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4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10篇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一本由[法] 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一):适合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女逃犯越狱逃亡的故事,它发生在没有尽头的逃亡路上,当然还有很多小故事人物镶嵌在这个大的故事里面。这个故事很吸引我,故事的主角阿加莎甚至主角二号米利都是很有趣女子,看到故事最后结局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我应该很喜欢这个故事,情节复杂主线清晰,但是又很有趣很新奇。整篇都零零星星表达作者人生观,充插着少部分历史背景,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李维这么受欢迎原因

  可是到最后我却觉得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也许这是情感上不喜欢,但理智上是喜欢的。我想了很久,最后原因我觉得应该是我不相信阿加莎这样无私的爱,或者说我不愿意去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爱情,即使作者说这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但是我并不赞成这样的幸福。我认为这样的幸福并不够美好。但是我相信故事通篇所表达的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这种勇气,也喜欢这种爽快人生

  对这个故事矛盾心理,导致我想了很多。我想的无关爱情,无关幸福,我想的是为什么我近段时间很少看小说,以前我看的大部分书都是小说,我想到更多的是我自己。

  我记得《越读者》里面说读小说有三个条件

  一、时间充裕能自己支配

  因为小说读起来比较连贯,所以一本小说最好是固定的时间就看完,而我们也可以锻炼自己使用时间并专注于这段时间的能力

  二、想象力

  小说的作者是启动他的想象力而创作出来的,读者的想象力启动得越大,越能体会,越不浪费作者为他展开的一切。

  三、同情心

  小说是人物的故事。读一部小说,就是认识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你没有同情之心,没法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郝明义在书中说读小说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我当时读这三个条件的时候,体会并不深刻,随着读的书越多,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深,读小说作者带给你的世界也许和你看到的世界并不一样,其实读其他类型的书也是这样,当然结果都是你能看到作者带给你的并领悟超越作者带给你的就是最好。但是读小说不同的是你需要同情心,也就是情感,一个没有很丰富的情感之人,是不会也不喜欢读小说的。因为他不会被触动

  为什么我在理解这些之后反而不喜欢看小说了?我想了一下,加上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非小说的书,我发现小说真的只能算是休闲读物,不管它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有些甚至还达到了文学高度,它也能一定上启发的你的生活。但是真的是太需要时间了。而且读小说,我现在觉得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所以更需要花时间去欣赏。这类书只适合周末或者假期或者特别休闲的状态。而平时的读物,更应该趋向于关于工作关于生活更为实用书籍,看完会更有成就感心情也会比较愉悦,因为你在不断的成长。所以现在我读的小说越来越少了。

  除了跑步,瑜伽,我想就只有阅读能让我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进而不断的变化,我其实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唯一确定的是现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看哪方面的书了,而且再也没有过书荒的时候。而在一些事情上,越来越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我想虽然阿加莎选择为爱情牺牲的路我并不喜欢,因为我心疼她坐牢三十年,可是谁说她不是做出了适合她自己的选择呢?因为文章结尾,我能感受到她由衷的幸福和满足。做为女子,我想更应该比男子放得下,拎得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如男子来得理性自私。不过如果是这样,阿加莎的故事应该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二):关于失去,关于得到,关于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最开始翻开这本书,看到契子的时候完全不懂这本书要讲些什么,看到第一章描写了米利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实这也是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吧,上学放学,上班下班,每一天都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但是迫于生活,迫于学业,也只能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米利从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点她妈妈影子,比如和乔一起冒险去找证据,比如相信了阿加莎和她一起上路。只是她已经习惯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内心又是充满激情的。我觉得我和她好像,安于现状又想去冒险。

  接下来阿加莎越狱了,还有五年刑满。她当晚的一切筹划都好机智,作者把她写的一点也不像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她去找马克斯,还有海伦拿出来的照片,让我一度以为他们是相爱的。阿加莎出狱后,世界已经改变了,有了手机,有了电动汽车,还有奥巴马,她手中的名单,已经有十几个人不在了,她的母亲姐姐,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坐上红色的奥兹莫比尔,我真的以为这只是偶遇。被劫持的米利,答应带她去旧金山。

