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苦行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4 04: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苦行记读后感10篇

  《苦行记》是一本由(美)马克·吐温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苦行记》读后感(一):美利坚民族的“苦行记”

  放弃大河(The Mississippi River)上“值得留恋的引水员”生涯,刚刚被兄长聘为“内华达准州州务秘书”的“私人秘书”的山姆•克莱门斯,怀着成为“既轻松愉快严肃认真”的男子汉梦想,于新城圣约瑟夫,跟重达两千八百磅的邮件一起被塞进一辆摇来晃去的六驾马车,在驿车车夫“爵爷”般沉默的蔑视下开始生平第一次旅行。这个后来笔名叫做“马克•吐温”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那段时而喧嚣、时而宁静旅程,已令他成为“持续长达一代人之久”、密西西比河流居民全面西迁中的一员。时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1861年初夏,与即将卷入四年内战的几百万“爱战争胜过爱女人”的雄性荷尔蒙爆发者们不同,他无比渴望另外一种男子汉的事业——冒险!要么被印第安人“吊死或剥掉头皮”,要么从内华达金矿银矿搞个几百万!

  人类总是寻找危险。十三岁开始自谋生路,做过药房伙计书店店员印刷学徒长兄报馆的排字工人、小报记者,为新鲜出炉的共和党的拉票,还差点加入南军的马克•吐温,继承了年轻的美利坚民族的伟大精神——天生不怕危险、敢于冒险。可他并不仅仅是寻找运气,凭借的手段也不只是无所畏惧。当他加入那些“爱用一本正经、故作郑重态度讲述诙谐幽默故事的西部人”,这位未来的“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的内心便再也不能平静。西部的一切都震撼欢乐,从车夫“安详温厚的轻蔑”目光洗礼开始,他一路忍受着各种既令他惊异,又使他回味无穷羞辱磨难。比狐狸狡诈、比闪电更迅捷的郊狼那斯文的戏弄只能算开胃零食。要是他能预见到,会上树、能把公野牛弄疯的墨西哥骡子不过是日后隆重登场、“能越过美国任何东西”的“纯种墨西哥马”的前奏,那么,他就能保住自己那250美元的草料费而不至于一贫如洗;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运用九大词类吹牛皮、谈买卖、攀交情,自《荷马史诗》以来,人类任何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无不囊括其中,无论是后世奇幻文学魔幻文学还是社幻文学都不能出其左右。即使是一个擦鞋的印第安人,发现这位来自东海岸城市前程远大、自以为代表华盛顿政府场面人物,竟然罔顾西部矿区物荒钱贱的现实,只给了五美分小费时,也能用精妙华丽的暗喻肆无忌惮地挖苦他:“应该把钱夹在袖珍书里,而不要存放在灵魂里,这样才既不卷边又不起皱!”于是,这位分不清云母和黄金的淘金新手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变身西部边区的浮士德,以便成为传奇的一部分。在“三氯甲烷”印制的《摩门圣经》的扉页空白处,年轻人不慌不忙地写上了犹他州“国王”杨伯翰的劝告:“为了灵魂的舒畅安宁,听我的话吧,十个或十一个老婆就够了,千万别超过这个数目。”

