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见,少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3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再见,少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再见,少年》是一本由秋微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少年》读后感(一):已经超过重重

  青春就是如此,不外乎就是这么几年,谁说,青春不是插科打诨,与世界为敌呢?

  一个强调“做自己”的老师,和一帮叛逆却又闪着亮点孩子们,这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光华可惜这个行事果断的老师终究离开人世,而那些孩子有些成长,有些离开,有些来不及写完,就像无法悼念的青春。

  我们上课也气走过年轻的老师,戏耍和不包容都是幼稚的盲点,也许那是很一晌贪欢,但久而还会觉得自己很过分,我能感触连吃的成问题的她,是如何的渴求读书,在她辍学后,杨震宇给她的钱和信是如何的存在,我亦就懂得在杨的悼念会上,她一手包办态度,因为比起分量,心的感恩,已经超过重重。

  《再见,少年》读后感(二):年少往事情怀

  套用一个矫情句式来说,但凡看到“再见,少年”四个字想到的是“永诀”的人,大多少年时代过的不甚如意,而想到“重逢”的,才有自己的心心念念过往,以及鲜衣怒马的年少时光

  对于颜值滚粗的我,显然是前者。但这竟也不妨碍我在看秋微这部最新作品时,脑袋里嘎嘣嘎嘣不停冒出少年时的一些人和事,拼命摇头晃脑也忘不了。

  事实就是这样,好故事好比药引子,总能打通你闭塞的回忆神经,又似那舞台上的净末生旦,台上唱戏的人伊呀呀呀,台下的听戏人已泪流满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再见,少年》是部很优质的小说作品。

  那就先来说说这部小说,它具备长篇小说的基本要义:十六万多字的总体量,从头到尾贯穿的人物事件。可它又兼具短篇小说集的特点,每章一两个主要人物,一两个主要事件,独立成篇。全文通过个性鲜明的十几个人物,如“中华田园青年小武”“贱人米微微”“好女孩璐璐”,讲述了十几个或温情,或感伤,或欢愉,或欢乐的年少故事。

  这些故事当然不会陌生,更不遥远,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经历的都差不多。比如,少年时班上总会有一个“伍锦程”似的小帅哥,插班生的身份反而让他更受瞩目,更要命的是他还会音乐,弹得一手好吉他

  又比如,这样的美少年一定会俘获很多少女暗恋,这样的暗恋大多徒劳无功,美少年一定只会被同样漂亮又兼具心机的那个女孩搞定。书中的这个女孩就是贱人米微微。于是她们情投意合时候伤害了很多单词少女心,于是闺蜜会撕逼,兄弟会决斗,师生会反目,于是热血天真开始粉墨登场,多年后我们关于青春回忆的支点从此确立。

  这是这部小说第一层次解读,当然也是最直接,浅显的解读,因为还没有提及感恩。

  感恩,是的。贯穿《再见,少年》全文的情绪不是伤感,不是迷惘,不是疼痛,不是我们关于青春的任何一个通俗定义,而是——感恩。因为在十几个形象各异的人物背后,十几万字的盛大叙事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真正的主角,他就是所有孩子的班主任杨震宇,也只有一个情绪是凌驾在所有情绪之上,那就是感恩。因为杨振宇,这群孩子杂乱无章的成长轨迹得到了归拢,也纷纷看见了闪烁着光亮方向。也因为杨震宇,每个或自卑,或胆怯,或敏感,或愤怒的孩子的情绪都得到了抚慰,从而找到了自己。

  杨震宇虽然只是秋微通过不同孩子们眼中口中心描述的人物,可他贯穿全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有着最普世的价值观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他深爱着每个他的学生,就像神爱着众生。他虽不遗世独立,却足够特立独行,这也大大开阔了少年们的眼界,更影响了他们行为做事准则,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总之能够在少年时代遇见这样的老师,何其幸哉。而他的英年早逝,更是让所有美好变成了永恒。而他的学生们在多年后成为各种人后,也一定会用各种方式怀念,去感恩。