  另一个人,汤姆,他也出发了,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本应在三十年前就拥有的幸福。阿加莎和米利,先是拜访了导游,接着是露西,看到这里真心觉得有些心寒,当年发生事情,由阿加莎一人承担了,他们对她不闻不问,她的到来,他们也并不期待。米利和阿加莎也熟络起来,互相了解了彼此的事情。米利很喜欢她,这在暗示米利火热的内心,只是被生活遮掩了。直到拉乌尔和昆特,维拉,才能觉出一些些的温暖,至少他们还关心她。米利在知道她是逃犯后依然愿意帮助她,冥冥之中,她们多少有相像。一半的故事看过去,我还是不懂阿加莎说的幸福的另一种含义,米利失去了平淡的生活,对弗兰克撒了很多谎,她还有可能失去工作。这一路对她的含义是什么。阿加莎也是,终于受够了,她这一路又有什么含义,当年的情义在有些人那里早已烟消云散她的爱人也没有再提起过,她的幸福又是什么。

  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阿加莎的感情和米利的感情交织在了一起。三十年前生活的地方,当时一切的一切都和现在不同,早已经物是人非,勾起了她们的回忆。这时米利还不知道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段真是让我动容。随着她们的旅途即将到达终点,故事也要结束了,在墓园,米利知道了一切,唯独不知道阿加莎和汉娜互换身份的事情。

  汤姆和米利在车里相认,我终于明白了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在失去的同时,得到的好像更多一点,以前的米利失去了母亲和祖母孤身一人,现在有了父亲和小姨。她失去了平淡的生活但这一路的冒险让她不再甘于按部就班,爱上了更加有趣的生活。她失去了弗兰克,但最终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和乔的心意。这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在失去中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阿加莎的幸福在故事的结尾,和她心爱的男人去了威斯康星,他拿着足够的证据保护了阿加莎,保护了她的自由,保护了他们的爱情。迟到了三十年的爱情,阿加莎虽然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可她未来时光将会更加美好。一路的寻找,一路的渴望,无非是为了幸福。关于得到,关于失去,关于幸福没有什么真正的定义,失去不是不幸,得到也不是幸福。

  看完结尾,我又回头看了契子,这次我看懂了汤姆的自白。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三):人生,在路上。

  关于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借阿加莎的幸福生活呼应了小说的题目。但是,我认为这个含义早在阿加莎坐上那辆奥兹莫比尔时就已经开始展现了。在寻找笔记本路途中,米利并不知道这位挟持自己的奇怪女士是她的亲人。阿加莎也在试图通过聊天增进彼此的了解。也许是血缘关系的因素,也许是性情相投的原因,米利和阿加莎之间的感情在不断升温,相处也变得融洽。这种偶遇和相处是阿加莎在越狱前就已经幻想过的幸福的模样。后来,阿加莎给了米利离开机会,但是米利仍然坚持送她去往她的目的地。在她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阿加莎一直鼓励米利摆脱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米利也在阿加莎以及她的各种朋友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念,看清了自己最爱的人是乔,而不是弗兰克。米利的这种改变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改变?在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最好年华里就开始循规蹈矩,过上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嘴上说着喜欢、适应,从不肯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阿加莎帮助米利认识了真正的自己,开启了她的另一种幸福生活。在阿加莎的旅途中,她和曾经战友、朋友见面,有些是愉快的,有些是不愉快的,但是她还是为她的朋友们带去了谅解和释怀,挽救了那些在内疚挣扎友谊。拥有纯洁而不变的友谊,是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项。最后,阿加莎和她最深爱的人汤姆相见了,告诉了他所有的真相,并帮助他跟米利相认。汤姆身为联邦警探,本来该抓捕阿加莎,但是他更为她的无辜和无私而痛心,最后,汤姆带着阿加莎回到了他的世外桃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对汤姆和阿加莎来说是珍贵无比的礼物。曾经深爱的人,曾经错过的幸福生活,曾经遗憾的时光,这些都在数十年后重新开始,让他们有机会向青春的遗憾给予弥补。美好的东西,来得再迟都是值得的。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四):《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选择过怎么的生活?

