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盘中餐》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6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盘中餐》读后感10篇

  《盘中餐》是一本由于虹呈著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盘中餐》读后感(一):阿甲、粲然、史军等倾情推荐;多位权威院士、学者专业审定

  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先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忠平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博士史军和浙江大学植物营养学及农学博士杨锌帮忙核校书中的专业内容,提供了专业指导建议

  童书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阿甲

  辣妈作家、童书推广人 粲然

  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成员 史军 等倾情推荐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特别报道

  云南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YNC) 鼎力推荐

  《盘中餐》读后感(二):真诚的农耕文化,科学的自然记录

  几乎每个中国父母都会这样教孩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描绘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在对农民表示同情同时,更是告诉人们和孩子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让大家要懂得珍惜这盘中餐。

  一味的说教,很难让孩子真正领悟种植辛劳。而一本好的图画书,把农民种植稻谷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展现给孩子看,比我们大人费千万口舌来得有实效。

  《盘中餐》是我们读到的一本制作精美、内容真诚、画面清新的非常棒的中国原创图画书。它正是关于农耕文化的,向孩子们科学地解说盘中餐的来历

  书的环衬页上是各种农耕工具,许多工具我们这代人都不认识,更别提孩子了。在了解农耕流程前,先来认识一下农耕用的各种工具,有铁耙、锄头、木犁、镰刀等等,古朴的工具,而不是现代化的机械,更接地气,也更能反映中国古老伟大的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得益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人民智慧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是更早,我们的祖先就确立了二十四节气,结合天文气候、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将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以此来指导农事生活。这本书巧妙的一点还在与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流程妥帖地结合起来。对于不从事农业活动的我们来讲,都不太关注节气。但是,之前读了一些关于节气的书籍以及在网上看了许多达人拍的节气照片、制作的节气日历后,颇为心动,恍然间发现二十四节气也正是中国的一份别样美。配着那些美好的二十四节气诗歌,在这中国乡土纯朴的画面里,亲近自然,见证盘中稻米的来源历程

  图画中的稻田地理位于云南,画中的主角是哈尼族的劳动人民。哈尼族也是中国勤劳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农耕历史比较悠久,他们沿用着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插秧、收割互帮互助,结合农耕时令他们有一些独特节日庆典活动,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对广大的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多种新鲜碰撞着孩子的好奇,更激发孩子阅读乐趣以及深入了解的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发现了图画中不少有趣细节,譬如:天上的云朵变幻成动物模样,有的像狼像狗,有的像绵羊;稻田里飞着蜻蜓,孩子问它们是不是在吃害虫;房屋旁边小猪们拱在猪妈妈肚子边争先恐后地吃奶,这些细节对孩子来说都是极有趣的。如果不是孩子提醒,我这样的大人是很容易错过这些精心绘制的细节的。

  除了欣赏精美的图画和诗意文字,我们还在书里得到了科学的解说,关于二十四节气,关于稻谷的种植直至收获,还有我们为什么吃稻米,以及稻米的种类等等。忠实的记录、科学的解说,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农耕文化课。对我,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份厚实的收获。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盘中餐》读后感(三):切莫辜负一粒米的生命之旅

  一粒米的生命之旅能有多久,大约从播种到收割,从脱谷到售卖,一粒米从一颗种子开始了生命旅程到在饭桌上与它相见,即将要结束它的生命之旅,这段过程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在悄然发生,如果你也不去了解,那你的孩子应该也不会知道。

  也许正是我们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对于土地接触,以至于每每出外旅行或者参观,见到一些有年代感的东西时都会被问及,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吗?有时候真的只能一脸懵圈,没错我们第一次见。而提问者脸上也会有一丝惋惜,一如大家在讨论为什么传统习俗都流失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好好保护的那种惋惜感。

