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荒谬之外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4 04: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荒谬之外的读后感10篇

  《荒谬之外》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荒谬之外》读后感(一):误会

  其他篇章没看懂,不谈。误会略懂。母亲早已麻木,自称藐视生命中的所有一切。但是当发现错杀自己儿子后,她坚称:在一个一切都能否定世界上,仍有一些无法否定的力量存在着;在一个一切都不可靠的世界里,我们还是应该肯定某些事情。这就是反抗荒谬的最有力的呐喊。即,有些东西,值得坚信。妹妹玛尔莎拒绝爱情,拒绝一切。对嫂子痛苦,痛加呵斥。对她的眼泪,甚至恶心。为什么?如她所说的,这些是虚无的?嫂子有两种选择,要么变成石头般硬心肠,要么自杀死亡?难道她就不能为失去心爱的人痛哭么,难道失去心爱的人不是偶然,这些都是世界的正常状态

  老男仆象征着什么?冥冥命运无声无息,但是关键时刻,总有他的影子。如果不是他蒋捡起的护照硬塞给玛尔莎,他们就不会知道错杀了亲人?在落幕结束时,玛利亚请求男仆的帮助,男仆只说了一个字:不

  《荒谬之外》读后感(二):因为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

  加缪曾说:「觉悟生命是荒谬的以后,不会就此告终,却正是个开端。」而我的「开端」大约始于一年前。整整一年,在从加缪笔下的「觉悟」,走到「荒谬」,在历经多次的「思想的自杀」及险些尝试肉体的自杀」的挣扎后,那些痛苦也已经渐渐消散,从「虚无」的无底洞爬出。亦慢慢找到了信念方向,沐浴着久违的光明,并奋起「反抗」,在实现解放」和「自由」的漫漫旅途中,学会欣赏路边易逝的美好

  私以为,许多忍受精神痛苦的人们,其痛苦往往不是来自于他人,他人不是地狱,更多的是来源于自我的「妄念」,「世界固然美好,人生又必有终期,这种二元对立所产生的极不和谐严重冲突,就是荒谬感受之源起。」加缪如是说。国师亦曾说:「没有幸福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人们在与自我的对话中,不断地往天平上添加砝码,终于使自己难承重压,以至陷入了荒诞绝境

  「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实。我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的末尾如此说道。而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歌德亦如是说。在这点上,伟大的思想都是互通的。

  尽管自己还年轻见识浅薄,免不了偏激莽撞,但也应渐渐学会修炼淡泊心境,保持一颗“少年之心”,去实现自己及更多人的幸福。直到某一天,我们能在长久的虚无中,创造出伟大的意义

  「因为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荒谬之外》读后感(三):荒谬是幸福的开端

  读完傅佩荣《荒谬之外——加缪思想研究》,心情许久不能平复。荒谬可谓是无处不在,就如北岛在《波兰来客》中的诗意表述:“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声音。”

  这本专著是傅佩荣的硕士学位论文,在他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他说:“使我认识西方人、甚至现代人内心隐痛的,是加缪;使我决意正视荒谬并努力超越的,是加缪;使我承担西西弗斯巨石勇敢推向山顶的,是加缪;使我亲切体察人类意识与人性尊严的,也是加缪。”学问本乎性情,正是因为作者对加缪有极深的感情,所以才有切入肌理的论述

  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编《加缪思想的历程和意义》,以高度概括文笔,将加缪的思想历程与意义归纳为三个时期,即荒谬期,反抗期和自由期。第二编《对荒谬的哲学反思》,加缪是家喻户晓的“荒谬哲学家”,但是荒谬究为何物,还须澄清。傅佩荣将加缪的荒谬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荒谬之感受阶段、荒谬之概念阶段以及荒谬之规范阶段,基本上理清了荒谬的内涵及哲学史意义。第三编《西西弗斯的神话》,第四编《从<误会>看加缪思想》和第五编《误会》,是翻译文章

  该书的核心在第一编和第二编,通过傅佩荣的论述,使我对荒谬有了新的认识,原以为荒谬是加缪的贡献,殊不知,反抗荒谬,向往自由才是荒谬哲学的弦外之音。这也就是加缪自己所言,“觉悟到生命是荒谬以后,不会就此告终,却正是个开端”,“人一旦发现了荒谬,便不免想写一本幸福手册。”傅佩荣发现了生活的荒谬,也阐释了加缪的荒谬思想,那么这本书难道不就是一本“幸福手册”吗?

