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放的老国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8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放的老国王的读后感10篇

  《流放的老国王》是一本由[奥地利]阿尔诺•盖格尔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一):两手空空

  从那之后我开始害怕,怕我来不及好好跟他相处,他就不在了。我越来越多地给他打电话。他忙,我也忙,但是我尽量多抽出时间跟他聊天,聊我小时候,聊他小时候,聊他和妈妈的事,聊早已经去世的爷爷奶奶,甚至聊姑姑们的种种。我就是想趁着他还能跟我聊,多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我明白即使我再拼命攥紧,时间的沙漏也会在指缝中漏掉一些东西,但总好过最后我两手空空。

  我的手机越来越好,数码产品越来越高级,我竟然很少给他拍照,更别提拍视频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秋天的时候,陪爸爸一起去看花展,各种花开得明媚妖娆,我不断怂恿他拍照。爸爸说:“不照啦,不照啦,你们年轻人照吧,我年纪大了都不好意思跟花照相了。”

  我说:“我记得你以前有个专门的相册,放单人照的。”

  爸爸说:“嗯,确实有一个。”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二):当国王被流放,仆役该服从谁?

  在这个充斥着不公平世界,只有在时间和疾病前人实现真正的平等

  在一个人人都会变老的价值观上,养儿防老和丁克家庭是两种观念

  谁都有变老的一天,是最残酷冰冷的真理;谁都有可能生病,是天下最准的预言

  昨夜,看完这本书后放在床上便入睡。夜晚,梦见爷爷,梦见了他生病后的样子,梦里不是去年他忌日前告诉我他在那边很冷,而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我对他的责备

  流放的老国王,只是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描述。我对医学无从得知,不知这病的前因后果,但对病症,心有凄凄嫣。

  因为年轻,我们必须努力拼搏;

  因为年老,我们必须好好生活

  太过年轻的时候,总是一心看往外面的世界,不曾真心真意的好好关心家人

  太过年老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对这个家无能为力,偶尔一个年轻人的眼神,还会觉得自己是累赘

  失去记忆忘记自己该一件多少痛苦的事,你不知道家人真的爱你,家人不知道如何与你沟通

  但疾病的存在,也会给我们反省机会。看清楚,你错过的,和你应该珍惜的。

  没有健康清醒只是孤魂野鬼;

  没有清醒,健康只是行尸走肉;

  当你有权利选择以何种方式生活,你是富有的。

  当你有权利选择不以何种方式生活,你是自由的。

  当你不知道什么是选择的时候,有人陪你,你才是幸福的,可这幸福,你却无从感知

  如果,我们还有机会,请趁健康,趁清醒,好好珍惜

  还有十天,就是爷爷的忌日,正此看到这本书,正此梦见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爷爷糊涂时候的行为,由恨转为遗憾,转为内疚

  可无论是何种情感,我都没有机会了。

  国王,已经被流放。

  我们成了自己的仆役,该服从谁?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三):他只是住进了过去,留在了记忆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看书成了找共鸣的事,而和是否内容有趣无关,这本书是从《读者》里一篇写母亲老年痴呆症的文章情节偶然提到中看到,于是毫不犹豫的当当买了回来,以此纪念住在过去的爷爷。

  虽说此书内容足够无聊,但却几次看得泪奔,把时间拉回了过去,回忆起里爷爷弥留前三年换上老年痴呆后的点滴,无尽的自责后悔为什么当初全家关注的都是爷爷患病期间各种异常举动,如何照顾他的起居,而却忽略了患病过程中他越来越孤独内心

  爷爷是山西人,抗日战争部队南下四川的干部,十多岁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去,和书中作者父亲都有过战争经历,在患病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也同样是各种吵着闹着要回家,说这不是他的家,谁劝都没用,为此把看护他的爸妈弄得精疲力竭。后来终于不吵回家了,又开始说胡话,不过语言表达还挺通畅,只是内容非常人理解,他说他才20几岁(实际90岁),没离家多远,一直都在家附近生活,还叫他儿子“爸爸”,每次我爸爸听了都觉得折寿般的生气,当时爷爷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有次坐在座便器上不断叫“爸爸”,我爸直接暴跳的说“你爸爸死了”,然后爷爷停顿了下,很伤心的大哭。再后来,爷爷不吵不闹,终日坐在沙发神情呆滞或是睡觉,有次上学离家前和爷爷作别他没反应,我爸爸上前不停的给他说这是你孙女力儿的嘛,突然就有那么刹那间爷爷的眼里闪过一道光,很激动的认出了我,然后开始哭,但哭着哭着好像又什么都忘了,一切又像没发生一样。在爷爷最后弥留大约半年多的时间他都是在床上度过,就像婴儿需要喂饭和纸尿裤,不过是个很乖的婴儿,不吵不闹只是静静的躺着,目光呆滞的望着天花板