  一个月前,我并不认识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但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非读不可的书。但当我阅读完他的代表作(也是我所读的第一本他的作品)后,我很庆幸认识了他——这个开得了建筑事务所、又写的了细腻文字的法国男人。他成为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并不是偶然,他笔下的文字拆解开来看并无特别,但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串联起来,总是让人有些思考的。

  阅读的时候,能让读者对生活有些思考,那就是一本不错的书了。

  读第一、二、三章的时候是费力的、需要一气呵成的。

  因为前三章分别毫无关联、毫无前提概要,甚至对职业年龄、身处环境都毫无交待,从三个视角讲述了三个人的生活:汤姆开始了他的征途,米利过着平凡规律的生活,阿加莎终于完成了她策划已久的逃亡。

  米利是年纪已经三十岁的大女孩,在学校工作,有着唯一的朋友和恋爱对象,过着无比稳定、规律、没有惊喜的人生,从小没有父亲,母亲也在五年前因交通事故离开,而家人唯一留给她的宝贝是一辆外婆的1950年产的奥茨莫比尔老爷车。

  阿加莎,曾经也叫汉娜,三十年前汉娜顶替怀孕的姐姐阿加莎坐牢,从此她成为了她羡慕崇拜的姐姐,在牢狱里度过暗无天日的三十年,终于她随着她的性子又做了件轰轰烈烈的事——越狱,试图去找到她五年前离世的姐姐留下的笔记本,那本可以证明清白的笔记本 ,来拯救自己,也拯救她过着平凡生活的外甥女。

  汤姆,法警,因不知晓米利的存在而未参与米利前三十年人生的父亲,亦是现在的阿加莎的爱人。

  阿加莎在越狱逃亡的路上挟持了米利,两人驾驶着奥茨莫比尔老爷车从费城开往旧金山的路上展开了一系列故事,而法警汤姆一路追赶阿加莎,渴望见到多年未见的爱人,帮助她逃亡。“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前三章还看得云里雾里的情节,在一系列的铺陈之后,合理地展开。

  马克李维是一位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作家,三位人物关系随着一章章的叙述而清晰脉络。马克李维除了在叙述一个复杂人物关系的故事外,也在故事中宣扬着反对种族歧视观点,这正是当年阿加莎他们所致力在做的,也正因此阿加莎才有了牢狱之灾。这份反种族歧视信念是阿加莎在逃亡路上也一直反复提及的,一路上见了多位曾经一起奋斗战士,几十年过去,虽然现在每个人都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曾经的信念却从未熄灭。

  阿加莎的一生轰轰烈烈,虽然被偷走了三十年时光,但老去时回首一切也定觉得精彩;相比米利,虽然每天的生活安逸、稳定,却总觉得少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的更多思考在于: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阿加莎输掉了生命长度,但却拥有生命的宽度,她的人生里装满了各种激昂和值得作为谈资的故事,她的“疯狂”的生活,正是米利一直寻觅的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而米利虽然过着极其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体内也会有不安分、叛逆血液在等候被号召,沸腾燃烧起来。

  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很多时候我们既是七月,也是安生,生活的轨迹未必只有一个方向,一成不变。

  要知道,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当米利从车窗口扔掉手机,正式决定和她刚刚相认的小姨来一次大逃亡的时候,她不一样的生活、热血疯狂的旅程才真正开始。而当阿加莎和汤姆重逢、证明清白远离牢狱之后,又或将迎来一段不同于之前三十年的归隐、安稳的生活。

  努力向前迈出一步,发现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或许也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呢。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五):朵家之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马克李维的小说总能带来阅读的快感。喜欢作者把个人命运和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结合的方式以及一点一点揭开谜底的悬念,虽然有些情节设计过于戏剧性。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让我对美国的60年代充满了好奇。那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黑人平权、妇女解放、青年运动交织在一起。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中长大的年轻人开始了对传统价值和政治不公的全面否定和抗议,用毒品和性麻痹自己,同时参与校园游行和街头暴动。

  小说的女主角阿尔莎是一个小镇青年,被一首诗《嚎叫》鼓动着离开家乡开始了巡游,加入了一个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的乌托邦组织,相信一种社会革命迫在眉睫,投身到创建一个美丽新世界的狂潮中,参加巷战和破坏活动,于是遭到了政府的镇压。最终硝烟散去,组织成员成了非法人士,隐姓埋名,多数死于致幻剂酒精和贫困,女主人公顶替参与运动却意外怀孕的姐姐进了监狱。

  听上去有点熟悉,是的。读小说的时候我想起了伤痕文学中的《枫》中那在文革战火中凋零的青春,那个广场上的五月,甚至再早一那点燃赵家楼的火焰。

  问题是:这种年轻人的抗争,有多大意义呢?

