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吾家小史》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7 05: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吾家小史》的读后感10篇

  《吾家小史》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吾家小史》读后感(一):吾家小史—与谣言相伴相随的三代人

  余秋雨这个名字只是听过,从来没看过他的文字感谢我的无知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第一次读才会那么震撼。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看一本书,发现一句话喜欢。如同发现了宝藏,看到了灯塔。只看到了序就想把每个句子多读几遍,想把那表面的文字、背后的历史、深层的人性牢牢地记在心里。想紧紧抱着余老的大腿,想一睹他的真容,受受他的滋养。 这种震撼还只是来自于只看了文化苦旅的序,看完后和一个同学谈起他,她说她不太喜欢这个人,因为个人作风不太好。听到这样的话我有点后悔,后悔我不该和她说起,这并不是说怪她,而是我了解自己,经她这样一说我的心会被扰乱,我怕我自己不能完全沉浸在他的作品里了。我还不够强大,不能摒弃所有,坚信自我的感觉。 今天去到三联韬奋书店看书,找了半天文化苦旅的纸质书没有找到,只好拿了一本他的《吾家小史》开始翻阅,还是从序开始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仍然是每一句话都想多读几遍。用了6个小时读完,基本上没有这样正儿八经的喜欢过一个正儿八经的文学大家的作品。这样吸引我一直看下去不走神不跳戏在之前一般只是言情小说。感谢他让我看到这么合我心意的文字,这么动人的历史,这么深刻的人性。 更要感谢的吾家小史,在我听到关于他的负面新闻适时出现了,因为这是时隔20年后他首次对关于他的各种诋毁进行阐明。感谢,我的心可以归于平静。 吾家小史主要讲的是作者一家三代人从文革时期到当今社会在谣言中起起伏伏岁月。 作者说,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中最让他心痛的是它纵容谣言。他用八个押韵的短句概括谣言在中国的优惠待遇: 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 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他还说广大民众喜欢谣言,期盼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也就是集体文化本能。 余老说,不为谣言自戕,不与谣言争辩。但这不代表谣言伤害不到他,他全家三代人深受谣言之苦。 历史曾给他的祖父父辈带来了自然灾难,英国为了扭转在中国的贸易逆差,往中国输入鸦片,余秋雨的爷爷就是因为吸食鸦片把家产败光还欠了一堆债,最后死在了鸦片上。祖母是个很有原则老太太,把在英租界的房子卖掉还清了所有欠款,在战争年代人人想去躲避战乱的租界搬了出去。而也因此,他的一个个孩子死在了各种传染病下,最终七个孩子只剩下了3个,余秋雨的父亲叔叔姑姑。而他的姑姑是个先进革命份子还是个小领导,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死于难产。 这些是历史带来的灾害,他的父亲和叔叔就是陷于谣言带来的人文灾害。叔叔在文革期间死于《红楼梦》,因为有人揭发他吹捧《红楼梦》是放毒,叔叔与造反派辩论说《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名著,因此被游街,刚烈的叔叔忍受不了屈辱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割脉三次而死。他的爸爸背的谣言更大,关于反共一类的,被关押了10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来又遭遇了自己儿子的谣言,生病住院时天天看着有关儿子的负面新闻,突然摔了一跤去世了。余老看着病床前他父亲看过的关于他的新闻报刊,把这归于杀父之仇。 余秋雨本人也已被谣言包围了20年。在他辞去了各种职务之后,关于他的谣言就多了起来,文史差错”,“文化口红”,“地震捐款”,“深圳赠房”,“美女作者”,“离婚声明”等等 。这些谣言与时俱进面面俱到,我现在在网上都能搜到,但是我没有点进去看,我不想去辨真假,没有精力。我选择相信他,因为我相信看到的文字,相信一个博学文人更是没有有精力去做那些无聊事情。 再回头看看经历过的那些谣言,我曾经被造谣过,也曾眼看着别人是怎么造谣的。 