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2 05: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10篇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是一本由宁以安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一):《诗经》波罗蜜——读宁以安《草木有本心》

  昨日参加高考监考,游走于走廊中间,作所谓的“流动监”,起初颇有兴致,后来竟也无趣了。就在监考员们屏气敛息,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了听力考试节奏时候,楼外忽而就打起雷、下起暴雨来。不知为何,天公竟向高考发难——这却是我辈不能奈何的。然而我也就想起了这本书,书皮上浓黑的底色摇曳着银白色线条,使人无论如何,也要联想到这浓黑的天空,飘洒起银白色的雨线来。

  初识作者,是在去年夏天。彼时已经听说其大作即将付梓,我一向认为《诗经》是难读的,故而很恭敬询问了书中的要义。然而作者却并未将此看做平生事业,不过是平日读书,偶有所感罢了。于是当今年作者将这本书送至我手中的时候,我倒是颇有些不知所措

  我记得这本书草稿尚叫做《草木诗经》,很干脆简练的名字。现在却叫做《草木有本心》,记得是张九龄的一首诗,《唐诗三百首》开卷即可见到。虽然窃以为不如原名称简练,然而这一个“本心”却用得极好。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乃至一颗豆子、一片叶子,在有情人的眼中,果真是有其生命,有其心性的。人生在草木之间,你不去打扰它,它就在山间默默地开且落;你去亲近它,它倒不嫌你叨扰,反而向你传递一种思考,一种禅悟。无论花开还是花落,草木自有其本心,我们人是不必横加干预、白白操心的,所谓山河依旧,岁月静好——作者常在书中描述这样一个场景,你看花儿开放,一个年轻男子去采来,送给他爱的女子,求得两情相悦。花开,采花,求得,求不得。天地自以其静默来爱其众生,使其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假若能这样想一想,这世界真是美好

  这样一想,我忽而又想起作者来,宁以安。这名字,大抵是要传递出一个安宁意思。天地不言,四时有序,花开花落,自然是安宁的意境。书,如其名。我的眼前,也就想起作者的翩翩风度来。

  正如开篇谈到的《七月》,七月有瓜可以享用,八月有枝头的枣子,有藤蔓上沉甸甸的葫芦,九月蟋蟀去避寒,人们开始清理谷场,准备收获。我们如今生活时代,竟离自然太遥远了。大抵人们已经不记得天空有阴有晴,有暑有寒,有虫子飞来,有鸟儿飞去。我们躲在恒温恒湿,无声无味建筑物内,追逐着我们自己给自己画的蓝图

  透过窗户,我又看到窗外的浓黑,与连线似的雨,然而我的眼前已经展开一片别样的世界,风雨阴晴,人栖息于草木之间。所谓彼岸不过如此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南山种田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二):字里行间,一草一木

  诵读诗经,有人看到的是一首首朗朗上口诗歌,有人看到的是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学沉淀,还有人看到的是每首诗歌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我看到的确是那字里行间一草一木透出的淡淡芳香……。 “湛湛露兮,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翻开这首《小雅· 湛露》透过纸面,我看到了一片白茫茫的万里桐花。桐花有被称作清明之花,因为桐花花开之际总是在清明前后。桐花常为紫、白两色的五瓣花。每每盛开如云,清明的细雨便要打湿发丝面颊。“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还有面前的这首“其桐其椅,其实其离”,在这古往今来每一首桐花诗的背后,会不会都有着一个白衣长发翩翩诗人,在桐花云海前,抚琴而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翻开这首《秦风·蒹葭》,透过纸面,我闻到了蒹葭含着淡淡湿气的芳香。蒹葭上凝结成霜的露珠渲染青涩,岸边一个孤独身影思念这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这是《蒹葭》留给我的第一个画面。文中提到的“蒹葭”便是我们常说的芦苇。芦苇在早春时节都会四散花絮,牵系于根。就像诗中的哪个身影,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心系一人。烟波浩渺夜色朦胧,在此岸,在彼岸,与一株芦苇相约,在一个宁静的夜晚。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翻开这首《召南·摽有梅》,透过纸面,我看到一场以梅为证的深情江南的梅成熟在夏初的五月,阵风拂来,落下阵阵霖雨,而这时的梅又最为飘香四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梅妻鹤子的林浦创作诗句。梅就像一个娇羞女孩子,有着少女气质,少女的风骨。我想《摽有梅》中的那个女孩看到渐落的梅雨,是否想到了自己正在流逝青春?是否想到了自己不再重返的年华? 一页页书在手下翻过,一首首诗在口中掠过。在《诗经》的字里行间,我可以闻到那一草一木散发出的淡淡幽香……。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三):诗经中的植物与情感

