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冬至草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12 05: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冬至草读后感精选10篇

  《冬至草》是一本由[日]石黑达昌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冬至草》读后感(一):看者之无

  按照我的理解学习差不多是非哲学的言说方式称为坚强意志东西(nefer:现象学;《冬至草》):其本质的东西恰恰不是“意欲”,而是能够推迟做出决定。——《尼采全集》(卷六)

  丁丁虫影响了我的科幻观。

  我常常会想,鲁迅活着多好。他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科幻小说家,因为科幻最能指导人类学,而鲁迅对人类学(虽然完全没提过)的贡献颇有奇效。鲁迅与石黑先生相遇,那是不必提的投机;与小约翰作者相遇,那更是投机;与小林泰三相遇,一定是有趣梦境;与金子美铃相遇,谈如何与孩子相处;与未来主义、尼采生命哲学的研究者相遇,都有无数可堪玩味者……

  看文学,还是看科学?看科学,还是看幻想?我当然是对科幻迷说的。所以科幻迷当然会说,科幻第一。文学第二。而太硬科幻,又不好了。

  日本科幻我最欣赏,以上所说的加上《红辣椒》、星新一短篇集,凑成了我最喜欢作家的总图一部分。个个都能达到特德姜的地步,这可不是容易的。

  但是我们太纠缠琐碎无谓之事,完全忘了文学就是文学,首先是文学,仅仅是文学,完全是文学。

  当科幻取代了文学,就不叫科幻文学了。就文笔来说,三岛也未必比石黑高多少,很多美艳笔墨是无意义的,哪像石黑这种全无啰嗦。

  在科幻界有两个人一提就提鲁迅,这不得不说是读者的慧眼所致:石黑和特德。毫无疑问那种简洁凝练的深思,是无数年都需要重读的,沉郁的黑暗研磨了人类的本性。一味谈恶意,恐怕也不好。

  石黑先生把观看的心境状况交待地淋漓尽致医生做不到的要比能做到的太多了。无论科学多么进步,该解决不了的还是有一堆解决不了的。

  观察拥抱、治病……,多么无尽啊,无论是时间还是无力感。无论多久,世界是黑的地方还是会黑。倘若当时救了海鞘无视女儿,他也仍然会被社会谩骂成灾。

  《瞑目前的短短瞬间》其实等于没写完,而且是写了一个无尽的故事——医生、生命、凡人科学家、社会、冷暖、爱组成的故事。而且无意外的话,女儿应该也会死去吧。

  人类应该思考的既不是如何疯狂的爱,如何表达痛苦,也不是骄傲自卑。更不是顺应报应期待来世。人类应该思考其他。

  即便没有“其他”,我们这些观察者的观察者,也应该假装自己是储安平,琢磨那“第三条路”,绝不放弃

  乐观点估计,可能人类会和太阳齐寿呢。在那之前,我死了,还有别人思考。如小波所言,想象这些事,而非培养武器之交响,我就快活

  在这个问题上,尼采还写道:他根本就不该看:他该痛苦……他应该如此地痛苦,以至于总是需要教士。——不要医生!人们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救主。……学说…被发明出来,用来摧毁人对于原因感受:它们是对因果概念的谋杀!——不是用拳头、刀剑和真诚爱恨来谋杀!而是出于最怯懦、最阴险、最低微本能!一种教士的谋杀!一种寄生虫的谋杀!苍白的地下吸血鬼在吸人膏血!(nefer,吃人)……

  如果还是很难理解的话,我再用尼采上文来回答吧:

  科学只在好的条件才能兴盛,——人们得有多余的时间和精神,才能去“认识”……

  发明了某种“不看”的东西,知识的条件就被摧毁了,——这样就对人类犯下了最大的罪行。——再说一遍,罪,这个人类最卓越的自我亵渎形式,被发明出来,是用来使科学、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提升高贵变得不可能的。

  希望读者仅仅是从尼采出发,不要回归尼采:尼采让你思考的其他更大的事情……

  《冬至草》读后感(二):科学幻想 哲学思辨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冬至草》是在现实和幻想中格斗的作品。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我是第一次读到。冬至草奇特生长方式,研究冬至草的人们的故事,隐隐投射着战争人性的深层意义。

  《D.摩尔事件》据说是新作,感觉更是强化了现实和幻想的冲突展现了更多的矛盾和辩证。

  《阿布萨尔特评传》则以第三人称角度记录这样一个虚构人物的所言所行,客观地寻求现实与幻想的平衡

  《希望海鞘》充满人间温情,但这种亲情自私导致希望海鞘灭绝,让其他更多的亲情无法延续一样也是充满矛盾和思辨。

  《手心月亮》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想象力,朴实精准文字能力,有时候让人感觉悚然。

  《直到瞑目的短短瞬间》除了蓝色玫瑰描述,是科学幻想成分最少的一篇,平缓语气,深藏暗涌,希望与绝望交织。发生副作用的的新型药物,就像蓝色玫瑰的隐喻,究竟是希望,还是变异,人类没有答案。除了在漫漫时间长河卑微前进,人类还能做什么呢?

