白光明的可贵。作者在叙述故事中,着重描写了人物内心的对话。无论是第一篇善良的我和邪恶的我,还是第二篇苔丝与她的猫和导航仪,都在凸显着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就看你去如何选择,如何驾驭了。心知黑暗,却仍向往光明,这是故事里每个人的真实感受,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希望永远不要体会这种黑暗中的无奈。

  《暗夜无星》读后感(九):我不能相信的反而是你

  非常好看,也非常紧张刺激。史蒂芬在小说最后的独白里说,这本小说算是小人物遇到可怕的突发情况下,如何面对的故事,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确是,周围那些普通的常见的人和事,往往笼罩恐怖的黑暗,正如作者所说,不能相信的反而是读者你。第一个故事咋看之下还算一部普通的悬疑杀妻案,但对照细节细细想一下那些恐怖的镜头,让人毛骨悚然,特别是当我顺着作者的描写想象井内女王的样子,不寒而栗。第二个故事算是公路复仇的故事吧,当女主发现自己的惨剧是被人设计的时候,我也大吃一惊。第三个故事算是金的一个恶作剧吧,故事的名字让人一直以为最后男主人公会受到惩罚,结尾会有反转,但是却没有,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最后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最深刻,故事也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非常精彩的故事,让人思考自己遇到会怎么样,但是不足的是侦探出场有点多余。总的来说,这本小说确实让人欲罢不能。翻译不错,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比如金另一本小说《小丑惊魂》的潘尼歪斯在这里被翻译成了别的。

  《暗夜无星》读后感(十):至少没有失望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觉得那些人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或许是因为看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头脑,也就没有了作为自己的判断。

  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第一,大概因为我没有考虑结婚,目前也没有女友,所以《1922》和《大司机》似乎隔着一层纱;第二,我只是个想靠恐怖入眠的混蛋,所以《美满婚姻》或者是《大司机》再凶残恶心都没有刺激。是的,虽然只是看过一些虚幻的不真实的小说,人也能对血腥恐怖的邪恶习以为常。

  更何况,这本小说哪里血腥残暴了呢?斯蒂芬·金是恐怖小说作家,但也是一流的作家,不需要靠血浆的描述来吓唬作者。

  也许只有《万物皆平衡》的结尾处才让我警醒吧,突然间这本书里所有的角色都有了生命,就像路旁的草木突然开口说起了人话。

  人能没有欲望吗?人能不判断失误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不想做个君子。可是这“迫不得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啊,简直都无法做判断。

  往往你只是路过,偏偏就是别人眼里的危险;明明是可以商量的事情,偏偏觉得自己做的正确,所以没得商量。更何况,往往,谁也不知道结果,只等果到了才明白因。所以佛陀跳脱因果。

  四个故事,两个谋杀,一个复仇,一个陷害,就是这样,然而唯有那个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万物皆平衡》,是真正隔着面具的,是连作者也欺骗的。两遍读下来,我依旧觉得害怕。

  最后的后记里,斯蒂芬·金叙述了这些故事的起源,什么路过休息站,什么看报纸,什么什么~不要忘记,也是他自己说的:“千万不要相信小说家关于自己所说的任何话。”

  他真的走到光明里了吗?或者留在黑暗里的还有谁呢?

  不能相信的反而是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暗夜无星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