  发表于《深圳特区报》 作者:曾 俊

  可以说,偏爱是《草木有本心》一书的基调。因为年轻,所以书中写得多写得好的,也是男女情感。

  今人读《诗经》,大多是出于喜欢。在孔子时代,则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至于谈论《诗经》,在《论语》中也有一则故事。有一次,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在听到孔子关于“绘事后素”的解释后,他领悟到仁先于礼的道理。于是,孔子感慨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历代《诗经》注本,都沿着孔子所说的诗教不遗余力,其中朱熹的《诗集传》可谓集大成者。今人谈论《诗经》,已再难承接诗教传统,往往会着力于名物、史实的考究。当然,也有因为喜欢,想读得明白,读出情怀来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学院研究生、现任教师的宁以安所著的《草木有本心》。

  《草木有本心》举《诗经》中36种植物,写了36篇散文。每篇散文首先解释植物的名称与特征;然后,讲解诗句的意思与背景,呈现出远古中国人的生活与最初的情感世界;最后,结合后世相关诗词,沉浸在古典的精致文化中。其间,也不乏个人生活经历讲述,比如,写萱草篇忆及童年在外祖母家,黄花菜(萱草的一种)开水焯过后与粉丝、蒜泥拌成夏日凉菜。

  偶尔,作者还会停下手中的笔,在现实环境中喃喃自语,“写下这些文字时,室内环绕着《梅花落》的古琴曲。想起诗人张枣的诗句‘一想起一生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心中有温柔怅惘”;“正是立秋,在室内昏昏昧昧,不知今日何日。不知外面梧桐是否落下第一片叶子”;更为有趣的是,有时会以一种交谈的姿态说到,“关于莼菜的文字写了一半,下楼出门跟友人吃饭,有一道菜的碟边点缀着小花和小叶子,贝壳里细长的茎擎着清圆的绿色叶子”。

  然而,作为一种体验阅读,单凭这些小小的情绪不够的。关键还是要看如何读出诗中的情感来。在《柳·离情》中,作者说自己最为喜欢《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偏好源于宋词趣味——认为诗句是写“时光之叹”,甚至联想到昔日青丝变作今日白发苍苍。如果看回诗中关于“思乡”、“军容”、“戍卒”的描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说法显得更为可取

  可以说,偏爱是《草木有本心》一书的基调。因为年轻,所以书中写得多写得好的,也是男女情感。《茜草·弱水三千》写一个男子城门外遇熙熙攘攘美女,但他却只想念自己钟爱的女人。茹藘(茜草)六月开花,浆果紫红,根须经过加工,可以用来做红色染料。茹藘的红色被看作爱情热情纯粹象征事实上,“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那么,这首诗就不仅仅展现忠诚与纯粹之爱,还有一种高贵情操在。

