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史蒂芬•布莱尔思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读后感(一):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星球吗?
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星球吗?
我一直被教育男女平等。但是经验告诉我,有时候不能追求男女平等。比如在感情中追求,可能会打一辈子光棍。你送女友一束花,就希望对方有所等价回应,那你们肯定不长远了。
2013年我阅读到这本书《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深深感觉共鸣,这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给予了论证,当然这个观点只是本书对目前励志类,大众流行类书籍各种被炒作出来的流行观点的反击的其中一条而已。
我对本书的23个基本观点都是支持的。
比如:流行说,你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很多人把一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不自信。事实是鼓励自信的初衷是接纳自己,对自己宽容。而不是更进一步到自恋,自大和自私。论据是校园暴力的实施者通常的过分自信的人。结论为,不自信,有时也是一种美德。
再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星球。
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提出了男女有别。事实是男女在情绪反应,感知能力等方面,在科学测试中都相当。男女差别固然有,但在大多数领域都被夸大了。流行文化和文化认同又加深了这种区别。结论是,荣格说异性自我是被证明有依据的,即在潜意识里每个人都兼有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只是另一种被隐藏了。所以男女有别,是指长期社会角色的认同上的不同,而非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差别。
因此,应该提倡正视针对社会角色的差异,比如保护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给予家庭妇女更多照顾,在就业和市场中给予平等地位等。但也应该反对,因为社会角色差异,而认为生理和心理有所差异,所以就在很多方面男尊女卑和男优女劣或反之的观念。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领域,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优秀。女权主义者在未来大有可为,男女平等不应该只是口号。
类似还有:拥抱内心的孩子,幸福就是取与舍,做事要井然有序,要追求快乐人生,让每一秒都有价值,发现真正的自我等。所有这些听上去有见地的,美好的,励志的,流行的词语,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启迪,但是盲目追求,只会偏离初衷。
当然也要认清目前对以上这些流行语的流行程度,不然就寸步难行了。
别太把励志信条当回事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不缺少一类书籍的市场,那就是励志类书籍。在这些书籍中,一个极其相似的逻辑就是你应该如何才能变得幸福,如何才能变得成功,如何才能更有效率等等。但是,这些励志书籍提炼出来的励志信条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能够帮助多少人走出人生的低谷,走上事业的巅峰呢?如果盲目相信这样的励志信条,无疑就会陷入盲从的陷阱中,消失了自我。所以,有必要揭开这些励志信条的迷雾,让人们看清楚其背后的荒谬。在这样的揭露书籍中,《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算得上独辟蹊径且娓娓道来。它没有讲述太多的道理,只是将励志信条的迷思进行逐一分析;它没有说励志信条都不可信,只是从事实的观点剖析其中的弱点。
励志信条的一个弊端就是“众所周知”,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来如此,就对吗?”励志信条也是如此,只是因为其“众所周知”就有了无限的市场。但在“众所周知”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这些被称为“心理呓语”的励志信条的弱点,它们一般都是天真且幼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倾向于一种非黑即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观点都朴实简陋,诸如“不要痛苦”、“人生要追求幸福”、“给我想要的”、“让我更强大”之类。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目的明确,那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徒,开辟更多的市场,给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们重拾信心。信心是可以重拾的,但是往往仅仅有信心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事情都是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凭借口头解说就可以解决的。
在国外,《人性的弱点》和《心灵鸡汤》曾经流传甚广,影响了很多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在国内成功学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成为落魄青年的圣经。不过,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触犯了一个最为经典的错误,那就是将人们简单化处理。试想,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谓的成功学和励志故事也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已,如果将这样的所谓经验和教训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是不是太操之过急了呢?人性何其复杂,岂能是一本书就能概括的呢?既然不能概括,如果人们听信这样的信条难免就会遇到碰壁的时刻。所以,还是不要太把励志信条当回事,只能当作其中之一的书籍看看罢了,千万不要听信其中的信条并信誓旦旦模仿。
励志信条的“心理呓语”为何具有市场?这一点很容易解释,主要就是因为励志信条太简单,太容易迷惑人们的内心,将成功想象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的事情,将人生幸福看成是人人都可以的行为。这犹如精神海洛因一样,能够将人们的心灵暂时麻痹,让其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中。但人不能永远处于这样的亢奋中,必须要有落地的时刻,到那个时候就是清醒的时刻。《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就是指出这些励志信条中存在的种种谬误,让人们能够近距离看清楚其真实的面目,不能被其蛊惑,更不能让其迷惑,否则,消弭自我和迷失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听信了励志信条会变得不再努力去脚踏实地而变得眼高手低。
当然,作者的本意并非说励志信条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们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短暂时间内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还是需要各自修行,因为人与人是根本不同的,无论是思维还是结构上,不能套用统一的逻辑去塑造。在中国的古语中有一句“君子不器”最能解释这其中的奥秘。它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君子不是器物,不是可以随意捏造的玩具,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最为根本的解决方法。而所谓的成功学和励志的书籍恰恰触犯了这样的一个致命错误,将一个人的经验看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是时候揭开这样的虚伪面纱,还原其本来面目了。(文/王传言)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读后感(三):“破”与“立”