  女主人公在监狱中过了三十年后决定越狱, 找已经去世的姐姐留下的一本可以给自己正名的笔记本。她劫持了一辆汽车,和她不知内情的侄女一起开始了对过去战友的探访。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他们多因各种原因三十年间没有联系,但是战友的情意依然。

  一次,她问一个回归平静生活的姐妹:

  “当你每天晚上入睡之前,会时不时回想起从前的一切吗?”

  “就没有一个晚上不想的。”露西语气坚定地回答。

  “那你有后悔过吗?”

  “没有。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我们失败了。”

  阿加莎笑了,脸上满是忧伤。

  “不。”她呢喃低语,“你并不算失败,至少你跟爱你的人生活在一起。”

  “你不知道我多么希望你能带我走,一起坐上这辆车,重新上路。”露西低声说。

  当一个人尝试过自由的滋味,TA就会上瘾。

  阿尔莎在一次和侄女的交谈中讲述自己的过往。在宣扬民主平等的高谈阔论中长大,每天接触到的却是贫穷性别歧视种族隔离和政治迫害。在参加的集会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远远高过生活的乏味的白人街区,于是开始了“为了所有的一切”的战斗,以美好的理想为借口,追求“另一种幸福”,疯狂地迷恋一些狂热分子,干了数不清的蠢事,包括暴力抗争。侄女对她的经历从陌生到理解,到从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勇敢的行动中汲取力量,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的幸福。

  在路上,阿尔莎遇到一个成为教师的昔日战友,临别时她说:“告诉你的学生们,我们当年是为了他们而战斗,虽然我么也曾犯下可怕的错误,但我们心中一直都在憧憬这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

  有关的资料似乎印证了阿尔莎的说法。在某个分析报告对美国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有如下的评论:

  青年自身的理想主义、幼稚病及不稳定性使运动本身存在许多致命弱点,虽然反主流文化在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新鲜风气、破除了思想的羁绊,但它却忽略了在“破”之后的“立”,而一味在解放大旗下发泄生命的冲动,过多地释放了勇敢与新潮,最终无可避免地使之流于毫无价值的泛滥。

  经过这个时期的涤荡,这种新兴的青年文化为美国社会注入了一股开放、包容、多元的新动力。60年代青年运动对于美国社会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次反叛不合理现实的努力与尝试都将是一次进步。

  很难想象,60年代美国警察如同今天的中国警察一样滥权栽赃,国家机器对异见人士的打压一样残酷,社会意识分裂,认同危机严重,几乎到了另一场内战的边缘。美国却在这一片混乱中得以重生,并变得更为强大。虽然政府对个人的控制转变了形式,但社会毕竟进步了。当一个有色人士终于当选总统的那一夜,无数60年代过来的人因为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得以实现而落泪。

  另一方面,无限放纵的私欲和纯粹的享受也经过了洗礼变得克制和理性,和传统的新教伦理形成了新的平衡。

  像一个人经过年轻的疯狂步入沉稳的中年,美国是幸运的。

  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压让这个国家老气横秋。数次青年运动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是成了另一批居心叵测的中老年人权利争夺的工具。如今,青年代表的挑战传统的精神和对权威的批判态度在今天的社会依然缺位。年轻仅仅成了放纵的理由,好比那些深夜在洱海门嚎叫的歌手。

  60年代的风潮还造就了一代新人。经过了年轻的洗礼后多数人选择回归主流,有些人则安心在主流之外,过着独立的半嬉皮生活,始终保持着一颗青春的心。

  客栈的客人中也遇到一些这样的人,在英国开小店,或者在北京当艺术老师。活泼和开朗是她们共同的特质,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工作并不稳定,经济并不富裕,她们却都能乐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机会可以听他们谈谈他们的年轻岁月,他们的60年代。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六):出人意料的一本书

  这是看的第二本马克·李维的书了,第一本是很久之前看的《伊斯坦布尔假期》,时间过去,只记得看得还不错,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也没有特别好的感觉。就是感觉挺有意思。