  记得那是大二的寒假期末考试期间,我的右眼皮一直跳,每次打电话回家,爸妈的语气都异常的严肃,哪怕他们说他们在散步或是钓鱼,依然像冷战般的语气。放假第一天我爸死活不让我去逛街督促我赶快回家,说爷爷住院身体不好。回家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还在和我聊怕影响我考试没告诉我爷爷住院的事,说不要担心这几天他都好转了,再过两天就办出院手续把他接回家过年。我给还在医院的妈妈打电话时,她让我给爷爷说下话,我在电话这头不停的叫着爷爷,随之而来的是听到爷爷沉重并有回声呼吸声,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觉得好像爷爷的情况严重得超乎我的想象。放下电话我问爸爸爷爷到底是什么病,爸爸说爷爷没病,只是年龄大了各个器官退化了而已。说着说着妈妈就打电话让去医院,说爷爷状况不好。再后来,最后三天就像三年一样难熬,最终,看着生命的尽头零星成显示屏上的数字倒数归零。直到爷爷下葬,我的右眼皮才停止跳动,从此以后真的相信血脉连心,亲人之间是有感应的。

  之前一直都觉得虽然老年痴呆是可怕的,但是对于爷爷来说是幸运的,有孝顺儿子和媳妇无微不至的照顾,以至于长期卧床没有一个长烂的褥疮,若不是老年痴呆,恐怕没有哪个意识正常的人能在精神上长期忍受生理严重衰老折磨。但看了此书再次回忆爷爷的倒数三年时,换了个角度,突然觉得是一件相当“残忍”的事,临近的是他患病过程中面对这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的无助和孤独的内心。

  小的时候总是对“死亡”异常的恐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逐渐开始有亲友离世后,不知为何,开始不相信“死亡”,因为映像是如此鲜活感情是如此之深。妈妈说烧麦赵爷爷去世了,后来又说小时候的卤鸭子叔叔也去世几年了。其实我发现死亡也许也没什么恐怖,他们只是住进了过去而已。

  若是要给爷爷设定一个停留在记忆的日期,我觉得应该是那天。

  高中时候最怕听到救护车声音,因为很怕哪天上面载着的就是我的爷爷,有次听到呼啸的救护车朝我家方向开去,我匆忙回家打开门往右一瞥,阳光灿烂的洒入客厅,爷爷正坐在窗边很认真的扶着他的老花镜看报纸,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归来。

  那天的阳光真的很好来着,如果没有被风吹散。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四):最佳父子

  如果你以为《流放的老国王》是一本童话,那你就错了。但是当你读完了这本家庭纪实,你会像刚读完一本童话一样,感觉到一股暖意,发现了一些要相信的东西,一种希望的力量将从此伴随着你。

  “老国王”叫奥古斯特·盖格尔,是个奥地利老汉,他已经80多岁了,忙碌了一辈子,他的“国土”在一座安静的小村子里,亲手建造起来的房子就是“王宫”。奥古斯特得了阿兹海默症以后,不认识自己的儿女和自己的家了,他的名叫阿尔诺的当作家的儿子,把他患病称为被“流放”。像很多童话故事中讲的那样,这个叫阿尔诺的“王子证明了自己是个不得了的人。

  阿尔诺以作家身份得到全国读者认可的时候,奥古斯特已经变了一个人。阿兹海默症,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罹患此病的老人会完全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自己一生经历的很多故事,认不出子女面孔,记不住回家的路……没错,就算在家也不觉得这是自己的家。奥古斯特因为回家这件事郁闷了很久,阿尔诺和其他的亲人们为此大伤脑筋。明明老头子就在家里的沙发上坐着呢,还吵着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孙女拉着她走到门口看门牌号,奥古斯特自己也糊涂了:门牌号对呀,可是这不是我的家啊,我要回家。如此这般的种种事情,盖格尔家的人们可真是一起经历了太多。台湾歌手万芳有一首歌叫《阿兹海默》,是拍了纪录片《凝视阿兹海默的眼睛》的导演黎焕雄写的歌词,有一句这样唱:“我的行李一件一件/甚至没有告别/就安静的离去。”阿尔诺的父亲奥古斯特“老国王”被“流放”离开“国土”,没有带行李,要回来取,却找不到“国土”了,流浪是他新的旅途