  作者于虹呈在《盘中餐》一书中就通过她的美丽画笔描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一粒米的生命旅程,初初听书名,你一定会想起那首《悯农》,给这本书赋予很多你的想象,但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告诉你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因为每一位精耕的劳作者是如何的不易

  整本绘本的画面色彩非常艳丽,色彩饱和,让阅读者都可以感受到播种的期盼等待惬意随意的乡间生活,慢节奏的高痒品质生活,还有迎来丰收时分享的喜悦,各种丰沛的情绪随着作者的绘画带给了每一个阅读者。鲜明时间脉络线也让旅程变得让人期待,好像在乘坐云霄飞车,一路欢呼,在确定的时间到达确定的位置,一切都在农民伯伯的掌握之中,我们静静跟随就会有更大的惊喜

  除了在色彩和布局上针对儿童喜好,在知识普及方面则是面对很多的阅读人群,特别是在节气与耕种的时刻表对应上,了解24节气的人都已经变得寥寥,而将它和耕作联系在一起的就更为稀少了吧,一次阅读就会有所收获,有让人称赞的精细小插图,配上详细的文字说明,一些生僻的汉字甚至被标注上了汉语拼音,不得不说是很贴心举措

  另一个知识则是在耕作的工具上,还记得一次山路徒步中见到了路边一个丢弃的破旧风谷车,同行的年轻人中只有我能准确说出她的用途,却不了解这个工具的名字,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侵蚀,也让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米饭的认识逐渐变得浅薄,一味地强调珍惜粮食反而会引起逆反情绪。倒不如来一次分享关于米粒的生命之旅,想象着春天来临时,被平整过的土地,播散上发芽的种子,阳光雨露鸟鸣狗吠,鱼游水流……换个角度思考一样的生命旅程,是否更应该珍惜它们的小小心愿,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吸收它们曾经的那么努力得来的 营养。

  《盘中餐》读后感(四):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

  对于土地,我有一种复杂感情

  幼时住在外婆家,家里有七亩地,每到秋收麦收的时候,庄稼真是一眼望不到头。大人忙不过来,小孩子也被叫去收割,汗水湿透衣背,手上磨出水泡的时候,就觉得,农田一点都不可爱,劳动一点都不美好,它让人那么劳累那么疲惫

  不过劳动的间隙,田里的蛐蛐、草间的蚂蚱、路旁的野花,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它们玩儿到一起的时候,就忘了劳累和疲倦

  后来上学、工作离开了农田,生活在钢筋泥土中间,工作常常是动动嘴巴,动动手指,动动脑子,很少再如幼时那样酣畅淋漓地出一场汗了。偶尔去乡间郊游,看到土地,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外公外婆跟我们在城里住,下雨了,外公说:“这雨下得好,庄稼不会旱了。”秋风起,外婆说:“不知道地里的玉米收完了没有。”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的他们,对庄稼那种时时刻刻的牵挂,对土地的一片深情已经融入血液

  有段时间身体不好,在山下小村休养。每天去上山转一圈儿,看到麦苗绿了,菠菜油菜露了头,芝麻开了花,不由得心生喜悦,抓一把土,挖几棵野菜,心里就觉得那么踏实那么温暖。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土地,怀着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深情。

  女儿自小很少接触庄稼,因此每每路过农田,我都会指给她看,“看,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麦苗儿,那边黄灿灿的,是油菜花,伯伯在那里种的,是小白菜……”

  后来,家里老人在山上租了一小片地,种种菜种种花生,收收萝卜收收小葱,我经常带着女儿去,为了让她亲近土地,让她亲身感受一下种植与收获。

  家里老人常说,“带着孩子去地里刨刨土、玩玩泥巴,保准长得壮实。土地,是最养人的。”

  是呀,土地是最养人的,它默默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只要你付出,就会从它那里得到收获。它无私馈赠,对每个人都一样。