  情感的过分渲染,往往有利有弊。利在于能写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比如《白茅·爱欲萤火》中“交接鹿肉时,两人指尖的轻触,于彼此有情的少年男女,也可是天雷地火的引动”,《葫芦·涉渡之舟》“由谁来做匏涉水渡河的那一方,正牵扯到男女交往中的谁主动、谁被动问题”,一场男女情感拔河跃然纸上;弊则在于会忽略语境与细节,《桃花·欢宜》极力赞美新娘美貌绘声绘色描绘婚礼场面,却忘记了“桃之夭夭”的起兴在于营造出嫁的热闹场面;《桑·采桑子》在颂扬热恋男女幽会的伊甸园桑林,《诗经》中男女的纵情肆意时,完全无视诗中末句“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能忘”的意思——“言我中心诚爱君子,而既见之则何不遂以告之,而但中心藏之,将使何日而忘之耶”(朱熹)的纠结为难。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诗经》,除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以感受到情感的丰富性——捕捉各种细微之处,而不是以后世诗歌去观照《诗经》。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四):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顾随先生用四个字来评价《诗经·七月》:“时多,事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百多字的诗歌,道尽了先民们依时而作,次序宛然的生活,读来觉得踏实稳妥,不禁向往着这样则天、法天的生活。 然而,在现代都市,很少有人同先民一般。虽然人们早早记诵过二十四节气,可没有多少人在乎惊蛰之日的春雷初鸣,寒露之时的水汽凝珠,人们的时序观念只剩下春夏秋冬模糊变迁。非但如此,人们还将自己的时序观念强加于自然万物:反季节蔬菜违背了生物应有的生长规律;夜间的灯光改变画眉的生物钟;城市万家灯火使完整的月相变化难以被感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故余世存先生曾评价都市:”它是一个时间的前沿地带,反而容易把时间丢了。” 《孟子》中强调“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皆在一个“时”字。“时”不仅仅指时序,更是人们行事的理路和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这样的理路和规律,发轫于日月的运行中,只要日月的运行依旧,它们就该成为恒常,成为人安身立命坐标。 那些悖时之人,自认有征服自然的气魄能力,总想特立独行,忤逆天时。殊不知,这样自以为是的忤逆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反而让他们抛弃了指导行事的依据。他们自觉掌握了科学技术,便可以按照所谓的规律任意改造自然,遵从自己内心的准绳随意行事。但这些规律和准绳无论如何都强不过最根本的天时去。漠视天时的人,因为其行事的依据是任意而定的,因此并无可参照性,他们最终只会混乱不堪,惶惑不定,从而驱役着内心进行无休止的奔波与追逐。 古语云:“天行有常。”类似于春夏秋冬的四分法是共通的,就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所说的黄金白银青铜与黑铁时代,又如印度人的成,住,坏,空。世事沧海桑田,唯有自然天时不会改变,依时而行,可守住内心的一份宁静与稳妥。不必汲汲营营,因为你已遵从了世间最根本的行事规律。不论人事如何变迁,自然终归永恒,日月运行终归亘古不变,你已寻得了安身立命之所,心中便会有笃定的静气。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回归最本真的自然时序,则天,法天,给心灵以安宁的抚慰。 PS.和本书的植物知识关联不紧,但这就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受,这些植物的生长与繁盛,是物候的提示,更是天时的彰显。是以作此文。同样,也受了余世存先生《大时间》一书的影响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五):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