  奥古斯特的变化太大了,什么都记不住,每时每刻都要有人照顾。一大家子人都觉得不适应,老头子自己也觉得很郁闷,可是这个时候,阿尔诺却发现,父亲其实是走上了新的旅途,沉重的行李都已果断抛弃,阿兹海默给了他新的人生。老人头也不回地前进,偶尔对旁人笑笑,阿尔诺没来得及听父亲亲口讲述自己的过去,只好竭尽全力自行深挖父亲的历史

  照片上和亲友口中的奥古斯特,向来是一个坚毅的人。他从小习惯冷水澡,凡事亲力亲为,在村子里人人都知道他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好汉。年轻时候从战场生还之后,他当过邮递员,负责村里的账簿,还是一个很厉害农夫,他用双手创造了家庭的一切,还赢得了文艺青年爱情。因此,奥古斯特灌输给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也是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吃苦耐劳才是王道。他不依赖别人,也命令身边的人要独立自主,无意中忽视了与幼小孩子们的情感沟通,他是真的不擅长这些柔顺做法。几十年时光怪怪地过来,孩子们不觉得父爱有多感人,在那个很美好山村,住在父亲亲手搭建的形状奇异、一直在长大的房子里,磕磕碰碰是唯一的家庭共有财产,连妻子都不能理解他,后来与他离婚了。家人们习惯的共处方式是有些冷的,像奥古斯特喜欢做的手工活计一样,是金属质感的。当阿兹海默强行阻断奥古斯特习惯的独立精神,孩子们不得不负起责任来赡养他,不得不温柔对待这个不曾给过自己温柔的父亲,家庭内部的冲突也就荒谬地快速堆积起来。

  是时候重建一种彼此依靠关系了。阿尔诺率先作出了改变,“我们和老年痴呆者说话,如果以我们习以为常正确方式答话,而不顾虑到他的感觉,不顾虑他自己觉得身处何处,事实上是强迫他进入一个不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清楚地看到,阿兹海默患者是猛然跌下了一道断崖,高低之差将父亲的过去与现在彻底劈开了,父亲能在新的平面上行走、生存已经是万幸,何况他还能以狡黠幽默本能去面对新的生活。患者尚且如此,家人们又何苦去强迫他们接受现实世界的逻辑呢,唯一的道路就是家人们拥抱着彼此,追随其后,一起跳下那道悬崖,在新的世界、用新的逻辑重建那份亲情

  奥古斯特自己也许都没有想到,严厉自负而不善表达的自己,在罹患阿兹海默以后的岁月里,居然成功地变成了一个有亲和力的、顽皮的老头。多年来被隐藏了的自我,被阿兹海默引出来了。亲人们从他崭新的处事方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快乐,阿尔诺向父亲学习抛弃一切成见来重新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父亲来说,得了老年痴呆症自然并非好事,不过,对于他的儿女和孙辈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教育。教育孩子也是父母亲任务。”在转换立场之后,阿尔诺感谢父亲带来的崭新的一切,感谢父亲开启重新塑造整个家庭的大工程。为了照料奥古斯特而集结起来的亲人们,在阿尔诺的引领和开创下,发现了奥古斯特的性格改变了的事实。过去不能再现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彼此,在未来一起好好相处。奥古斯特的变化也使家人们各自的个性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家的关系更好了。“老国王”因“流放”而变得更有亲和力了,忘记一切又如何?

  与很多其他的书籍不同,阿尔诺笔下的这本父子对话和亲人相处的纪实,早早地脱离了昏暗光线轻盈地在绝望之上起舞。奥古斯特与阿尔诺这对父子的交流,不仅没有被阿兹海默所妨碍,反而是阿兹海默使父子之间敞开了心扉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听不懂话的老人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子女们甚至护工们都很难长期坚持照料,何况与之友善坦诚地对话。阿尔诺能做到拥抱父亲,打破父亲固有的个性与家庭之间的坚冰,依靠的是好儿子必备耐心、细心,更为罕见的是他对父亲抱有持久强大兴趣,能够寻觅他的过去,接受他的现在,支撑他的未来。能这样相处的父子,真是世界上最好的父子!

