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1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10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一本由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一):30年不绝,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事件30周年纪念日。1986年的那天凌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产生的辐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事故发生时,反应炉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到高处欣赏爆炸的绚丽火光。其中有一座桥,离反应炉很近,视野绝佳,到这座桥上观看的居民,后来都因接收了超高辐射死去,这座桥也被称为“死亡之桥”。 灾变后48小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才得到正确资讯,然而此时普里皮亚季4.3万居民已在高放射性污染中暴露两天,熔毁的反应堆底部1200吨高热的堆芯熔融物,持续以3000℃高温燃烧,向大气不断散发大量的放射性气体与尘埃民众照常生活,没有人来告诉他们这个爆炸的含义是什么。两天后,他们才被告知需要暂时离开三天,而事实上,他们大多再也没有回来过。 与这种低效行动力相反的是,事故发生仅仅几天,关于核能、辐射、广岛长崎原子弹甚至包括X光线的书,从苏联各大图书馆里消失了。 这件事当局对民众宣称只不过是普通的爆炸,火已经灭了。而等到斯德哥尔摩检测出超标辐射指数时,苏联政府实在瞒不住,才将此事公之于众。一周的时间,不仅瑞士、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甚至日本、印度纷纷检测到辐射,这已经迅速升级全球灾难中国呢?我没有看到中国的检测报道,是没有测出来?还是没有公布?要知道,日本和印度比我们离乌克兰更远。 是红色政权特色吗?苏联公布的这起20世纪最大的核灾难死亡人数只有几十人。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幸好还有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本访谈录——《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也是访谈录的开头第一句话。它出自一位最早到达现场灭火的消防员妻子之口。她亲眼看着丈夫在短短14天中溃烂到不成人形,最后痛苦地死去。“没有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众多访谈者的口中。因此,她的丈夫穿着普通衬衣就去了反应炉,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富有深意的是,最后一篇访谈也来自于一位妻子之口。她是50万“清理人”之一的妻子。“清理人”特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后处理善后和融毁反应堆核心的人,其中包括10万士兵与40万平民,全是青壮年。近期的数据显示,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已经英年早逝,幸存的人也被疾病缠身,残疾或者丧失劳动力。 清理人的工作包含从飞机上投下沙包熄灭反应炉的大火使用铅来中和辐射物质;从空中洒下粘液,再清理吸附辐射后落到地上的胶体等等。其中最危险的工作是清扫反应炉屋顶的大量石墨块。机器已经在超高辐射中失灵,只能靠人力完成,他们需要在一分钟之内把石墨块搬进特制的推车里,再推到制定的地点。石墨块质量密,推车也极重,在这样高强度工作量中,他们还要穿着沉重的铅衣。事实上,铅只能抵挡一部分辐射,而4号反应炉的辐射种类高达几百种。没有被挡住的下肢,接受了来自地面的最多辐射,这极大地损坏了他们的性功能,无可避免地产下畸变的后代。 在当时鼓吹的英雄献身主义的风潮中,大家都争抢着去做危险的工作,甚至还在反应炉屋顶插上一面苏联红旗,昭示着伟大的苏联已经战胜了核灾。纪录片中他们看着红旗欢欣鼓舞,在反应炉的墙壁上写上自己名字。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墓碑。这座反应炉,埋葬着数十万死于辐射的生命,数百万受灾民众的健康,以及几十万因辐射畸变的残障儿童。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还有谁的声音?有回家偷走自家门板用来放置女儿尸体父亲,有把工作帽送给儿子结果令他死于脑瘤的清理人,有独居在“鬼村”只为守护家人坟墓的老妇人,有射杀大量辐射区猫狗甚至活埋了一只贵宾犬的猎人,有寻找迁移时失散的哑巴邻居好心妇人,有用虚假辐射值糊弄老人骗酒喝的士兵,有为灾难多方奔走求告无门的物理学者……他们的独白,变成切尔诺贝利隐隐轰鸣30年的悲歌,还将传达到更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切尔诺贝利的凶手是谁呢?是那两名操作工人吗?他们在事故最初就因急性辐射病死去,有一个甚至至今都没有找到尸体。是愚蠢浮夸的物理学家?他们甚至向戈尔巴乔夫保证反应炉建在红场也没问题。是只想息事宁人的当局?在媒体中只播放清理人英勇事迹,封杀一切负面消息。又或者是将辐射区洗劫一空强盗?他们偷走掩埋坑中的高辐射物资和反应炉附近弃用的机械,卖给其他地方毫不知情的人们,又将被污染的牲畜蔬果送上大家的餐桌。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被称为“英雄”的清理人。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是被红色英雄主义烧昏了头脑,还是被妻子的出轨气得生无可恋,总之,他们献出了生命与健康,来挽救这场人类的浩劫。如果4号反应炉发生第二次爆炸,整个欧洲都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更多的辐射将笼罩在全世界民众的头顶,并随着基因传给后代。当年老的人死去得足够多,当年轻的人畸变得足够多,人类还会存在吗?要知道,核辐射的衰减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成为鬼镇的辐射区,还不断有人从其他地方搬过来。受访者是一位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她的家乡爆发战乱,100元就能买到一把枪,士兵可以冲进产房当场摔死新生儿,昨天还是朋友的人可以相互枪杀和强奸。辐射算什么呢?反正看不见,这里宁静安详,有充足食物水源,既然上帝抛弃了这个地方,本地人都离开了,为什么不让其他失去家园的人居住在这里呢? 采访结束时,她有了一个新邻居——来自车臣。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二):看不见的 需要看见