  所选的诗大多都很喜欢,就诗本身,最爱《葛生》和《下泉》。《葛生》中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此处的重复哀伤显得如此决绝,真当得上死生契阔了。《下泉》中一层一层叠加念想,让最后一段的幻想强过现实,让人不忍心去戳破那是个幻梦。作者的赏析,最爱《蒹葭•企慕》以及《竹•君子有节》。 记住了很多植物,茜草的“茜”有红色的意思,茜草根可以染红。红蓼就是常见的串串红,投之以木瓜的木瓜原来不是现在吃的木瓜,更像是公园里观赏用有香味的木瓜。蓼蓝可以染靛色。莼菜会有多好吃呢,经诗词的渲染,现在成了我心里念念不忘美味了,希望以后可以吃到。柏树忠贞,“之死靡它”的誓言与“柏舟之痛”相连,就是一出悲剧了。 “深情在睫,孤意在眉”那该是怎么多情又有着坎坷经历的女子呢?想读张岱的《陶庵梦忆》了。“夏生杨,叶如杏,风过之有悲声”,悲的那是风声分明心声。一直以为“江南无所有,寄我春色一枝梅”是宋词,原来是更久时的诗,出自陆凯的《赠范晔诗》,前面还有两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前一句一样很美呐,“桐花万里丹山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的下一句,同样的坚定有力,“人之脆弱易折,正如风中的芦苇,然而当人开始思考,他便开始变得柔韧而强大。”想看的书又多了不少,《西京杂记》、《本草衍义》、《花镜》、《博物志》、《天平御览》都想看。 读完这本书之后,倒是记住了不少有趣的自然现象,惊蛰前后十天左右赏梅最宜。梧桐每枝平年生十二片叶子,闰年生十三片叶子,从下往上数,最小的一片叶子即是闰月。如此有趣的现象,真想去一试真假。一直心心念念的蓍草,在山东曲阜、山西晋祠、太昊伏羲陵三处生有蓍草,古时,春秋两季,前去太昊伏羲陵祭拜的钦差大臣,返京时都要带一束蓍草,作为向皇帝复命的信物。太昊陵蓍草园的“蓍草春荣”也被列入淮阳八景之一。不过貌似只有安阳的蓍草才可以演八卦。 作者自是腹有诗书,不过本书令人遗憾的是,虽以月份为顺序,每月的植物却并不都是按自然生长的月份排序。再者,配图虽精美,但是很多图文不符,容易让人生疑。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六):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

  对于《诗经》,应该没有人会陌生。但是,对《诗经》中植物的名字能够谈及一二的,或者并不多。你可能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却不了解其表达的意思。而专门痴情于植物的书,尽管也多如牛毛,但专注于《诗经》中植物的书却少之又少。所以,宁以安的这本《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呈现在案头的时候,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效果。它将人带入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觉得这似陶渊明的桃花源,又觉得这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总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顿时变得灵动起来,变得与你如此亲近,让你觉得自己也就是自然界的一个渺小的部分。

  在作者笔下,《诗经》中的每一种植物都翩翩而来,一年四季的轮回里,有着不同植物的来来去去。作者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四季的月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门别类,在每个时节会出现什么植物,植物中浸透着先民多少智慧,在智慧中表达着多少哲理,这些都成为作者笔下需要表达的部分。尤其是从月份的表达上,也深深印刻着植物的名字,无论是“荷月”还是“葭月”,在看似不经意的修饰中,已将文思表达。植物有本心,那自然是关于情的,这种情是植物与先民之间的关系,使人愉悦又成为先民生命的一部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后人对于草木和人进行的比较。在人的生命中,一辈子的过程可以透过植物的一岁一枯荣表达出来。植物的荣枯,其保守了多少辛酸,承载着多少波折,也尽写在植物本身的脸上。比如树木的年轮,是岁月沧桑的呈现。在年轮的流转中,花草树木都历经寒暑易节,也都有过灿烂时光。这多么像人,像人生一般,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可见,《草木有本心》表面上是写植物,是一本关于植物的札记,但在其背后,在作者心灵所指,应该是与情相关,是在以植物衬托人的一切。

  一草一木总关情。这种情源自于作者对《诗经》的解读,更在于作者将情感诉诸于《诗经》中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植物身上。从远古洪荒开始,一直到今天,还有多少植物留存?已经有多少植物消失?那些留存下来的植物,还有多少人知晓它们曾经的名字?那些消失掉的植物更不应该永远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中。所以,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诗经》中植物的书,也是一种幸运。在这种幸运中,深深印刻着作者的感悟,深深印刻着作者对于《诗经》中植物描述的留恋情怀。那一株株花草,那一棵棵树木,见证着岁月流变的影响,也饱受着人世更迭的侵扰,它们总默默无言,静静已是几千年。(王传言)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七):世间有情(草木有本心后记)

  现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有些植物的名字,与诗经中对植物的命名有着完全相同的发音。

  你偶然发现那么一两例,简直就如同发现一个远古的遗民。历经几千年的时光流转,朝代变迁,它仍保持着一种古老而清新的面目。

  这些保留着诗经名字的某地方言,因这言谈间的一两个古词,而甚有古风。甚至让人恍然有错觉,口中说着此地方言的人,是不是就是陶渊明笔下避秦时乱的桃花源中人?