  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2期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五):两手空空

  从那之后我开始害怕,怕我来不及好好跟他相处,他就不在了。我越来越多地给他打电话。他忙,我也忙,但是我尽量多抽出时间跟他聊天,聊我小时候,聊他小时候,聊他和妈妈的事,聊早已经去世的爷爷奶奶,甚至聊姑姑们的种种。我就是想趁着他还能跟我聊,多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我明白即使我再拼命攥紧,时间的沙漏也会在指缝中漏掉一些东西,但总好过最后我两手空空。

  我的手机越来越好,数码产品越来越高级,我竟然很少给他拍照,更别提拍视频。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秋天的时候,陪爸爸一起去看花展,各种花开得明媚妖娆,我不断怂恿他拍照。爸爸说:“不照啦,不照啦,你们年轻人照吧,我年纪大了都不好意思跟花照相了。”

  我说:“我记得你以前有个专门的相册,放单人照的。”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六):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离开家的时间,超过有生之年的一半长了。记忆里的爸爸总是停留在我小时候冲我吹胡子瞪眼扬言要揍我的画面,那时的他生龙活虎、风华正茂。

  第一次发现爸爸变老,是有次我回家,跟他一起包饺子,漫不经心地说着话,一转头,看见他松松垮垮的下巴,和严重下垂的眼角。那一刻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父母的衰老是一瞬间的。

  从那之后我开始害怕,怕我来不及好好跟他相处,他就不在了。我越来越多地给他打电话。他忙,我也忙,但是我尽量多抽出时间跟他聊天,聊我小时候,聊他小时候,聊他和妈妈的事,聊早已经去世的爷爷奶奶,甚至聊姑姑们的种种。我就是想趁着他还能跟我聊,多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我明白即使我再拼命攥紧,时间的沙漏也会在指缝中漏掉一些东西,但总好过最后我两手空空。

  我的手机越来越好,数码产品越来越高级,我竟然很少给他拍照,更别提拍视频。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秋天的时候,陪爸爸一起去看花展,各种花开得明媚妖娆,我不断怂恿他拍照。爸爸说:“不照啦,不照啦,你们年轻人照吧,我年纪大了都不好意思跟花照相了。”

  我说:“我记得你以前有个专门的相册,放单人照的。”

  爸爸说:“嗯,确实有一个。”

  那是一本特别简单的相册,32开。那时候他还年轻,经常出差,用的还是老式交卷相机,无论到那里都拍一张单人照,洗出来,按顺序摆在相册里。他说,以后要摆满中国地图。

  忘了是哪一年开始,相片不再增加了。

  爸爸说:“照着照着,发现不认识相册里的自己了。”

  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鼻子发酸,但是依旧坚持让爸爸拍照。他终于被我说服,说:“好吧,还是跟花照一张吧,要不以后更不好意思照啦。”

  这是两个月前的对话,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两天看《流放的老国王》,想起那番对话,当时忍住的眼泪肆无忌惮地流了下来。德里达说:“当人们写作的时候,总是在请求原谅。”阿尔诺•盖格尔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关于老年痴呆症父母的故事,井上靖写过《我的母亲手记》。跟那一本比起来,《流放的老国王》故事性更强,对父亲一生的回顾更细腻、更感人。深受小农经济浸润的父亲如何在战争年代九死一生,然后变成一只固守家园的“蟹”,顽固不化地缩进壳子里,再不愿意探出头来。儿女们从来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原因。父亲的举止反常并且不断做错事,儿女们也只想到责怪、反感、厌倦,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跟父亲谈一谈。“那些年我们都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父亲是老鼠,我们是一群老鼠,而疾病是猫。”

  直到所有人都认识到“猫”的真相,做儿女的才开始漫长的反思过程,并且变勇敢,学着面对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不可逆转。衰老是不分贫富贵贱的,这是每个儿女在面对双亲时最无奈的事实。即使父母没有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他们的白发和皱纹也让人惦念和忧心。阿尔诺•盖格尔有段话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无力感,他的原话是针对老年痴呆症父母的,但是我觉得它适用于所有父母。他说,很多人说父母年纪大了反倒像孩子,这是不对的,孩子的特性是向前发展,是取得能力,而老年人会逐渐丧失能力。与孩子在一起,你感受到的是进步,而与老人在一起,你感受到的是丧失。