  《冬至草》读后感(三):对《手中的月亮》的一些见解

  看到这一篇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悲剧结局预感。能够看到月亮的老人是精神不正常的,而主人公也已经无可奈何地去看了精神科,而且他已经有了噩梦,某种程度神经衰弱症状,很可能他最终也会精神失常。也许这一篇是作者在模仿精神病患者发病过程,毕竟这种情形——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太像其症状了。

  也许这些别人最初与常人一样,只是忽然一日,也许是日积月累的原因突然爆发,也许是某种事情的强烈刺激,他们的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与精神正常人距离越来越遥远。不被他人理解,孤独悲凉

  以前看过一个奥斯卡提名动画短片,讲的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眼中的世界,他的世界与实际物质世界有几十厘米的偏差,看的时候觉得这些人真的很可怜。这一篇给我的感觉也同样,觉得主人公很可怜。……

  《冬至草》读后感(四):在希望和绝望之间

  第一次看到本书中的文字,还是2007年,柳公子逝世,(其实我一直很疑问何时柳公子介绍过《希望海鞘》。2002-2007?)当时在双峰驼的小组里,丁大人留下的吉光片羽~直到前天我还在小组里催稿,然后居然发现……它出版了

  希望海鞘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医生,想必作者也见过很多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故事。故事从孩子开始,充满希望的孩子,然后立即转入绝望——孩子罹患神经细胞瘤。为了救治孩子,父亲开始自学医学,然而充满希望的举动却更加印证了不可能成功。希望变成了绝望。

  于是抱着满足女儿的最后愿望想法,带着女儿去了海岛。但是在这时,又意外地发现了这种神秘的海鞘。

  再次转入希望开始研究,但是再次失败,但是这时不抱希望的时候让女儿生吃海鞘,却神秘地治愈了肿瘤。但是讽刺的是,这种珍稀濒危的海鞘却被吃光了,从此从地球上绝种了。唯一的希望居然也断绝了。等到多年后,女儿治愈,父亲反而得了癌症却无药可救……

  全文就像这样,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上下起伏~~~绝望时,一根稻草也要抓住,为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哪怕牺牲所有希望也不怜惜,而父亲最后的死,却轻轻一笔带过,仿佛病历书上那个微不足道名字,而真正重要的,只是那漫长的病程。每一份希望的出现,都伴随着相应的一份绝望来冲淡

  作者是个医生,是个有医者之心的人,但是作者的文笔太理性小说重点不在人物,而在故事情节曲折变化,你可以赞叹,但是无法代入。只能像看侦探推理小说一样局外人一般揣测发展。对于希望海鞘这么一个交织了亲情和求生的故事,我不满的就是,太过于理性。但是很可能这是在以言情标准要求科幻小说。但是我还是依旧希望,如果多一点对于人物心理的描述渲染,就更好了。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很可能把一篇科幻小说变成《一公升的眼泪》……

  《冬至草》;沿着记忆小路

  这篇小说以前在科幻世界上登过,现在感觉有些拖沓,从一场展览开始,然后是研究,再发现放射性,再开始追溯冬至草的故事,能不能压缩点啊,那个血腥的故事就这样被拖沓的交待冲淡了。以至于我现在回忆的就是丁丁虫大人的评论主线版本~~

  《阿布尔萨特评传》

  アブサルティに関する評伝

  联系日文原名,这个人名我猜应该是 Absolute 的日文假名写法。

  坎坷生涯刻薄态度,造假的科学家,很个性

  《D Moore事件》读不下去,看得我昏昏欲睡

  《掌心的月亮》一般般,感觉太隐晦

  《直到目瞑前的短短瞬间》这个,我觉得还是不如堀辰雄的《起风了》那种细腻的感觉

  《冬至草》读后感(五):旁观者叙述与黯然

  0、评论前

  希望海鞘和手心的月亮就不再多写了。(瞑目的那篇,文学性好强,感觉自己写不来评论。)感想和其他的评论差不多,我也不可能写出点别的。索性只写剩下的这3篇吧。

  1、个人向:冬至草细节的过度解读

  [用人浇灌的冬至草]

  虽然我感觉石黑先生应该没有这层意思,但我还是想写出我的看法。就当是过度解读吧。

  这柱植物最后开花了——用人的性命

  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冬至草在暗喻:帝国之花由人民鲜血浇灌而成。

  而喜爱它的(欣赏夜间发光的美丽),赞美它的(两人研究的结果),推崇它的(虽然只是为了保护实验,但也确实提到了用于战争的说法),一切事物,都会因它而灭亡。浇灌帝国之花的来源泯灭之后,就是帝国之花本身的毁灭

  [别埋……求求你们了!]