  可以说,没有杨震宇先生,就没有这部《再见,少年》。

  而我们每个人,或许不曾都遇见过这样影响到我们命运的老师,但我们一定有在成长中遭遇过某个人,如果没有ta,我们就不会是现在的自己。所以伴随感恩之情,我终于真正读懂了这部小说,那就是感恩生命中重要的那个人。

  事实也是如此,就像在未被秋微收录进这本书,却在网络广为流传创作书里所说的那样:

  “《再见,少年》是迄今为止我自觉写得最辛苦的一部作品。辛苦的主要原因是小说的主角“杨震宇”有其真实人物原型。他是我初中时期的班主任。这位我人生中重要的老师在我们初中尚未毕业选择离开学校下海经商,一度是成功商人。之后又经历生意失败,起起落落。再后来,听说他罹患癌症,离世的时候年仅43岁。我对他全部的了解认识记忆仅限于他当我们班主任的那两年。然而初中两年之于我的人生意义重大。因为这位班主任的几次“点拨”,我从一个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都一片昏暗的少年渐渐变得开朗明亮,到后来,矫枉过正得甚至一度洋洋得意到有点讨人厌,还不自知。他对我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我想,正是拥有如此强烈情感才能让她可以一写就是六年,一改就是从三十多万字到现在的16万字。而且做到全文文字精炼、精致,无论从何处何地读起,都能很快进入到故事里,角色里,情感里。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些人,总是被想起,总是被念及。时光轮转,此生有幸,心里放着如此回忆如此人,看遍红树青山后,原来在的还在,原来爱的,从未离开。”

  是的,只要爱过,就不会消失,只要在一起过,就不会离开,只要还有念想,就一定会在心底重逢。少年不识某个年龄阶段,而是某种纯粹状态,“再见,少年”既不是告别,也不是重逢,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就是当下现在。

  《再见,少年》读后感(三):恰同学少年

  因为大学里迷恋职来职往,而知道了秋微,恰今年我大学毕业,彻底结束学生生涯,于是对一切青春题材东西都爱的深沉,从而与这本书结缘。

  节奏很慢的一部小说,讲述都是初中班上那群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各种在如今无比怀恋的美好。准确说,书中的故事因为不是我自己的初中,亦或我的初中比较平淡,所以并没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只是有些许地方的文字在某些时候是我有过的体会

  但从行文来说,作者的文字功底确实不错,很多事件的描述很细腻,本文的架构都是一个个同学或老师作为某一章节主旨,而逐步展开回忆。我想那些故事中的同学看到这些文字应该会有很深的触动吧。

  “后来 我们不算失散 只是 再也没有在心底真正重逢”

  《再见,少年》读后感(四):再见,女少年

  上过十来年的语文课,读了四年的中文系,看过的书少说也有好几百本,却越来越不知道好书标准是什么。渐渐的,我开始凭着视觉去寻找那些可以触动某一方面的自己的封面。海,对于出生在夏至的我来说,有着致命吸引力。秋微,我最信任作家,而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品质基础之上的。

  起初在定书名的时候,有三个备选方案老实讲,如果作者不是秋微,看见这三个书名我都不会买。就像那本,《爱情这朵浮云,你是个神的马子》,逼格高如我,怎会买下这种书?然而作者是秋微,我清楚的知道在这样的书名背后,还是那个我熟悉字字珠玑女子,我是如此信任她。那么起这样的书名又会吸引什么样的族群呢?总觉得不会是她真正在乎的那批懂得的人吧。如果是这样,起这样的名也真是没有必要,然而假如借由此书名能“误入”更多懂得的人,也不枉费出版商的用心。这是后话了。

  说回《再见,少年》,它是我送给自己的儿童礼物。今年是我经历的第二个本命年,一直坚持着过了24个儿童节,儿童也好,少年也罢,其实说的是心态。在生活中及其注重仪式感的我,24岁,总该给自己一个仪式来“告别少年”。

