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焦点》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的焦点》读后感(一):零的焦点
【丈夫】
● 祯子今年26岁,鹈原36岁。
● 在公司里,祯子是男职员们公认的美女,恋爱却不如人意。答应了婚事后,祯子便辞职了。
● 鹈原是A广告公司驻北陆地区办事处的主任,六年前进了公司,两年前升任北陆石川县金泽市的主任,一个月有十天呆在东京。打算婚后就调回东京。
● 11月他们举办了婚礼,鹈原的双亲已经亡故,他一直住在青山的哥哥家里。
● 返京十天后,鹈原要去金泽交接工作,下一任负责人本多和他同去。说一周后便会返回东京。这是祯子最后一次看见鹈原。
● 丈夫寄来的明信片,说12号返家,且似乎有不让祯子收拾他的行李的意思。
● 丈夫的书箱里是些经济学的书和外文书,祯子挑出一本外文书发现是关于刑法的。经济的书丈夫没怎么翻过,刑法的却很旧了。祯子在书里发现两张照片,一个是洋房背后写着35,一个是民居背后写着21。
● 上司:说是12月12号回来,今天已经14号了,他既没回公司,也没回家。金泽那边说鹈原11号晚就离开了。位于金泽和东京间的客户也说没有见到鹈原。但他也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金钱问题。
● 祯子和公司派来的青木一道去金泽查看。
● 本多:鹈原说11号要先去高冈办点事,第二天12号早上会回办事处,然后再回东京。公司在高冈没有客户。但第二天12号一直没有等到鹈原。问过几个老职员,都没听说过鹈原以前常去高冈。最近一年半他好像一直是在津幡地区寄宿。
● 本多:事实上并没有人知道鹈原实际上住在哪里。所谓的高冈也可能是鹈原在撒谎。
【疑团:线索-住址】
● 鹈原之前寄宿过的第一个地方,老妇人:他住在这的时候还是单身呢,但没有告诉过搬去哪了。走的时候是自己搬东西,叫了辆出租车。
● 本多:我问过同事,鹈原没有什么不好的评价,没有不良嗜好,也不玩女人。
● 祯子:高冈在金泽和东京之间,鹈原为什么还要折返回金泽?为何又要隐瞒自己的住址?
● 本多:照片上的民居应该就在本地。
● 祯子感觉,丈夫可能在结婚前就在外面有了女人。
【客户:线索-社长】
● 本多:有位客户和鹈原比较熟,社长名叫室田仪作,是公司的大客户。
● 社长:两个月前,他告诉我们要结婚了,好像挺满意的。但后来感觉他越来越没精神了。
● 警方:在本县海边发现了一具不明尸体,外貌相似,只是西服不对。其他的尸体都有人认领。
● 祯子要求和社长夫人谈一谈,发现社长家就是照片里的洋房。丈夫为何要拍这栋房子?
● 夫人:鹈原以前夸过我们家的房子漂亮,想以后也盖一间这样的。
● 祯子:为什么只有这两张照片不收进相册,要夹在书里呢?
【海边:线索-警察】
● 尸体并非鹈原。
● 第二天,祯子妈妈:1951年,鹈原在立川当过警察,做了一年半后辞职来到现在的公司。
● 嫂子:太郎去京都去了,他说办完事就去金泽。
● 第三天太郎就到了金泽。
【哥哥:线索-西服】
● 祯子:为何根据哥哥的说法,似乎根本不觉得鹈原会有什么安全问题?
● 本多:从京都到金泽的列车只有一趟,早上6点到,那时候天还没亮,太郎怎么可能摸黑在城里散步,他应该是在撒谎。
● 祯子:当时看到的应该就是太郎,他也从能登来的金泽。
● 本多:今天还看到太郎从一家干洗店里出来,然后又去了另一家干洗店。
● 干洗店:他来问有没有一位叫鹈原的客人来洗过衣服,没有。他找的是西装上衣。
● 本多:鹈原离开办事处的时候穿的就是那件灰色的西服。
【过去:线索-娼妓】
● 嫂子:哥哥去京都出差是祯子打电话过来后突然提出的。鹈原有个叫叶山的老朋友,但是很久没来往了。
● 叶山:鹈原当年负责社会风纪的工作,当年因为美军的关系娼妓泛滥成灾。鹈原因对她们的同情和对美军的厌恶最后就辞职了。
● 妈妈:嫂子让祯子立马去她家一趟。
● 嫂子:太郎也失踪了,他公司的人说并没有派他去出差。旅馆的人说他前天出去后就没回来,就是他去祯子的旅馆的那天。
● 她们马上就接到了金泽警局的电报,太郎死了。