  八六年的那声巨响,破碎了无数人的生活与梦想。当那场浩劫还未来临时,太阳还是明亮的,草还在结它的种子,风还在摇它的叶子,人们忙忙碌碌的,或笑着,或哭着。而当灾难降临后,对于亲历者来说人生只剩下两件事——等待死亡和死亡,活着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应该是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读完很久以后,再残忍痛苦的细节其实已经回想不起来了,或许是因为那些事实距离自己所处的生活太过遥远,或许是因为全书都是类似内容,太多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诺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头衔才注意到这本书,注意到这位伟大的作家,注意到她文字背后的故事。给予她的颁奖词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勇气的纪念。正是因为有了她的记录,更多的人才了解更多的真相。卡夫卡曾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所以,尤其钦佩她。记录苦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许这句话能稍稍解释:“记录那些大于生活本身的苦难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本,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缩影。”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三):人类的悲鸣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写不出像样书评,好像再多的语言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的事实的面前都苍白无力,贴出一些让我或震撼或泪目的片段,如果有兴趣阅读这本书,我建议你们每天阅读几页就好,否则对人类这个物种,你们会感到无比的厌恶和憎恨。需要切尔诺贝利事件负责的,除了苏联政府应该还要算上全人类,而核泄漏发生之后政府的处理方式让我想到了宇宙强国当下正在经历的种种魔幻现实主义事件,粉饰太平,遮遮掩掩,是谁赋予了他们践踏生命的权利?正是那罪恶的权利。看这本书的同时我重读了一遍《三体》,刘慈欣的厉害之处不在于语言和辞藻的华丽,在纯理论的科幻写作上他也不是无懈可击,但他以科幻写作者的身份深刻洞悉了人类这种物种的罪恶,也提出了我们自身永远无法解决终极难题,我认为这才是他摘下雨果奖的原因。切尔诺贝利核爆过去了31年有余,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在2015年凭借《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从这件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人祸里汲取了什么教训吗?遗憾的是,并没有,每个大国仍在大力发展武器,因为当权者依然做着统治全人类的美梦。俄罗斯这个由苦难构建的民族其实尚存一丝幸运,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尔斯泰,从索尔仁尼琴到来自白俄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他们人性和历史至始至终有人在观察,在书写,俄国子孙尚有机会从这些文字里获得启发,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当所有理应发出声音的人都噤若寒蝉,当所有的媒体都无法为弱者撑腰呐喊,谁来为我们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一切?也许某些人认为如蝼蚁一般的low-end population根本不配出现在历史的冗长卷章里。

P30

  如果是这样,人又为什么要记得?为了确定真相,还是为了公平?所以他们可以释放自己,然后遗忘?是不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成了重大事件的一部分?活着他们想把自己隐藏在过去里?而记忆又如此脆弱短暂,那种知识实在太不精确,只能说是臆测,显露出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甚至算不上知识,更像是各种情绪。我想遗忘一切,也的确忘记了。我以为最可怕事情——战争——已经过去,我以为我安全了。但是去切尔诺贝利很多次之后,我发现自己有多无能为力。所有事物开始瓦解,我的过去再也不能保护我,我找不到答案。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是未来在摧毁我,不是过去。

P38

  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我们变成某种生物,‘切尔诺贝利’就像一个暗号,听到的人都转头盯着你看,心想:他从那里来! 医生对我说:如果肿瘤在他体内蔓延,他就活不久了,但肿瘤只是慢慢向上移,从身体到脸上。他的身上长出了黑色东西。他的下巴移位了,脖子不见了,舌头却跑了出来。他的血管开始破裂流血。脖子,脸颊耳朵,到处都是。我装了冷水,用湿布擦拭他,却一点帮助也没有。这景象很可怕,枕头上全是血。我从浴室把脸盆拿过来.血流入盆里,像是在用桶接牛奶一样。那种声音听起来很柔和,好像来到了农村。我现在晚上还是会听到这个声音。

P41

  “即使有辐射,这里也是我的家,其他不需要我们,连鸟都爱自己的巢……” “我们白天住新房子,晚上住家里——在梦中。” “小姐,不要哭!我们都站在最前线,我们是斯达汉诺夫工人,我们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经历过战争!如果没有笑着安慰自己,我早就上吊自杀了。” “《圣经描述情况都发生了,关于我们的集体农场和戈尔巴乔夫,《圣经》说会出现一个有胎记的领导人,一个伟大的帝国瓦解,然后世界末日来临,所有住在城堡里的人都死光,只有一个住在村子里的人活下来。那个人看到人的脚印开心!不是看到人,只是人的脚印。”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地下、水里、空中都躲不掉。” “我们这里有最可怕的战争——切尔诺贝利。” “杜鹃啼叫,喜鹊叽喳,小鹿奔跑,它们会不会繁衍后代,谁知道?有一天早上,我看到菜园里有几头野猪在挖土。你可以把人安置到其他地方,却不能安置麋鹿或野猪,水也不管界限,只沿着土流动或流到土里。”