  “很多人都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因为找不到相信他们的老师,于是他们深信自己很笨。”来自影片心灵捕手》中的一句话。书中的少年遇到了相信他们,相信她的老师杨震宇,于是才有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找不到主角,也就没有所谓的配角,只有一个充当讲述者我——梁悠悠。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活地活在书中,活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她们那一代纪念,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写照。人不轻狂妄少年。打架,早恋,恶作剧;作弊,旷课,改成绩轻易地爱上班上沉默寡言的酷男孩儿,轻易地嫉妒面容娇好的女神,轻易地和不那么漂亮同桌拉帮结派,轻易地在一起,轻易地说再见。长大后才知道,年少时的不经意,却轻易地铸成了永恒。

  “一个人对世界的谅解,大致基于,在长大成人之后,会渐渐明白,这辈子,我们能拥有的是如此有限。”于是读这本书的过程,又像是一个跟自己的少你时代和解的过程。曾经在你面前耀武扬威的她,曾经欺负得你委屈落泪得他,和曾经或是叛逆或是懦弱的自己,都慢慢变得可爱了起来。

  “这世上,唯一的‘放下’,叫做‘原谅’——‘原谅’是一个人对自己最初的接受,‘原谅’也是一个人对这个外部世界的最基本的爱。”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解,在第24个儿童节,给自己一个长大的仪式。我们的少年时代或许相隔了十几年,然而庆幸的是,当我还是个女少年的时候,有你的作品的陪伴

  《再见,少年》读后感(五):我爱你,再见

  我爱你,再见

  不知为何取了这个作读后感标题,当我手触至爱的蓝色,就坚定用了。

  秋微的作品,主要是书籍,一直是我很期待并愿意去等待的。因着这回书无序无后记不同以往,更知道怀有对其人生影响深远的老师的纪念情感,我在翻开阅读时多了份小心敬意

  念旧是为了弃旧吗?如我或许是的。所幸因作者的念旧亦成就了一本好书,更好。从念旧到重逢牵引出主角杨震宇老师,再分别讲述与老师与“我”有着深浅关系的学生典型故事。我不喜欢回忆录来描述此书,人生那么长,我们都还年轻着,记录不同阶段的人生,分享新的人生体悟,是值得高兴的事。

  阅读最快乐时刻,是有“并行”的感觉。作者写出的和读者读到的,方向,想象,节奏,甚至哭笑都是一致的,除了知己,不会懂得。璐璐后来成长为世俗妇女并不让我觉得讨厌,因为杨震宇老师懂得尊重,少年璐璐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第一次对她的尊重而奋发,直接坦白无害,会感恩。米微微,做作派,懂艺术,敢言敢行又不失分寸,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很心疼于是这个男生,假如人常常陷进哲学沼泽,那将是何等困惑又难以自拔的人生啊……武锦程是秋微作品里永恒的主旋律喜欢“我”、武锦程和于是三人一起历经的小团体时光,跨越初恋的少年间革命情感,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而陈萍、梁朝伟、梁小飞皆承接《女少年》的人物延续,依旧个性鲜明依旧让人哭笑不得。除了冯小若让我印象不深外,小说通篇顺畅,处处透露着作者的真诚私享,尤其“静观进食法”的描写手法实在高超,对人际间的微妙关系描述延续作者一贯的细节观察入木三分。非要与之前作品比较,多了平实宽容,更简单纯粹,少了纠结跟怀疑

  杨震宇老师不是普通老师,他用尊重和民主帮助混沌的少年们认识“我是谁”,活着需要梦想,而要自由公平就得靠自己主动争取。因此,我看好作品里的“我”,因为在杨老师的“不灭”影响下,她的未来仍有无限可能,能珍惜每时每刻,就有达到美好未来的可能。喜欢杨震宇老师给米微微的评语:“一个人,不管有没有作品,都可以活得更像个艺术家。所谓‘艺术’的意思,是他或她重视自己的每时每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评语,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是不以功利的标准要求自己。”