  想要这本《盘中餐》,主要是为了给女儿看,让她了解一些农田的知识,让她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女儿很喜欢,从这本书里,她认识了很多我都久已不见的农具,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知道了一粒米生根发芽变成食物的过程。

  而我,竟然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从这本书里,忆起了我洒过汗水的农田,忆起了金灿灿的玉米,忆起了风吹忙浪的景象,忆起了田埂边吃草的小羊,忆起了草丛里蹦跳的蚂蚱,忆起了土地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汗水,忆起了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

  《盘中餐》读后感(五):大米的故事----评《盘中餐》

  李绅的诗篇《悯农》中有着这样一句知名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来这是很多中国孩子们朗朗上口背诵的经典诗篇。但是,今时今日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是否真正知道米粒如何而来的呢?

  绘本读物《盘中餐》异常生动精彩地引领着小读者们走进米粒的故事。寻觅米粒的成长经历品味农耕文化的悠久绵长。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这本图画书是一部纸上的“纪录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一碗米饭的来历展现出神奇而美丽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册,扑面而言的是一个清新明艳的生机画面。封面上绿油油的叶子,黄橙橙的稻穗和着远方的云雾弥漫着一个神奇而又悠扬的自然气息。翻开封面,书中又绘制上了诸多和大米种植有关的农具。诸如铁耙,锄头,木耙等等。哪怕身为家长的我也在此刻有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农作知识普及学习机会。随后的书中便是引领着读者们走入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全书最初以设问的形式揭开了本书的开篇。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在绘本接下去的内容中,它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揭开着一段关于大米的神奇诞生旅程。大版面的图画,阶段性的文字讲解配合着节气的说明,拟人的分享,过程的介绍问答形式的互动,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米的科普课程就此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小的一粒米,它诞生的背后实在有着太多的故事和内容了。在没有看这本《盘中餐》绘本前,我自己其实也都不甚了解。毕竟从小长大于城市,我哪里有机会如此零距离全过程地观摩和聆听这样一个关于大米的故事呢!很是有幸这本绘本的推出,我的孩子如获至宝地翻看着这里的内容。有问有图的讲解形式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他们并没有机会去农村这么详细地了解大米是如何种植,收割的,但是本书的诞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引领着孩子们领略了一番动态的大米种植,成长,收获过程。因为我们人人都知道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值得去感受一番大米的诞生过程。通过这本绘本的认读,孩子们不仅可以有一个亲密走入自然的机会,孩子们更可以以此为机会去开拓眼界认识自然间更广阔的知识讯息

  一个生动的大米故事,一个精彩的科普课堂, 期待更多的科普故事可以推出和分享。

  《盘中餐》读后感(六):春天来临前,试着爱上一本原本无感的原创图画书

  《盘中餐》:是挂满稻叶的雨珠,也是动物形状的云朵

  —— 春天来临前,试着爱上一本原本无感的原创图画书

  文/孙玉虎

盘中餐9.4于虹呈 / 2016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要谈论的这本原创图画书是于虹呈的《盘中餐》。

  《盘中餐》的责编戴葳既是我的前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在《盘中餐》还没出版之前,她就把电子版传给我,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已经忘了我是怎么回复她的了,但内心肯定是对这本书无感的。无感的意思就是,不算讨厌,但也谈不上很喜欢

  后来就看到《盘中餐》各种获奖的消息,以及朋友圈里的朋友对这本书的夸赞。包括我自己,在一篇预测某原创图画书排行榜的文章里,也将其列入“必胜”的种子作品。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它还是属于那种很周全、很精致却不能打动我的作品。

  当几乎所有人都在称赞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审美问题

  我从来不是那种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因为我的确有过“没看出一本书的好”的失败经验,至少两次。一次是汤姆牛的《下雨了》,另一次是乔恩·克拉森的《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这两本书我一开始都觉得很无聊,直到有两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别人读给我听,我才发现它们的妙处。尤其是后者,当中央美院绘本工作室的田宇老师不同的语速和强调模仿故事里的动物们说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会读”对于某些图画书来说是多么重要