【毒杀:线索-等人】
● 祯子:哥哥一定知道鹈原失踪的原因,在他找到某些线索的时候就被人杀了。
● 本多:从金泽往南有个叫鹤来的小城,在一家旅馆里,太郎被人用氰化钾毒杀了。12月20号下午离开金泽,晚上入住,自己带了一瓶威士忌喝,当晚就死了。曾说过酒是别人送的,当晚在旅馆等人。
● 嫂子:丈夫是第一次来金泽,在当地没有认识的人。
● 警方:酒瓶上只有太郎的指纹。我们接到举报,有人在去鹤来的途中见到太郎和一个年轻的女子同行,后又有人在去寺井的电车上看到那个女子。
● 注:能美根上站,旧称寺井站,属西向的JR北陆本线。鹤来站属于东向的北铁石川线。
● 社长公司可疑的前台女接待员,丈夫是工厂刚去世的工人曾根益三郎,用英语和美国客户交谈。
● 祯子:接待员的英语很像娼妓的英语。
● 本多:电车上那个女子的打扮就很像娼妓。
● 本多:女接待员叫田沼久子,所谓的去世的丈夫和她并没有办结婚手续。她1947年去了东京,在那呆了5年后回到金泽。早上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逃走了。
【遗言】
● 本多:据打听,田沼的丈夫是自杀的。工厂的人证实确有曾根益三郎这个人。
● 户籍科:12月12号,田沼的丈夫跳崖自杀的。
● 医生:因为是很明显的自杀,所以没有尸检。遗书上写着:活着太痛苦,不想告诉田沼这些烦恼的事,决定带着烦恼离开。
● 祯子去到羽咋站,海边渔村田沼的家,田沼家的民居就是鹈原的照片之一。祯子感觉,田沼的丈夫可能正是鹈原。
● 邻居:一年半前,田沼找的丈夫。听她说,曾根在公司做办事员,早出晚归。每个月有十天要出差去东京。田沼非常喜欢她丈夫,自杀后一度非常伤心。
● 祯子:社长为何要说谎?
● 警方:本多死了,是他杀,一个刚搬来的女子公寓里,同样死于威士忌的氰化钾中毒。
【雪国】
● 祯子对本多并没有产生爱的情愫,只是因为他对她悄悄投注的爱和为她付出的善意努力而对他充满感激。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她不愿本多在她身上付出更多的感情。
● 田沼一心想要掩盖的秘密是什么?为何又要杀掉太郎和本多?本多又是怎么找到田沼的?
● 祯子感觉社长应该是不清楚田沼和曾根的事,只是单方面的相信了她,他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 新闻:石川县鹤来町发现一具女尸,是田沼。
● 祯子:田沼以前应该不清楚鹈原的真名。
● 社长下午5点出差去东京了,而田沼正是当天下午六点自杀。选择的火车也很反常,是晚上到的。
● 叶山警官:一小时前,有人也拿田沼的照片让我认,还给了名片。
● 祯子:看来社长对田沼的过去也并不了解。
● 祯子:是谁告诉本多田沼在东京的地址的呢?
● 祯子:据本多说,社长夫人曾在东京的一家公司工作,和社长的公司有业务往来。
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东野圭吾会把松本清张奉为自己的终身写作偶像。
社会的阴暗,阶层的割裂,人性的复杂,城市的淡漠,这些东野小说里的经典元素,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松本前辈的启发。
这几年看过一些推理小说之后,对推理写作派别划分也渐渐略知皮毛,比如聚焦推理过程本身的本格派推理,和以社会历史现实人性为创作土壤的社会派推理。
仔细回想下来,在我单薄的阅读数据库里边,纯粹的本格派十分鲜见,就连妇孺皆知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也是隐含着柯南道尔对当时宗教和人性的多重思考,比如开篇《血字的研究》就是一出宗教与人性冲突的悲剧,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等级森严泯灭人性的盐湖城,目睹最后一朵犹他之花凄然凋落……
而脱离了社会现实的本格推理,是否可以理解为更多寻求的是刺激、烧脑、纯演绎的阅读快感?