  后记:我的碎碎念。30号书寄到公司,第二天我出门过六一,顺路取回家开始阅读。之前酝酿许久的期待情绪,在见到喜欢的蓝色,熟悉的签名,熟悉的视频里的秋微的样子声音时,雷雨天气里的我热泪直流……你出作品,我支持欣赏,这样一来一回是我对你的习惯,对自己的习惯,是一种踏实感,只有我自己懂的感受。里面许多的情节对话,分享,无不在印证着过往的了解。“好多的事,记得,就是一种懂得。”当一切皆可原谅,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谢谢秋微的分享,谢谢每一次阅读带来的好时光。

  2015年6月2日

  凌晨2:29

  《再见,少年》读后感(六):记得当年纪小,你爱唱歌我爱笑——敬经过

  XX:

  我想你一定没有忘了我吧。

  大雨滂沱的夜里读到本书,突然得想跟你说说我们那时候的事,不知你还能记得多少?还有一些我的你不知道的事。

  仿佛我的前半生一直是在转校中度过的。

  念过间初中,有名讲课声音极小的英语老师,神情含蓄腼腆,有时稍微大点声,就会红了脸。班上有女生仰慕他的才华,常常单独去找他。还听说他恃才傲物经常与肥胖的校长顶撞云云的传闻。大概是真的吧,因为没过多久伊就辞掉教职南下谋生。

  转校到很远的另间学校。遇见上了年纪的历史老师。因为学生课上不听讲,常常满校园的追他们,一面追一面骂骂“愚蠢啊,愚蠢”。同学赠名“老愚蠢”。他对我倒是挺好的,大约是功课令他欣慰吧。有次同学跟我说起其子二三事,辞去稳定教职往更大的城市里闯荡,如今已做到老板翻译,薪资高得惊人云云。我追问姓名,当获得答案,我惊呼不就是那英语老师。在他那里缺失的都已从历史老师这里得到了弥补。这对父子是我记忆中最特别的教师。也是在这间学校。有回期中考试成绩跌至班级第二,放课后一个人倚着棵杨树不肯回家,当时的班主任从办公室出来望见我,过来打招呼。我一语不发。他突然间说:“你心事太重,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一下子泪雨滂沱,他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不能伸手为我拭泪也不知道要用什么话来安慰我。期末考试后和最要好的闺蜜放学时在校门口遇见他,问谁得了第一。他说,你。我不能相信,缠住他问了好几遍,还和他确认不是在和我开玩笑。他说,没骗你。没多久全校就传遍了我和老师的花边新闻。我一头雾水,连正常的课堂问答都觉得别扭。闺蜜的表妹也是同班同学,有天过来跟我说,我表姐传的,你不要再和她一起玩了。又历数了她的斑斑劣迹。真是人生第一次致命打击,被最信任的人倒戈,兜头泼了盆数九寒天的凉水。从此疏远,偶尔得到消息,竟然是高二与老师私奔。

  你知道吗?现在做饭时会放些音乐。有天碰巧听到首三十年前的老歌《人在旅途》。“千山万水脚下过,一路坎坷不用说。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还记得吗?初三并校重新分班,坐在北墙边窗下和我同排的你仔细看我的第一个眼神,教育局防止早恋的宣传活动上,你对住我念“该是夏天做的事情,不要在春天做”,高中我转校,你赠我一首《比我幸福》。从此失去联系。而我为那个眼神和那首歌付出了半生的代价。终于有了你消息的那一次,我手捧你地址千山万水漂洋过海的找了去,只为重逢,却还是差了一盏昏黄的油灯影。你在电灯底下苦苦的劝我,我们的圈子已不同。你当时的形容,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或者我根本不愿承认我怎么会失去了你的一颗心。如果真要形容,大概就是“苦苦相劝”吧。后来冷静下来想想也是,“中间隔着那十年,谁为了生活不变。”我想见的笑脸大概也只剩怀念。有人说她一生只对某人披肝沥胆过,我不敢这样说,但我一生却只为了你这样勇敢过。