下雨了!8.1汤姆牛 文/图 / 201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8.7乔恩•克拉森 (Jon Klassen) / 2012 / 明天出版社

  我应该在潜意识里一直在等待别人能有理有据地告诉我《盘中餐》为什么那么好,可是这样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

  直到丰子恺奖的组委会找到我,约我写一篇《盘中餐》的赏评文章

  我决定这回自己就当那个“别人”,试着去理解《盘中餐》,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的喜好,我也不例外。对于儿童图画书来说,我会倾向于那些有趣的、有创意的作品,或者是故事讲得精巧的能够引起读者共情的作品。甚至在叙事手法上,我会认为反复的手法是比较有效的,在看似重复中不断生出新的灵感、新的创意是我看重的。

  然而当我忘掉自己是一个看过成百上千本图画书的人,带着一份理解的心情而不是审视的姿态去读《盘中餐》后,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盘中餐》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图像言说方式,即在同一个对页上实现了大图和小图、全景和特写的交叠。

▲P2~P3

  我读图画书都是自娱自乐,往往三两分钟解决问题,速度一快,就会有遗漏。汤姆牛的《下雨了》就是因为我读得太快而没有领会创作者的意图。

  《盘中餐》里的以小图呈现的特写镜头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是大致翻一翻这本书,会以为每一个大场景旁边的小图只是用来装饰页面的。实际上,它跟大场景一起共同承担着叙事的功能,而且一大一小两张图之间的关系是多样性的。

  比如正文的P2~P3,大场景描述的是雨水季节天逐渐暖和起来,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特写镜头描述的是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在这张对页上,大场景和特写镜头把两个空间的事物拉到了同一个平面上(见上文)。P10~P11更是如此,大场景中的小男孩在赶牛,小图中则是小男孩跟牛犊头顶头在玩耍,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

▲P10~P11

  4的特写镜头给了一窝张着嘴巴嗷嗷待哺的雏燕,但在这一页的文字中并没有关于燕子的描述——哦,原来特写镜头呼应的是P5的大场景里的细节:在大场景中,两只燕子在山樱花间穿梭,恐怕是在给雏燕找吃的吧。而且,这一个对页上的山樱花呼应了前一个对页里的文字描述。

▲P4~P5

  再看P8~P9。小图上农民播种跟大图中的水面特写完成的是一个连续性动作,因而读者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稻种漂浮在秧田里的情景(见下文)。这种强调作用也体现在P12~P13,文字中描述道:人们把秧苗拔出来,绑成一捆一捆的。这在大场景只能看到个模糊的大概,于是小图把特写镜头给了捆好的秧苗(见下文)。

  而P16的小图则是一个伏笔,一只鸟站在棉桃枝上,在P25,我们可以在画面的一角看到已经它的枯枝败叶,暗示着时令的变化。

▲P16~P17

  由此可见,于虹呈对大图和小图、全景和特写的运用非常娴熟,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信息,从视觉上赋予一本图画书独特的节奏感。

  学院派的写实画风,会让《盘中餐》给人中规中矩的第一印象。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换成另一种画风,这个作品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恰好日本有一本图画书叫《跟着爷爷去插秧》,相比之下,画面虽然明快了许多,但没有了《盘中餐》给人的那种果实累累的富足感和厚重感。

跟着爷爷去插秧评价人数不足【日】佐古百美 文/图 / 2016 / 连环画出版社

  不过仔细品味《盘中餐》的每一幅画面,可以发现于虹呈在极力地为这些辛苦的劳作场面寻找一个美的诗意的角度。比如P4~P5,是透过山樱花的角度去俯视灌水松土的场景(见上文);P8~P9里的大幅特写,看到漂满水面的稻种间夹杂着缤纷的花瓣和树叶,耳边即刻响起优美的旋律;