  “我如同在慢动作电影中看着父亲漫漫滴着血,生命一点点从他身上渗漏出去,整个人的品质和个性一滴一滴从个这个人的身上渗漏掉。”

  这是最触动我的一段话,顺着它我几乎想到了很多可能发生在我爸爸身上的坏的可能性。其实事实已经说明一切了,爸爸时不时会说,眼睛花啦不戴眼镜不能看书啦;颈椎疼得厉害有时候手臂抬不起来;以前能吃的东西现在反而开始过敏;以前搬动家里的大花盆毫不费力气,现在不敢轻易动了怕扭到腰……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呈现的都是老态。他像一棵只活一季的树,已经贡献了绿色和阴凉、花朵和果实,步入秋冬的时候再送我一束柴禾,就真要消失了。

  米兰•昆德拉说:“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不可回避的溃败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所以很多人年纪小的时候讨厌背课文,但是年纪大了之后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会泪流满面。

  这本书另外一个打动我的地方,是对父母之间关系的梳理。书中的父母离了婚,我自己的爸妈也一样。

  爸妈离婚好几年,我都没有正面跟爸爸聊过这件事。他是那么骄傲的一个人,永远不认为自己有错,甚至不认为妈妈离开他之后能够过得好。后来妈妈再婚了,过得很好很好,我跟爸爸婉转提起这件事,他才挤出一句:“她就是不肯听我的,太倔。”

  那时候我误以为他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希望妻子臣服于他的意志。直到很多年过去,我自己也要处理跟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我们吵架,他冲我吼:“我是为你好,你就是不领情!”我才恍惚明白,那些看似固执的男人并不是单纯地希望妻子臣服于他,而是偏执地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爱对方。不得要领,铸成过错。

  “他们对婚姻的想象建立在无知上,他们还像大多数人一样,忽略了一种小小的状况:没有人能够改变别人。性格比善意更为坚挺。”

  “两人身上都带有可能使人幸福的元素,但是,仔细观察,这些元素属于不同幸福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最终,导致两人各自感觉不幸福。”

  这是我爸妈夫妻关系终结的根源,也为我自己的婚姻敲响了警钟。

  俄罗斯有句俗话说,生命中除了我们犯的错误,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会重现。这句话警醒,却太悲观。我更希望世人能够更加聪明一些,在过去的错误上学到东西,减少未来发生悲剧的可能。也许我们干预不了政治,左右不了时局,至少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行动力,对父母好一些,多家人好一些。

  我曾经跟妈妈说:“妈妈,我觉得好遗憾啊,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从来没有骑在爸爸脖子上的经历。小伙伴们都有的。”

  那时候我爸妈已经离婚,妈妈对爸爸是有怨恨的,但是听到我这句话的时候,她立刻纠正说:“你记错了呀,是有的。不光是骑脖子。你很小的时候,你爸爸特别喜欢用一只手托着你,另一只手扶着你的腰,把你举得很高很高,还不断跟我说:‘你看你看,这丫头又胖了呢,但我还是举得动!’你开心得很呢。”

  真恨自己记忆力不好啊,竟然忘记了这么美好的事。

  我想,在时光机发明之前,我是没办法穿越回去考证这件事了,但我相信妈妈的记忆不会有错。我来不及回到过去,看到爸爸如何疼爱我。幸好我还有现在,和厚厚的一叠未来。当我陪着他给家里的牡丹剪枝的时候,当我给他炖五花肉做扁豆焖面的时候,当我先生为了哄他高兴故意输他两盘棋的时候,看他笑得那么开心,我想,幸好啊,我还有机会给你一个快乐的晚年。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七):面对生命里无可回避的溃败,我们能做什么?

  家里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那家庭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是在国产剧里,大概会有两种走向,要么是演变成家离子散的悲情故事,要么是成了弘扬孝老敬亲的主旋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是洪水猛兽,会对家庭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困扰。

  但在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的笔下,却俨然成了一个温情而不失幽默的故事。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父亲,认不出自己的子女,记不住自己的家,明明站在住了五十年的家里,却执着地要“回家”。在阿尔诺•盖格尔看来,父亲是一位高傲固执的“老国王”,却被自己“流放”在家与记忆之外……

  内容摘要

  作者盖格尔的父亲,老奥古斯特,曾经参加了二战,在枪林弹雨中侥幸存活了下来。战后一直在镇上做抄写员,有自己的一栋房子,养育了数个子女,是个骄傲而执拗的老头。在子女眼中看来,老父亲是家庭中如山般的存在,谁也不曾想过,这座大山也有倾颓的一天。