先说说我是怎么作为一个观看者的,小学年级时候班里转来一个比较漂亮女生,她好像和一个男生关系不错,这引起了暗恋那个男生的另一个女孩嫉妒,她开始在班里说这两个人经常做一些很亲昵动作,甚至当着这个女生的面去模仿。当时觉得好玩,她表演的时候我也会看热闹,围观大笑。但是有一天女孩的爸爸醉醺醺的闯进我们教室,说:“我女儿哭着跟我说过好多次班里有人造谣,我觉得你们小孩之间开玩笑,没当回事,但你们不能一次次太过分了,谁说闲话了,站出来!”最后老师把他劝走了。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去找造谣的同学聊聊,我印象中应该是没有,但是最后也没再出过这样的谣言了,年纪小,估计也被吓到了。那么小的小孩子都会凭空去造谣,且对另外一个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可见造谣的危害。不属实的事情不能乱说,不了解的事情不能乱跟风,这种基本素养家长从小就该教育了,可惜的是当时我们的家长们素质本来也不高。 再说说我是怎么被造谣的,初一的时候有个新同桌,他说你就是那个谁谁谁吧,你之前暗恋过**,他给我们讲过,有个女生暗恋他种种,然后坏笑。而我想了半天才想起他说的**是谁。那也是上小学时,班里来了个转学生,我是学习委员,发作业本的时候看他进屋子给他开了个玩笑说,你走错教室了吧。印象中也就这么一次交流,后来他就转走了,很好奇他是怎么觉得我暗恋他的?后来初中有集体活动的时我也见有些女同学在议论这件事情,那眼神表情真的是可笑极了。我曾经很气愤,扬言要去告诉老师,老师不管就去告诉校长。但是年纪毕竟小,睡了一觉就不生气了,爱说说吧。但是那些传播谣言的同学是注定不能成为朋友的,那说悄悄话的表情实在是太猥琐了。而这位自称我暗恋他的我已记不起名字的男同学,或许当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所以在转入新学校后告诉别人曾经有人暗恋他。 我开始思考关于谣言这种“文化”,为什么有人喜欢造谣,有人喜欢传谣,有人喜欢观看被造谣者出糗呢?我猜大概有三种心理,一种是自卑,一种是嫉妒,一种是幸灾乐祸也就是自己日子过的太苦太无趣了,巴不得看别人出丑找寻点心安慰。 余老的造谣者大多或是出于嫉妒,或是出于报复,或是出于利益。 因为余老曾经是当时中国最年轻文科教授,最年轻的高校校长,最年轻的厅级官员,还执掌上海市很多人的职称评选。 嫉妒他的人在他费尽力气辞去所有职位探索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时,平生出各种谣言,有趣的是造谣者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个人的生活价值全都附在造谣上,这一辈子也太无趣了,临终的时候回忆自己的一生满嘴谎话,除了靠造谣养活了自己毫无价值,用现在的话说,良心不会痛吗? 还有些媒体不辨真假争相报道,因为一个高高在上人设轰然崩塌特别能吸引人眼球大众喜欢这种逆反刺激。就好像娱乐圈的某对夫妻,离婚或者一方出轨,这样的新闻会呈轰炸似的传播并很快成为人人的谈资。 而这些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狂轰乱炸也是为了利益。对他们来说自家网站点击率才是命大的事,关系到自己的每个月的工资和年终奖。所以我不管你是被栽赃陷害还是会因此家破人亡,我不报道就被别家抢了风头。 而大众呢,在媒体呈现的确凿证据面前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关于我的谣言,我觉得造谣者是出于虚荣心,而传谣者是因为幸灾乐祸,我只能说是当时大家的素质都比较低,没人知道谣言到底是什么东西,到底有多坏,尤其是小孩子,肆无忌惮的把心里那点恶释放出来了。 作者最后说他却也因谣言而产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还告诉读者:“祸福相依、善恶相随的古典哲学,一点不错。如果哪一天你们眼前的坏事已经坏到匪夷所思,那么,千万不要沮丧,里面一定埋藏着一个重大契机。”这只能是苦中作乐吧,任谁也不想让自己的亲人和自己一起背负20年的谣言,受邻里街坊的冷眼相待。 写在最后:很多人面对谣言都是逆来顺受的,因为不想把精力放在无聊的事情上,也怕越描越黑,可是有些时候谣言的杀伤力之大,让你无处可逃。当今社会通过网络通过各种后期制作,越来越肆无忌惮,传播范围也是一夜覆盖到十几亿人的智能手机里。但是对于造谣者似乎并没有监管部门或者没有人去严加管束。生命不息,造谣不止,我庆幸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有被造谣的必要同时希望更多人,面对谣言能够辨别或者说不跟风。更希望更多的媒体人多传播正能量,毕竟大众听多了谣言也会麻木的。