  但是这本感觉跟《伊斯坦布尔假期》既有相同的感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温馨不纠结。《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多了些东西。

  整个小说,可以说是个“对号”的感觉:开篇很有意思,慢慢的归入平淡,后来有些无趣,再后来又有了些生机,再后来变得有趣、精彩,最终达到高潮。

  语言很耐看,翻译超顺,阅读感很享受的。

  之所以觉得跟《伊斯坦布尔假期》不一样,主要是本书把一些社会问题都淋淋尽致地反映出来:种族问题、示威游行、司法交易、愤青问题、按部就班的人生问题、国防科技问题等等,甚至还有手机的流行,朋友圈的流行,社交媒体泛滥,导致生活中人人玩手机,很少彼此交流这种手机依赖症都反映了。很多太有共鸣了。

  米利和阿加莎这一路上,遇到各种人,各种故事,这种体验,让我直呼:来个阿加莎,把我挟持走吧,来一场跨越东西的旅行吧。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七):用叛逆的方式追逐爱和希望

  挺喜欢马克李维的。虽然看完《第一夜》后,有些许失望。但是这本确实是让我重燃对他的爱啊!

  他真的很喜欢写那种埋伏笔、留悬念的故事,所以在读的时候会有那种一直想要读下去的欲望。虽然不乏外国文学翻译过来后语言啰啰嗦嗦的调调,但是,还是好看的。

  于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无疑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历史和另一个种族活灵活现的展示。原来以为嬉皮士一类只是一种音乐的形式,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了解更多。因此,书单上也就多了不少内容。

  它是一本很棒的翻拍本。因为在看的时候,就有许多场景跃然纸上。绵延的公路,不断的追逐,一些亲情、一些友情、甚至一些爱情,没有比这三者能更好结合更美的故事了。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八):在路上找到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马克•李维是一位气质很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包含一些巨大的命题,诸如创世之初、环保问题、家国阴谋,同时也不乏对亲人、对爱人、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情感,而且其中还会有悬疑的情节,加上细腻的文笔,让他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也会一直吸引你看到终了,大团圆的结局不仅带给你满足的心境,也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细细回想之前的剧情起伏。这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书中的两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一位是在年轻时候做了所有可能的以及不可能的疯狂的事,阿加莎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有一个疯狂迷恋着的爱人,她参加过各种抗议、游行以及真正的暴力行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为人称道,但是他们争取的是平等与公正,代表了青春的一腔热血以及爱的同理心,这样的生命狂暴激扬、不计后果,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之后的岁月中活的并不好。而另一位正在年轻的米利,却拥有着最安稳的生活,一位好友,一名男友,一个越来越安稳的工作,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人却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故事本身就足够疯狂,但是这还只是疯狂的开始,马克•李维做为一名作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原来命运早已经通过爱恨情仇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而两个人的相遇也让阿加莎揭开了米利性格中冒险与不羁的一面,让米利看到了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挖掘的自身的真实想法。无疑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在路上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在迥然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时空里,可以逃离多年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时候奇妙的是你也许可以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交流,并且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 而看完这本小说,我忍不住想要比较哪种生活方式才是更好的呢?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正确答案,如果从结果来看,无疑米利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但是却缺席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彩的可能性,阿加莎则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如果从过程来看米利的生活乏善可陈,甚至她都无法真正认识她自己,而阿加莎的生命无疑精彩得多,年老躺椅上的遐想想必绝不枯燥,我想在选择哪种方式更好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但是却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塑造的另一个值得玩味的人物就是米利的妈妈“汉娜”,“汉娜”曾经是那样英姿飒爽、斗志昂扬、放荡不羁,得到了妹妹的崇拜与朋友的拥戴,但是一旦接受真正的考验,或者说当她升格为一个母亲之后,她所有想法有了360度的改变,她过上了另一种平凡人的生活,将“垮掉的一代”形容为“一群小孩以及渴望自己作品被出版的天真作家们”,甚至可以牺牲掉妹妹有生之年的珍贵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是属于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蜕变,还是一个卑鄙之人的丑恶灵魂呢?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曾经让我热泪盈眶的《末路狂花》,同样是“在路上”,同样是两个女人的陪伴,同样有性情激发与成长,《末路狂花》有其有失偏颇之处,看来令人沉醉沉重,但这个故事看起来则如沐春风,因为两个女人都在路上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这既可以是一种属于青春的激情,也可以是一种看透风景之后的平淡,两种都是真正的幸福,惟愿每个人都能在恰当的时机找到。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九):天平