  天赋出众的马克•吐温很快便发现,他是多么熟悉这个他刚刚涉足的广阔世界。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不如内华达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社会面貌更能激发不可思议之感,但那些形形色色、让他产生极大兴趣的边区居民,其实在密西西比河上已经初遇。“大河谷是只有上帝才能人们准备出来的最好住所”,小山姆•克莱门斯正是在“河流之父”的庇护下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自“新奥尔良”号汽轮沿着三米深的巨大河道首航密西西比河以来,成倍繁殖的水闸和水坝、绵延不绝的捕鱼船队、沿途星罗棋布工业城镇令这条纵贯整个北美大陆的内河大动脉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商业水道,而大河流域蓝色岁月更先后孕育了美国最重要的三位作家:马克•吐温、赫尔曼•麦尔维尔、威廉•福克纳,并在近百年内无可抗拒地决定着另一块新大陆的文学命运,直至那里诞生了属于全人类的《百年孤独》。今日,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内华达现实的生动轮廓正是美国梦的斑斓缩影,其千变万化景象经过悉心考察反倒显得一致不谋而合,早在马克•吐温出生的1835年,被称作“未来学奠基人”的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以旧大陆贵族不无鄙夷而又赞赏笔触,为“美利坚合众国”做了同样的注解:“一切变化千篇一律。”正是这种真正作家所共有的、理解生活能力,而不是东游西逛的天性,注定马克•吐温将成为威廉•福克纳口中“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白银大地带来的“繁荣时期一往无前之势滚滚向前”。人人都有发财梦,“哪里也找不到一张忧郁面孔”。“律师编辑银行家、流氓头子、大赌棍和酒店老板在社会上平起平坐,同属最高阶层”。尊重风俗白手起家的冒险者们各因运气好坏经历财富变化莫测的起落,马克•吐温也趁机在人生履历不甘人后地大书特书。他趾高气扬地在“地球上最富有的矿”拥有不下三万英尺的矿脉,同时却欠着屠夫6美元。英俊的年轻人和小伙伴们比最轻浮浪子还要火热地四处游荡,发誓要找到价值一百万美元的“隐矿脉”,完全没留意到自己已过上了哈克贝里•芬式的流浪生活。在幻想以伐木致富的如意算盘落空后,州务秘书的前私人秘书、一度的采矿者和炼银工,望着因为自己宿营时疏忽大意而引发森林大火剃光了远山,一面同伴额手称庆死里逃生,一面镇定自若又不无悲痛地沉吟道:“需要乃是‘冒险’之母。”确然如此,年鉴学派掌门人费尔南•布罗代尔有言:“资本主义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冒险、愿意投机。”“美国人把冒险经商视为一种美德”,并因此而生出一种有志者事竟成英雄气概。于是,改变北美大陆面貌的意志力量,直越阿勒根尼山脉,在广袤壮阔的西部悄悄聚集。满怀对十全十美现世生活的爱,坚忍不拔的爱财之心让移民们不惜违抗乔治三世的王命,甘愿抵御蓄奴的诱惑,赶跑印第安人,击败日不落帝国军队,继而与自己的同胞开战,在硝烟滚滚之中不断西拓,年复一年,“除了罗马帝国崩溃时期发生的那次大迁徙以外,没有一次大迁徙可与人类的这次不断迁徙相比”。在穿越纵深不过四十英里的美洲大沙漠时,马克•吐温情不自禁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触目惊心字句:“这是一个巨大的坟场,每一步都踩着白骨!……把沙漠上生锈的测程链铺直,足以跨过合众国的任何一个州。”

  当托克维尔目瞪口呆地亲睹每日一次的“华休西风”将不计其数的多萝西木屋吹向半空,飘出铺天盖地、法国尚不流行的莎翁剧集时,他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预言美国必将诞生的“真正作家”已经呱呱坠地,而小小的男婴山姆•克莱门斯更无从想象成年后,他将以非凡的笔触,令托克维尔慕叹不如、比历史真实奇妙笔触,书写美利坚人民偏见习惯激情和民族性,为《论美国的民主》做最迷人事实注释。作为青年马尔克斯文学导师的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书。”或许有失公允用不着未来学的提示我们也知道,或许一切都起源于作者自荐为“这真是一本第一流的好书”的《苦行记》。更遑论马克•吐温的影响远不止于“当代美国文学”。与那些不可“逾远弥存”的满口俏皮话的作家相比,马克•吐温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各种逗笑的规律方法,他所醉心的幽默既是冒险精神的精髓,也是“生活节奏本身”,更是“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确凿隐秘联系”。这种总是在重复却总是新鲜有趣的美式幽默,虽然在小说昙花一现,却在好莱坞的造梦流水线上生根发芽,为叙事艺术呈现出另一种壮观

  《苦行记》读后感(二):何必西天万里遥

  “这真是一本第一流的好书。”