  桃源终是幻想。但我们可以祈望的是,这些说着古词的民众,骨子里延续的,还是几千前先民的那一脉天真,那一种“思无邪”。

  世事沧海桑田,而他们以这恒常的“不变”,面对山川日月。

  你置身于后现代嘈杂世界,事事物物更新与换代的速度令你目不暇接,须臾间天地便可有几番翻覆。然而你知道,虽则隔山隔水几千年的时光过去,有些东西历经时光漫漶,而依旧有着亘古而久远的生命力。

  诗经里的野草和芒花,弥漫着千年万世的洪荒味道,寄托着我们久远而怅惘的、无处安放的乡愁。这乡愁一路延续下来,在你的血液里蛰伏着,等待某一个契机,被唤醒。

  我希望读这本的过程,能予你一个被唤醒的契机。

  诗经是初民的歌咏,又是一场盛大的命名式。

  先民们一点都不怕麻烦,用繁复的字体给每一种在山野间所发现的植物命名。今时今日的我们,日渐失却的,大概正是这样一种耐心。

  天地初开时,该有一种混茫的天真和喜悦。你看,他从虚空中抓一个音节,那个音节从唇齿中滑落出来,他自己都觉得有一点讶异,然而觉得悦耳好听。那么就叫这个名字吧。

  他就有那种非常坦定的自信。对这人间,有端庄敬重,然而又非常地随意洒落。

  初民的命名式中,正有着人类最初的那一种天真和好奇,这里面洋溢着欢喜,然而又非常静定。

  那是有草木香的时代,人与植物相处得非常和谐。先民与植物之间是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那时候的空气似乎也染了绿,人们面目干净,眼睛清亮。

  红楼梦中宝玉是“情不情”,实则这诗经里的人,也是“情不情”,对人有情,对这本无感情的植物,也是有情的。他们与植物相亲相近,觉得这一年四季枝枝叶叶,皆是有灵性的。

  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有亲近之心。

  三月春风里桃花开得灼灼,他们会把她当个姐妹吧。

  《蒹葭》篇里,那个在水畔徘徊往复的少年,思恋着求之不得的恋人,心中该是有浩大的孤独感。那苍苍的蒹葭,风过处倒伏如海,此时是可做他的知己的。

  他们生活亦是有序,因有着时令,有着依时令而生的各色植物。

  物候迁移,他们自有自己的岁时记。依时而作,事事有其理路,物物有其规律,每一个时节都有每个时节该做的事。莺飞草长,采桑刈麦,打渔狩猎,酿酒欢宴,都有其该沿循的理路,极有序,极清爽。

  他们从来不急迫,天地日月运行中,自有其规律,有着大智慧,他们便只是遵从这智慧。

  心中有笃定,周身便有静气。

  此时此刻的你,置身于钢筋水泥森林,在办公室炽烈灯光下的格子间里敲着黑色键盘,在人潮熙攘的地铁里晃晃悠悠手抓着吊环,因这每日的奔波与争逐,而身体疲倦,内心枯涩。

  这质地粗粝的生活,这一日千重变的浮躁现世,这一切美好柔软事物的消失,令你心中有巨大失落感,生出了对安宁心境的渴求,生出了对宁静生活的无限向往。

  当你抬头的一个瞬间,看到窗边那一棵绿萝。你于是想起,隔着重重叠叠的时光,这棵绿萝,也在诗经泛黄的书页里葱葱郁郁地绿过。

  植物让诗经显得愈加清澈干净。古人与植物相亲,因此周身气息清洁。我今日写诗经亦是,洗尽满身满眼的尘土,重回天真。

  我希望你读这本书时,诗经中流溢的清新草木气息,可重新洗净你沾满尘霾的肺腑,给你的心以安宁的抚慰。

  合上书页,便可有一个好睡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