  《吾家小史》读后感(二):文人傲骨

  对于前妻和孩子只有两三行的介绍,“年轻时在父母的期盼下的糊涂之举。”

  我想到朱自清写下悼亡妻时,现任妻子正在为他生儿育女呢就觉得好笑文学家艺术家对待感情态度总是很奇妙,让人忍俊不禁

  我都不记得余秋雨说了多少遍最年轻教授,出任院长

  他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可我太自私了,心里认定了文人都应该温文儒雅,不应该一边表达出不在乎一边指名道姓地骂人,即使是天大委屈。虽然这种想法十分病态,可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

  马兰——一个受了委屈的艺术家,因为他人的嫉妒,因为权贵的“报复”不得不提前终止了演艺生涯。在二十年前离开剧院基本上也就基本凉了吧,连表演的舞台都没有,哎。心痛,心痛,一个艺术家的“逝去”,理由太过简单,无法接受

  《吾家小史》读后感(三):文人相轻,真相难寻

  早年拜读过《文化苦旅》,耳后零星读过作者的其他散文,两三天把《吾家小史》读了两遍,亟不可待有些话想说。

  第一,余氏一族发展史也是我们的近现代史。余家先辈在上海商界奋斗,祖母几番回乡回上海,父亲叔父的文革悲剧,在余大师笔下铺展开来。至此,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那种大气悲怆语言风格写这种家族回忆十分适合。我也在字里行间构建起我对文革的认知,以前从教材课本老者转述,人物传记中对文革有一些片面认识,但是角度差距大,祖辈父辈从农民角度从村里变迁角度的讲述,与书本结论性的概括,尚不能构建出文革的基本面貌,而本书,从上海学生,上海文化界,风暴的亚中心开始讲,文革印象终于有血有肉

  第二,作者的成名史也是读者思考表达权的现代史。作者在一跃成为正教授之后,势头无两,从此也开始被反对言论围绕。书的前半段是家族史,后半段皆围绕显示夫妻感情及对流言蜚语回应展开,尾大不掉的感觉拉低整本书的档次攻击者在攻击什么?作者回应博爱对待。在笔耕不辍,到戏剧研究初有成就,是谁在付出整个家族?作者感恩母亲感恩马兰是否扣掉前妻。回忆青歌赛作为点评嘉宾,作者说收视率那么高是因为多数人是冲着他历史文化评说来的。文中新词批余派,是一伙来自全国专门反对他的人组成,与文革的批斗若有若无联系,这也是最滑稽的一段,且不说作者对全国人民重要性有待考证,真有一大帮人无闲事,几十年如一日想打垮你?现在是现代社会,大批斗不管用了,初中生都在读《文化苦旅》了,全民的文化鉴赏力提高了,网络发达信息对称性加强了,对于公众人物的专业造诣道德水准要求多了。对作者提质疑的人,有行使自由表达权利,大家也等待作者积极回应,有文学的火花碰撞,而非在文字中含沙射影。

  第三点,作者的回应史也是文人相轻的千年病史。文中对于易中天的两三行表述有意思,不过其中看不起的意味也太明显。文人相轻,有的看不起作品,有的看不起名声,有的看不起人品。易中天攻击的是人品,余秋雨讥笑的是名声,稍稍思考已见高下。同样,所谓的批余派,批的是什么?首先是考据作品,然后是拷问行为,最后才是质疑人品。一边洋洋自得目前成就,一边说无法承受名下压力;一边说博爱说宽容沉默是金,一边书中喊冤说攻击者小人,作者不仅文人相轻的毛病不轻,也太过傲慢公众缺乏尊重。余秋雨先生确实很多负面消息,这种回应,真假难寻啊!