  新版中译本《苦行记》引用写作中信心满满的作者自己的话(而且似乎是节选)作为主要宣传语显然比较古怪,有点像马克•吐温式的自黑。

  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再看《苦行记》,最要紧意义有两个:

  一是它的松散结构与巨大篇幅绝对为马克•吐温本人积累素材并树立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汤姆•索亚、哈克贝里•芬这些真正的第一流作品

  二是若把它当作一本旅行作品来看,无疑可以给眼下乱花迷眼的旅行书市场上一课。路就踩在脚下,人就摆在眼前,如何把相同的旅程和经历挤出独特味道,全看作者造化。马克•吐温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用粗俗而不低俗语言保留生存幽默最野生的感觉,没有强行教化矫饰,却从来不放弃善意真诚

  书中令人直接喷饭的段子比比皆是

  开篇不久他写路上遇到的啰嗦女人:“她那深渊里的泉水冲破了闸门汹涌而出。打个比方,九大词类就像倾盆大雨,接连四十天又四十夜,向我们劈头盖脸地泼来,把我们埋葬在一大片唠叨叨的荒凉洪水底下。那乱七八糟语法和尖声怪气的语音废墟掩埋了一切反驳岩石山峰!”画面感极强,又令人疑心她是不是令人厌恶报纸和记者的缩影。

  后来写在当地权力遮天、老婆无数的杨先生苦恼:“一旦某个女人想要使她的宝贝儿过上好日子,她就会绞尽脑汁,想尽诡计,设法把那小东西塞进我手里。嘿,先生,有一次一个女人来到我这里,带来一个神情古怪、毫无生气孩子,她赌咒发誓说那是我的孩子,她是我的老婆……说那孩子模样像我……等他们把那孩子身上的油粉洗去后,原来是个印第安人!”这样真真假假的段子堆叠起来,勾勒出这个“国王”般人物的多个侧面,也使故事突然有了几分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他从来不忌讳用生、老、病、死这些“大事件”开小玩笑底层承受苦难越多,忌讳便越少,用非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的话讲,在台上打打人骂骂爹怎么能当真呢?

  中文版中最引人瞩目必然有关大量的中国移民和中国劳工的叙述,至少在我们眼中,马克•吐温的确见地“超凡”,在那年月就能在铺天的嘲讽歧视与污蔑(其实今日也没好到哪去)中坚持己见:“他们是个乐于助人生性善良的人种……不论什么情况下,没有哪个加利福尼亚的先生或太太侮辱或者欺压一个中国人……只有人类的渣滓才会干这种勾当……”

  这种态度当然不仅出于对所谓“中国人民”的同情,也是他对游历中见到的太多伪善、不公甚至残暴现实的一种回击和诅咒

  当然抛开数之不尽的段子本身——它们的确时时凸显着马克•吐温语言大师身份,整本书——虽然结构如连载故事合集般异常松散——与寻常新闻报导、游历记录和流浪汉故事大为不同。

  它没有架构完整长篇的野心,也不采取压抑高潮,掩盖情绪之类技术做法,它与作者本身并不安定的数年远西之旅、与淘金热潮带来的躁动与幻灭、与热情与阴湿并在的火红年代记忆这些元素显得十分契合。在这些背景下如果强制创作出一部中规中矩的大书,可想而知将会包含多少呆板和臆造。

  那年月似乎人人都为处女一般的西部而迷狂,马克•吐温和千千万万上路的人各怀不同的心思,踏上了也许再不回返的路途

  这种为了一个高大上目标自寻艰辛甚至投入死亡暗影的“壮观”历程不由得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同样蹄儿朝西的师徒几人面对的最大谜题: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飞十万八千里,直接把唐僧背到西天去不就得了,辛辛苦苦地整那九九八十一难作甚?其实书中早有分解:“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