  《荒谬之外》读后感(四):加谬思想的研究

  读过《异乡人》后就爱上了加谬,读起来

  生存于天地之间,人需要信念、智慧勇气

  信念使一个人相信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意义,因此在面临造次颠沛之时,困辱危亡之际,依然可以镇定如恒,大步迈向前去。

  智慧使一个人认识自己、反省生活,洞见生灭无常现象之中,有不可移易的本体存在,以相应于人性的价值取向要求

  勇气使一个人坚持信念以追求意义,服膺智慧以实现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信念含混莫辨、智慧黯然不彰时,亦即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飘浮动荡、无所皈依时,勇气使一个人默默承受冷静观察,然后把握契机大胆抉择,以突破荒谬之茧,展现人的尊严。

  永恒的信念与高明的智慧可以溯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亦即东西方圣哲如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佛陀等人所创发、述作、凝聚、证成的典范代代相传如常明的灯塔照耀着人类的行程

  唯独勇气,是每一个时代的人必须根据本身特有的“存在处境”,去思虑其主要症结,斟酌其表现方式,然后激发无比的热情坦然活出真实的自我。因此,勇气是以切身的体验调整适应传统的信念与古老的智慧。从20世纪到21世纪是个亘古未有的变局,这种调整及适应的勇气尤其显得是人类所迫切需要的。这方面足资表率的当代人物中,法国哲学家加缪是值得重视的一位。

  加缪于29岁时,以小说《异乡人》一举成名,时在1942年。《异乡人》描写现代人的荒谬处境,其中漠然的语调使人读来暗暗心惊,不由得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怵惕之感。这是开端而不是结束。加缪意图以荒谬为“方法”,就是使荒谬逼现于人的眼前,迫人认真考生命意义的问题。他的著作由此一步步“建构”让人赖以生存积极事物。譬如,同一时期写成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主旨在于探讨“荒谬”之种种层面决定人生是否值得,而结论则显然超越了荒谬,肯定生命的意义。接着,加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巴黎的“地下抗德运动”,深切体验了人类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人性的尊严更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作品自此更上一层楼,处处显示人道主义深刻苦心真诚关怀。终于,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时年44岁的加缪,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对现代人类良知的各种问题,实有极为清晰恳挚的阐明”。可惜的是,三年之后,加缪不幸车祸身亡,得年47岁。他的作品所阐明的理想尚未建构完成,但是方向已经相当明确了,那就是“要超越人的荒谬处境”。

  本书取名“荒谬之外”,正是以加缪探讨荒谬问题的代表作《西西弗斯的神话》为核心,再参酌他的前后期主要作品所作的研究。本书的主要论述是第二篇“对荒谬的哲学反思”,它原是我1976年自台大哲研所毕业时提交的硕士论文。本书中的其他各篇,包括著作与翻译,都是在此之前完成的。因此,本书代表我年轻时期学习西方哲学的主要心得

  使我认识西方人、甚至现代人内心隐痛的,是加缪;使我决意正视荒谬并努力超越的,是加缪;使我承担西西弗斯巨石、勇敢推向山顶的,是加缪;使我亲切体察人类意识与人性尊严的,也是加缪。我所依存的信念与智慧固然得自东西方的古代圣哲,但是勇气则得自加缪。文人学者多半“悔其少作”,我对于自己这本早期作品却是珍爱异常。因为它不仅是我的心血结晶,也是我成长的动力之一。多年以来我总是将它带在身边,不时翻阅。

  《荒谬之外》读后感(五):我们反抗,所以我们存在

  该书具体分为五篇。第一篇概述加缪思想的历程与意义。作者将加缪的思想具体分为荒谬期、反抗期和自由期。第二篇着重分析加缪的“荒谬”概念。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加缪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荒谬之感受阶段、荒谬之概念阶段、荒谬之规范阶段。这三个阶段具有严格的逻辑顺序,也是一种在个人思想成熟过程中所依序经历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首先发现生命是荒谬的,然后将此一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最后就是超越生命之荒谬。第三篇是傅佩荣对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的译文。译文全面清晰地再现了加缪法文著作的思想精髓语言简洁明快、易于理解。第四篇是作者对加缪的剧本《误会》所做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析取出加缪的理论思想,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加缪。第五篇是傅佩荣对加缪剧本《误会》的全译文。译文准确再现了原剧的内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荒谬之外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