  文里专门说了是“活生生的人……埋进水泥里……”和“全都压碎了……”这两句。前者应该是类似于万人坑的东西,后者应该除了指人,应该也是想说那些被拔掉的冬至草吧?我也是因为这个部分才坚定了上面的暗喻的想法。(不过,还是个人观点。)

  2、关于:阿布萨尔特传评& D·摩尔事件

  个人感觉这两篇内在的很多细节比较相似。(虽然D摩尔事件里角色看得见火球的模式和手心里的月亮比较像,但个人认为后者要表达的东西和这篇不太一样,所以没有放到一起说。)

  -两篇里导致事件的角色都算是研究领域某一个方向上 的“天才”——简·D·摩尔和阿布萨尔特。

  前者是“实验上的天才”,如文中描述的,简可以十倍于常人的速度处理工作,实验也是多项并行的。而后者则相反,虽然阿布萨尔特在实验数据拆穿之前也被人称赞实验技巧超常,但后期被揭穿之后,在文章中的主角视角下,实验操作算不上优秀,容易出现漏洞。但他理论上的超前在文内自始至终都有表达,甚至最后他伪造数据的假设理论被人证明出来了。一个被描写实践万能论,一个被塑造成理论先行主义。

  虽然从面上来看,两个人的情况南辕北辙,但实际上能力超于常人的形式并不重要,在他人眼中重要的是超越了其他人这个事实同时,这种情况通常会给普通人带来一种“这是真的吗?” “怎么想都是假的吧?应该是伪造的吧。”的想法。也为两人最终的不得志结局埋下了根源

  -描述两人内心使用的方式都是借用他人。

  勾勒简的内心想法时,石黑达昌用的是她对暗杀者的认同。简描述奥斯瓦尔德的犯罪动机是“对社会的复仇”。摩尔事件文章末尾给出的“奥斯瓦尔德独立犯罪”的论述可以看得出简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了刺杀事件上。(片段太长我就不打了。)并且她把这种动机归结于社会问题,是环境催生了自己内心的黑暗和奥斯瓦尔德这种人。

  而对于阿布萨尔特,用的是阿布萨尔特认同“希特勒”和不认同“居里夫人”来展现其内心的想法和无法定性的阴暗面。之所以说是无法定性,是因为其实很多人对希特勒的看法和石黑描写的阿布萨尔特很相似,我不知道石黑达昌本人是不是否认这种看法,但从他写的这些来看,他确实站在那个角度上思考过。刚开始的一两段是以阿布萨尔特的角度来写。到希特勒和肯尼迪对比的那里,个人感觉石黑先生已经是在写自己对于希特勒的想法和解读了。

  这里稍微跑题一下。我看到“他相信的唯一一种情感表现,不是悲伤,不是愤怒,也不是寂寞,而是一切哲学都欠缺的‘笑’。”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老子的“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明没什么联系。但他们似乎都在表达一种对于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所谓的——“荒诞之道”的描述。一种反直觉和反常规的某样贯彻理念

  回到主题上,两人的相似和对比。

  如果说简因为群众不能理解自己,产生的是对社会报复恨意。那么阿布萨尔特的想法应该是对普通群众不能理解自己时的不屑,这点在他离开实验室时写下的讽刺“即知概念中几无差异,无意义且无限的组合。”就能窥见一斑。

  -两人的自卑和最终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简的病毒真的扩散出实验室了。阿布萨尔特的名字不会被数据库删除,他的目的达到了。尽管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人对社会的嘲讽成功了。但是前期两人的自卑也是存在的事实。学历也好,种族也好,都是社会对两人加的标签。但种下的黑暗的苦果,却是由两人体会。

  2.5、这里倒不是为他们平反什么的。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类角色,不管是在现实里,还是在小说里。他们的境遇和结局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乌合之众的看法、怀才不遇的天才们、不完善的科研体制、科学的本质到底是实验数据匹不匹配、还是有根据的科学理论……以白描的手法和旁观者的视角写出这两篇来,看得我都有点孔乙己的对立面的错觉。

  2.75、还有一个不太相关的东西,想提一下。就是关于孟德尔豌豆实验的数据。貌似并不是因为他伪造了数据,而是因为他自己假设了理论,如果实验出来的结果不符合预期,他就会丢掉那个实验结果。也就是说——记录下来的,都是符合他的理论的数据。他没有伪造假的数据,只是先射箭再画靶子地筛选了对理论有利的部分。

  3、总体

  整本看下来,认为石黑先生表达的东西挺多的。纵然是第一人称,也有一种冷眼旁观和纪实的感觉。比起面上想要表达的东西,更能引发读的人本身的思考。以及他表达所有自身无法改变的现状和无能为力时所流露出的黯然之情,非常打动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冬至草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