  如此看来,马克•吐温这一段历程,这一册有些碎碎念的故事集倒有些取得真经必要经历的意思弥足珍贵,弥足珍贵

  《苦行记》读后感(三):美国西部的民间传奇 ——评马克·吐温《苦行记》

  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一直是以其寓讽刺于幽默的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独占鳌头,鲁迅说他的幽默之中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喜剧效果背后是真正的严肃。《苦行记》是马克·吐温早期的自传体作品,作者以自己在1861~1865年间的西部之旅为素材,之以西部黑色幽默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波澜壮阔的民间传奇。较之他中后期更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此时的作者因为还年轻,对美国社会的信心大于批判,更无他晚年的悲观、幻灭情绪,而较多表现了上升时期美国所具有的开拓进取的“浮士德精神”。

  《苦行记》的主线是“我”随同哥哥到内华达州就职的沿途所见所闻:这里有奇异生物“长耳大野兔”“郊狼”,有地位神圣的“车夫”,有亡命徒斯莱德,有妻妾成群的“摩门教徒”,有蜂拥而至的淘金者……丰富见闻并没有被叙述为乏味流水账,而是融入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和评判,叙述人以自己玩世不恭的视角去理解并调侃西部的风物,使作者和叙述者之间保持了批判性的张力。

  作品中充满对文明与野蛮的反思,在西部生存靠的不是文化,而是强力、暴力。“斯莱德”草菅人命却能保地方平安,赢得民众认可,维护体制的公务员身份和破坏体制的土匪身份在他身上和谐地并存着,甚至给叙述者留下了很绅士的印象。书中对宗教的调侃是对西方文明传统的一种反思,对圣经的调侃或许能博人一笑,但不难看出作者对宗教、文明与生存力关系的反思。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无序的西部世界:土著印第安人可以劫夺驿车、滥杀车夫,外来者也蜂拥而至,大规模的淘金者西迁,他们都带着发家致富的激情,带着开拓蛮荒的狂热。野蛮与文明在这里达成了共识:狂热地追求财富正是一种兽性的欲望,作者对此流露了对文明的批判性反思。

  这种反思在他最著名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有更为集中的表达。正像《苦行记》中的叙述者乘驿车向西部探险,这种想要冲脱一切桎梏的叛逆者形象象征了美国上升时期的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被时代大潮所席卷,他在这种潮流中敏锐地看到了人性恶的总爆发,甚至叙述者自己为了击败对手,不惜违背良心,尔虞我诈。这部作品写于1871年,此时的淘金梦大势已去,所以作者是在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中回溯那段美国历史,因而尽管作品是自传体,但仍可以看到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镀金时代”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被解放之后的人性之恶,在作品中,作者借其与叙述者的距离对之做了讽刺与反思,表现了超越同时代人的冷静。

  该书描写的是一个狂欢的世界,宗教、法律在这里都失去神圣性,生命的强力、放纵成为这里的主旋律,到处是挣脱文明束缚的自由叫喊、发家致富的狂欢。在艺术手法上,也呈现为狂欢化的放纵。叙述者极致地发挥他调侃夸张的说话艺术,表现了一种语言的狂欢。这种语言的狂欢还表现在小说选取的独特叙述方式上。叙述者像说书人一样纵情讲故事,虚构、夸张事实的本身,不断地游离开来去讲述其他趣闻,或者为描述一件趣事,大篇幅地发挥他夸张、调侃、挖苦的说话艺术。因而有人批评本书结构涣散,但这种松散的结构正是营造狂欢的语言所必需的。同时马克·吐温的语言又极具画面感,他对趣闻的描述往往具有夸张的漫画效果,铺天盖地向读者袭来的是一个关于西部趣闻的视听盛宴。

  《苦行记》读后感(四):美国人民应该感谢有个马克·吐温

  美国人民应该感谢有个马克·吐温。

  欧内斯特·海明威说:“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威廉·福克纳更是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于是乎,美国文学就有了马克·吐温的气质。即便是和马克·吐温风格并不一致的硬汉海明威,即便是和马克·吐温反差特别大写好几页都不加标点符号的福克纳,从本质上说都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影响。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其实就是长大了的哈克贝里·费恩;而福克纳笔下那些“在苦熬”的底层黑人,也是同马克·吐温一直对底层民众的关切一脉相承的。而整个美国文学界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玩味一番讽刺一下,骨子里都有幽默的基因。