  《吾家小史》读后感(四):我们该听听余秋雨说说他自己

  中学时代(2006-2012),余秋雨因青歌赛的点评和《文化苦旅》,掀起了一阵热潮,然后又在老师的口中听到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言论,涉及文革、离婚等等。那时候我就觉得余秋雨人品不好。然而他的文字却一直很有感染力(也有人说矫情做作)。

  今天看完《吾家小史》,这本2013年8月第一次出版的书,是余秋雨侧面回击那些声音的书,虽然他本意并不是回击,而是梳理自己家族历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那么多攻击或者说是批判的声音,余秋雨从来没有回应过,即使在这本书里,他也没有点出这些人的名字。这难道不是一种涵养吗?

  再看这些批判者里,有几个能称得上大师,很多都是在文人圈,在体制内的活跃者。而称赞余秋雨的人,我只举一个,夏志清先生。(中文系的人必然知道夏先生编纂的文学史,把张爱玲带到大陆人的文学圈里)还有一位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杨长勋。(杨先生从余初露锋芒时便开始研究余,后为余的各类纷争探清根源,成书稿《守护余秋雨》,未付梓而病逝)从这些支持者和守护者来看,莫非不能看出什么端倪?

  最后再简说余的家族历史,曾祖繁华,祖父败落,祖母和母亲撑起家族,父亲崛起后历经文革,一家人在时代风雨中飘摇而坚强自立,祖父吸鸦片,祖母卖屋还款不肯拖账;外祖父不嫌女婿家贫,主动把二女儿许配给穷小子,这位上海市闻名的世家小姐甘于贫困,一生温和有礼,有勇有谋。余秋雨曾是新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是“高官”,后毅然辞职,追逐本心,脱离体制,走入最险恶之地(伊拉克,阿富汗等),当时香港凤凰卫视直播其文化考察之程,其妻马兰(卓越的艺术家)陪伴其二十余年,伉俪情深,互相扶持。两人曾经是体制内人,后都出走离开城堡,遭受众多暗箭,仍不会选择以恶报恶。

  我们听了那么多“啃余”“斗余”的话,是时候看看余自己说说他自己。在法律上,原告被告都可以辩护;在这件事上,我们也该听听双方的声音,不要因为一方声音大,人数多而被遮蔽,我们要自己去辨别,去思考。

  《吾家小史》读后感(五):不错的一本书

  大约花了4小时时间在新华文轩书店看完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这本书,有很多的感触,当然也有很多的羡慕。羡慕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羡慕他又美丽善良的艺术家妻子,羡慕他那无限的经历。先前读他的《文化苦旅》很受启发,觉得每个地方都充满文化底蕴,他这个人更是,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他到我的母校云南农业大学去做了一个讲座。很长的时间,讲中国文化,世界文明。每每看他的书,听他的演讲,都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

  在这自由的时间里我十分苦恼,有时候越读书,越苦恼。每次看到好的文字,好的思想,我都在纠结,为什么我写不出呢?现在我在一个很大的瓶颈期,写不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所以看到好的作家,好的故事。我都会感动,都会埋怨自己。

  余秋雨的书总是给人一种十足的厚重感,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绘。<吾家小史>写的都是小小家事,小小经历。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看见整个时代。为文化大革命所残害的一些知识文人,而心里默默哀悼。他们真的很不容易。特别的不容易。让我们看见亲情背后的力量。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书。

  《吾家小史》读后感(六):流言扰扰

  老规矩,先说三星理由。一方面是有点失望,高中时代最喜欢的莫过于余秋雨的散文,不得不说,这本书,多了一些浮夸。其二,亮点不多,属于可看可不看的书,感觉是这样~

  接着说说优点吧。余秋雨先生文字里的小细节描写依旧是喜欢的。比较深刻地便是余的母亲,身子在桌子下抬起的细节,完全能看出这个小小身躯的强大。再者,父亲死后医院床头柜里的报刊杂志,就此,整个文革时期的残害就在这一细节化为一点,和盘托出。