  记得初三一年每个周末的晚上回校,你,我,你死党,我的仙女死党和我们的男闺蜜,还有一个爱给大家唱“那个秋天,天空湛蓝湛蓝,我陪着你漫步在艳阳天”的女生,她姐姐是我妈妈的学生,常常帮女生在妈妈的学校借钢琴练习。还记得你总是拿我取笑捉弄我,有回你们两个捉了一堆死虫搁在我座位边的窗框里碾碎,后来提桶水帮我清洗了半日。这也不算什么,你们连老师都捉弄。有回数学老师早上从厕所出来,你们堵住他问,老师,你吃了吗?老师红着脸,不知说什么好。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说说我所知道的大家的近况给你听吧,仙女后来念了音乐系,毕业嫁名建筑师,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借琴弹的女孩,曾经父亲逼着不让上学的那个,现在在遥远的南方当老师,早已做了妈妈。至于你兄弟和我跟仙女的男闺蜜,你们现在是兄弟,了解彼此的状况比我要清楚得多。

  而你和我,似乎是这批人里不大得意的,至少和我们当时的辉煌相比。流金岁月里,朱锁锁一路吃过喝过花过玩过,看尽世间繁华苍凉,最终仍得人钟情,南孙凭自己力量打拼成名职场女强人,嫁得好夫婿,初恋男友娶外籍女落了户,第二任男友娶得城中世家女,服侍妻子如公主一样,再也没有当初对待南孙的颐指气使,还有名同学一直在银行做出纳,数年未变。“我们常常高估了自我,我们常常低估了命运”,是不是?

  我结婚了,你也已有你的妻和你的人生。说起现在,他待我可好了,好像我永远只有十八岁那样的。他见我第一面说,你就像十八岁的初恋。对了,我认识你的时候,离十八岁可还早着呢。我常常觉得你像演电影的陈赫,可他骨头那么轻,一副浮浪相,不好比你的。

  嗐,谁的年少没有一两个耿耿于怀和难以忘怀的人呢,我们迟早要告别少年时代。只要你也想念我吧。

  今天就到这里吧,有点晚了,我该去睡了。

  《再见,少年》读后感(七):谁说青春不是与世界为敌呢°

  ——评《再见,少年》

  文/蓦烟如雪

  今天是高考日,我想着那些孩子在考场上,是否会思如泉涌、对答如流呢?

  想想如果《再见,少年》里的一个个孩子,涌现考场上,他们会如何?也许他们都像《那些花儿》的歌唱一样,老了吧?哪里呢?奔天涯了吧!

  《再见,少年》篇章有十九篇,却是以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做开场,拉起来了一段回忆青春年少的回忆录,它和《盗墓空间》的风格相比,就像一幅幅倒叙的胶卷,能看到斑驳,看到伤痛,甚至是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这个特别的老师,从出场就令人与众不同,那双误像雨鞋的马丁靴,墨镜,加上类似汤姆.克鲁斯的黑色风格,他的特异不仅仅在服装,更在处事,这本书,第一人称是梁悠悠,但却是用这个班主任杨震宇来牵引的,像是一场离别的重温,回顾了在校时的温情,却又离殇的告别着彼此的青春。

  青春就是如此,不外乎就是这么几年,谁说,青春不是插科打诨,与世界为敌呢?