我不知道。日后有幸,或许会找几部本格推理经典作品拜读一番。
说回零的焦点这本小说,故事不长,寥寥数百页,却得以窥见战后日本那段短暂却不堪回首的集体黑暗记忆。
人什么时候最危险?被侵犯边界的时候。更不幸的回答是,被揭开伤疤的时候。一旦伤口被重新揭开,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人都会拼尽全力保守秘密,甚至为了维持现状,去伤害最无辜的路人甲乙丙。
最悲哀的是,可能连被侵犯本身,都是他们臆想出来的。
那么集体呢?从战争、权力、野心到宗教、人权、自由……哪个议题背后不是一段沉甸甸的流血记忆?有人说“柔日读史刚日读经”,可重翻历史才是最需要勇气的吧。
如果要说零的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案件演绎过程的叙述稍弱,难以自成亮点,毕竟没有智商爆表的警部探长,没有条分缕析的证据剖析,没有环环相扣的推理演绎,没有鞭辟入里的结论大白,只是一个被偶然卷入其中的无辜普通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寻求答案的旅途。
不过也正是这样,才衬托出故事本身的张力,剥离开推理的成分,它依然有着难以忽视的价值,它让人反思,悲剧发生的源头不是邪恶,而是无奈。
或许这也正是推理小说的生命力所在吧,推理的背后,除了黑白较量,更是人间悲喜。
我们生在其中,无视是一种选择,思考是一种选择。
《零的焦点》读后感(三):《零的焦点》读后感
第一次拜读松本清张的代表作品,发现是自己很喜欢的类型和文风。日本在写推理悬疑小说上还是很有建树的,比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等,都是脍炙人口并长期活跃在热销榜上的作品。
这本《零的焦点》亦是佳作,文字浅显易懂、情节扣人心弦、故事逻辑严密,让阅读速度不快的我也恨不得“一目十行”。故事背景定位在日本战后,从一对新婚夫妇起笔,失踪?凶杀?出轨?双重身份?......娓娓道来了一桩历史悲剧下的人心善恶。整部作品并非空中楼阁上的无病呻吟,并非凌驾于现实上的无中生有,简单说起来就是很接地气,读起来畅快而舒服。
喜欢看推理小说的原因还在于自己能参与进破案中,根据文中提供的点滴线索去分析判断凶手的身份,若对了,就在心里大大地享受成就感。若错了,也会感叹作者的独具匠心(前提是这本推理小说足够缜密,《零的焦点》无疑是这样一本可以参与的好书)。因此,无论对错都能感觉到头脑风暴下的快感!
《零的焦点》读后感(四):死灰复燃的伤口,最痛
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东野圭吾会把松本清张奉为自己的终身写作偶像。
社会的阴暗,阶层的割裂,人性的复杂,城市的淡漠,这些东野小说里的经典元素,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松本前辈的启发。
这几年看过一些推理小说之后,对推理写作派别划分也渐渐略知皮毛,比如聚焦推理过程本身的本格派推理,和以社会历史现实人性为创作土壤的社会派推理。
仔细回想下来,在我单薄的阅读数据库里边,纯粹的本格派十分鲜见,就连妇孺皆知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也是隐含着柯南道尔对当时宗教和人性的多重思考,比如开篇《血字的研究》就是一出宗教与人性冲突的悲剧,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等级森严泯灭人性的盐湖城,目睹最后一朵犹他之花凄然凋落……
而脱离了社会现实的本格推理,是否可以理解为更多寻求的是刺激、烧脑、纯演绎的阅读快感?
我不知道。日后有幸,或许会找几部本格推理经典作品拜读一番。
说回零的焦点这本小说,故事不长,寥寥数百页,却得以窥见战后日本那段短暂却不堪回首的集体黑暗记忆。
人什么时候最危险?被侵犯边界的时候。更不幸的回答是,被揭开伤疤的时候。一旦伤口被重新揭开,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人都会拼尽全力保守秘密,甚至为了维持现状,去伤害最无辜的路人甲乙丙。
最悲哀的是,可能连被侵犯本身,都是他们臆想出来的。
那么集体呢?从战争、权力、野心到宗教、人权、自由……哪个议题背后不是一段沉甸甸的流血记忆?有人说“柔日读史刚日读经”,可重翻历史才是最需要勇气的吧。
如果要说零的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案件演绎过程的叙述稍弱,难以自成亮点,毕竟没有智商爆表的警部探长,没有条分缕析的证据剖析,没有环环相扣的推理演绎,没有鞭辟入里的结论大白,只是一个被偶然卷入其中的无辜普通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寻求答案的旅途。
不过也正是这样,才衬托出故事本身的张力,剥离开推理的成分,它依然有着难以忽视的价值,它让人反思,悲剧发生的源头不是邪恶,而是无奈。
或许这也正是推理小说的生命力所在吧,推理的背后,除了黑白较量,更是人间悲喜。
我们生在其中,无视是一种选择,思考是一种选择。
《零的焦点》读后感(五):零的焦点
从犯罪动机而言 典型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时代性强于悬疑感 有些许不合理的地方
祯子--文章主线 一个基本不与警察共享线索 大多数情况下纯凭直觉 后期独立破案的普通女性
宪一--在祯子的感觉中 宗一在蜜月里总拿她和某位女性比较 在后文的描述中 他又是为了新婚妻子决绝切断过往情史的人 与其说对哪一方痴情 宗一更像是在斟酌利弊 选好每段时期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宗太郎--前文如果将宗太郎的形象设计成精明猥琐 让其有威胁凶手的可能性 夫人将他杀死或许还情有可原 偏偏哥哥个性十分忠厚
本多--聪明 热心 却在接近真相的关头 在清楚地知道宗太郎的死因后 还喝下值得引起注意的的同款毒威士忌 这一点实在不够严谨
凶手--作为小地方有头有脸 举止优雅的社交夫人 却能干出再三杀人的事情 面不改色
作者一方面从关怀女性的角度 通过历史遗留问题展现了时代烙印 以触发读者的共鸣 另一部分塑造出的恶女人物自私可悲却心狠手辣 实在让人无法同情
火车外 悬崖边 环境描写都很有气氛 尤其是文末的意境 大海中的一叶扁舟