  第二个,不错的地方,就是,毕竟是一部家族史,条例清晰,作为家族史来说还是不错的。

  还有,稍稍八卦一下,余秋雨的母亲和妻子都真的很美。尤其马兰真的很美。

  再谈收获的话,主观点吧。流言者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吾家小史》读后感(七):文人还是踏实点好。

  余秋雨的文章语言一向大气、精炼、华丽,《吾家小史》故事性、文学性很强,通过关键、典型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件的叙述,浓缩展示余氏家族的兴衰变迁史,有祖辈在独特历史情境下的奋斗历程,也有家族至亲和自己在不同历史灾难面前的挣扎、隐忍和抗争,展现了不同人物面对苦难命运时的坚韧、正直、淳朴的性格,文章所表达的精神是主流的、向上的,积极乐观的。文章除立场鲜明地揭露荒唐人为灾难外,也对自身所遭遇的灾难式诽谤做了解释,像报纸大篇幅污蔑他个人的缘由、诈捐门的始末等等事件真相得以披露。略有不快的是,文章一直标榜个人大度、谦虚,从来不在乎、不理会负面言论,而实际上却在全力反驳和回应负面言论,部分字句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这和新版《文化苦旅》中部分文章颇为相似。其实多年来遭遇子虚乌有的诽谤,花大篇幅解释清楚无可厚非,但非要一边标榜菩提心,自诩大度、宽容,功过是非由他说,一边又以圣人鄙视小人的姿态,用言语几近讽刺的反驳和抨击,也实在有失大家风范。

  《吾家小史》读后感(八):短记《吾家小史》

  我首先是怀着敬仰的心情走在大师身后,瞻仰其羁旅半生的;亦一贯听余秋雨有一部“文化苦旅”,近现代文人曾受的苦难可从中窥知一二,所以在微信阅读上搜了来读。

  翻开书,先考余姓史。再看,是秋雨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一鸦甲午,毒人害家;抗战来时,村野中人不识局;文革而至,余家大难。再看,旧案平反,故人变作告案人,官媒联合斗秋雨,辞官缄口终不顾。文末,余秋雨借由安灵堂里的对话,直言多年来备受攻讦盖因“太过彻底地脱离体制”。

  全书读罢,感触最深的亦有三:一是余秋雨所谓,在文化研究上思维枯涸的文人,只好拿起笔杆子做下等的背后揪人辫子政治告发的营生,借“民主”之名,实为报复抨击或以攻自保,当为国学之大毒瘤;二是联系先前读的杨绛回忆锺书话,读陈家姐妹回忆寅恪话,亦读三毛自述,知道文人大成,与其生平经历实在大有关系,锺书寅恪皆乘中学效西之势,在既有文化基础上融合多方文化,是以大成,而余秋雨不爱效西,却也因缘巧合得山中老人的蒋家图书馆藏书可读,三毛虽学术性上不比前述三者,却也是自小多读贪渎,可见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三是余秋雨写自家史,实在有太大的自信不谦。因为过于自信笃定,反而让人忍不住问:彼时文人互诘,如今你专门撰一本书去抨击他们,那么这书中承受下来的苦难是不是也被刻意拔高了?再者,书中质疑和咄咄逼人之势可见,又添多了几分私人愁怨?

  后半本书里,秋雨毫不掩饰自己在当代文化界的重要地位,而安灵堂问答一段更是假借自问自答大大地夸耀了一番自己的作为,因为秋雨功力浑厚所以这些自夸倒是不妨事的,只是如此自恃不免引发读者感慨。

  总的来说,这本《吾家小史》似乎可以看成快餐文学的一种,讲三代人的苦难,又添很多不满和批驳的文字,对研究文革社会心理或有帮助,以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吾家小史》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