  一个强调“做自己”的老师,和一帮叛逆却又闪着亮点的孩子们,这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光华。可惜这个行事果断的老师终究离开人世,而那些孩子有些成长,有些离开,有些来不及写完,就像无法悼念的青春。

  我们上课也气走过年轻的老师,戏耍和不包容都是幼稚的盲点,也许那是很一晌贪欢,但久而还会觉得自己很过分,我能感触连吃的成问题的她,是如何的渴求读书,在她辍学后,杨震宇给她的钱和信是如何的存在,我亦就懂得在杨的悼念会上,她一手包办的态度,因为比起分量,心的感恩,已经超过重重。

  第一人称的梁悠悠对米微微是敏感的,其一是情敌,其二她受不了她的做作,可人生中,何尝不是一出戏,如果都在意每一个的行事原则,多少是累的,虽然我不喜欢过度夸张的女生,但是我能原谅,她的任性,就像书中的那句,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武锦程在书里,说不上男主,也不算配,亮点少,事多,就像他成人后和梁悠悠的“冲动”,她走味的婚姻,甚至是他和米悠悠的感情,他是一个问题少年,就像书里而言,她是活在自己的借口里忧伤的人,可这个世界的人,忙都来不及了,还怎么忧伤呢?想想也只有青春可以伤春悲秋了。

  所以,对于感情,卑微的,欢喜的,暗恋的,都是如此的特别,也许是杨发现了梁悠悠的敏感,也许他就是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他懂得体谅爱,所以,真正的爱,都必须基于对一个人的了解和欣赏,如果爱情基于肤浅,爱必不永恒。

  我对书里有一段印象很深刻,就是“班主任评语”,曾经老师有让我负责去写过这些,以至于我常想,如果有些同学去调档的时候,发现这个字迹如此稚嫩,会不会想到我呢?想想又觉得自己很无聊,但是我会想到杨的特别,他挨家挨户去交谈。

  这样尽心的老师,已经很少有了,所以他们应该是前世的缘分,才能彼此遇见。

  是他发现了梁悠悠在写作上有天赋,同样也是他间接挖掘了米微微的音乐才华,如果这个世界一个人有才华不可惜,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助推的人,而她们都很幸运,因为他们遇见了杨震宇。如果细心发现,这本书,都很少说杨震宇老师,都是以杨震宇而写,可见,在笔者心中,他已是亦师亦友的存在,这样比老师更上一层境界,也比朋友更深厚,因为它让人成长,让人领悟了青春。

  他在处理班长的早恋问题上,他没有一棍子打死,反而让同学们认同班长的工作能力,更说,你对不起的是那个女孩,她能在这个事情上很快分清是与非,而不是快刀斩乱麻的让学生去处理感情问题,面对学生偷草帽,他也没有纵容,一罚俱罚,没有纵容,他把孩子当成人,让他们提早感知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样挺好,比起盲目行走,不如给你看看世界就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希望公平是别人给的,那么他的世界就难有公平。公平很简单,公平即智慧。”

  好多道理,都是说给懂得的人听,书里说了很多道理,但是道理挺多了,难免会筛漏,但是如果你能读懂一句,都是一种收获。

  爱朗诵的小五,叛逆的于是,被扇巴掌的陈默,被否认却能改变命运的雀斑少女,甚至是能把“吉他”和“出息”混为一谈的怪诞社会,我们认怂吗?拼了吗?不得而知,唯有承受得了磨砺的艰苦,才能拥有最后的光荣。

  面对老师的不出现,他们集体的抗议是爱,可爱分好多种,老师能为人师,必有高人之处,他说:“记住,永远不要以恶制恶,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助长的,就是你曾经厌恶的或反对的,那你的行为,也应当被唾弃。”

  可惜这个老师走了,一生有多少的运气能遇见这样的老师,他一直让学生学会“关照内心”,要懂得让他们能“走下去”,能能保持这份热血,这份难有的天真。

  张劲松死了,搞不清厕所哪里的小石头也死了,杨震宇也死了,或许永恒的存在就是因为无常的存在,如同东方之星的船难。当我们竭尽全力征服什么的时候,只有两个动力,一个是爱,一个是恐惧。到后来,当我们终于对生命都能做到真正放手的时候也只有这两个动力,一个是深刻的爱,一个是包含敬意的恐惧。它们像生死一样,在极端的不同中忠诚地担当着彼此的知己,遥遥相望出一个瑰丽的谜题,叫“永远”。