P57

  辐射长什么样?也许电影里有。你见过吗?是不是白色的?还是其他颜色?有人说辐射无色无味,也有人说黑得像土。但是如果辐射没有颜色,那不就像上帝?上帝无所不在,可是你看不到。

P61

  等一下,我希望你知道,我不怕上帝,我怕的是人。起初我们问别人:“辐射在那里?”“看到你站的地方了没?就在那里。”难道到处都是?(哭泣)有很多空房子,大家都离开了,他们很害怕。但是我在这里不像在那里时呢么害怕,我们失去家园和祖国。德国人都回到德国,鞑靼人回到克里米亚,没有人需要俄罗斯人,我们能有什么希望?能等待什么?俄罗斯不会拯救俄罗斯人,因为它太大了,无边无际。而且老实说,我不认为俄罗斯是我的祖国。我们成长环境不一样,我的祖国是苏联,你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存。战争,我只能谈战争。我们为什么来切尔诺贝利?因为这里没有人赶我们走,没有人把我们踢出去,这里不是任何人的土地,上帝回收这里,住在这里的人都离开了。我们在切尔诺贝利等待,这里是我们的家了。切尔诺贝利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突然泛起微笑)这里的鸟和其他地方的鸟一样,还有列宁的雕像。(我们已经走到门口,向她道别,她又继续说)一天清晨,我看到邻居在房子外面敲敲打打,取下窗户木板,我问其中一个女人:“你们从哪里来?”“车臣。”她没有再说话,只是哭了起来……有人很惊讶地问我:“你为什么要害死你的孩子?”上帝啊,我怎么有力气面对明天的难关?我不是想害死他们,是要拯救他们。我四十多岁,头发全白了。他们诧异地问:“你会把孩子带到有霍乱和鼠疫的地方吗?”但那是瘟疫和霍乱,我不了解他们对切尔诺贝利的恐惧,那不在我的记忆里。

P75

  有些人开车到反应炉附近,想照相给家人朋友看。他们既害怕又好奇,想知道反应炉究竟是什么。我在隔离区获得自由,切尔诺贝利撼动了我,也释放了我。“亲爱的房子,原谅我们!”他们向自己的家道别,就像和人说再见。那段时期很和平,我们却穿着军服在那里,农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例如:他们为什么不能从自己的院子拿水桶、陶罐、锯子、斧头?为什么不能收作物?

P76

  机器人无法运作,都出故障了,但我们还可以工作,这点让我们很自豪。你该怎么跟他们解释?真实的情况是——士兵站在道路的一边,阻止居民进入,另一边却可以看到牛在吃草,收割机嗡嗡作响,卡车运载作物。老妇人哭着说:“年轻人,让我们进去,这是我们的土地和房子。”她们给我们鸡蛋、培根和自制的伏特加,为她们被污染的土地、家具和财产哭泣。大概三年之后,我们才开始思考这件事。其中一个家伙生病了,然后又有一个,有人死了,另一个发疯自杀。我们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回想这件事的,但是还要等二三十年我们才能真正了解。

P82

  我去了。我不用去,可是我自愿过去。刚开始,你不会看到漠不关心的人,只有到后来,大家都习惯了,你会看到空洞的眼神。我想拿奖牌?想得到好处?狗屁!我什么都不需要。公寓、汽车,还有什么?没错,度假小屋,我都有了。但是去那里服务有一种魅力,那是男子汉才会做的事,其他人大可以躲在女人的裙子里。有些人的妻子怀孕了,有些人的孩子才几个月大,三分之一的人遭到灼伤,大家都咒骂自己,可以他们还是去了。回家之后,我脱掉所有在那里穿过的衣服,丢进垃圾滑运槽。我把帽子送给我的小儿子,因为他真的很想要,他每时每刻都戴着那顶帽子。两年后,他们诊断他长出了脑瘤……剩下的你自己写,我不想讲了。

P84

  不要描写苏联的英雄主义有多神奇,虽然那种英雄的确存在,而且真的很神奇……他们派我们飞到那里,就像把沙子丢进反应炉,他们每天宣布“最新行动信息”——“人民勇敢无私工作”,“我们熬得过去,我们会胜利”。