  年老的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理智和记忆,这本应该是个悲伤的故事。然而,在盖格尔悠悠的叙述中,父亲那逻辑不通、毫无意义的喃喃自语,却如诗般美妙,简短的词句中充满了“老国王”的魅力、幽默、自信和尊严。正如某书评人所说,“与很多其他的书籍不同,阿尔诺笔下的这本父子对话和亲人相处的纪实,早早地脱离了昏暗的光线,轻盈地在绝望之上起舞”,一次猝不及防的患病,却让父子俩重新认识了彼此,向对方敞开了心扉。

  一、疾病在猫捉老鼠

  在盖格尔还只有六岁的时候,祖父不认识他了。幼小的盖格尔从未认识到这是病魔的力量,只道是令人困扰的现象。小小的脑袋里留下的只有模糊的记忆,并没有十分在意,更不可能知道这是令人闻风色变的老年痴呆症。直到多年后以后,这病也侵袭了父亲。

  父亲为人一向孤僻,他退休后不久老是一人出神发呆,家人认为他对外界一丁点兴趣也没有了,因此好几年里,子女一直劝说他,应该努力让自己走出去,搞得他非常苦恼。

  结果还是没能防住老年痴呆症的到来。对自己脑力的衰退,父亲并没有顽强抵抗以保卫阵地,甚至对此提也没提起过一次。如今看来,最晚是在90年代中父亲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子女成百次地对他说“不要再这样任性散漫了!”,父亲缺遵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耐心地听着子女唠叨。如果他当初曾对儿女们说,抱歉,我脑子不行了,大家可能就比较容易应付那种状态。然而,那些年里大家都在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父亲是鼠,家人是一群老鼠,而疾病是猫。

  对于一般人而言,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症状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父亲已经进入了老年痴呆症的中期,在盖格尔的想象中,情况大概是这样:人好像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不知身处何方,各式各样的事物,比如地点、时间、人物,围绕着自己转,人找不到方向。种种事物缠绕着你,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记忆、带着创伤的幻觉、意思不明的零碎句子,等等。

  而令人忧伤的是,这样的状态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可能有所改善。

  二、当父亲丢掉了一生

  随着时间流逝,疾病有如藤蔓一样,悄悄地、慢慢地吞噬着父亲的记忆。疾病初始阶段非常可怕,对父亲而言,那是一段完完全全的挫败时间,也是丧失了许许多多东西的时间。

  丧失的不仅是父亲一生的记忆,也有父亲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具体的东西,比如他那辆自50年代起就骑的自行车丢了,父亲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在乡政府当抄写员,几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骑着那辆自行车去上班,即使是雨雪天也一样。还有父亲的半身照片也丢失了,那是一张战争过后马上就拍的相片,上面的年轻人只有四十公斤多一点。父亲把这张照片放在钱包里随身带了近六十年之久,与那照片一起的还有他母亲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心理最挂念的东西,可是它们全都丢了。

  盖格尔对那张照片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照片是从苏军野战医院出来几天后拍的,当时父亲刚刚满十九岁。他得了痢疾,死里逃生从医院出来了,父亲的痊愈并非因为医院的护理,更多是出于偶然。那时他处于想象不出来的悲惨状态中,有几星期之久他已经有一只脚踏进坟墓。当他还没有患病时,他很喜欢把这张照片拿给人家看,头发很短,脸部特征非常突出,表情里藏着难以描述的特殊东西,深色的眼睛闪闪发光、明亮,然而同时显示出恐惧。那张照片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父亲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可现在,它丢了。

  晚上我问父亲那张照片在哪儿,他用一个胡编的故事回答我,他说他去了埃及和希腊,裤子在那儿被偷了……

  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这样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父亲的情况一直在恶化,有时甚至连胡编的故事也说不完整。盖格尔则耐心地陪在父亲身旁,像是在等待着某个命运的到来。

  三、养老院里的老国王

  父亲的病情终究还是恶化到了需要接受专业护理的地步。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把父亲送到养老院护理站,子女们希冀训练有素的护工能给父亲更专业的照料。自然,子女们也常常到护理站去看望父亲。