  或许,青春就是为敌吧,青春更是一种彼此的原谅。

  我想象青春,祭奠这份苍白的青春。

  筱筱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

  《再见,少年》读后感(八):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秘密的海洋

  秋微在书里写道:记忆与真相之间,可以不存在关联。

  只此一句,我知道,她写完这本书,她一定就可以原谅了当年那些不肯放下的一切,那些你以为至死都不肯放下的一切。

  与其它青春小说不同的是,她试图在小说里提供两种视角,一种是青春的模样,一种是成人之后的回望。

  这世间有一些人,过完青春之后,再无青春。他们的青春已经死了。

  这世间也有一些人,青春的时候,没有青春。过完青春之后,青春死灰复燃,熊熊之火,燃烧至死。

  如果没有遇到杨震宇,大抵少年们都会变成第一种人吧。

  杨震宇就是那种永远活在青春里的人,他带给少年们的冲击,不仅仅是他在他们的生命中,第一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鲜活的,是活生生跳跃的一个人,一个少年,更是因为,他让他们永远都记住了那种体验。

  有多少人在青春时分,从无体验过生命的鲜活,面对的不过是压制、是指责、是要求、是管束、是不考上大学你的人生就毫无意义。

  所以,杨震宇是值得一辈子怀念的,他就是热血与天真的代言人。只要想起他,少年们就重新回到了充满热血与天真的体验里,不管他们此刻年龄几何,身在何处。

  我想不到,有什么是比这更幸运的事。

  但如果没有遇到杨震宇呢?

  青春之后再写青春,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不是笔力,而是记忆。

  你会丢失,你会遗忘,你会否定,你会让记忆原本的样子都变了颜色。

  有一天,你拿起老照片,你或许才知道,在你的青春里,你不是真的难看的,你也不是真的自卑的,你绝不是那样一无是处。

  不能和青春和解的人,往后的人生,是注定只会衰老的。因为,你的热血天真,你的源源不断的勇气,都在那里。那里才是源泉。

  所以,我喜欢这里面成人之后的视角,有一种直面的坦诚,更有一种赤裸裸的洞穿。好像过往的一切,都被作者看到了,都被作者拆解了。

  她知道你当你为什么讨厌那个公主一般的米微微,而你又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去观察她去在意她。她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孤独美好的少年武锦程,可是她也知道,你为什么永无可能嫁给他。她知道,你为什么会放弃成为三毛那样的人,可她又全部理解,你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这就是一种自我和解之后才能散发出的美好情感。

  【我没有长成我当初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可我,仍然接受,今天成年的我。我接受今天这样的我,是因为我知道,我并没有遗弃那些热血和天真,相反的,正是因为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安放他们了。】

  【我把我自己,和那些少年们,重新安排和定义,在我人生的大戏里。从此,我们骨血相连,我们彼此释然。】

  这是我看完之后的真正体验和感受。

  我不曾有幸遇到杨震宇这样的老师。可是,我还有我自己。

  梁悠悠原谅了米微微一切的抢夺戏码,甚至我都不再认为那是抢夺,就如杨震宇所说,那是艺术家气质。

  梁悠悠在丽江听完武锦程的那首歌之后,她痛哭流涕完,她将之作为自己的单身party,她好好的告别,她转身投入茫茫人海,嫁人生子。

  这世上,总归有人负责艺术,而有人负责生活。

  谁也没有错。错的是记忆,不是真相。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一生最值得珍贵收藏的秘密。