P87

  当时就是这样。人们把所有拿得走、抬得动的东西都偷光了,隔离区的物品都被运回这里,你可以在市场、当铺或一般人的度假小屋看到。留在铁丝网里的只有土地和坟墓,还有我们的健康和信仰,或是我的信仰。我们没有任何证明文件,医生如何诊断?他们到现在还在藏着,不让就是老早就销毁了,因为那些文件太机密。我们如何帮助医生?如果我有证书,证明在那里接收到多少剂量,我就可以拿给那个贱人看,让她知道我们什么都熬得过去,我们可以结婚生子。即使他们准许我讲话,我要跟什么人讲?我在工厂工作,老板说:“不许再生病,不然我们要裁掉你。”后来他们真的把我裁掉了。我去找厂长说:“你没有权力这样做,我去过切尔诺贝利,我救了你们,保护你们!”他说:“我们又没派你去。”我半夜醒来,听到妈妈说:“儿子,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你没睡觉,只是睁着眼躺在那里,连灯都没关。”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没有人明白我从什么样的地方回来,而且我什么也不能讲。他们把他带到莫斯科的医院,医生说:“我们需要另一个身体才能治疗他。”他全身上下只有背上一个小点没有辐射。他们把他埋在迈汀斯卡亚的公墓,和其他人一样,先用金属薄片把棺材隔绝起来,再倒半米混凝土,加上铅盖。他的父亲站在那里哭,走过他身旁的人说:“都是你的王八蛋儿子害它爆炸的!”我们很孤单,我们在这里像陌生人,他们甚至把我们分开埋葬,好像我们是外星人。老实说,我觉得死在阿富汗还比较好,在阿富汗死掉是很正常的事,至少你可以理解。卢卡契夫学院为了探索火星设计的机器人和日本的机器人也坏了,所有线路都被辐射摧毁,但是穿橡胶服、戴橡胶手套的军人还在那里跑来跑去……回去之前他们警告我们,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最好不要到处告诉别人我们看到的情况。可是除了我们,没有人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什么都不懂,可是我们什么都看在眼里。

P91

  我现在不怕死了,我只是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死。我的一个朋友临终时肿得像个水桶。我的邻居去那里开起重机,他变得像黑炭一样黑,整个人缩水,只好穿童装。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死,只知道我活不了多久,但是我想在死亡来临时感受它,就像脑袋挨一颗子弹。我也去过阿富汗,那里比较简单,他们直接开枪把你打死。

P93

  我们开车过去,看到一面写着“隔离区”的牌子。我从来没打过仗,但是我觉得很熟悉,不知道在哪里看过……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那让我联想到死亡。 时间在“隔离区”是静止的,一切都是人们刚离开时的样子仿佛离开的人随时会回来,回来继续他们的生活。仿佛有人按下了暂停键,外界已经天翻地覆,“隔离区”里仍旧立着雕像贴着标语。 不可说,不能说,必须沉默,为了国家的荣誉。 东德运来的起重机坏了,登陆火星的机器人坏了,所有线路都被辐射摧毁。只有穿着橡胶服的军人还在那里跑来跑去。 回去之前他们警告我们,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最好不要到处告诉别人我们看到的情况。可是除了我们,没有人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什么都不懂,可是,我们什么都看在眼里。

P100

  我突然开始思考,到底是记得还是遗忘比较好?我问我的朋友,有些人忘记了,有些人不想记得。反正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连离开都做不到。 为什么每个人都对切尔诺贝利保持沉默?为什么我们的作家不书写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事?他们描写战争和集中营,但是对于这里,他们很沉默。为什么?你觉得那是意外吗?如果我们战胜切尔诺贝利或者了解切尔诺贝利,人们就会谈论、书写它,但是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把它放入人类的经验或时间的框架中。 所以怎样比较好?记得还是遗忘?

P106

  他们每天带来报纸,我只看头条,“切尔诺贝利——成就之地”,“反应炉被打败”,“我们要继续生活”。党部官员举办政治研讨会,说我们一定要胜利,可对手是谁?原子?物理?还是宇宙?胜利对我们来说不是事件,而是过程。人生是不停奋斗和克服困难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水灾或火灾等灾难,我们需要机会证明我们有多“英勇”。官员念着报上的声明,说我们因为有“高度政治觉悟以及精心策划”,所以灾变后仅仅四天,红旗已经在四号反应炉上飘扬。那面红旗一个月后就被辐射吞噬,于是他们又派人插上另一面旗,一个月后又得再插一面。

P116

  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们该怎么办?我应该记住吗?我想记住,却也不想。如果科学家什么都不知道,作家什么都不知道,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死亡帮助他们。我妈妈就是这样想,但是我不想思考这个问题。我要快乐,我为什么不能快乐? 吃午餐时,河里已经没有渔夫,他们回来时全身漆黑,你在索契晒一个月也不会变得那么黑,那是辐射!核电厂上方的烟雾不是黑色或黄色,而是蓝色的,但是没有人骂我们。我们习惯听到这里过那里爆炸,可那只是普通的火灾,被普通的消防员扑灭。 我们坐上巴士,天空好蓝,我们要去哪儿?我们的袋子和篮子里装着复活节的彩蛋和蛋糕。如果这是战争,那和我在书里看到的很不一样,应该到处可以看到爆炸。

P122

  我转身背对那个坑,拍摄爱国纪录片的传统画面——推土机司机在看《真理报》,报上的标题写着:“国家不会抛弃遭遇困难的人民!” …… 如果你太严肃……切尔诺贝利……他们铺路……溪水仍然流动,但是那件事的确发生了,我身边有人过世的时候我就是这种感觉。太阳升起,燕子飞翔,可是天开始下雨,燕子死了。你明白吗?我想用几个字解释另一个层面,解释我当时的感觉。 我拍摄开花的苹果树,看到大黄蜂嗡嗡作响,苹果花白得像新娘的白纱,人们还在工作,花园里花朵绽放。我拿着摄影机,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曝光正常,画面漂亮,但就是不对劲,过了一阵子,我恍然大悟——我闻不到任何气味。花朵盛开,可是没有味道!