  兄弟姐妹们不能忍受护理站休息室内的氛围,他们去看望父亲时,总是想方设法把他带到外面去。每当盖格尔问他们,去看望父亲那么多次了,有什么可以讲讲的吗,他们都拒绝讲述。他们说,他们巴不得走出那儿五分钟后就把里面的经历全忘光,越快忘了越好,他们不觉得养老院里的生活有什么意思,而觉得那儿的氛围让人想哭。

  那天晚上,盖格尔来看望父亲时,父亲却把他认成保罗。他不停地问,接下来该怎么办,问能不能帮他回家。父亲因为不能回家而无精打采,老说他有多么伤心。盖格尔想尽办法安慰他,想让他心里安静下来。当盖格尔告诉他,只要再等一会儿,就能把他带回家时,父亲表现出惊奇,有些胆怯地问,我们真的可以回家吗?当听到肯定的回复,父亲便像个孩童似的,用手背轻轻抚摸他的脸,有一次用手心,这是他在表达他的谢意,回家的消息,竟使得他那么高兴!

  可惜这不过是个让父亲冷静下来的谎言,他们并不能把父亲带回家。睡觉时间快到了,而盖格尔也要离开去费尔德,还得收拾行李,所以偷偷溜走了。盖格尔是如此不忍心与父亲告别,甚至没有说句话就离开了,这令人非常痛苦。“经过过道的时候,我好想跑回父亲那儿。”就像孩提时代那样,一路小跑,钻进父亲宽厚的怀抱。

  作者介绍

  作者:阿尔诺·盖格尔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八):我想陪你一起等

  “爸爸,你一生什么时候最幸福?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 是说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吗? 不,说的是我的孩子们。” 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为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写下一本书,名为《流放的老国王》,记录了晚年患病的父亲的生活,顺而回顾了父亲的一生。 童年留在沃尔福特自由的大街上,青春荒芜在残酷的战争中,自返乡后他一直停留在沃尔福特,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家庭分居、阿兹海默症、入住养老院、离开。 芸芸众生,人生轨迹何其相似。 葛饰北斋的那句话开启了盖尔格对父亲一生的沉重美好回忆,“最普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极为个性化地去描述。” 然而,一个阿兹海默症老年患者的生活是怎样呢? 去年时候,翻阅过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一本书,《我的母亲手记》,记录的是年迈母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后十多年的漫长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多次为之动容泪下。 于人生最艰难的光景中,体验一种相似的情感,看别人的态度和观念,去纾解内心的障碍。 时间和经历带来的成长,总会让人学着去如何释怀。再看这本老国王被流放的故事,内心的起伏少了些许,仍感慨于作者笔触下微观生活,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心头的一个针刺。 对于父亲,我们有着太多的不知道和不明白。 如同年轻的盖格尔不知道,父亲为什会拒绝一切远行,为什么在家中还要回家去,为什么沉默寡言。 如果没有阿兹海默症来袭,或许这对父子带着各自的疑惑和遗憾从此分离。 十八岁战场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坟墓里的秘密。 父辈的关爱就此淹没,无从知晓。 国王老去,流放在一片荒寂之中,世间再无颜色,死亡与活着再无界限。 记得一句话,一个比喻句,来说岁月、故土与记忆。 “山河不过是家门口的浏阳河水年年流淌,岁月也伏在年年清明回家见到的一片坟茔上。” 突然想起龙应台先生年初于香港的演讲。 记忆如何说话,才能让死亡不再成为恐惧,不再变为梦魇。 幸然,盖格尔为活着的父亲留下一段记忆。 一个活着的人的书,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在死亡靠近时,更为清晰的幸福感。 经受一切后,不再像当初那样对未来充满恐惧,镇定地期待着。 因为, 等得够久的人能够成为国王。 而现在,我想着远方我的国王,和他的老去的国王。 世事如书,想做个逗号,偎依在他的脚边。 倾听国王老去的故事。 记录国王一生的旅途。 给他一个拥抱。 我们一起吃早饭。 2016.6.19·父亲节 小白楼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九):世界之外的你的世界

  这是一个非常忧伤的故事,但又充满温情,仿佛一个人正在蹒跚着走向黑暗,但旁边有人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说:“好了好了,我在你旁边呢。”

  作家的爸爸患了老年痴呆症,疾病将他与现实之间的纽扣一个个解开,在现实的漏洞与幻想之间,爸爸的意识仿佛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他看不清身边的陌生人是自己的孩子们,看不清自己所处的地方就是家。作家在青年时代与爸爸渐渐疏远,但当他开始照顾患病的父亲后,他们的关系又开始拉近了,虽然不同于小时候的那种亲近。