  马克·吐温是以幽默著名的。正是因为幽默,他才能把底层民众写得那么生动;正是因为幽默,他的讽刺才能那么有力量;也正是幽默,他自己的人生才能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看他的《苦行记》,虽然以“苦”为题,但是因为有着幽默的心态,才能在苦中作乐,而这本书也让读者忍俊不禁。

  《苦行记》写的是作者前往美国西部所发生的种种经历:艰难的路程、生活的匮乏、偶遇的危险人物、采矿的艰难与绝望,还包括死亡的威胁。在书的第三十二章,作者和他的伙伴们被困在了暴风雪之中,马跑了,火柴都划完了也没有生着火。“最后,大家开了口,声音凄切,每个人都明白,心中都相信,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晚。”然后,每个人开始忏悔,都开始检讨人生当中的缺憾和“污点”。一个要戒酒,一个要戒掉纸牌,而马克·吐温“扔掉了烟斗”,“就这样,我终于戒掉了一个恶习,卸下了这个每时每刻像暴君一样压迫我的重担。我边说边想我本来可以在世界上做的那些好事,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还可以在这些新的鼓励和更大更宏伟的目标的指引下做更大的好事……”这段话倒是可以拿来和奥斯特洛夫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对比一下,后者说得很沉重,甚至扯到了全人类的解放,但其实和马克·吐温说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吐温的更实诚一些。

  转过来第三十三章,马克·吐温他们得救了。“生活的热情又回来了,世界又光明灿烂,生命对我们又像原来那样宝贵。”于是——“天啊!我的改过自新并不彻底——我又想抽烟了!”挣扎一翻之后,马克·吐温找到了他的烟袋,“溜开去找个地方藏起来过瘾”。“我终于点上了烟斗,没有哪个人会像我当时那样,觉得自己又卑鄙又下贱。”直到他看到了又拿起酒瓶和纸牌的同伴,他才如释重负:“没有必要再自欺欺人了。我们握手言欢,一致同意再不要谈什么‘改过自新’以及‘新的一代的榜样’什么的了。”这就是马克·吐温,非常实在,实在得很可爱。没有高大上,只有最纯真。

  或许,这种纯真才是美国文学最大的财富。幽默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反观我们中国文学又有哪些基因呢?我们汉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狂人日记》,而鲁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都是对我们现代文学影响巨大的——如果不是最大的话。其实,我们的幽默作家倒敢不是没有,即使是我们提倡的不温不火的东方式的幽默,也有大师存在,老舍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我们的文学太鲁迅化之后,一路继承下来的就是革命,就是“匕首投枪”,就是要“深刻”。呈现出的形态就是“横眉冷对”,似乎天生就少了幽默的基因。最后,我们的文学看着都很难受,都不如美国文学那么好玩。

  所以美国人民是有福气的,因为他们有个马克·吐温。

  《苦行记》读后感(五):苦行记,苦在哪?

  《苦行记》以游记的方式写了作者在美国一个典型时代的见证。整本书基本上看不出所谓的苦行,因为不能用现在的情况或观点去衡量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但所谓的苦是因为美国的那个时代那个特定时期的混乱。

  大师的厉害之处一方面在于生活阅历的丰富,另一方面在于语言运用的技巧。二者缺一不可,现代国内文学一些快餐式的叙述和所谓的网络文学的直白表述准时让人觉得无聊与空虚。而本书作者却将那些时代的人,事,物,通过幽默,冷酷,可以说有些戏谑的语言进行讲述。虽然篇幅长,内容较散,东拉西扯的荒诞叙述,但内里的鄙视的厌恶,以及对时代特色的表达却非常细致入微。

  上学时期老师不断让总结中心思想,明确段落大意,要用比喻拟人等等手法写作文,这些都不及多读大师的作品。其实,对美国历史稍有理解便可以明白作者所描述的一切。当然,对于现代美国的发展,这一切又显得那么不真实。不过也因为有了像马克吐温这样的文学大师才能让更多的美国人去思考去体会,也会让更多的美国人能够在历史中以另一种方式去体会发展的不易和秩序的重要。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苦行记,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苦行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