P140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人们恐慌,害怕未知,害怕死亡。经历过二战的人们以为这是另外一场战争,可是这是战争吗?战场上的死亡是如此之快,猝不及防身边的战友就永远倒下。可是切尔诺贝利,一开始人们都相信会死亡,也许已经为迎接死亡做好了准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似乎并没有来,也许不会来了吧?渐渐的,田地里未收割的农作物又成了他们最担心的事。辐射,那是什么?它也没能杀死我们呀…… 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记录数据,然后离开。也许他们会询问住在这里的人有什么身体不适,然后只是记录。然后离开,然后发表论文。 不同的人来到这里,这里的人们也一遍又一遍的说起这些他们从来不会跟周围的人讨论的事情。 世界已经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P153

  有人这样对我说,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我们将生命的价值看得太低了。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个体。他只是想在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也许之前只是个无名小卒,如同背景一般毫不起眼,而现在,忽然间,他当上了主角。这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的意识形态又是什么?你得到了一个用死亡换取人生意义的机会,还能够被后人敬仰。你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死亡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死亡能换来不朽。针对他的说法,我与这个人争辩起来。

P159

  切尔诺贝利就是我们仅有的世界。这场灾难破坏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痛苦,但我们现在领悟了,这是我们仅有的世界,我们无处可去。很可悲,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参与过战争的人被称为‘迷失”的—代。我们也同样迷失了。唯—没变的,是人的苦难。苦难是我们的象征,是无价的!

P199

  一份报道显示,单是一九九三年的白俄罗斯,就有二十万件堕胎案例。

P217

  士兵们刚到切尔诺贝利的时候很小心,不敢坐在草地上,都是快步跑动而不是走,车经过扬起尘土他们会立刻带上防毒面具…… 几个月以后,他们就像平常生活一样,从树上摘梅子,去河里抓鱼…… “我们相信命运,我们的内心只相信宿命,我们又不懂医学,我们并不理性,这就是苏联人的心态。我们只相信自己的命运!”

P229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如果我生下了一个残缺的孩子,我还是会很爱他。” 你可以想象吗?她才读十年级,却已经在想这种事了。她的朋友们也一样,他们都会思考这样的事。

P237

  我们都是体制下的一份子。我们都坚信不疑!我们都相信崇高的理想,相信胜利!我们将战胜切尔诺贝利!我们都度过那些关闭失控反应炉的英勇战役。万一俄国人失去崇高的信念、失去伟大的梦想呢?这种想法很可怕。 然而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一切都崩解了,不再有政府、斯大林、古拉格群岛。人们批判过去,批判我们的人生。但是想想那些杰出的电影!想想那些欢乐的歌曲!有没有人可以给我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再有那样的电影和歌曲了?人们需要受到激励和鼓舞,人们需要理想。只有如此,国家才会强大。我们拥有的东西,就是发光发热的理想!

P248

  这个国家属于当权者,国家永远摆在第一。他们大可以找出别的方法来实行预防——不需要公布,也不会造成恐慌。他们大可以把碘投放到水库里,或加在牛奶里。市内已备有七百公斤的浓缩碘来应付这种状况,但这些浓缩碘统统原封不动。人们害怕上级长官的程度,甚于害怕原子。所有人都在等待命令,等待电话,没有人行动。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四):读遍他人苦难是怎样的感受

  妻子看着丈夫的皮肤一点点肿胀、变色、脱落,看着肺和胃的碎片从丈夫的喉咙里、嘴里喷出来;

  十三四岁的孩童,未经历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已开始思考如何死亡;

  尚未出生的孩子,吸收了母体身上几乎全部的辐射,没机会见到世界的样貌;

  ……

  他们来自切尔诺贝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被科技灾难改变命运的“切尔诺贝利”民族。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五):悲鸣

  太真实。

  作者是一位旁观者,但也是事件的记录者。

  也正是通过当事人的讲述,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给人们带去的痛苦远不止我想象中,我以为的那些。

  不同的人,其实都有着不同的立场,承受着不同程度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有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了太多遍,“阿富汗战场上是一枪就死,而切尔诺贝利的战争,是在你回家后慢慢地死去。”——是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长出肿瘤、身体变色;是你发现自己穿过的衣服辐射爆表;是你期待着迎接自己的孩子,却发现他是个畸形婴儿……这比一瞬呜呼来地可怕得多。

