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是一本由(美)梭罗著作,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一):走进大自然,顿时心情舒畅
译者把许多好的文章都归结在这本书上,文笔流畅,让人看着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喜欢看。分享一段个人喜欢的内容:时间最能让人的情操变得高尚。一个人会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喜欢宅在家里。但在他临近死亡时,他会抛弃这些习惯,打开大门,在夕阳的安抚下宁静地走上半个小时。他的身体需要这段路程。
一有时间就走进大自然,尝尝阳光和微风的气息。这样一来,我们会变得豪迈,敏感的神经会变得强大,变得厚实,就像那柔嫩的双手在频繁的工作下长出粗糙的手茧一样。在室内,缺乏阳光和微风的相伴,或许能让人娇艳如花,但皮肤也会变得敏感而脆弱,智力和道德也找不到提升的灵感。皮肤应该柔嫩中带点粗犷,但是如果没有在无限循环的大自然中寻找天然的药草,皮肤很快就会老化。室外的空气和光线也能充实我们的精神,劳动者那双长满茧的手,难道不是庄严而大气的象征吗?比起室内的小花,他们的手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他们既不会白天躺在床上无病呻吟,也不需要历经险阻,让阳光将自己烤得通红。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二):内心的平静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梭罗的<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
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三):回归宁静
这本书是梭罗简朴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懂得他的思想,不是任何时间都适合读这本书的,只有心境恬适的人才能读懂,只有在夜深人静万物俱寂的时候才适合读它,才能体验他的寂寞、静谧、智慧的思想,才能感到自己的心境是那么的纤尘不染。
一个人生活或许寂寞,但在瓦尔登湖畔的他并不感到寂寞;相反,他觉得这种“寂寞”是有益于健康,有益于思考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永远不会寂寞,在嘈杂的人群里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有思想的人却同样寂寞。
如他所说“真正勤学的学生,在剑桥学院最拥挤的‘蜂房’里,寂寞得就像沙漠里苦行僧一样。”
梭罗不会寂寞,因为每天如此多的声音在伴着他,有火车远远的笛声,村子里的钟声,森林里的鸟鸣声,有的清脆优雅,有的悲悼阴惨,但对他来言,同样充满魅力。
最喜爱的那句话是“我坐在窗前,听到了一枝新鲜的柔枝被自己的重量压断,像一把羽扇一样落下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向往和淡淡的感伤。能听到树枝轻折的声音,这是多么令人神醉啊,我能想象这是多么宁静的心灵,多么沉寂的幽境。
或许我们永远也听不到这种天籁,我们的耳朵和神经都已经被这世界的嘈杂所磨钝,我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沉静下来去倾听这美好的声音了。也许只有我们放得下心中的烦恼,回归宁静,才真的能够找回来安逸的感觉和那已久违的天籁。?虽然我们不能再像梭罗那样在山林水畔体验生活,但是如梭罗所说,我们正可以归隐在自己的宁静的心灵里,我们没有必要探索外界,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等待探索的世界。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四):不让房子成为你的负担
一直觉得读本好书可以安抚内心狂躁的心灵。在社会的压力下,我们苦逼的生活着,每天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辛辛苦苦的赚钱买房娶媳妇,后来,媳妇娶了,房子买了,生活却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被房贷压垮了。个人觉得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不要让房子成为你的负担,美好的装饰当然令人赏心悦目,但适可而止,像贝壳的内壁一样整洁大方就可以了,不必搞成蜂窝一样复杂”。是呀,我们不必去与人攀比,做自己最好,凡事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己做不到还要硬撑着,这叫做“死要面死活受罪”最后受苦的只有你自己,房子只是一个住所,就算你在海边有栋别墅,但生活的不快乐,比起那些没房子但生活的快乐的人可怜多了。凡事还是要量力而行,过快乐的生活。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五):默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或许当你蓦然回首
如果说生活的本质是一个华丽的谎言,伪装是我们生存的方式,那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一次毫无伪装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住在瓦尔登湖畔,梭罗除了生存所必须的劳动,生活中就留下阅读、林中散步、与大自然对话了。然而对于劳动,梭罗只把他看作一种手段——获取生活必须用品的手段。因此,梭罗纯粹用在劳动上的时间很少,他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正如他在书中说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六):瓦尔登湖真的存在吗?
常常有人问瓦尔登湖真的存在吗?世上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它却是存在于梭罗的笔下,存在每个人的心灵角落,累了就去那走一走。
抹布要是脏了,只会越擦越脏。人生的时光全在繁琐的事件中消耗殆尽。我们应该简单地过。一个正直的人在计数时不应该超过十个指头,最多也就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余的应该全部并成一件事。真应该简单地过。把琐事从成千上万件降到一两件,把账目从数百万降到几十,尽可能地简洁。可是,这个社会风起云涌,纷繁复杂,要考虑的事多如牛毛,乌云、风暴、流沙,还有那一千零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愿意奔波到海底建造一个港口,再不然也要在账本上过完一生,于是就成了一台庞杂的计算器。当然,这种人总在现实里取得了成功。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七):大自然的世界真奇妙
这本书纸张并没有那么糟糕,还可以。如果书里能多一些对于梭罗生平、写作背景的介绍,还有关于瓦尔登湖的信息,那就更好了。梭罗自己造房子、种玉米、烤面包、在森林湖畔边,这样的场景感觉好有童话的味道,如果再有种一圈的草莓或者玫瑰的话,就更像童话中所描写的那样了,他还有去捡浆果,就好像童话里的小女生去采草莓,一切都很美好。最主要的,使他可以安静下来思考,让心灵宁静,在某种程度上,他完成了人们一个梦想,关于童话中美好场景的梦想,美好的生活的梦想。不仅仅是这样,更主要的在于他所带来的思想,“我们不是要在预定的时日到达预定的港口,而是要航行在真正正确的航道上。”这个航道是由你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别人,“那些一出生就继承农场的人,是悲哀的,一出生就被囚禁了。”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八):慢慢品味,淡淡幽香~~~
有些书需要慢慢品味,而《梭罗最美的文字》绝对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用平平淡淡的文字,流水账一样的生活记录,让人看了一遍还想看。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世事纷扰,安得静好:梭罗最美的文字》读后感(九):灵魂得到清洗
生活在凡尘俗世里,面对的是吃喝完乐的诱惑,无法拒绝是生存的压力。当忙忙碌碌由被迫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喧嚣浮华成为我们得以生存必须的外在环境时,我们怎么找寻去瓦尔登湖的路,我们注定时要迷路的。习惯了红地毯上优雅的步伐,我们还会在林间的小路奔跑吗?穿梭在盛大的觥筹交错中,你还能记得挂满山间的野果的味道吗?霓虹灯一闪一烁,你还会去数数天上的星星吗?旷野上的篝火再也映射不出我们无羁的笑脸了。
当有一天,我们重新背上背包出发时,我们还是悲哀的发现,我们的背包里装满了俗世的印记,甩也甩不了,即使我们走得再远,我们仍然没有走出那块迷幻的现实泥沼。而瓦尔登湖只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海市蜃楼,那样的迷人,那样的不可捉摸,还有那样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