▲P8~P9

  18~P19,用朋友的话来说取的是“鼹鼠的视角”,雨中的农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渐行渐远,近景处一片绿油油的稻叶上挂满了雨珠——我想象过我就是于虹呈,用画笔一颗一颗地去描绘这些透明的雨珠,起码有上千颗吧,真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啊。

▲P18~P19

  而在那些需要像人体解剖一样去观照,容不得半点取巧的画面上,于虹呈也不忘在天空中做文章,快看P12~P13和P14~P15,蔚蓝的空中飘着大团的云朵,而那云朵的形状却是一只狼和一只狐狸,到了下一页,又变成了一只狼和一只绵羊!

▲P12~P13▲P14~P15

  所以说,《盘中餐》不仅仅是中规中矩的周全和精致,也是诗意和俏皮的。正是因为作者赋予的这些辛劳生活之外的诗意和俏皮,让我为这本图画书怦然心动。

  有一幅画面我想特别提一下。P26~P27,有一个用水碾碾米的场景。据作者的后记透露,即使在云南的哈尼族村落里,这种水碾也早已被小型电动打米机取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把稻谷碾成大米的,于虹呈找当地曾经用过水碾的农民打听它的用法,希望能借由艺术的形式还原当年的场景。

▲P26~P27

  我不想把于虹呈的这个行为看作是在为农耕文明唱挽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甚至做回自然的一部分,去感受生命个体与天地、四时的永恒联结。

  想想看,假如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当机器人可以取代农民,甚至当高科技食物可以取代粮食的时候,我们的后人从书架上取出这本《盘中餐》,像看古董一样看着现在的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就像竹简被纸张取代、纸书被电子书取代,到底是完全的进步还是有所损失呢?

  我想当于虹呈用各种颜色的米粒在封面和封底分别拼出一碗“盘中餐”的时候,除了赞美先人们的智慧和农耕文明,留给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用米粒拼出的封面图

  《盘中餐》读后感(七):一粒米的生命传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念起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农民播种粮食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米饭,但是都知道米饭怎么来的吗?

  很庆幸的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如何松土、播种、浇水、施肥以及收割粮食。翻开《盘中餐》这本书,童年的美好回忆渐渐浮现,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每天和小伙伴穿梭在田野里捉蟋蟀,爬到树上摘果实,游到河里捉鱼捉螃蟹,每天玩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回家。那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真美妙,可惜现在的孩子无法体验这样的生活。我相信,让小朋友接触真实的大自然,亲眼目睹农民伯伯辛苦播种粮食的经历比玩虚拟游戏更有价值。孩子们应该走进大自然,才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才能懂得感恩与珍惜,不浪费粮食。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插秧的情景。小时候大人们在田里插秧,我在岸上玩花花草草,听见有人喊我去帮忙,我当时由于好奇,只当作好玩,就光着脚丫,捋起裤脚,一下子踩在田里,突然就深陷进去,差点以为自己要掉进去了,好害怕。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插了一会秧,感觉腰板都直不起来了,那时候深深体会到当农民真辛苦。

  这就是我的童年回忆,美好的农村生活。如果不能亲身体验也没关系,这本书就是打开通往大自然的钥匙,带你走进田园,体验农民种植水稻的历程,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

  有位植物学博士这样评价《盘中餐》: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土地的清新,是田野的宽广,是小黄狗的欢腾,还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的孩子们的纯净笑容。它让我们了解孕育过程的不易,让我们认识保护果实的艰辛,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何尝不是一粒在城市森林中生根发芽的种子。那些坚守,那些困难,那些痛楚,那些欢乐都是生命必经的历练。

  这本书还配有图画,形象生动地给读者展现农具的面貌和农村生活,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你体验一粒米的生命传奇,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了解与学习。

  合上这本书,竟也到了吃饭时间。或许米饭也因看了这本书而变得香甜可口,异常美味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盘中餐》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