  可并非只有接受辐射的人才是受害者。

  物理学家、科学家、研究人员等等,那些知道真相全副武装步入战地,却因为一纸党证,对党无限信任而一言不发地人,他们也是万分痛苦——他们无法告诉农民为什么要铲掉他们的土地;无法告诉老奶奶为什么要猎杀她的猫咪和忠犬;无法告诉孩子们为什么他们永远不能再回来了……但再回顾过去,他们也希望得到原谅,他们并非罪人,只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

  刘天皓在《毫无必要的热情》中写道,“有时候想起来,心里攥成一团,觉得像艾丽丝罗门的小说,又觉得这比方、这旁观者的不甘心,对叔美是一种迫害。哪有谁的处境命运禁得起同情。”

  是啊,真的,没有谁的处境命运禁得起同情。

  很悲哀,不是么。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六):如何进一步前行

  对于切尔诺贝利的了解并不多,虽然从小就在课本上读到过

  读到这部作品,心情其实是很沉重的

  然后查了下书评,居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虽然或许有政治因素在里面,但的确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

  口述实录也看过不少,能与这个类比的,或许还有村上春树采访东京毒气事件受害者的访谈录,但那本日本人的访谈录略有些冗长,

  而这本,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处理过的原因,文字很优美,就像俄罗斯文学传统,如同那承载着苦难和寒冷的大地,无论遇到了什么,人民都坚强而微笑着要活下去

  第一个故事,就详细记述了第一批扑向火灾现场的消防队员的完整死亡过程

  之后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悲苦的大地,不同职业的受害者

  大家的立场又不尽相同,虽然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有仅仅因为失去爱人或孩子而走不出来的妇女;有亲历抢险一线如今病患缠身但仍然无怨无悔而信念依旧的老战士;有后期被组织安排去打扫现场及维持秩序,而不得不内心挣扎纠结的人;有第一时间就想逃离,但在异乡被贴上“切尔诺贝利人”而处处受冷遇而内心受伤的人;有在隔离区赶也赶不走的老农夫农妇,宁死也要呆在家里祖先留下的土地上;而竟还有事故后跑来逃避战乱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族人;对于事故,有人认为是《圣经》中启示的末日,是天意;有因为政府没有第一刻通知大家而愤怒的平民或科学家;有参与当时的测探工作而必须向平民保密,而内疚不已的前科技工作人员;有为当时的政策辩解的时任当政者;更有旧苏维埃制度的遗老遗少。

  对于亲历者来说,这就是一场战争,堪比当年的苏德战争,而这一次的敌人无色无形,又无处不在,甚至会延续几代人。一个书中人说到,从阿富汗战争,我知道我活着回来了;从切尔诺贝利回来,死亡刚刚开始。。。甚至可能会带给亲朋好友

  令人感动,乃至动容的细节数不胜数,没有了子弹的猎人们围绕着那只挣扎受伤的宠物犬,不知道几个大男人中有没有落泪的,也许只有伏特加能支持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切尔诺贝利事件被称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事件之一,因为处置不力,受害者众多,政府威信扫地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希望读过这本书,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决策者都能多多少少学到点儿什么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七):切尔诺贝利的样子

  切尔诺贝利事故距今已经过去三十年。三十年来,它产生的影响没有丝毫减退,对于那片土地、对于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现在依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及对每一个关心人类自身命运的人们的影响,依然存在。

  如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所记述的。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八):切尔诺贝利之殇

  切尔诺贝利事件过去了,距今整整三十年。出现在新闻里的都是死了多少人,后期受影响的有多少人。可是这些人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未发生之前也是活生生的人,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儿女。阿列克谢耶维奇做了很好的一件事,她采访了很多受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影响的人,讲述了他们的受难经过,以及之后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核泄漏的危害。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第一批受害者是消防员,他们第一现场冲向现场,没做任何防护措施。正文的第一节就是写了消防员妻子事后回忆。这一对可怜的年轻人新婚不久,对于未来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规划,洋溢在幸福之中,可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这个消防员抢险过后,立刻被送往医院。到医院以后,妻子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实。切尔诺贝利可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一个死亡,另一个也一直活在梦魇之中。

  消防员的死亡,这也是当时见诸报端,切尔诺贝利危害少有的报道,之后便是粉饰太平。当局报道,切尔诺贝利之后,一切正常。至于其他的都是国外别有用心的势力,为了破坏国家团结,制造的谣言,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为了营造地区安全的局面,特别在已经撤离没人的村庄,举办了一个新人的婚礼,莫名的讽刺。

  消防员死亡只是个开始,切尔诺贝利泄露之后,刚开始很多人也没啥事,可是,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的病症开始爆发了,没法根本治疗,最后只能痛苦的死去。更悲剧的是他们的后代,也没法幸免,先天性患有各种各样的残疾。

  即使那些身体上受影响不大的,他们也面临来自其他地区异样目光,怕辐射传染,外人给他们贴上切尔诺贝利的标签,无法顺利融入正常的社会,即使是亲戚之间,对他们的排斥也存在。

  关于切尔诺贝利,阿列克谢维奇采访当事人,为我们还原真相。事后反思,信息透明多么重要,有很多的人死得很冤枉。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九):历史的亲历者——记《voice from Chernobyl》

  quot;It's not just their house that is buried there, but an entire era. An era of faith."