  一开始,作家努力想把爸爸拉回现实世界。当爸爸想寻找他的妈妈时,作家问:“你的母亲多大岁数了?”“嗯,大概八十了。”“你多大岁数了?”“嗯,我是1926年出生的,那么我……”“差不多一样,也是大约八十。”“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用逻辑推理让一位老人明白自己糊涂了,是残忍的。作者后来明白爸爸已经身处另外一个思维世界,就放弃了用现实事件、现实逻辑与爸爸相处,他只想让爸爸安心、快乐。当爸爸幻觉看到一些人时,他问:“谁去放走那些人呢?”“我去把他们放走,他们现在可以回家了。”当你注定不能重返这个现实世界时,为了安抚你的恐惧,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前往你所在的世界,那个历史、现实、幻想纠缠交错的世界。

  书中反复出现的地点:沃尔夫特,是他们的家乡。John Denver的那首《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是我读这本书时会想起的歌。羸弱、自以为身处陌生地点、陌生人中的爸爸,说:“我现在回家去了……你有地址给我吗?”当病情严重被送到养老院后,爸爸对探望他的作家说:“我能嘱咐你的只有一件事:留在家里,不要出远门!”是二战时被迫离开家乡,而之后的返乡之路又那么艰难,造就了爸爸对家的执念。当他处于另一个世界之后,他想返回的是那个老母亲仍活着、孩子们仍年幼、妻子未出走的家,那是他最幸福的年代。作家没有时光机,但是他用言语安慰着爸爸,说过一会儿就陪他回家。

  爸爸世界的另一头,现实生活中的家,原本失去了凝聚力,但自从爸爸患病后,所有的家人又因为照顾爸爸团结在一起。年长的老人们分享了爸爸年轻时的故事,孩子们对爸爸的了解更多了。离家出走的妈妈也返回家乡,原谅了那段与爸爸的失败婚姻。孩子们与爸爸之间的价值观分歧,也因为对付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而化解了。作家与他的兄弟姐妹分担着照顾爸爸的责任,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增多了。大房子里不再只是爸爸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是一本以疾病为题材的书。这样的书世界上有不少,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后写的病时回忆录,女心理学家以专业视角写的父亲患老年痴呆症后的状况。但是我喜欢的只有这本书,还有让•路易•傅尼叶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后者讲的是傅尼叶的两个儿子先天残障,战胜了最初的挫败感后,傅尼叶决定接纳儿子们的思维世界:如果你注定不能走向我的现实世界,那么我就走向你的世界。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虽然疾病本身是故事的起点,但却没有上升成故事的主角,故事的主角一直是爱与扶助。

  作家用这本书纪录了与患病后的爸爸相处的日子,又穿插着讲述了爸爸作为一个男孩、青年、丈夫、父亲时的生活,它是爸爸的编年史,是孩子重新寻找爸爸的故事,也是爸爸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课程。当作家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惊慌失措,把家庭、爱情、职业处理平衡,“重新体验到生命的欢乐”,他再次获得了成长,这是患病的爸爸间接带给他的成长。

  作家在书中写到“我们总是一再把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一种模样,而生活又一再打碎这个模样。”如果我们拿起一片碎了的生活,照向太阳,能看到反射的彩虹,那就是爱在鼓励我们再次去塑造一种新生活。

  《流放的老国王》读后感(十):一本关于父亲的书

  德国图书奖的一位评委迪尔克·克尼普哈尔斯对《流放的老国王》的评价很让人认同。只是,这不是小说啦。明明是真实的故事。

  阿尔诺·盖格尔写的并不是一部关于老年痴呆症的作品,而是一本关于一位父亲的小说。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所有与这种疾病有关的可怕的想象都被准确地描述了出来。克尼普哈尔斯认为,尽管如此,盖格尔仍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棘手的尝试――描绘由这场疾病而赢得的一种已经改变了的、充满深情的父子关系和观察世界的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应该归功于作者在观察其父亲及其疾病时所投入的情感和“细致入微的精神”。就像这种疾病刚刚开始时那样不易被人察觉,盖格尔也是小心翼翼地描述了他如何走近他的父亲――如果说小说前一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他的过去、尤其是他在战争中的经历,那么在后半部分里,和患病的父亲在一起这种未曾有过的、充满矛盾心理的相处状态就成为了核心的内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放的老国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