第一次看心理学的书籍。很显然这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研究读本。
破除对心理呓语的盲信的用意是好的,也部分指出了心理呓语的问题所在。如“励志心理学与大众文化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这让我想到了擅长为每个学员编造追梦故事的《中国好声音》。又如一针见血地指出心理呓语“把理论当作事实,把期望混同现实”。
无奈整本书继前言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其他亮点。作者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论证其精心总结出来的二十三种迷思的不科学性,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破”。但是论证得不够充分,既没有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实证数据(这或许与整个心理学的学科方法论有关),又没有展现令人信服的逻辑思辨过程。仿佛为破而破,不免有些牵强。
以上并不是这本书最大的缺陷。
作为一个读者,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主题是破解心理呓语的,那么我会有这样的期待:这本书会不会是这样的架构,先从整体上指出心理呓语的核心问题(如因果倒置、混淆视听等等),然后给出当下的心理呓语类型(如由名人名言衍生出来的,由介于大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掮客糅合而成的,以及纯粹的俗不可耐的由一个故事引出一个道理),最后的篇幅留给具体的心理呓语,并逐个击破。遗憾的是,作者把百分之十的笔墨给了心理呓语的问题(而且还没有说得很清楚),把百分之九十的笔墨留给了击破二十三条心理呓语的迷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反心灵鸡汤”的文章多会陷入一种徘徊在“破”与“立”之间的尴尬。作者在花费了很大力气破掉一种心灵鸡汤的迷思之后,往往又会在结尾提出自己的一套准则。最后不免被明眼人看出这不过是另一种口味的心灵鸡汤。
如果不在结尾提出自己的看法呢?那样或许问题更大。只“破”不“立”,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虚无印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破”似乎也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了。
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有说服力的“反心灵鸡汤”的文章是《别去鼓励那些没有天分的人》,是“世相”的第312篇文章。
“说到教益,我已经很少敢给那些向我寻求建议的陌生人给予鼓励。无知的鼓励可能让人一生受损。机场里播放的励志故事最坏之处在于,它使听众误以为自己可以做成一件压根不可能的事。给一个有天分的人提供鼓励很重要,但不给一个没有天分的人鼓励也同样重要。当然,听众首先要自己清醒,极早承认自己缺少某种才华,这样可以投身另一种自己更有才华的事。我尊重那些愿意付出艰苦努力来实现不可能之事的人,只不过在做之前,应该对这种艰苦做好准备,还要对即使努力也无收效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哎,说得真好。
愿各位各得其所。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读后感(四):苦逼的外行翻译,糟蹋了这本书。
翻译太糟蹋原著了。仅详举一例,而远远不限于一例。
第五节明尼苏达大学1977年的那个天才实验,不知所云。查阅英文原文后发现,被译者完全曲解了。这本来确实是个设计巧妙的天才实验, 依照原文并查阅更多资料后知道,这实验的本来面貌是这样的:
刻板印象也反映在女人和男人的交往之中。或许目前最知名的实验大概是由Mark Snyder, Elizabeth Tanke, 和Ellen Berscheid (1977) 所发表的。在这个研究中,当一对男女经由电话去认识时彼此的谈话被录音十分钟(男人和女人的声音被分开录音以供日后分析)。但是在不被女人所知的情况下,男人先看到从八张女人的相片中随机选取的一张假装是他们的伙伴的相片-这样他们可以有“一个他们谈话对象的心里影像”。事实上,四张相片是先前被评为非常有吸引力的女人,四张相片是被评为没有吸引力的女人。所以,有些男人被操纵以为他们的谈话对象是外表有吸引力的女人,有些男人被操纵以为他们的谈话对象是没有吸引力的女人。
毫不奇怪,当独立的评估员之后聆听这些谈话中男性的录音时,认为他们在与漂亮迷人的女性交谈的男性,被评价为比认为他们在与不吸引人的女性交谈的男性更善于交际,性感热情和宽容,外向,和幽默。对女性录音的评价更为有趣。大概是对不同的男性行为的响应,最初被认为漂亮迷人的女性事实上听起来是比最初被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加刻板印象化的吸引人,尽管她们的男性伙伴的偏见是被随意引发的,与她们外表实际上如何吸引人并无任何关系。使得这些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的想法对女性行为有如此强的影响力以至于外界的评估者都能够听出差别-虽然这些听者对实验假设或女性的吸引力毫无所知。
ychobabble: Exploding the Myths of the Self-help Generation
http://www.pearson.ch/1471/9780273772392/mailto:mailbox@pearson.ch
前 言: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哪儿了
前言可谓惊艳,史蒂芬•布莱尔思批判当下牢牢占据人们主导的各种伪心理学、自助书、成功学。生活的复杂并不是“五条原则”“八个习惯”所能解决的。史蒂芬•布莱尔思最后提到,不图效仿那些“你认为对的其实都是错的”的自作聪明的书,也不会为了辩证而辩证。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
你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你就自信,不工作有卵用?)
释放你的情绪(表达情绪or情绪失控?有时候表达情绪反而更加激烈)
没有人能影响到你(其他人永远有能力让我们哭让我们笑,你确定要颠覆?)
积极思维造就成功(积极的危害)
我们需要谈一谈了(坏的谈话不如不谈,谈话前做一下其他事情)
包治百病的认知行为疗法(除非有更恰当的解释,不要贸然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问题)
执著于主见永不过分(谦虚的个性;真正的沟通,就像是舞步,穿梭在不同的互补角色之中)
★★★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
拥抱内心的孩子(成人的世界中还是要全面地模仿儿童的行为,是错误的)
只要想学,你就能学会(时间应该花在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身上)
做事要井然有序(不是为了整理而整理,把时间用在实实在在对我们有用的事情上;是系统化服务了我们,而非反过来)
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知己之短)
你是宇宙的主宰
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承认和顺从失败,接受它)
★★★都是父母惹的祸
为自己疗伤
生命由你把握
幸福就是取与舍
发现真正的自我
让每一秒都有价值
要追求快乐人生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阅读心理学书籍,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方面教育启迪,了解知识,解释现象,以帮助我做出决定。另外一方面,满足我的好奇。其次,我并非心理学的学生,亦或是从业者,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读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著作?最后,感谢史蒂芬•布莱尔思,让我收获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