  每一个少年,他们的内心之中,都有一个秘密的海洋。那些不为人知,那些不可分享,那些从此不再稀罕被理解,被了解。那些总希望被人接受住的一切秘密海洋。

  终于,在能自我好好珍藏好那一切之后,和解,并且懂得自在。

  《再见,少年》读后感(九):少年于我,长大后不予你

  我不知道一个父亲在女儿的少年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我的印象中,他每天晚上七点前回家,然后洗手,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这期间,我从不敢大声说话,只是埋头吃饭。所以平时和他的交流很少,他也总是不苟言笑。

  他很会买衣服,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买好看的衣服,而且穿起来很合身。每每别人说,这么好看的衣服,谁给买的啊,我都会说我爸,问话的人总是惊讶他的眼光,以此我也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忘记从几年级开始,他就要求我暑假“打工”,洗衣、拖地、做饭等不同家务,会得到不同的报酬。

  他从未参加过我的家长会,甚至上大学都让我一个人去报到。

  就这样,我一直和他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也时常和妈妈抱怨他对我的冷漠,而妈妈总是笑而不语。

  我和他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印象中他只打过我一次。那次,他边洗手,边问我考试成绩如何,我随口说了句“零分”(其实当时还没有公布成绩),他拿起的毛巾没等我反应过来已抽打到我背上。

  这是我能记起少年时,父亲的角色。

  工作后,回家的次数有限,和他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妈妈说他总念叨,对我失去了控制。工作、恋爱,甚至后来的分手,从未和他商量。而妈妈的回答,你不是从小锻炼她的独立嘛。

  朋友眼中,我是绝对的外柔内刚,表面柔弱,内心坚定。

  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他对我的教育是好是坏,只是他让我觉得父爱很远。

  读秋微的《再见,少年》,“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遇见过一个人,他就是笃定地认为你特别与众不同。继而不断鼓励你,肯定你。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出现和他的鼓励与肯定,你的某个潜能被激发,然后你有一种改变或获得,人生从此不同。”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从未鼓励或肯定过我,导致我和他从未有过女儿和父亲的那种亲昵爱,也让我很少的依赖别人。

  我不知道这份从小的习惯,是好是坏。

  我只知道,他对我越来越需要,而我不会像少年时他对我那样回报于他。

  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而沟通是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

  《再见,少年》读后感(十):青春就是不断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遇见一个人,他就是笃定的认为你与众不同。继而不断鼓励你,肯定你,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出现和他的鼓励与肯定,你的某个潜能被激发,然后你有一种改变或获得,人生从此不同。”

  秋微的《再见少年》共含19个篇章,文中杨悠悠以倒叙的手法讲述,她曾经的青葱岁月。

  男主角杨振宇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他的特别贯穿全文,一个强调做自己的老师,鼓励每个少年成为自己,而不仅仅是学生。他从容的接纳每个自卑或骄傲、叛逆或逞强、本来幼稚却极力彰显成熟的敏感少年。正如文中所言他的到来和离开虽是突然,却都是必然的结果,他们的情义宝贵不宝贵,不在于在一起多长久,而在于在一起多用心。有幸的是他们彼此相遇,走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年少时光。

  每一个相似的年华里,有的人因一个人的出现整个人生都有所改变如文中杨悠悠,而大多数人如我,没有谁的出现来改变人生,有的只是不安和慌张的成长。

  记忆里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都是平平,是那种扔在人堆里就找不到的那一群人。我是转校生从老家去武汉,到武汉私立学校走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多数我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我一直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快乐或忧伤,没有熟络的同学和与众不同的老师。

  读《再见少年》里再见是什么?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好绵柔时光。少年是什么?是贱人“米微微”、插班生武锦程、无辜少年陈默、聪明孩子张劲松……他们是闺蜜也是情敌,是知己也是对手,他们热闹着寂寞,骄傲中孤独,成长多舛,是叛逆也是单纯。这些同学少年的故事,写尽了热血和天真的念念不忘。

  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着相遇与离开,重逢与告别,每一段成长都有着他们的热血和天真,而我也在这样的故事里体验到另一种不一样的青春,去拥抱少年时代的那个心事重重的寂寞着的小小的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见,少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