  ——《Voice from Chernobyl》

  (一)平凡人的历史

  写作历史,大概也没有别的方式,会比亲历者自己回忆、讲述、记录更真实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了解历史里面的一桩桩事件,了解它发生的前因后果,但对经历这些事件、并真正书写了历史的生命,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因此改变了居住在影响区里所有人的命运。一切的生死离别和悲伤恐惧如此真实,对于每一个被标签的“切尔诺贝利人”,这种撕裂的剧痛感,甚至比5年后国家命运的改变要来得强烈持久。

  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便是要记录这些被忽视掉的事实——亲历者的感受。忠于事实,这不正是写作历史的目的吗?有谁能肯定的说客观的陈述和冰冷的数据就比这些感受来得更加真实可靠呢?

  这真是一部薄却沉重的书,中文译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里的沉重,并不是用传统的历史角度书写的,没有一串串的死亡和损失数据,没有对科学责任的辩论,也没有对政府的批判和国家命运的分析,只有一个个平凡的人。他们在1986年的春天里经历了人生最惨烈的震荡。这切尔诺贝利的梦靥,同埋在石棺下依然持续反应的核聚变堆,从爆炸那一刻起,便分分秒秒笼罩在这些人的生活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恐惧失望,他们带着形形色色的信仰和对生命的怜悯留恋与所遭遇的一切不幸抗争着。他们直面生死、人性善恶和价值体系的崩塌与重建。

  当你捧起这本书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不仅仅是1986年的那声爆炸,房屋的倒塌,千万人的撤离和混乱,你甚至走进了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你在读书,同时你也在经历,同他们一起,在灾难里颠沛流离。

  所以说这真是一本另类的历史书,真正在写人的历史书,人的感受的历史书。

  (二)感受中的事实

  作者在后记里写到写作这本书的动机:“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feelings, the spilling of these feelings past the facts, is what fascinates me. I try to find them, collect them, protect them.”

  感受是表达事实的。作者并没有试图通过这本书去揭露或说明什么特定的主题,只是在记录感受和感受所承载的事实。虽然薄薄200页,但太多的表达和感受,自然也就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和事实。根本无法完整地理出来。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简直是那个时代的史料参考。如果有机会多读几遍,一定会持续有新的发现的。

  其中有一点感触我很深的是事件之后所有事件相关者身上的标签:切尔诺贝利人。这场爆炸不仅仅是夺取了他们亲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家园,还有他们自己的命运——他们被世界隔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此分为了两类:普通人和切尔诺贝利人。切尔诺贝利人意味着辐射、核污染、恐惧与死亡。这种隔离和人们的恐惧,甚至超过了亲情和爱。切尔诺贝利人之间更容易恋爱结婚。有一位亲历者讲到自己从影响区撤离到亲姐姐家,姐姐不让她跟孩子进家门,说”那一晚自己第一次想到自杀“。本书的开篇是一个参与反应堆清扫人员的遗孀的独白,她的丈夫因为受到高剂量辐射病倒住院,而她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医院陪伴他到最后一刻。其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她得丈夫剥了一个橙子给她吃,旁边的医护人员一直在使眼色示意她不要吃。之后医护人员告诫她说:记住了他现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辐射体。

  quot;I am afraid......afraid to love...... I keep hearing,"My dear, for some people to have a child is a sin." A sin to love."

  甚至死后的遗体和骨灰,也是人们的惧怕对象。“他们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生命,但死后却连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这就是切尔诺贝利人的生活。

  所以没有被接纳的归属,隔离区反而成了很多人最想回归的地方。除了有一些人尤其是一些老人之后返回自己的家乡之外,还有一些苏联解体之后被驱逐或追杀的外来者。在他们看来,切尔诺贝利所带来的恐惧和危险,远不及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和杀戮。与切尔诺贝利相比,人更可怕。

  (三)集体主义和谎言

  当然,时代的历史自然有时代的烙印。这本书里的时代烙印就是前苏联的集体主义。他们大多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的需求,而是国家。事实上他们从未被教导去想到自己。但从自己的角度,他们是不想去死,不想去面对未知的危险。但是他们一直被教导为集体奉献,从来没有被教过关心个人安危。这是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时代。似乎在灾难面前,非常需要这种英雄主义。但也是在灾难面前,这些人开始发现自己的意识,开始明白自己被集体意识的操控,开始怀疑自己。

  另外政府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掩盖事实,麻痹人们,使得生活在影响区的人们并没有及早发现事情的危险严峻。他们依然外出度假,晒阳光浴,在被辐射污染的河水里游泳嬉戏。这种谎言,这种把权力置于人们无辜生命之上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It's not just deceit, it's a war against the innocent."

  quot;Chernobyl is not a 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 but a catastrophe of the Russian mentality."

  甚至现在有史学家认为:切尔诺贝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所以说,这就是叙述者们揭露的事实。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人们被谎言抚慰着:一切都在控制之下。所有关于核辐射的书籍和资料被撤出了图书馆。孩子们依然去上学,脚踩在泥土上,天真无邪地包裹在谎言里。这一切事实都在亲历者的记忆和叙述里。

  (四)自我发现

  作者在后记里写到:“These people had already seen what for everyone else is still unknown. I felt like I was recording the future.”