  大家看过《偷影子的人》这本书吗?而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定义》同样也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他的书总是能治愈我们内心最脆弱的心灵,唤起我们对爱的追求,对幸福的拥抱,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本书围绕了两个人来写——米利和阿加莎(原名汉娜)。一个是在校园生活中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像时钟表一样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个是在监狱里呆了三十年,在剩下五年的监狱之期时,却从监狱里越狱出来。这两个看似完全搭不了一点儿边境的两个人,却参加一起逃亡。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一样,两个人,一辆车,在路上狂奔。她们的奔跑跨越了整个美国,但是却没想过逃出美国,开始另一段的幸福。只是去拜访阿加莎年少时的那些朋友,那些在阿加莎他们年少时期为了争取白人和有色人种平等,为了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等等的一些事情有共同看法,以及在当时有着共同理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的朋友。

  有人不禁问到,就为了探访这些朋友而越狱,太不值得了吧?毕竟联邦总局(简称FBI)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他们通缉的犯人,更何况是一个越狱的犯人呢?她肯定还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她。是的,阿加莎在需找一本日记本,也可以说是一个证据,证明自己是无罪的证据。那是她姐姐留下来的笔供,而真正的阿加莎也是属于她姐姐的,她只是冒名顶替她姐姐而关在监狱里的。因为当时她姐姐怀孕了,为了这个小小的生命,她毅然决然的顶替了她的姐姐。如果不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这个还未来到世间的孩子的喜爱,阿加莎不会那么做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得对别人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上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当它为你关闭一扇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对待生活,不必气馁,因为这个世界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米利被劫持带阿加莎的逃路,她也一次次地问阿加莎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在千千万万人之中选择的是我。最后才明白,原来阿加莎是自己的小姨,同属于同一个家庭。当年若不是小姨的相助,自己可能连生命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自由了。阿加莎的黑人朋友昆特,因为饥饿偷商店货架上的东西而蹲了六个月的监狱,在监狱里忍受了各种侮辱、教训,甚至暴力。这是一个被生活所忽略的人,受尽了生活所折磨的人。但是,他遇到了农场主约翰,叫他技术,让他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就像约翰说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亏欠你挺多的,总要有人开始为你做点事情.

  所以,我们对待生活应该积极入世。有可能你今天的跌落是你他日的鹏飞。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十):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什么

  法警汤姆的启程,有多年好友“乔”相伴规律生活的米利,被关押30年后越狱成功的阿加莎。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三个人,而命运却在30年前就已交织。一次看是无意的劫持,本已经厌烦规律生活的米利,和阿加莎,还有追捕阿加莎的汤姆开始了一段命运的旅行。

  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是读这本书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直规律的生活,已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忘记自己生命的意义,米利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意外,她就不会逃离这个她一直想离开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她知道了真相,遇到了一直生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爸爸,并且随心出发,与熟的都无法下手的乔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说,随心出发,打破规律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么?

  在这五年中,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这个地方,阿加莎最终越狱成功,劫持了自己的外甥女,让她陪着自己寻找洗白的证据,追回自己的亲人,找回自己的自由。所以孤注一掷,全情投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么?

  久在深山中工作的法警汤姆,想要从阿加莎(汗娜)的日记中找到自己的爱情足迹,因为当年的错事,不得不去追捕越狱的阿加莎,因为当年的错误,害自己深爱的人锒铛入狱,现在却又要亲手把她送回那里,不过这一趟“旅行”竟然有意外收获,他遇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是和姐姐汗娜孩子。汤姆最终面对自己,守护了自己的爱人,算是得到幸福了吧。

  旅行结束,所有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这就是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当你不在追寻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了幸福。

  记得整本书开头,有一句话:“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因为各种相遇,才注定了你最终的生活。抓住每一次相遇,不要让自己生命留下遗憾。

  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搞懂,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什么。可能几年之后,我再重温这本书,我就会懂的回答这个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