  这也是灾难的迷人之处,它令最真实的人性显现出来。“The catastrophe allowed people to show their true colours.” 它还能让经历者有机会去更深地探索自己。“We felt each other on a much deeper level. Our knowledge and our loneliness.” 亲历者在一些方面被摧毁,但在另一些方面却被拯救。

  我一直觉得写作灾难中的人的书籍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似乎有毁灭的时候,最真实的东西才会凸显。好比切尔诺贝利带给所有人身心上的摧残,人们懂得了度过这一切靠的唯有爱。“He gave himself his word that he would live through kindness and love.”

  对于灾难的迷人之处,许多亲历者确实也在经历着这种苦难的丑陋和发现的美妙同时出现的时刻。

  “I look back on those days. I was close to something then. Something fantastical......I haven't had that feeling again even in love. ”

  quot;We are simultaneously its victims and its priests."

  It was not the reactor that blew up, but the entire former system of values.

  总是要重审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切尔诺贝利就像是价值观的分水岭,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整个国家也是这样。

  (五)切尔诺贝利的梦靥

  It not just the land that's contaminated, but our mind. And for many years, too.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城和邻近的普里皮亚季城已是一片荒芜,如同“鬼城”。埋在石棺里的反应堆依然在持续,随时有着再度泄露的隐患。30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成了灾难的符号,一直被人们反复讨论着。2011年福岛核电站再度泄露又一次让人们关注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切尔诺贝利如同梦靥一般一直萦绕在人类世界里。

  “I felt like I was recording the future.”

  所以,切尔诺贝利爆炸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quot;那些房子正在倒塌,掘墓者正在卖力地干活。"

  “Houses fall. The grave-diggers are at work all the time.”

  因为读的是英文版的,我感觉自己丢失了很多更具震撼力的描述和细节。毕竟对英语的描写还不是那么敏感。只有自己也学着英语写作,才会有更深地理解。所以以后有时间会读一下中文版的。

  另外作者的这种“复调式写作”真是令人着迷。致使我自己也想尝试做这样的采访写作。写作记录自己,记录周围的人,记录这个时代。这种写作方式真是把这样的意义全面表现了出来。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其他作品和介绍可以谷歌了。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她得采访。问题如下:

  “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如果是一个软弱的人,那么写完你的任何一本书,肯定得进精神病院。你不是录音机,你是个活人,你得把所有一切从心里过滤一遍。这些可怕的资料,会不会改变你的心灵?”

  她说:“我是独自行进的,我完全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这位作家为自己的系列作品取了一个统称:“乌托邦之声”。她说她得书是在讲述“乌托邦的历史”。我们阅读一本虚构小说时,还需要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更何况如此恢弘冷静记录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诺贝尔文学奖对她得颁奖词是这样的:她的复调写作,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其他书评和分享,请查看本人主页或扫码关注微信平台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场名为切尔诺贝利的战争

  书中描写的场景大多在战争电影中出现过,装甲车,全副武装的士兵,如战时总动员一般亢奋的政治氛围,然而这并不是一场兵戎相见的战争。

  我在书名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事件和处理方式,记录下书中的一些关键词:个体的生命价值、伏特加(据说伏特加能“抗辐射”,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军用语言、辐射检测计、沙子(孩子玩的沙子,强辐射)、牛奶、党证(不愿意去反应炉周围工作的,请交出你的党证)、土豆、明斯克、“把科学、医学与政治混为一谈”、“被恐惧和偏见束缚的人民,信仰变成了迷信”,无知与盲从,“微不足道的赞美,是用多少生命换来的?”你是否也觉得这些话这些词语似曾相识?它们已经把我们熟知的恐惧都摆到台面上来了。永不能公布真相的体制,用集体和荣誉裹胁生命、愚昧民众的政治家、做了沉默的帮凶的各种人,切尔诺贝利,谁能来告诉世界,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书是口述体,讲述的人有清理人、清理人的妻子、物理学家、化学家、摄影师、地区书记,真相是以具体的苦难的形式让每个人知晓的。伏特加用来防辐射,真正的浓缩碘却密封不动,所有的东西被包上玻璃纸埋在了一个大坑里--这是处理受辐射物品的方法;牛奶含铯,衣服会发光;清理人不带任何防护措施,仅仅是因为害怕引起恐慌。好一番末日的景象。到最后,无论经历过什么,无论是什么角色,都无不依恋着切尔诺贝利。他们什么也不是了,只是切尔诺贝利,这是他们身上能承受的起的唯一的标签。对于其他人来说,苦难并不应被置之脑后,并不能过去就过去了,苦难有其意义,不能让它白白发生过。

  这确实是一场名叫切尔诺贝利的战争,它杀死了比战争更多的军人,更多的工人,更多的孩子--已出生的、未出生的、将来可能会出生的,抹杀了一切的可能,无数人再也开心不起来,土地不能耕种,金龟子再也不会飞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